第六十二章 景隆拜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秋风传最新章节!
第二天,他很晚很晚才起床,赶到皇宫的时候已是下午,受到方孝孺一番严肃的批评,朱允炆倒觉得情有可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天之后,一封八百里加急战报送到了京师;此时燕王起兵已有月余,朝廷讨逆大师也已经出征,进逼燕王;然而这一封最新的战报带给天子和群臣的消息较之先前没有丝毫改善,反而更加令人沮丧而震惊。
就在八月十五日壬子中秋当夜,朱棣亲率军队,乘着夜色偷偷渡过了白沟河,包围了驻扎着一万南军精锐骑兵的雄县,经过一整夜炮火连天、排山倒海的猛攻之后,终于攻破了城墙,又经过了残酷的巷战,最终占领了雄县。这一万精锐骑兵作为南军的先锋部队,极其骁勇善战,丝毫不比燕军逊色,无奈朱棣以八万大军压城,加上燕军是趁夜偷袭,一万精兵猝不及防,寡不敌众,本来就没有几分胜算,鏖战了一整夜之后,终于再也支持不住,除了少数一支人马突围出城,赶到别处去告急求援,一万精兵几乎全部英勇阵亡,剩下的不足百名重伤到不能自杀的战士则拒不投降,为朱棣悉数处死。整个雄县自然是一片汪洋血海,城外也是尸横遍野,燕军损失惨重。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然而让这样一支一万人的精锐之师全军覆没,燕军却付出了比朝廷军队还要高的代价,阵亡了将近一万五千人。然而问题的实质在于,这一仗是燕军与南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朝廷整个伐燕战争的头役,结果雄县失守,一万先锋部队在燕军的铁骑下荡然无存,总之是以南军的失败告终。
这一失败却还不算完;那突围出去的一支骑兵赶到了都指挥潘忠和杨松驻守的鄚州告急求援。潘、杨二人接报大惊,八月十七日,留下一万兵力守城,率领剩下的一万兵从鄚州赶到雄县来救援,朱棣却在白沟河月漾桥设下伏兵,待一万南军过河后,伏发围击之,短短时间里这一万南军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全军覆没;潘、杨二人兵败被擒。燕军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到鄚州城下,守城南军一看指挥被擒,一万兄弟已经死的死,降的降,明白固守无益,于是开城门投降,鄚州就这样陷落了。
燕军攻打雄县的第一炮,便这样震天撼地地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朝中一片阴云密布,整个南军的士气也大受挫败。沈若寥只能安慰朱允炆,反王是因为趁夜偷袭才取得成功,而且又是在这样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雄县守军肯定在欢度佳节,除了朱棣的人,谁也不会想到燕王竟然如此阴狠,会选择在这种时候下手。毕竟,不让敌军过节,等同于不让自己的战士过节,燕王向来爱兵如子,但是到了关键时候还真就狠得下来这份心,何况他为此付出了一万五千人阵亡的昂贵代价,以燕王的头脑,事先肯定不会没有意料到。这一次他以八万对一万,自然侥幸得手;但是很快,他就会发现耿炳文的十三万大军在前面等着他,到那个时候,看看他还能有多大的运气。
然而,历史证明,燕王朱棣真的是苍天的宠儿,而凡是与他作对,站到他反方的人,则没那么好命了。十二天之后,第二封战报连夜送到京师,又是败绩。这一回,却是大将军耿炳文的败绩。
耿炳文将十三万大军分成两个阵营,一个在滹沱河南岸,一个在北岸,以互为声援,燕军南击则北营可援,北击则南营可援。结果,大将军身边一个名叫张保的部校却暗中投降了燕王,将耿炳文的部署告诉给了朱棣。朱棣于是以张保为间,让张保回到南军中大肆宣扬“燕兵已下雄县、鄚州,兵力八万,旦夕且至,今大将军分兵若此,吾属危矣”。耿炳文此时也收到了雄县、鄚州陷落的战报,营中又是人心惶惶,于是决定两营合为一营,以防燕军各个击破,下令南营北渡。此举正中朱棣下怀;就在浩浩荡荡的南营大军正在渡河的时候,朱棣突然率八万燕军疾扑而至,半渡而击,焉有不胜?耿炳文急召北营援击,双方大战于滹沱河北,一直战到黄昏,结果燕军大胜,南军大败,三万战士葬身疆场,耿炳文的左右副将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被燕军俘虏,老将都督顾成也被生擒。燕军损失两万人,但是没有一个重要将领被俘。南军却损失了三员高级将领,其中驸马李坚因为伤势过重,不久便从燕营传来消息说,李坚不幸不治而亡。
朝廷哗然,皇室宗族更是愤慨到了极点。丢了驸马的大名公主又哭又闹,带领几乎所有皇亲国戚在天子面前声言必须严厉惩罚耿炳文败军之罪。朱允炆自然更加恼火;朝廷大军首战惨败,一万先锋部队丧失殆尽;而大将军亲自指挥的二战又是惨败,这一回把两个副将都送了进去,更不用说驸马李坚丧命,一下子将天子的威严和脸面都丢尽了。
这个时候,又传来了保定守军投降燕军的消息,让天子和朝臣头顶又挨了一记重锤。
于是,尽管耿炳文兵败之后便固守真定,充分发挥了他守城将军的特长,让燕王朱棣损失了不计其数的燕军精壮战士两天两夜不停歇地轮番进攻,仍然牢牢把守着真定的城墙和大门,没有给燕军丝毫可乘之机,最终迫使朱棣下令退兵,这一功绩却被天子和群臣所忽视不见。所有人都只是惊恐地看到一场大败让一个驸马丧命,两个副帅被擒,燕王的军队攻克了雄县,占领了鄚州,已经到了滹沱河,包围了真定,眼见着越来越南,一步步向黄河,向大江,甚至向京师,越打越近了。
所以,徐辉祖磨破了嘴皮子,也不能说动天子和群臣有丝毫的回心转意。朱允炆震怒之中,决定撤换大将军,把耿炳文召回来,另择人选。当然,沈若寥也留心到,徐辉祖的四弟左都督徐增寿对此事极为热心,坚决站在朝臣和众多皇亲国戚一边,强烈支持天子撤换大将军,完全和他的大哥魏国公站在了两个立场上。
朱允炆退入乾清宫,在御榻上坐下来,禁不住又长吁短叹起来,问沈若寥道:
“你看看,堂堂大将军,上来就连吃了三个大败仗,这样的人徒有虚名,怎么能让他统兵呢?你还劝朕不要换他,朕怎么能不换?”
沈若寥忧心忡忡说道:“陛下,我还是那一句话: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后果难料。大军现在已经人心惶惶,如果再撤换主将,弄不好会有大乱。”
朱允炆道:“让耿炳文再继续呆下去,那才真要出大乱子呢。朕不能太纵容他了,一定要严惩以示警戒。朕意已决;你现在还是帮朕想想,换谁去接替耿炳文吧。”
沈若寥道:“陛下,先前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吗,如果长兴侯不在的话,当由魏国公率师,魏国公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朱允炆沉默良久,轻轻叹道:“朕当然记得,只不过——朕现在觉得,魏国公的话其实也远没有那么可信。是他亲自向朕保举耿炳文出征的,结果你看看现在一塌糊涂的样子;他居然还劝朕胜负乃兵家常事,照这样常下去,再打两仗就不可收拾了,朕就只能在燕庶人面前引颈就戮了。推荐这种庸才给朕,他自己还能有多少才能可言?朕一开始就该让他写个军令状下来,看看现在他还会不会这么嘴硬。”
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臣子自然也就无话可说。沈若寥只好耸耸肩膀,无奈地说道:
“那我就实在不知道还能有谁堪当大将军了。”
朱允炆问道:“什么时候,你能愿意出征呢?”
天子问这问题已不是第一次,而且也不是第二次第三次了。沈若寥苦笑道:
“皇上,我都说了几回了,我这人跟人单挑还凑合,上战场我可从来没干过,那不是一回事。”
“朕知道;朕也不打算上来就让你统兵挂帅。”朱允炆道,“不过你这么好身手,整天呆在朕身边,在永远不会出事的皇宫里,实在是可惜。如果你能上战场,朕敢肯定你能以一敌万呢。你立下战功,朕肯定给你封侯封伯,世代可以封妻荫子。”
沈若寥笑道:“再说吧;我还没想好。就算我真要去,我也决不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
他也开始有些犹豫了;毕竟,燕王的进展实在有些太过神速了,他想按兵不动都不行。假如他一直这么任其发展下去,很快燕王打过了大江,夺得了皇位,他怎么办?他的一切努力,一切心血,岂不都是白费力气,付之东流了。
但是,一旦到了战场上,面对燕王,他真的能够狠下心来吗?送回郡主的册宝固然容易,毕竟他身在应天,见不到燕王。但是战场上他一定能够见到,甚至是面对面近在咫尺。
何况,他从来没打过仗,他自身这点儿赖以生存的武功在大部分时间需要依靠计谋的战场上又能发挥多大作用,他能有多大本事阻止燕军南侵?他毕竟不是父亲。
更何况,战场就意味着长年累月,九死一生。难道他把秋儿一个人扔在家里提心吊胆,自己一去几年不归,而且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再见到她了。
沈若寥犹豫不决,却始终未向南宫秋透露半个字,怕她担心。
朝廷这一次选将并没有像上一次那样耽搁太久。太常寺卿黄子澄提议由曹国公李景隆挂帅出征,朱允炆没有过多考虑就批准了他的建言,显然是十分赞同这个人选。
曹国公李景隆是歧阳王李文忠的长子。李文忠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外甥,随同太祖征战南北,开创大明江山社稷,战功炫赫,备受朱元璋亲信;后来壮年而逝,死时才四十六岁。朱元璋还曾经怀疑医官下毒,将主治医官淮安侯华中贬黜到建昌,其余所有医官并妻子皆斩,然后亲制祭文悼念他深为宠爱的外甥,追封歧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列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李景隆字九江,和其父李文忠一样,长得高大威猛,眉目疏秀,英俊挺拔,而且风度翩翩,进退知礼,举止都雅,深受朱元璋喜爱,多次让他外出练兵,进封其为左军都督府大都督,后来又封他做太子太傅。建文皇帝即位后,委派给李景隆一项特殊的任务,即以去河南练兵之名带军队进驻开封,突然之间包围周王府,将周王逮捕至京师。这件事李景隆干得相当漂亮,或者是周王笨到了家,所以有了后来的结果。朱允炆从此对李景隆更是信任有加,因而听到黄子澄的提议时,很快就同意了,也不再过问徐辉祖的意见。
八月三十日丁卯,朱允炆拜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取代已经被圣旨召回京师来的耿炳文,率师出征。天子对这个新任大将军恩信有加,殊荣远隆于耿炳文,赐予李景隆通天犀带,甚至亲自为大将军推车,在江边给他饯行,并对他说:
“从此之战,将军一切便宜从事。”
全部过程沈若寥都寸步不离跟在天子边上,看得真真切切,心中感慨万千。他不知道李景隆和徐辉祖相比究竟孰高孰下,他只知道这个大将军看上去确实仪表堂堂,然而似乎有些心高气傲,远不如魏国公沉稳含蓄。当然,如果李景隆有蓝玉一般的将才,那此人和蓝玉一样骄傲自负,甚至飞扬跋扈也倒未尝不可,他只能和天子以及众朝臣一样翘首以待。但是沈若寥不知道此时此刻,从真定退回北平休整的燕王朱棣早已在朝廷内部安插了新的眼线,并且已经接到了新眼线送回的密报,得知天子以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之后,大喜过望地说道:“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与也。”
他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这个李景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当然,他更不知道自己终究会不会有一天离开秋儿,走上战场。他不知道的远比他知道的多得多。
不过,有些事情却很快就明晰了答案,快得让他毫无思想准备,让他难以接受,让他心智慌乱失迷,因此也让他从此之后到死都在回想,也想不清楚自己这一个以及其后的一连串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
第二天,他很晚很晚才起床,赶到皇宫的时候已是下午,受到方孝孺一番严肃的批评,朱允炆倒觉得情有可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天之后,一封八百里加急战报送到了京师;此时燕王起兵已有月余,朝廷讨逆大师也已经出征,进逼燕王;然而这一封最新的战报带给天子和群臣的消息较之先前没有丝毫改善,反而更加令人沮丧而震惊。
就在八月十五日壬子中秋当夜,朱棣亲率军队,乘着夜色偷偷渡过了白沟河,包围了驻扎着一万南军精锐骑兵的雄县,经过一整夜炮火连天、排山倒海的猛攻之后,终于攻破了城墙,又经过了残酷的巷战,最终占领了雄县。这一万精锐骑兵作为南军的先锋部队,极其骁勇善战,丝毫不比燕军逊色,无奈朱棣以八万大军压城,加上燕军是趁夜偷袭,一万精兵猝不及防,寡不敌众,本来就没有几分胜算,鏖战了一整夜之后,终于再也支持不住,除了少数一支人马突围出城,赶到别处去告急求援,一万精兵几乎全部英勇阵亡,剩下的不足百名重伤到不能自杀的战士则拒不投降,为朱棣悉数处死。整个雄县自然是一片汪洋血海,城外也是尸横遍野,燕军损失惨重。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然而让这样一支一万人的精锐之师全军覆没,燕军却付出了比朝廷军队还要高的代价,阵亡了将近一万五千人。然而问题的实质在于,这一仗是燕军与南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朝廷整个伐燕战争的头役,结果雄县失守,一万先锋部队在燕军的铁骑下荡然无存,总之是以南军的失败告终。
这一失败却还不算完;那突围出去的一支骑兵赶到了都指挥潘忠和杨松驻守的鄚州告急求援。潘、杨二人接报大惊,八月十七日,留下一万兵力守城,率领剩下的一万兵从鄚州赶到雄县来救援,朱棣却在白沟河月漾桥设下伏兵,待一万南军过河后,伏发围击之,短短时间里这一万南军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全军覆没;潘、杨二人兵败被擒。燕军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到鄚州城下,守城南军一看指挥被擒,一万兄弟已经死的死,降的降,明白固守无益,于是开城门投降,鄚州就这样陷落了。
燕军攻打雄县的第一炮,便这样震天撼地地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朝中一片阴云密布,整个南军的士气也大受挫败。沈若寥只能安慰朱允炆,反王是因为趁夜偷袭才取得成功,而且又是在这样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雄县守军肯定在欢度佳节,除了朱棣的人,谁也不会想到燕王竟然如此阴狠,会选择在这种时候下手。毕竟,不让敌军过节,等同于不让自己的战士过节,燕王向来爱兵如子,但是到了关键时候还真就狠得下来这份心,何况他为此付出了一万五千人阵亡的昂贵代价,以燕王的头脑,事先肯定不会没有意料到。这一次他以八万对一万,自然侥幸得手;但是很快,他就会发现耿炳文的十三万大军在前面等着他,到那个时候,看看他还能有多大的运气。
然而,历史证明,燕王朱棣真的是苍天的宠儿,而凡是与他作对,站到他反方的人,则没那么好命了。十二天之后,第二封战报连夜送到京师,又是败绩。这一回,却是大将军耿炳文的败绩。
耿炳文将十三万大军分成两个阵营,一个在滹沱河南岸,一个在北岸,以互为声援,燕军南击则北营可援,北击则南营可援。结果,大将军身边一个名叫张保的部校却暗中投降了燕王,将耿炳文的部署告诉给了朱棣。朱棣于是以张保为间,让张保回到南军中大肆宣扬“燕兵已下雄县、鄚州,兵力八万,旦夕且至,今大将军分兵若此,吾属危矣”。耿炳文此时也收到了雄县、鄚州陷落的战报,营中又是人心惶惶,于是决定两营合为一营,以防燕军各个击破,下令南营北渡。此举正中朱棣下怀;就在浩浩荡荡的南营大军正在渡河的时候,朱棣突然率八万燕军疾扑而至,半渡而击,焉有不胜?耿炳文急召北营援击,双方大战于滹沱河北,一直战到黄昏,结果燕军大胜,南军大败,三万战士葬身疆场,耿炳文的左右副将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被燕军俘虏,老将都督顾成也被生擒。燕军损失两万人,但是没有一个重要将领被俘。南军却损失了三员高级将领,其中驸马李坚因为伤势过重,不久便从燕营传来消息说,李坚不幸不治而亡。
朝廷哗然,皇室宗族更是愤慨到了极点。丢了驸马的大名公主又哭又闹,带领几乎所有皇亲国戚在天子面前声言必须严厉惩罚耿炳文败军之罪。朱允炆自然更加恼火;朝廷大军首战惨败,一万先锋部队丧失殆尽;而大将军亲自指挥的二战又是惨败,这一回把两个副将都送了进去,更不用说驸马李坚丧命,一下子将天子的威严和脸面都丢尽了。
这个时候,又传来了保定守军投降燕军的消息,让天子和朝臣头顶又挨了一记重锤。
于是,尽管耿炳文兵败之后便固守真定,充分发挥了他守城将军的特长,让燕王朱棣损失了不计其数的燕军精壮战士两天两夜不停歇地轮番进攻,仍然牢牢把守着真定的城墙和大门,没有给燕军丝毫可乘之机,最终迫使朱棣下令退兵,这一功绩却被天子和群臣所忽视不见。所有人都只是惊恐地看到一场大败让一个驸马丧命,两个副帅被擒,燕王的军队攻克了雄县,占领了鄚州,已经到了滹沱河,包围了真定,眼见着越来越南,一步步向黄河,向大江,甚至向京师,越打越近了。
所以,徐辉祖磨破了嘴皮子,也不能说动天子和群臣有丝毫的回心转意。朱允炆震怒之中,决定撤换大将军,把耿炳文召回来,另择人选。当然,沈若寥也留心到,徐辉祖的四弟左都督徐增寿对此事极为热心,坚决站在朝臣和众多皇亲国戚一边,强烈支持天子撤换大将军,完全和他的大哥魏国公站在了两个立场上。
朱允炆退入乾清宫,在御榻上坐下来,禁不住又长吁短叹起来,问沈若寥道:
“你看看,堂堂大将军,上来就连吃了三个大败仗,这样的人徒有虚名,怎么能让他统兵呢?你还劝朕不要换他,朕怎么能不换?”
沈若寥忧心忡忡说道:“陛下,我还是那一句话: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后果难料。大军现在已经人心惶惶,如果再撤换主将,弄不好会有大乱。”
朱允炆道:“让耿炳文再继续呆下去,那才真要出大乱子呢。朕不能太纵容他了,一定要严惩以示警戒。朕意已决;你现在还是帮朕想想,换谁去接替耿炳文吧。”
沈若寥道:“陛下,先前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吗,如果长兴侯不在的话,当由魏国公率师,魏国公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朱允炆沉默良久,轻轻叹道:“朕当然记得,只不过——朕现在觉得,魏国公的话其实也远没有那么可信。是他亲自向朕保举耿炳文出征的,结果你看看现在一塌糊涂的样子;他居然还劝朕胜负乃兵家常事,照这样常下去,再打两仗就不可收拾了,朕就只能在燕庶人面前引颈就戮了。推荐这种庸才给朕,他自己还能有多少才能可言?朕一开始就该让他写个军令状下来,看看现在他还会不会这么嘴硬。”
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臣子自然也就无话可说。沈若寥只好耸耸肩膀,无奈地说道:
“那我就实在不知道还能有谁堪当大将军了。”
朱允炆问道:“什么时候,你能愿意出征呢?”
天子问这问题已不是第一次,而且也不是第二次第三次了。沈若寥苦笑道:
“皇上,我都说了几回了,我这人跟人单挑还凑合,上战场我可从来没干过,那不是一回事。”
“朕知道;朕也不打算上来就让你统兵挂帅。”朱允炆道,“不过你这么好身手,整天呆在朕身边,在永远不会出事的皇宫里,实在是可惜。如果你能上战场,朕敢肯定你能以一敌万呢。你立下战功,朕肯定给你封侯封伯,世代可以封妻荫子。”
沈若寥笑道:“再说吧;我还没想好。就算我真要去,我也决不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
他也开始有些犹豫了;毕竟,燕王的进展实在有些太过神速了,他想按兵不动都不行。假如他一直这么任其发展下去,很快燕王打过了大江,夺得了皇位,他怎么办?他的一切努力,一切心血,岂不都是白费力气,付之东流了。
但是,一旦到了战场上,面对燕王,他真的能够狠下心来吗?送回郡主的册宝固然容易,毕竟他身在应天,见不到燕王。但是战场上他一定能够见到,甚至是面对面近在咫尺。
何况,他从来没打过仗,他自身这点儿赖以生存的武功在大部分时间需要依靠计谋的战场上又能发挥多大作用,他能有多大本事阻止燕军南侵?他毕竟不是父亲。
更何况,战场就意味着长年累月,九死一生。难道他把秋儿一个人扔在家里提心吊胆,自己一去几年不归,而且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再见到她了。
沈若寥犹豫不决,却始终未向南宫秋透露半个字,怕她担心。
朝廷这一次选将并没有像上一次那样耽搁太久。太常寺卿黄子澄提议由曹国公李景隆挂帅出征,朱允炆没有过多考虑就批准了他的建言,显然是十分赞同这个人选。
曹国公李景隆是歧阳王李文忠的长子。李文忠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外甥,随同太祖征战南北,开创大明江山社稷,战功炫赫,备受朱元璋亲信;后来壮年而逝,死时才四十六岁。朱元璋还曾经怀疑医官下毒,将主治医官淮安侯华中贬黜到建昌,其余所有医官并妻子皆斩,然后亲制祭文悼念他深为宠爱的外甥,追封歧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列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李景隆字九江,和其父李文忠一样,长得高大威猛,眉目疏秀,英俊挺拔,而且风度翩翩,进退知礼,举止都雅,深受朱元璋喜爱,多次让他外出练兵,进封其为左军都督府大都督,后来又封他做太子太傅。建文皇帝即位后,委派给李景隆一项特殊的任务,即以去河南练兵之名带军队进驻开封,突然之间包围周王府,将周王逮捕至京师。这件事李景隆干得相当漂亮,或者是周王笨到了家,所以有了后来的结果。朱允炆从此对李景隆更是信任有加,因而听到黄子澄的提议时,很快就同意了,也不再过问徐辉祖的意见。
八月三十日丁卯,朱允炆拜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取代已经被圣旨召回京师来的耿炳文,率师出征。天子对这个新任大将军恩信有加,殊荣远隆于耿炳文,赐予李景隆通天犀带,甚至亲自为大将军推车,在江边给他饯行,并对他说:
“从此之战,将军一切便宜从事。”
全部过程沈若寥都寸步不离跟在天子边上,看得真真切切,心中感慨万千。他不知道李景隆和徐辉祖相比究竟孰高孰下,他只知道这个大将军看上去确实仪表堂堂,然而似乎有些心高气傲,远不如魏国公沉稳含蓄。当然,如果李景隆有蓝玉一般的将才,那此人和蓝玉一样骄傲自负,甚至飞扬跋扈也倒未尝不可,他只能和天子以及众朝臣一样翘首以待。但是沈若寥不知道此时此刻,从真定退回北平休整的燕王朱棣早已在朝廷内部安插了新的眼线,并且已经接到了新眼线送回的密报,得知天子以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之后,大喜过望地说道:“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与也。”
他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这个李景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当然,他更不知道自己终究会不会有一天离开秋儿,走上战场。他不知道的远比他知道的多得多。
不过,有些事情却很快就明晰了答案,快得让他毫无思想准备,让他难以接受,让他心智慌乱失迷,因此也让他从此之后到死都在回想,也想不清楚自己这一个以及其后的一连串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