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振兴会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鬼市扎纸铺最新章节!
金虽说没人管,但赵明川的发财梦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金。民国伊始,各地独立军阀混战,就算是有钱人家也都是屯金聚银,很少有人肯花大价钱买古董,而外国人经过了清末对中国的掠夺以后,对中国宝贝也不怎么新鲜了。况且外国人对中国宝贝仿佛也并不在行,据说一幅唐伯虎的字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晚,竟然被一名英国军官仅以一英镑的底价现场拍卖。在这种情况下,赵明川便从广州辗转来到了香港,在赵明川看来,香港是英国人的地盘,比起大陆而言还算稳定,大户人家既有钱又懂行,不失为兜售古货的理想选择。
“后来呢?”石三听得正带劲,戴金双忽然不说了。
“后来的事你不都知道了么?”戴金双道,“赵明川死在了廖家的枪口下,我们都以为他是寿终了,就连他徒弟冯昆仑都不知道他的去向,听你这么一说,我才知道他是被廖家人杀了。”
“去香港之前,赵明川在大陆曾经有一个徒弟,就是后来的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的冯昆仑,据冯昆仑自己说,他是赵明川从孤儿院领养的。”戴金双道,“像他们这种一天到晚研究旁门左道的人,阴德缺损,无嗣是很正常的事,想要孩子就得找个贵人保着。当时赵明川本想娶个八字吻合的贵人媳妇,但却找不到与哪家闺女的八字相合,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从教会办的孤儿院里领养了个孩子出来。”
“贵人?这个我知道,廖家祖上也曾人丁不旺,那个贵人,是你给找的?”石三问道。
“呵呵,廖老爷子根本就不用找贵人保,我用我自己的阳寿给他保的,让他娶梁小兰只不过是发发善心而已。”戴金双叹了口气道。
因为贵人是不能改名的,所以冯昆仑被买出来后赵明川也没给他改名,孩子跟自己名义上的关系也并非父子,而是以师徒相称。
后来,赵明川出手了几件古货,有了点钱,便娶了媳妇,因为有冯昆仑这么个贵人保着,几年不到的时间里便顺利的生了个儿子,这个人就是赵庆云。
虽说这冯昆仑是赵明川得以有嗣的“贵人”,但在赵家的待遇比赵明川的亲儿子赵庆云也差得远,基本上就是个佣人,且赵明川并未传给冯昆仑太多的本事,而是把压箱底的东西都教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赵庆云。不过这冯昆仑也不是省油的灯,仰仗着赵明川教的一点皮毛,竟然自学成才,论本事并不比赵庆云差多少。
虽说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但冯昆仑和赵庆云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受自己的身世与经历的影响,冯昆仑虽说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但骨子里却一直想干一番“大事业”,不管这事业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能领导别人就行,哪怕是当个军阀或者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呢,说白了,其实就是被人使唤惯了后萌发的一种“使唤别人”的报复心理。
而赵庆云却不一样,此人并没什么远大理想,一心只想着发大财,完全继承了父亲赵明川见钱眼开的脾气禀性。另外,此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从脾气禀性而言完全就是赵明川的翻版。赵明川去香港之前,曾经给过妻子一张“八卦探云图”,说如果自己回不来,就把这张图交给儿子,什么时候儿子能看懂这张图了,就让他按着图上的指示把自己藏的东西拿回来,让家里荣华富贵一辈子。
因为时至乱世,最值钱的东西便是军火。从二十岁开始,冯昆仑便一直以偷枪为生,但大多是从军阀的军营里偷枪,再倒卖给其他军阀的军队,都是小打小闹,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道义不谈,买家就不好找,至少得跨省,所以折腾一次也落不下多少钱,至多算是糊口。而赵庆云却一直在家里拼命的研究那张“八卦探云图”,闲暇之余也会跟冯昆仑合伙作案,总而言之,截止到一九三五年以前,冯昆仑基本上是碌碌无为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冯昆仑感觉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偷日本的人的枪卖给中国人,至少不用跨省作业啊,就地处理就行。所以便辞别了师母和师弟,自己到了日本人最为虎视眈眈的平津地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事业?”石三一皱眉,“什么事业?”
“还是偷!”戴金双道。
“偷谁?”石三道。
“日本人!”戴金双道,“当时在中国什么最紧俏,枪!尤其是日本人的枪!比军阀队伍里的枪可是好了不少,把日本人的枪偷过来卖给国民党军队,无本万利,一把枪三十几块大洋,一个月弄上千块大洋没问题。”
“国民党会买?”石三似乎有点不信。
“你以为国民党军队是什么装备?连大刀队都有,武器很短缺!”戴金双说道,“一把美国枪得好几百块大洋,三十几块大洋买日本枪,跟白给也差不多。”
有了“赵氏降术”的帮助,冯昆仑进出日本军火库简直就是如履平地。一个“呆降”下去睡个十口八口的,之后再弄点邪道冲身几个,让他们自己先窝里斗着,等打得差不多了他再进去拿东西,虽然一次带不走多少,但却收入颇丰。日本人虽说有所警觉,但不管警卫多严,东西照丢不误。这种日子持续了大概有两三个月,冯昆仑便开始觉得单干不是办法,一来日本人的守卫人数本就比军阀的军营多,加之随着作案次数的增加,日本人的警戒越来越严,防守人数越来越多,施术量更大更伤身体。二来既然不用跨省倒卖的话,一次便拿得越多越好,而自己一个人的搬运能力实在是有限。因此,冯昆仑收了几个徒弟,简单教了几招以后师徒齐上阵,一来能多拿多赚,二来让徒弟施术自己不用伤身,再者也能满足自己使唤别人的心理。
“收了几个徒弟?”石三一皱眉。
“这几个人你应该都知道,”戴金双微微一笑并没有明说。
本来,冯昆仑本人对日本人的态度仅是“能杀就杀”而已,之所以冯昆仑后来投身抗战,完全是因为日本人的一次所谓的“深度打击”,这次事件让冯昆仑对日本人的态度由“能杀就杀”改成了“必须要杀”。
“深度打击?”石三一愣,好像没听说过这么一次事件。
“这是日本人在密电里的行动名字,”戴金双说道,“日本人为了试验病毒武器,把冯昆仑被领养以前待的那家孤儿院烧了,但里头只发现了几具修女的尸体,娃子们的尸体一个都没找到,日伪的报纸报道说是火灾,但实际情况是日本人把那些娃子弄走做试验了,”戴金双面无表情的道,“日本人担心用大人做试验,这些人会暴动或串通逃跑,所以便盯上了孤儿院的娃子们,这次行动,日本人称为‘深度打击’!”
“冯昆仑怎么会知道的?”石三不解。
“你知道戴笠这个人么?”戴金双道。
“知道啊,国民党的特务头子。”石三点了点头。
“这件事是戴笠亲口告诉冯昆仑的。”戴金双呵呵一笑,“别小看国民党特务的能力,他们破解了日本的密电,得知了所谓的‘深度打击’行动内幕,但出于政治原因,这件事并未公开。”
卢沟桥事变以后,虽说大战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当局却仍然对日本抱有幻想,并不想把战事扩大,因为当时国内民众反日情绪高涨,所以国民党当局也并未将这件火上浇油的事公开。
虽说表面上并不主张全面开战,但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激进派的高层却已经看透了大战不可避免的形势,早早便开始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着手准备抗战事宜了,戴笠便是其中之一。
“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是由戴笠策划成立的,这个组织最初的名字叫做“振兴会”,只是想从民间选拔一些类似于“燕子李三”的异士加以训练后进行特别任务。但后来戴笠发现,自己着实低估日本人的防卫能力了,这些民间异士虽身怀绝技,但比起日本人的三八大盖来还是稍显不足,进行了两次失败任务后,这个组织的工作便也停滞了。
后来,冯昆仑偷枪的事传到了戴笠的耳朵里,起初并未引起其重视,认为偷鸡摸狗这种事只不过是一些蟊贼所为罢了。但后来,国民党特工部门又接连截获了日本军队的数次密电,都是从侵华司令部直接发往日军驻平津各部的,矛头直指平津一带的“枪械大盗”,其中几次命令甚至是由冈村宁次亲自下达。密电内容通篇都是要求平津各部严加防范,务必抓捕“枪械大盗”以稳定军心一类的字眼,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密电下发后,以冯昆仑为首的这伙“枪械大盗”不但未有收敛,反而愈发“猖獗”。国民党这边的“日本枪货源”不减反升,有时甚至一天就有上百条,“产量”都快赶上专业兵工厂了,而且价格是越卖越便宜,从最初三十多块大洋一把,直降到二十五块大洋一把,甚至还有“买十赠一”的政策,买十把步枪送手枪,批发兼零售,老客户或者量大还能享受“折上折”。
出于好奇,戴笠曾经亲自装扮成国民党的军需官与冯昆仑进行过秘密接触,并希望冯昆仑能够为国军特工机构工作,但冯昆仑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很强,对于“偷枪”的方式方法只字不提,对“加入”特工组织的要求也是不置可否。为了弄清眼前这个目露凶光的“枪械大盗”到底用了什么手段,竟然在惊动了冈村宁次之后依旧敢顶风作案却又能屡屡得手,戴笠不惜亲自下达命令,以国民党的特工力量开始调查冯昆仑的老底儿。后来,对于其作案手段虽说没查太明白,却查到了冯昆仑曾在那家失火的孤儿院生活过的线索,在后来的接触中,戴笠便向冯昆仑透露了孤儿院失火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深度打击”行动的真实内幕。虽说冯昆仑离家后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加入什么特工组织继续受人领导,但戴笠的这条消息却无疑触及了冯昆仑忍耐力的底线,自从那次见面后,二十五块大洋一把的日本枪算是没得卖了,但国军特工组织却多了一个全新的“振兴会”──“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
加入“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之前,冯昆仑并不知道自己这身本事的价值,在戴金双看来,虽说这是杀人不见血的“邪术”,但换个角度来讲,却也是抗战杀敌的利器。起初,戴笠也不大相信冯昆仑嘴里所谓的“降头术”,但经过冯昆仑的现场演示之后,戴笠也不得不相信,原来世间确有玄学的存在。后来,戴笠便把“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的组织工作全权交给了冯昆仑,因为在戴笠看来,冯昆仑这个人无异于一个加了方向盘的魔鬼,如果他的心中对日本人产生了憎恨,那么具体该怎么做,是绝对不用自己教的。
按戴金双的话说,冯昆仑也算是临危受命了,因为在冯昆仑刚刚受命于戴笠后不久,抗日战争便全面爆发,国军特工组织的任务也便接踵而至,其中最让冯昆仑挠头的,便是江苏一带出现的疠子病。
冯昆仑率徒弟受命于戴笠之后,短短几个月之内便完成了数次在正常人看来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振兴会”还叫“振兴会”,并未改名,后来抗战全面爆发,全国上下需要执行的特殊任务不断增加,而国民党当局的高层也是越发的得寸进尺,派下来的任务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金虽说没人管,但赵明川的发财梦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金。民国伊始,各地独立军阀混战,就算是有钱人家也都是屯金聚银,很少有人肯花大价钱买古董,而外国人经过了清末对中国的掠夺以后,对中国宝贝也不怎么新鲜了。况且外国人对中国宝贝仿佛也并不在行,据说一幅唐伯虎的字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晚,竟然被一名英国军官仅以一英镑的底价现场拍卖。在这种情况下,赵明川便从广州辗转来到了香港,在赵明川看来,香港是英国人的地盘,比起大陆而言还算稳定,大户人家既有钱又懂行,不失为兜售古货的理想选择。
“后来呢?”石三听得正带劲,戴金双忽然不说了。
“后来的事你不都知道了么?”戴金双道,“赵明川死在了廖家的枪口下,我们都以为他是寿终了,就连他徒弟冯昆仑都不知道他的去向,听你这么一说,我才知道他是被廖家人杀了。”
“去香港之前,赵明川在大陆曾经有一个徒弟,就是后来的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的冯昆仑,据冯昆仑自己说,他是赵明川从孤儿院领养的。”戴金双道,“像他们这种一天到晚研究旁门左道的人,阴德缺损,无嗣是很正常的事,想要孩子就得找个贵人保着。当时赵明川本想娶个八字吻合的贵人媳妇,但却找不到与哪家闺女的八字相合,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从教会办的孤儿院里领养了个孩子出来。”
“贵人?这个我知道,廖家祖上也曾人丁不旺,那个贵人,是你给找的?”石三问道。
“呵呵,廖老爷子根本就不用找贵人保,我用我自己的阳寿给他保的,让他娶梁小兰只不过是发发善心而已。”戴金双叹了口气道。
因为贵人是不能改名的,所以冯昆仑被买出来后赵明川也没给他改名,孩子跟自己名义上的关系也并非父子,而是以师徒相称。
后来,赵明川出手了几件古货,有了点钱,便娶了媳妇,因为有冯昆仑这么个贵人保着,几年不到的时间里便顺利的生了个儿子,这个人就是赵庆云。
虽说这冯昆仑是赵明川得以有嗣的“贵人”,但在赵家的待遇比赵明川的亲儿子赵庆云也差得远,基本上就是个佣人,且赵明川并未传给冯昆仑太多的本事,而是把压箱底的东西都教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赵庆云。不过这冯昆仑也不是省油的灯,仰仗着赵明川教的一点皮毛,竟然自学成才,论本事并不比赵庆云差多少。
虽说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但冯昆仑和赵庆云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受自己的身世与经历的影响,冯昆仑虽说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但骨子里却一直想干一番“大事业”,不管这事业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能领导别人就行,哪怕是当个军阀或者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呢,说白了,其实就是被人使唤惯了后萌发的一种“使唤别人”的报复心理。
而赵庆云却不一样,此人并没什么远大理想,一心只想着发大财,完全继承了父亲赵明川见钱眼开的脾气禀性。另外,此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从脾气禀性而言完全就是赵明川的翻版。赵明川去香港之前,曾经给过妻子一张“八卦探云图”,说如果自己回不来,就把这张图交给儿子,什么时候儿子能看懂这张图了,就让他按着图上的指示把自己藏的东西拿回来,让家里荣华富贵一辈子。
因为时至乱世,最值钱的东西便是军火。从二十岁开始,冯昆仑便一直以偷枪为生,但大多是从军阀的军营里偷枪,再倒卖给其他军阀的军队,都是小打小闹,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道义不谈,买家就不好找,至少得跨省,所以折腾一次也落不下多少钱,至多算是糊口。而赵庆云却一直在家里拼命的研究那张“八卦探云图”,闲暇之余也会跟冯昆仑合伙作案,总而言之,截止到一九三五年以前,冯昆仑基本上是碌碌无为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冯昆仑感觉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偷日本的人的枪卖给中国人,至少不用跨省作业啊,就地处理就行。所以便辞别了师母和师弟,自己到了日本人最为虎视眈眈的平津地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事业?”石三一皱眉,“什么事业?”
“还是偷!”戴金双道。
“偷谁?”石三道。
“日本人!”戴金双道,“当时在中国什么最紧俏,枪!尤其是日本人的枪!比军阀队伍里的枪可是好了不少,把日本人的枪偷过来卖给国民党军队,无本万利,一把枪三十几块大洋,一个月弄上千块大洋没问题。”
“国民党会买?”石三似乎有点不信。
“你以为国民党军队是什么装备?连大刀队都有,武器很短缺!”戴金双说道,“一把美国枪得好几百块大洋,三十几块大洋买日本枪,跟白给也差不多。”
有了“赵氏降术”的帮助,冯昆仑进出日本军火库简直就是如履平地。一个“呆降”下去睡个十口八口的,之后再弄点邪道冲身几个,让他们自己先窝里斗着,等打得差不多了他再进去拿东西,虽然一次带不走多少,但却收入颇丰。日本人虽说有所警觉,但不管警卫多严,东西照丢不误。这种日子持续了大概有两三个月,冯昆仑便开始觉得单干不是办法,一来日本人的守卫人数本就比军阀的军营多,加之随着作案次数的增加,日本人的警戒越来越严,防守人数越来越多,施术量更大更伤身体。二来既然不用跨省倒卖的话,一次便拿得越多越好,而自己一个人的搬运能力实在是有限。因此,冯昆仑收了几个徒弟,简单教了几招以后师徒齐上阵,一来能多拿多赚,二来让徒弟施术自己不用伤身,再者也能满足自己使唤别人的心理。
“收了几个徒弟?”石三一皱眉。
“这几个人你应该都知道,”戴金双微微一笑并没有明说。
本来,冯昆仑本人对日本人的态度仅是“能杀就杀”而已,之所以冯昆仑后来投身抗战,完全是因为日本人的一次所谓的“深度打击”,这次事件让冯昆仑对日本人的态度由“能杀就杀”改成了“必须要杀”。
“深度打击?”石三一愣,好像没听说过这么一次事件。
“这是日本人在密电里的行动名字,”戴金双说道,“日本人为了试验病毒武器,把冯昆仑被领养以前待的那家孤儿院烧了,但里头只发现了几具修女的尸体,娃子们的尸体一个都没找到,日伪的报纸报道说是火灾,但实际情况是日本人把那些娃子弄走做试验了,”戴金双面无表情的道,“日本人担心用大人做试验,这些人会暴动或串通逃跑,所以便盯上了孤儿院的娃子们,这次行动,日本人称为‘深度打击’!”
“冯昆仑怎么会知道的?”石三不解。
“你知道戴笠这个人么?”戴金双道。
“知道啊,国民党的特务头子。”石三点了点头。
“这件事是戴笠亲口告诉冯昆仑的。”戴金双呵呵一笑,“别小看国民党特务的能力,他们破解了日本的密电,得知了所谓的‘深度打击’行动内幕,但出于政治原因,这件事并未公开。”
卢沟桥事变以后,虽说大战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当局却仍然对日本抱有幻想,并不想把战事扩大,因为当时国内民众反日情绪高涨,所以国民党当局也并未将这件火上浇油的事公开。
虽说表面上并不主张全面开战,但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激进派的高层却已经看透了大战不可避免的形势,早早便开始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着手准备抗战事宜了,戴笠便是其中之一。
“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是由戴笠策划成立的,这个组织最初的名字叫做“振兴会”,只是想从民间选拔一些类似于“燕子李三”的异士加以训练后进行特别任务。但后来戴笠发现,自己着实低估日本人的防卫能力了,这些民间异士虽身怀绝技,但比起日本人的三八大盖来还是稍显不足,进行了两次失败任务后,这个组织的工作便也停滞了。
后来,冯昆仑偷枪的事传到了戴笠的耳朵里,起初并未引起其重视,认为偷鸡摸狗这种事只不过是一些蟊贼所为罢了。但后来,国民党特工部门又接连截获了日本军队的数次密电,都是从侵华司令部直接发往日军驻平津各部的,矛头直指平津一带的“枪械大盗”,其中几次命令甚至是由冈村宁次亲自下达。密电内容通篇都是要求平津各部严加防范,务必抓捕“枪械大盗”以稳定军心一类的字眼,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密电下发后,以冯昆仑为首的这伙“枪械大盗”不但未有收敛,反而愈发“猖獗”。国民党这边的“日本枪货源”不减反升,有时甚至一天就有上百条,“产量”都快赶上专业兵工厂了,而且价格是越卖越便宜,从最初三十多块大洋一把,直降到二十五块大洋一把,甚至还有“买十赠一”的政策,买十把步枪送手枪,批发兼零售,老客户或者量大还能享受“折上折”。
出于好奇,戴笠曾经亲自装扮成国民党的军需官与冯昆仑进行过秘密接触,并希望冯昆仑能够为国军特工机构工作,但冯昆仑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很强,对于“偷枪”的方式方法只字不提,对“加入”特工组织的要求也是不置可否。为了弄清眼前这个目露凶光的“枪械大盗”到底用了什么手段,竟然在惊动了冈村宁次之后依旧敢顶风作案却又能屡屡得手,戴笠不惜亲自下达命令,以国民党的特工力量开始调查冯昆仑的老底儿。后来,对于其作案手段虽说没查太明白,却查到了冯昆仑曾在那家失火的孤儿院生活过的线索,在后来的接触中,戴笠便向冯昆仑透露了孤儿院失火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深度打击”行动的真实内幕。虽说冯昆仑离家后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加入什么特工组织继续受人领导,但戴笠的这条消息却无疑触及了冯昆仑忍耐力的底线,自从那次见面后,二十五块大洋一把的日本枪算是没得卖了,但国军特工组织却多了一个全新的“振兴会”──“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
加入“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之前,冯昆仑并不知道自己这身本事的价值,在戴金双看来,虽说这是杀人不见血的“邪术”,但换个角度来讲,却也是抗战杀敌的利器。起初,戴笠也不大相信冯昆仑嘴里所谓的“降头术”,但经过冯昆仑的现场演示之后,戴笠也不得不相信,原来世间确有玄学的存在。后来,戴笠便把“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的组织工作全权交给了冯昆仑,因为在戴笠看来,冯昆仑这个人无异于一个加了方向盘的魔鬼,如果他的心中对日本人产生了憎恨,那么具体该怎么做,是绝对不用自己教的。
按戴金双的话说,冯昆仑也算是临危受命了,因为在冯昆仑刚刚受命于戴笠后不久,抗日战争便全面爆发,国军特工组织的任务也便接踵而至,其中最让冯昆仑挠头的,便是江苏一带出现的疠子病。
冯昆仑率徒弟受命于戴笠之后,短短几个月之内便完成了数次在正常人看来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振兴会”还叫“振兴会”,并未改名,后来抗战全面爆发,全国上下需要执行的特殊任务不断增加,而国民党当局的高层也是越发的得寸进尺,派下来的任务一个比一个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