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各自的评论
推荐阅读: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文娱巨星养成记最新章节!
没有听说《集结号》的时候,关于秦轩的战争我们只会想到《士兵突击》那一段。毫无疑问,秦轩对战争的描述还是影迷心中关注的中心。对外国制作团队过多关注使大家过多纠缠于制作的技术细节。实话讲,战争的制作水准也只是刚刚冲出亚洲,还不是世界级得。视觉奇观不是宁皓的着眼点,但视效绝对是特别的状态,可以负责任地说远超国内的水平,和以往国内战争电影更不是一个技术层面。有关细节容我们稍后详解。同时也不要把好莱坞的大制作当标准,因为我们的工业还造不出凯迪拉克。
画面的色彩质感很特别,之前一直讲像《拯救大兵》,我看却有不同。《拯救大兵》的画面很细腻有精致的美感,《集结号》只是色彩沉了些,质感上有颗粒感。如果一定说像什么,我觉得像《300勇士》的风格,炮火中硝烟与尘土飞扬,仿佛一粒粒的清晰可见。没有现在战争电影流行的长镜头,战斗场面更多地使用了肩扛或手提摄像机,以谷子地的主观视角完成战场观察。剪接很快速,显然是很多机位拍摄的好处。很少有大空间战斗的表现,不一定是回避技术制作,这可能是一个技术技巧,局促的视野加深了紧张感和压力。
不说技术了,那不说的战略思想。老外看了都说这是一部反战的电影,看来他们更爱上纲上线。所有战争片其实都在说反战,没人喜欢打仗,以往战争片里一听打仗就高兴的士兵们好像在玩CS一样。
宁皓的战士受伤的时候惨叫,冲锋时骂人,冲动时还杀俘虏,抢了敌军装备时高兴地分东西,我们看到了“真人秀”。以往的战争电影了,我军死的总是很英勇,一人打死十数人才死,按此逻辑敌方400万军队我们只要四十万就行了。宁皓让我军打几十人死了71人,坚守阵地时也只强调自己的阵亡,有很多死亡都来不急举枪。
以往的战争电影了我军都比敌军帅,敌人打仗像老鼠,我军都挺胸抬头不怕子弹。宁皓为敌人整理了军容,训练了我军的隐蔽技巧。这些还只是表面,宁皓的部队终于有了现实问题,以往我军好像从没有打散的兵找不着队伍,没人证明不了自己是解放军。
我们终于看到了什么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知道有太多死亡无法记录,重要的是我们读到死去的对活着的影响,对于死者,活着的人的使命绝不仅仅是报仇。我们老说不要忘记牺牲的,但真正的入骨之痛是面对那些无名的死者,甚至无法确认生死的战友,我们记无所忆。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战争之苦吧!
另一个人开始评论道。
“谷子地”是一个人的名字,中原野战军独立二师139团2营9连连长,本片的主人公。电影就是描写他带领47名兄弟血战沙场,狙击百倍于己的敌军......
据说,电影创意来自小说《官司》,小说《官司》却取自真实的故事——一个生活在某军校旁的老人,以集结号为令风雨无阻地观列席学员们出操,多年来他送走了一批批学员,直到有一天又将毕业的学员好奇地问他,他才道出自己一生都在期盼归队,并且魂牵梦绕着集结号和死去的兄弟......了解到此,你才会发现,冯小刚在做什么?似乎冯氏电影在走过了10年后,要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不再是惯例的相声电影,而是选择真实的故事,用一种真实的力量去打动人,而我恰恰被打动了。
《集结号》根本不是《拯救大兵》。但它确实隐约闪烁一些国产电影的影子。跟它们一样,《集结号》很男人,有爆发力,谷子地更让观众血脉喷张,右脸的蚯蚓状伤疤就象战火中依旧英挺的旗杆,竖立在每个观众心上。
从某种角度看,我怀疑电影老兵宁皓本人就是《集结号》里为47个兄弟正名的九连连长谷子地。他也一直想“正名”,只不过,他想拯救的对象是华夏式大片,是那些在暴力、奢靡、专制、空洞锦衣下包裹的浮华胴体。他自己也曾不自觉醉心于此。这些堆砌的影像,如果没人追认它们为烈士,它们只能从影史里失了踪,成为深埋在煤堆下的炮灰。
有人说尹力的《云水谣》是把主旋律拍成了类型片,那么宁皓就是把商业片拍成了主旋律,至少是个在商业片包装下的主旋律。
其实这一点无可厚非,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的,宣传策略的问题属于技术环节,如果大家都能像对待进口大片一样对主旋律电影趋之若鹜,主抓意识形态的领导们死也瞑目了,华夏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了。关键是这个主旋律在灌输什么样的理念。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还可以在官方舆论的支持下拍摄这种以讴歌和玩味和态度来渲染一场本民族自相残杀的战争的电影的。看这样的电影,是不能激发起人真正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更不要谈什么英雄情结。
出色的战争电影都是以反战为主题的,在《集结号》里,我们到底看到了吗?
《集结号》的宣传一直是以对战争的残酷作人性化的逼真描写为为主要卖点的。我们的士兵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在战斗中献身了,他们也怕死,这种在中国战争电影中比西方迟到了几十年的人文意识没什么可自豪的。
宁皓请来了外国人来制作战争特技,战争场面的确是比以前更具冲击力了。但技术代替不了想象力,代替不了场面调度,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影中战争场面的单调和机械,有了点视觉冲击就连节奏和铺垫都不要了,几个回合下来,已经审美疲劳了。堆积镜头谁不会呀?还要你冯大导演干什么?我难以想象如果像《拯救大兵》那样三个小时的战争场面一直延续下来,《集结号》会给观众造成什么样的生理摧残。《黑鹰降落》是标准的美国主旋律战争片,同样是拍遭遇战中的突围与营救,突出的是牺牲精神,说白了,演的就是N种死亡方式,那里面的震撼力不仅仅是靠轰炸眼球,而是十足的戏剧张力和人物性格使然,而《集结号》呢?一个个扁平的人物流水账一样的被抹去了生命,我从哪里去寻找我的精神寄托?
所以反而是到了后面和平年代的戏感觉自然了许多,而这样的戏能拍出这种感觉的导演在中国随随便便也就能抓出一把来,那是刘恒的功劳。你打着战争片的幌子宣传了半天(电视里都是请那帮演员说战争场面怎么怎么拍的,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的),然后只让我们看了半场战争片,你也太会玩了吧!知道你在明着学《拯救大兵》,暗着学《父辈的旗帜》,可惜都学了个皮毛。至少在叙事结构和视角上就不能有点追求?别弄这么个三明治出来,《罗生门》白看了吗?
我很佩服宁皓制造集体性迷狂的能力,那么多人在蛊惑下走进电影院,又像被催眠了一样走出来,满怀着廉价的感动和莫名的激情,但是我分明看了某些人带着狡黠的笑容在俯视着这些付出的金钱和时间的观众们。中国的观众实在是可爱,堪比当年的中国球迷,他们太容易满足,太容易被左右,在一群电影投机分子的面前,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事实证明,宁皓不仅仅可以拍小品式的贺岁电影,还可以拍大片,事实也证明,宁皓的大片完全可以拍得比国产更好看,至少不那么垃圾了。但是,比乞丐富有就能证明他是富翁吗?
没有听说《集结号》的时候,关于秦轩的战争我们只会想到《士兵突击》那一段。毫无疑问,秦轩对战争的描述还是影迷心中关注的中心。对外国制作团队过多关注使大家过多纠缠于制作的技术细节。实话讲,战争的制作水准也只是刚刚冲出亚洲,还不是世界级得。视觉奇观不是宁皓的着眼点,但视效绝对是特别的状态,可以负责任地说远超国内的水平,和以往国内战争电影更不是一个技术层面。有关细节容我们稍后详解。同时也不要把好莱坞的大制作当标准,因为我们的工业还造不出凯迪拉克。
画面的色彩质感很特别,之前一直讲像《拯救大兵》,我看却有不同。《拯救大兵》的画面很细腻有精致的美感,《集结号》只是色彩沉了些,质感上有颗粒感。如果一定说像什么,我觉得像《300勇士》的风格,炮火中硝烟与尘土飞扬,仿佛一粒粒的清晰可见。没有现在战争电影流行的长镜头,战斗场面更多地使用了肩扛或手提摄像机,以谷子地的主观视角完成战场观察。剪接很快速,显然是很多机位拍摄的好处。很少有大空间战斗的表现,不一定是回避技术制作,这可能是一个技术技巧,局促的视野加深了紧张感和压力。
不说技术了,那不说的战略思想。老外看了都说这是一部反战的电影,看来他们更爱上纲上线。所有战争片其实都在说反战,没人喜欢打仗,以往战争片里一听打仗就高兴的士兵们好像在玩CS一样。
宁皓的战士受伤的时候惨叫,冲锋时骂人,冲动时还杀俘虏,抢了敌军装备时高兴地分东西,我们看到了“真人秀”。以往的战争电影了,我军死的总是很英勇,一人打死十数人才死,按此逻辑敌方400万军队我们只要四十万就行了。宁皓让我军打几十人死了71人,坚守阵地时也只强调自己的阵亡,有很多死亡都来不急举枪。
以往的战争电影了我军都比敌军帅,敌人打仗像老鼠,我军都挺胸抬头不怕子弹。宁皓为敌人整理了军容,训练了我军的隐蔽技巧。这些还只是表面,宁皓的部队终于有了现实问题,以往我军好像从没有打散的兵找不着队伍,没人证明不了自己是解放军。
我们终于看到了什么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知道有太多死亡无法记录,重要的是我们读到死去的对活着的影响,对于死者,活着的人的使命绝不仅仅是报仇。我们老说不要忘记牺牲的,但真正的入骨之痛是面对那些无名的死者,甚至无法确认生死的战友,我们记无所忆。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战争之苦吧!
另一个人开始评论道。
“谷子地”是一个人的名字,中原野战军独立二师139团2营9连连长,本片的主人公。电影就是描写他带领47名兄弟血战沙场,狙击百倍于己的敌军......
据说,电影创意来自小说《官司》,小说《官司》却取自真实的故事——一个生活在某军校旁的老人,以集结号为令风雨无阻地观列席学员们出操,多年来他送走了一批批学员,直到有一天又将毕业的学员好奇地问他,他才道出自己一生都在期盼归队,并且魂牵梦绕着集结号和死去的兄弟......了解到此,你才会发现,冯小刚在做什么?似乎冯氏电影在走过了10年后,要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不再是惯例的相声电影,而是选择真实的故事,用一种真实的力量去打动人,而我恰恰被打动了。
《集结号》根本不是《拯救大兵》。但它确实隐约闪烁一些国产电影的影子。跟它们一样,《集结号》很男人,有爆发力,谷子地更让观众血脉喷张,右脸的蚯蚓状伤疤就象战火中依旧英挺的旗杆,竖立在每个观众心上。
从某种角度看,我怀疑电影老兵宁皓本人就是《集结号》里为47个兄弟正名的九连连长谷子地。他也一直想“正名”,只不过,他想拯救的对象是华夏式大片,是那些在暴力、奢靡、专制、空洞锦衣下包裹的浮华胴体。他自己也曾不自觉醉心于此。这些堆砌的影像,如果没人追认它们为烈士,它们只能从影史里失了踪,成为深埋在煤堆下的炮灰。
有人说尹力的《云水谣》是把主旋律拍成了类型片,那么宁皓就是把商业片拍成了主旋律,至少是个在商业片包装下的主旋律。
其实这一点无可厚非,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的,宣传策略的问题属于技术环节,如果大家都能像对待进口大片一样对主旋律电影趋之若鹜,主抓意识形态的领导们死也瞑目了,华夏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了。关键是这个主旋律在灌输什么样的理念。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还可以在官方舆论的支持下拍摄这种以讴歌和玩味和态度来渲染一场本民族自相残杀的战争的电影的。看这样的电影,是不能激发起人真正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更不要谈什么英雄情结。
出色的战争电影都是以反战为主题的,在《集结号》里,我们到底看到了吗?
《集结号》的宣传一直是以对战争的残酷作人性化的逼真描写为为主要卖点的。我们的士兵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在战斗中献身了,他们也怕死,这种在中国战争电影中比西方迟到了几十年的人文意识没什么可自豪的。
宁皓请来了外国人来制作战争特技,战争场面的确是比以前更具冲击力了。但技术代替不了想象力,代替不了场面调度,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影中战争场面的单调和机械,有了点视觉冲击就连节奏和铺垫都不要了,几个回合下来,已经审美疲劳了。堆积镜头谁不会呀?还要你冯大导演干什么?我难以想象如果像《拯救大兵》那样三个小时的战争场面一直延续下来,《集结号》会给观众造成什么样的生理摧残。《黑鹰降落》是标准的美国主旋律战争片,同样是拍遭遇战中的突围与营救,突出的是牺牲精神,说白了,演的就是N种死亡方式,那里面的震撼力不仅仅是靠轰炸眼球,而是十足的戏剧张力和人物性格使然,而《集结号》呢?一个个扁平的人物流水账一样的被抹去了生命,我从哪里去寻找我的精神寄托?
所以反而是到了后面和平年代的戏感觉自然了许多,而这样的戏能拍出这种感觉的导演在中国随随便便也就能抓出一把来,那是刘恒的功劳。你打着战争片的幌子宣传了半天(电视里都是请那帮演员说战争场面怎么怎么拍的,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的),然后只让我们看了半场战争片,你也太会玩了吧!知道你在明着学《拯救大兵》,暗着学《父辈的旗帜》,可惜都学了个皮毛。至少在叙事结构和视角上就不能有点追求?别弄这么个三明治出来,《罗生门》白看了吗?
我很佩服宁皓制造集体性迷狂的能力,那么多人在蛊惑下走进电影院,又像被催眠了一样走出来,满怀着廉价的感动和莫名的激情,但是我分明看了某些人带着狡黠的笑容在俯视着这些付出的金钱和时间的观众们。中国的观众实在是可爱,堪比当年的中国球迷,他们太容易满足,太容易被左右,在一群电影投机分子的面前,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事实证明,宁皓不仅仅可以拍小品式的贺岁电影,还可以拍大片,事实也证明,宁皓的大片完全可以拍得比国产更好看,至少不那么垃圾了。但是,比乞丐富有就能证明他是富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