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连带效应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古代农家日常最新章节!
因为杜锦宁在会试时是会元,所以冯季康刚才也隐隐猜到皇帝召见,问的是这个。
他定了定神,开口道:“自打杜锦宁进太学,每日十分勤奋,除了上课,就整日呆在藏书楼里,手不释卷。”
说到这里,想起今天杜锦宁的举动,他又道:“哦,今日杜锦宁和齐慕远还去了太学,在藏书楼里看书。下官做学正这么多年,很少见到这么勤奋的学子。听说杜锦宁在桂省的时候就把书院藏书阁里的书都看完了,他到了太学后也立志把太学的藏书也看一遍。”
见赵晤不说话,他继续道:“除了勤奋,杜锦宁还十分聪明。他有过目不忘之资,看过的书,几乎都记得。或许是他看的文章很多,所以他的眼界与思维都跟一般的年青人不一样。他写的文章有很多真知灼见,令人叹为观止。”
杜锦宁刚进太学时,冯季康为难过他,那是因为被人误导而对杜锦宁产生了误会。后看到他写的文章后也没有为难,当即让他入了太学。因为那篇文章,冯季康这大半年来也会时不时把注意力放到杜锦宁身上,他觉得这个年轻人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
而杜锦宁在太学里,因为不愿意太过标新立意,所以平时锋芒微敛,写文章时会特别注意收敛。
她的这种收敛,不是故意把文章写得不好。她的任何一篇文章拿出来,都是绝世好文章,是能拿出来当范文的存在,里面所表露出来的思想与内涵,更是令人惊叹。
但她有意不让自己的名声在太学里传播,所以甲夫子喜欢文采斐然、辞藻华丽的文章,她就故意把文章写得特别平实;乙夫子喜欢平实风格的,她就故意把文章写得特别华丽。如此,她的文章得分虽高,但从来不被夫子当成范文在课堂里念出来,保持了她奢华的低调。
偏太学里有身份地位的学子实在太多,有好些还是王子皇孙宗亲贵胄,夫子们有限的关注力都被那些人所吸引,因此杜锦宁在她的有意而为之下,就如同在角落里静静绽放的花儿,虽绚烂夺目,却也没有引来多少人的关注。
倒是冯季康,因为有心,时常让人将杜锦宁写的文章拿给他看,他对杜锦宁的真实水平相当清楚,而看清楚了杜锦宁的把戏后,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却也没有戳穿揭发她。反而看到因为杜锦宁的这种做法,没有招惹到喜欢哗众取宠的贵族的招揽,倒是结交了几个性情相投的朋友。冯季康震惊之余,对杜锦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因为他知道,那些早早在太学里被招揽的人,因为入了某一阵营,在中了进士入了仕途后,必会被皇上所猜忌,从而阻断了自己的青云路。可如果拒绝招揽,不给那些贵人面子,在太学里的处境就会特别艰难,在会试时更会遇上许多麻烦,从而导致最终落榜。
看到那些木秀于林,最后被风摧毁的例子,再看看在太学里安然无恙,把自己珍珠的光芒掩埋在沙子里,将日子过得悠然自得、并得以顺利春闱的杜锦宁,冯季康对他的赞赏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这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有大智慧,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光放得极为长远。
如果杜锦宁的做法是她自己想出来的,而非齐伯昆指点的,那么此子的成就,绝对不可限量。
冯季康万分后悔当初自己曾经为难过杜锦宁。以杜锦宁的聪慧,又岂会不清楚他当时的恶意?他想向杜锦宁低头,也曾派人去把杜锦宁找来,殷殷关怀她的近况。无奈杜锦宁在礼仪上无可挑剔、言语上对他的关怀也甚为感激,但冯季康却感觉不到杜锦宁对他的亲近。
现在有机会卖一个人情给杜锦宁,冯季康自然要不遗余力。
这是在来的路上他打定的主意。
他最欣赏、认为杜锦宁做得最聪明的是在太学里暂敛锋芒,但这一行为是不能拿到面上来说的,否则不说杜锦宁如何不高兴,同时他也会得罪那些在太学里肆意妄为的皇亲贵胄们。
所以冯季康就把杜锦宁的才学,以及她在文章里流露出来的思想拿出来,夸了又夸。见赵晤听得兴致盎然,他还将他记得的杜锦宁的一些文章片断背了一遍——他之所以能记得这些文章,并不是他也过目不忘,而是文章写得太精彩,他忍不住当成经典来铭记。
他的这个做法明显讨好了赵晤,赵晤让吴公公打赏了他一套名贵的文房四宝,这才让人把他送了出去。
冯季康上了马车,才发现自己后背全是冷汗。他欣然地舒了一口气,对于自己今天的表现十分满意。
杜锦宁即将踏入仕途,以他在殿试上写几篇文章就引起了皇帝的极大兴趣,以她的大智慧,以她的深谋远虑,冯季康相信,她绝对会在短时间内就出类拔萃、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得到皇上的重用,而不是寂寂无名当许多年的官才熬出头。
而自己今天的这番赞许,就算他自己不说,也会很快会传到杜锦宁的耳里。
有了今天的这份人情,即便杜锦宁对他没有太多感激,也不会在得势后为难冯家后辈。
冯季康走后,被派去调查杜锦宁踪迹的护卫就过来回禀了:“皇上,杜锦宁今天去了太学,在太学的藏书楼里看书。跟他一起的还有太学的几位学子。”
“哦?有哪几位?”赵晤问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赵晤现在对杜锦宁的印象好的不行,所以对于她身边的人也便十分感兴趣。
“齐慕远、关嘉泽、方少华、梁先宽、许成源。”护卫答道,“其中许成源不是太学的学子。不过他们都是老乡,籍贯是桂省漓水县的,曾经都同过窗。”
一听齐慕远三个字,这些人又都是杜锦宁的同窗,赵晤的兴趣就更浓了。
他吩咐吴公公:“把殿试的名字浏览一遍,看看他们是不是都上了榜,排在第几名。”
因为杜锦宁在会试时是会元,所以冯季康刚才也隐隐猜到皇帝召见,问的是这个。
他定了定神,开口道:“自打杜锦宁进太学,每日十分勤奋,除了上课,就整日呆在藏书楼里,手不释卷。”
说到这里,想起今天杜锦宁的举动,他又道:“哦,今日杜锦宁和齐慕远还去了太学,在藏书楼里看书。下官做学正这么多年,很少见到这么勤奋的学子。听说杜锦宁在桂省的时候就把书院藏书阁里的书都看完了,他到了太学后也立志把太学的藏书也看一遍。”
见赵晤不说话,他继续道:“除了勤奋,杜锦宁还十分聪明。他有过目不忘之资,看过的书,几乎都记得。或许是他看的文章很多,所以他的眼界与思维都跟一般的年青人不一样。他写的文章有很多真知灼见,令人叹为观止。”
杜锦宁刚进太学时,冯季康为难过他,那是因为被人误导而对杜锦宁产生了误会。后看到他写的文章后也没有为难,当即让他入了太学。因为那篇文章,冯季康这大半年来也会时不时把注意力放到杜锦宁身上,他觉得这个年轻人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
而杜锦宁在太学里,因为不愿意太过标新立意,所以平时锋芒微敛,写文章时会特别注意收敛。
她的这种收敛,不是故意把文章写得不好。她的任何一篇文章拿出来,都是绝世好文章,是能拿出来当范文的存在,里面所表露出来的思想与内涵,更是令人惊叹。
但她有意不让自己的名声在太学里传播,所以甲夫子喜欢文采斐然、辞藻华丽的文章,她就故意把文章写得特别平实;乙夫子喜欢平实风格的,她就故意把文章写得特别华丽。如此,她的文章得分虽高,但从来不被夫子当成范文在课堂里念出来,保持了她奢华的低调。
偏太学里有身份地位的学子实在太多,有好些还是王子皇孙宗亲贵胄,夫子们有限的关注力都被那些人所吸引,因此杜锦宁在她的有意而为之下,就如同在角落里静静绽放的花儿,虽绚烂夺目,却也没有引来多少人的关注。
倒是冯季康,因为有心,时常让人将杜锦宁写的文章拿给他看,他对杜锦宁的真实水平相当清楚,而看清楚了杜锦宁的把戏后,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却也没有戳穿揭发她。反而看到因为杜锦宁的这种做法,没有招惹到喜欢哗众取宠的贵族的招揽,倒是结交了几个性情相投的朋友。冯季康震惊之余,对杜锦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因为他知道,那些早早在太学里被招揽的人,因为入了某一阵营,在中了进士入了仕途后,必会被皇上所猜忌,从而阻断了自己的青云路。可如果拒绝招揽,不给那些贵人面子,在太学里的处境就会特别艰难,在会试时更会遇上许多麻烦,从而导致最终落榜。
看到那些木秀于林,最后被风摧毁的例子,再看看在太学里安然无恙,把自己珍珠的光芒掩埋在沙子里,将日子过得悠然自得、并得以顺利春闱的杜锦宁,冯季康对他的赞赏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这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有大智慧,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光放得极为长远。
如果杜锦宁的做法是她自己想出来的,而非齐伯昆指点的,那么此子的成就,绝对不可限量。
冯季康万分后悔当初自己曾经为难过杜锦宁。以杜锦宁的聪慧,又岂会不清楚他当时的恶意?他想向杜锦宁低头,也曾派人去把杜锦宁找来,殷殷关怀她的近况。无奈杜锦宁在礼仪上无可挑剔、言语上对他的关怀也甚为感激,但冯季康却感觉不到杜锦宁对他的亲近。
现在有机会卖一个人情给杜锦宁,冯季康自然要不遗余力。
这是在来的路上他打定的主意。
他最欣赏、认为杜锦宁做得最聪明的是在太学里暂敛锋芒,但这一行为是不能拿到面上来说的,否则不说杜锦宁如何不高兴,同时他也会得罪那些在太学里肆意妄为的皇亲贵胄们。
所以冯季康就把杜锦宁的才学,以及她在文章里流露出来的思想拿出来,夸了又夸。见赵晤听得兴致盎然,他还将他记得的杜锦宁的一些文章片断背了一遍——他之所以能记得这些文章,并不是他也过目不忘,而是文章写得太精彩,他忍不住当成经典来铭记。
他的这个做法明显讨好了赵晤,赵晤让吴公公打赏了他一套名贵的文房四宝,这才让人把他送了出去。
冯季康上了马车,才发现自己后背全是冷汗。他欣然地舒了一口气,对于自己今天的表现十分满意。
杜锦宁即将踏入仕途,以他在殿试上写几篇文章就引起了皇帝的极大兴趣,以她的大智慧,以她的深谋远虑,冯季康相信,她绝对会在短时间内就出类拔萃、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得到皇上的重用,而不是寂寂无名当许多年的官才熬出头。
而自己今天的这番赞许,就算他自己不说,也会很快会传到杜锦宁的耳里。
有了今天的这份人情,即便杜锦宁对他没有太多感激,也不会在得势后为难冯家后辈。
冯季康走后,被派去调查杜锦宁踪迹的护卫就过来回禀了:“皇上,杜锦宁今天去了太学,在太学的藏书楼里看书。跟他一起的还有太学的几位学子。”
“哦?有哪几位?”赵晤问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赵晤现在对杜锦宁的印象好的不行,所以对于她身边的人也便十分感兴趣。
“齐慕远、关嘉泽、方少华、梁先宽、许成源。”护卫答道,“其中许成源不是太学的学子。不过他们都是老乡,籍贯是桂省漓水县的,曾经都同过窗。”
一听齐慕远三个字,这些人又都是杜锦宁的同窗,赵晤的兴趣就更浓了。
他吩咐吴公公:“把殿试的名字浏览一遍,看看他们是不是都上了榜,排在第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