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董太医出走张掖,施圣手名扬塞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曾经的黄河岸边事最新章节!
朝阳如血,彩霞如练,染红了天际。古道荒凉,一位老者赶着车沿着渭水河畔在踽踽独行。
走过几个缓坡,被一片深深浅浅的粉红包围着一个城堡出现在眼前。天气逐渐转暖,走在苍凉的古路上,让人惊奇地发现,道路的两边开满了玉兰。并不是很粗壮的树干上,一树一树,白色的玉兰在枝头格外有味道。
初春三月,是春花相尽绽放的时节。远远望去,绿色的叶芽还未长满枝头,可是大地已经被绚烂的花朵覆盖。老者心情大好,赶着毛驴车快速前行。
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了一座小城,只见高高的城门楼下方一块方石上镌刻着“张掖”两个大字,老者细细思索,才悟到自己原来已进入了甘肃地界。
走进城来,发现这里的一切与内地已迥乎不同,只见低矮的民居、有些农舍直接开凿在黄土里面,看来这就是所说的窑洞了。沿着坎坷不平的石路,继续前行。
忽然在一座高宅大院的门前,聚集了很多人。老者靠近前去,这件门口贴了告示,内容大体是这家的少夫人因身怀六甲而难产,特贴告示寻找医术高明之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只见这位老者二话没说,走上前去,揭走告示。众人纷纷把他引到院中。
这位老者为什么会有此一举呢?原来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御大夫董如岭。
董如岭,山东济南府济阳人,家境殷实,诗书传家,自幼勤学苦读,曾拜名儒张稷若为师,策论奏疏、琴棋书画、奇门遁甲,渔樵耕读、颇得老先生的真传。特别是在悬壶济世之学方面造诣颇深。
在求学期间,张老先生到爱徒董如岭家中探访,路过仁风北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故事。
仁风北街,有个闻名的神庙。神庙之神,在于庙内有一小虫。周围百里乡亲,婚丧嫁娶,请神许愿,皆都到此烧香磕头,结果事事如愿。如此,神庙威望越来越高,及至朝廷命官到此,也都下轿燃香供食,求助神灵。
该年夏,久旱不雨,天热如蒸,庄稼干枯到了见火就燃的地步,老百姓眼巴巴望着刺眼的苍天作傻,盼雨如命。
一日,谙熟《奇门遁甲》的张稷若先生讲学来到仁风,路过神庙时,见成百上千的百姓跪倒在神庙前,鸣锣响鼓,燃香叩头,正在虔诚地求神降雨。
“老天爷,睁开眼看看我们吧!”“苍天啊,快降甘露,救救我们吧!”“老天爷,可怜可怜,快下雨,救救孩子们!”神庙前一片祈祷声。祈求、悲哀。
张稷若见状,十分痛心,不声不响地偷偷进了神庙。旦见神庙内供桌上,满摆供食,蜡光通明,香雾缭绕。再看,供桌正中上方供奉着一只装饰精美的玻璃盒,再细看,盒内放着一只像干豆秸一样的干巴小虫。张先生不解。
正在迷惑时,庙外锣鼓声和着凄凉悲哀的祈祷声又起,他忽地来了主意。于是闭目和十,吐出咒语喃喃:“……”咒语即出,只见盒内干巴小虫慢慢苏醒复活,驱动起来。再念,小虫由小变大,再念,再变大,念念念,大大大,小虫变作一条大龙,腾空而起。神龙在空中摇头摆尾,顷刻,天空乌云翻滚,电闪和着雨鸣,大雨倾盆而下。众百姓望着腾空的大龙,浇着倾盆的大雨,喜出望外,惊愕地叩头,再叩头。
是年,仁风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
在张老先生的调教下,董如岭学识得以迅速提升,后到京师寻找张老先生的大徒弟艾元徽,当时艾元徽任刑部尚书,在他的举荐下,考取了太医院行走。其在任上兢兢业业,勤奋修为,一晃竟是几十个春秋。在后宫争斗中,因不愿依附于任何人,因此告老还乡,此时应是大清康熙八年。
御大夫告老还乡,回到济阳南霍村,在路过河北沧州地界时,收养一少妇人20多岁,并带有一小男孩,情况可怜,被御大夫董如岭收下,一并带回南霍村取名:树祯。
董如岭在周边村行医为民治病,从不收钱。因他是御大夫一般人小病不愿惊动御大夫,名气太大,大病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请御大夫,但为时已晚,看一个死一个。最让他生气的是,康熙十八年春天,他的亲孙媳妇陈氏做月子得了伤寒病,经他百般治疗无效而死亡。
御大夫一气之下,罢、罢、罢,自己家人的病都看不好还行什么医,说罢骑上小毛驴,带着小妇人顺着大清河一路西下,晨起暮宿,来到了张掖城中,才出现了上文中的一幕。
御大夫董如岭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了这座庭院,跨进一人多宽的木门,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式的宅子。院子里的正屋以及东西厢房,木雕门楣。古朴的雕花,带着北方特有的粗犷。所有的门窗使用着卯榫,屋内的木制炕边光滑透亮,一看就是使用多年而有了包浆。进出屋子的门槛之高,显示这主人的地位。愁眉苦脸的主人看到鹤发童颜的董老先生,内心便安静了许多。
宾主落座,没有多余的寒暄。董老先生便在仆人的指引下,来到了少夫人的面前。望着少夫人的气色,董老先生搭手诊脉,凝重的脸上不久便露出了些许的笑意。他先用银针先给少夫人扎上10多根银针,不一会儿,少夫人的眼睑似乎睁开,又一顿饭的功夫,顺利生了个小男孩,一过秤9斤八两。仆人拿着开好的方子,拿药、泡煮,喝药……一家人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原来此户是张掖城有名的大财主之家,老员外名叫杨善康,五个儿子,三个在京城为官,二个在张掖城经商,死者为杨老员外的大孙媳妇,因第一胎难产,张掖城的名医都请遍了,只得贴告示寻找医术高明之人。事有凑巧,也该着御大夫董如岭在此地出名。
在此地安定下来,御大夫董如岭便得以出入这个庭院。三进的庭院,高挑的门楼,气派的影壁墙,参天的古木,一切都体现着大家的气魄。只见白色高大的院墙,墙边的老树还未完全发芽,偏西的阳光,将树干的影子投射在院墙上,然后慢慢拉长。斑驳老树,能感受到时光流淌,沉淀的岁月像油画一样厚重。四门八窗的厦房,“祥和瑞”、雅安居”体现着主人的品味。
家中添丁,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老员外心情格外舒畅,心中不禁想,我有了重孙了,四世同堂啦!老员外这时才想起御大夫,赶紧将御大夫让至上房上座,让下人赶紧安排了一桌上等酒席,二个人开怀对饮。
席间杨老员外问道:“御医是哪里人氏”,董如岭道:“我是山东济南府济阳县人,康熙五十二年中的进士,一直在朝里御医房伴驾,乾隆廿八年秋告老还乡,时运不佳,因种种原因不愿在家,一气之下顺大清河云游至此。正遇贵府出事,我一时性急,救下母子”。
杨善康老员外讲,“您是我家的大恩人,救了我家二条人命,我可如何谢您!这样吧,在这张掖城方圆百里,我是第一大财主,家有良田千倾,房有万间,城里的商號房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我杨家的。咱有的商铺房,我出房、出钱在张掖城开一號御医房,专门行善积德,为一方贫困百姓治病,不挣钱不要紧,您看如何?我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叫忠仁,和您一样,也是康熙六年考中的,他是武科探花,现任兵部次郎,住北京王府井东胡同,咱有事可到北京城找他。”
老御医董如岭一听,把腿一拍说:“杨老员外,真是缘分,天底下竟有如此的巧合,您家杨忠仁次郎府我知道,我常到杨府去玩,原因是我有一家叔名叫董佃远,在杨府是六品护卫统领,所以我有空时常去找他玩。”杨老员外一听,说董统领我认识,人很好,心直口快,很爽朗,爱喝点酒。我前几年到京城去晚上没事时,常叫董统领陪我喝点。
说罢,又叫人把酒菜热了一遍,两人继续喝酒聊天。杨老员外讲,我二儿子也在京城,叫忠义,现在户部任总抄事,官不大,但管事不少,我老二人缘好,爱结交朋友,在京城可以说没有他办不了的事,以后咱有事可找他。我老三忠礼现在兰州府干军务粮道,专管军需粮草,以后也可能有用他的时候。老四忠志、老五忠信都在张掖管理商铺,明天我让人把他哥俩找回来认识一下,有什么事就让他们办去。咱们往后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别客气,我比您年长十几岁,您又和我老大忠仁是朋友熟人,我盘个大,你就叫我杨叔吧,这样更亲近,也好称呼,我就叫你贤侄吧。董如岭心想,正合我意,赶紧端起一杯酒连敬老员外三杯,三杯下肚后,老员外讲,贤侄啊,今天是咱家大喜之日,你一下救活我们二口人,更喜得是我有了第四代人,你得给我重孙起个名,也算你到张掖留个纪念。
御医董如岭一想“我是山东人,又是顺大清河从东边来的,干脆叫“东来”吧。”杨老员外一听,暗想,东来,紫气东来,不禁哈哈大笑,此名甚好,前边加个杨字即杨东来。谁知此名一叫,到嘉庆六年,竟叫出个状员来,后话不提。
单说二人直聊到月上东山方才休息。第二天杨老员外打发人到张掖城叫回老四忠志、老五忠信,将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一一细说,高兴的老四、老五不得了,都说,到东来满月把大哥、二哥、三哥都叫回来,全家人一起庆贺庆贺。今年又是您老的66岁大寿,您提前过几天,干脆和东来的满月一起过得了,把所有亲朋好友都请上,也唱它十天大戏,咱请兰州最出名的戏班子。
老员外点头同意。家中光请戏班子就用了十多天。张掖城中像是过年一样,都跟着员外一家乐呵呵的。
一晃许多天过去了,御大夫董如岭在杨家备受尊崇。“人怕出名”,城中的达官富贵听说来了个神医,都竞相邀请到家,给家人把脉治病。后来董老先生和老员外一合计,看来不如开个药铺来悬壶济世。员外说,我南门里那10间门头房和大院合约已到期,干脆收回来开个药铺算啦,两人仔细合计了一下,不几天董氏御医堂便开张了。
张掖城中流行一种怪病,不论大人小孩、不论男女、只要一得上就上吐下泻,泻得人提不上裤,现各药铺门前排队都看不了,不知怎么办”。杨老员外一听此事也急了,赶紧将此情一五一十的和董御医一讲,董御医说先治病救人要紧,赶快把大院倒出来再给我找几个帮手,我这就和老五先到城里去看看情况。几人来到张掖城南门里,路西10开间门头房已打扫干净,后院是四合大院,几十间房子足够用的。董御医让老五先找几个病人来看看情况,不一会工夫,找来四五个病人,经董御医仔细查看,病因完全一致。先时头痛,呕吐,接着大泻不止,得病最早的已半月有余。董御医看罢,如此这般让老五按此准备。
第二天一早大门口多了几十口大锅,都是煎好的中药,凡是有此病者都可以随便喝,不收钱,保治此病。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张掖城几千个病人,二天时间就传遍张掖城,很多人都说:“杨老员外从京城请来的御神医,死人都能看活,真是个活神仙降临张掖,也是咱张掖人有福气”。原来,御医一看众人得的病心中明白,此乃饮水所致,喝的水有污染。
此病为急性霍乱,如不马上治疗能把人泻得脱水而死。董御医急开一个药方,按上几十口大锅,大火煎药,让人们吃几次,再配上针灸,第二天准好,此药方为:“红皮大蒜5000斤、绿豆8000斤、薄荷500斤,马勺菜10000斤、冰片50斤、枸杞300斤、甘草200斤”,均分到几十口大锅里,加井水煎好即可服用。此乃密方,千万别外传。众人听的明白,都按此操作,果然不足十日,张掖城的病人全都好了。张掖城老杨家这一善举,在整个甘肃地界可传大啦。就连青海的西宁、陕西的西安都知道张掖城的“广济堂”药铺,更别说御医董如岭的名气了。
转眼一个月已过,杨东来的满月期已到,杨府张灯结彩,唱大戏,搭了两个戏台,一个是庆祝老员外66岁大寿,一个是庆祝杨东来的满月。一边唱得是秦腔,一边唱得是河南豫剧。再说杨东来的母亲康氏,也是大家闺秀,家住山西平遥,有名的山西康百万之女。康家是明清两朝的大财主,家中有汇通天下的大银號,票號,专做走西口皮张、茶叶生意。北至绥远、承德、呼和浩特,直至外蒙的乌兰巴托、大沙皇帝国。家中余银无数,富可敌国。这次外甥满月,又是第一胎,光贺礼一个银冬瓜,就重达30多斤。在山西绥远境内,只要康老东家一封信,可以说没有办不成的事。
再说北京城天子脚下,达官贵人云集。当今兵部,上至尚书、侍郎,下至统领、千总都知道次朗家添了孙子,贺礼是奇珍异宝,光贺礼就装了满满几大车,金银就更别说了。杨次郎按排府上一个张统领带了十几个可靠的弟兄护送运回甘肃老家。户部的也不例外,杨总抄事人缘好交际又广,全国地方官员正巴结找不到名目呢,借此机会,又好说话。杨抄事是来者不拒,嘻嘻哈哈笑脸相迎。只一次添侄孙就收贺礼百万两之巨。这么大的一笔进项,杨抄事心想我应该这般如此办理就行了。
甘肃兰州的军需粮草总办杨三爷忠礼,更是不得了的主儿。在西四省,实行的以征现银为主、粮草代储,就是各省的军需现银交给可靠的大粮草商,平时无战事,粮草商们可以用军需现银做民间生意,战时再以次充好,高价从民间大批购进,所应利银,再按大小股分配,这样一来,天衣无缝,只落了个座地收钱,真乃奇才。这次家中添了侄孙,地方官员,商贾们的贺礼就更别说了。
今年秋天,甘肃地界雨天多,因杨善康老员外年轻时走西口、下西宁、到新疆、披星带月常年在外跑,挣下了好大一个家产,富贾一方,但落下了一个风湿性伤寒腰腿痛病,这几天又犯了病,腰腿痛得起不了床,家人到药铺和御大夫一说,现成的大夫,到府上一看情况,几针下去,推推拿拿病马上就不痛了,真乃神了,至今御大夫的第九代传人,青岛海军401医院的宋学彦大夫,小针刀疗法就是出自御大夫的真传。
单说御大夫流传下来的神奇药方,直到现在还大放异彩。比如南霍村的接骨膏药、破伤风药、搭背疮药、专治痦子的药膏,还有中老年大补的性药,其密方是:“蛇床子、兔丝子、五味子,烤干碾成面,用生蜂蜜拌成豆粒大小的药丸,每晚3粒,功效奇好,此药名叫“秃鸡伞”。
你若此药的药力如何,至今北京城还留传一个让人忍俊不禁地故事。
那是御大夫在京城为官之时,北京城朝里的吏部,有个姓李的尚书,名叫李庆生,今年六十初头,心血来潮又新纳了一房小妾。从此,正室很生气,自己住内院,李尚书与小妾住前院。李尚书已六十初头,小妾才十七岁,长的天仙一般水灵,正值青春年少,每晚的房事老尚书哪里应付得了。无奈他找到太医院的太医董如岭说明情况,董太医大笑不语,忙给李尚书开了个秘方。按此抓药炮制,每晚睡前三粒,千万不能多服用。
老尚书让院公将药买来,细火炒干,磨成面,用生蜂蜜调合制成豆粒大小的药丸,摆在尚书的书桌上。到了晚上,老尚书高兴早早吃完饭躺在床上,准备好凉开水,让小妾拿过药来,他没说拿多少,小妾抓了一把让老尚书张开口一下送了进去,拿水一冲了下去。半个时辰后,只觉得两条大腿根发热,腹内向开了锅,精神倍增,马上叫小妾上床俩人大战起来。
直至黎明时分,老尚书累得一口气没上来,身子一歪死在床上。这下可把小妾吓坏了,赶紧穿好衣服跑到后院叫人,正室夫人一听急了,来到前院一看,老尚书还光着腚没穿一点衣服,张口大骂小妾,并且一看桌子上还晾着一堆药丸,气不打一处来,全部扫起来倒院里,没想到药里有蜂蜜,院里养着一群鸡把药全吃了。母鸡吃了不要紧,公鸡吃了可不得了啦,趴到母鸡身上就是不下来,一直待了一天一宿,这个还不算,还把母鸡头上的毛全参掉了。老院公一看我的妈呀,这药这么厉害,愿不得把老尚书给折腾死。药方现在我手里我得给它起个名,叫什么呢?嗨,就叫“秃鸡伞”吧。
再说杨善康老员外,心中高兴多喝了几杯,便对董御医说:“现在我家忠礼在兰州管着粮草大营,咱们做做军粮买卖如何?我听说你们山东黄河两岸盛产高粱和黑豆,正是军队所需之粮,你可给老家写封信,问明粮价情况,顺黄河船运至渭南黄河码头,渭南至兰州是汉路,运价好计算。水路运价我不知道,信中说明也计算一下。这里兰州的价我让忠礼给你开个明细表,你好心中有数。”
过了几天,杨忠礼将一份粮草价格清单交给御医董如岭,他细细看了一遍后连同家书邮回济阳南霍村。
朝阳如血,彩霞如练,染红了天际。古道荒凉,一位老者赶着车沿着渭水河畔在踽踽独行。
走过几个缓坡,被一片深深浅浅的粉红包围着一个城堡出现在眼前。天气逐渐转暖,走在苍凉的古路上,让人惊奇地发现,道路的两边开满了玉兰。并不是很粗壮的树干上,一树一树,白色的玉兰在枝头格外有味道。
初春三月,是春花相尽绽放的时节。远远望去,绿色的叶芽还未长满枝头,可是大地已经被绚烂的花朵覆盖。老者心情大好,赶着毛驴车快速前行。
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了一座小城,只见高高的城门楼下方一块方石上镌刻着“张掖”两个大字,老者细细思索,才悟到自己原来已进入了甘肃地界。
走进城来,发现这里的一切与内地已迥乎不同,只见低矮的民居、有些农舍直接开凿在黄土里面,看来这就是所说的窑洞了。沿着坎坷不平的石路,继续前行。
忽然在一座高宅大院的门前,聚集了很多人。老者靠近前去,这件门口贴了告示,内容大体是这家的少夫人因身怀六甲而难产,特贴告示寻找医术高明之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只见这位老者二话没说,走上前去,揭走告示。众人纷纷把他引到院中。
这位老者为什么会有此一举呢?原来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御大夫董如岭。
董如岭,山东济南府济阳人,家境殷实,诗书传家,自幼勤学苦读,曾拜名儒张稷若为师,策论奏疏、琴棋书画、奇门遁甲,渔樵耕读、颇得老先生的真传。特别是在悬壶济世之学方面造诣颇深。
在求学期间,张老先生到爱徒董如岭家中探访,路过仁风北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故事。
仁风北街,有个闻名的神庙。神庙之神,在于庙内有一小虫。周围百里乡亲,婚丧嫁娶,请神许愿,皆都到此烧香磕头,结果事事如愿。如此,神庙威望越来越高,及至朝廷命官到此,也都下轿燃香供食,求助神灵。
该年夏,久旱不雨,天热如蒸,庄稼干枯到了见火就燃的地步,老百姓眼巴巴望着刺眼的苍天作傻,盼雨如命。
一日,谙熟《奇门遁甲》的张稷若先生讲学来到仁风,路过神庙时,见成百上千的百姓跪倒在神庙前,鸣锣响鼓,燃香叩头,正在虔诚地求神降雨。
“老天爷,睁开眼看看我们吧!”“苍天啊,快降甘露,救救我们吧!”“老天爷,可怜可怜,快下雨,救救孩子们!”神庙前一片祈祷声。祈求、悲哀。
张稷若见状,十分痛心,不声不响地偷偷进了神庙。旦见神庙内供桌上,满摆供食,蜡光通明,香雾缭绕。再看,供桌正中上方供奉着一只装饰精美的玻璃盒,再细看,盒内放着一只像干豆秸一样的干巴小虫。张先生不解。
正在迷惑时,庙外锣鼓声和着凄凉悲哀的祈祷声又起,他忽地来了主意。于是闭目和十,吐出咒语喃喃:“……”咒语即出,只见盒内干巴小虫慢慢苏醒复活,驱动起来。再念,小虫由小变大,再念,再变大,念念念,大大大,小虫变作一条大龙,腾空而起。神龙在空中摇头摆尾,顷刻,天空乌云翻滚,电闪和着雨鸣,大雨倾盆而下。众百姓望着腾空的大龙,浇着倾盆的大雨,喜出望外,惊愕地叩头,再叩头。
是年,仁风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
在张老先生的调教下,董如岭学识得以迅速提升,后到京师寻找张老先生的大徒弟艾元徽,当时艾元徽任刑部尚书,在他的举荐下,考取了太医院行走。其在任上兢兢业业,勤奋修为,一晃竟是几十个春秋。在后宫争斗中,因不愿依附于任何人,因此告老还乡,此时应是大清康熙八年。
御大夫告老还乡,回到济阳南霍村,在路过河北沧州地界时,收养一少妇人20多岁,并带有一小男孩,情况可怜,被御大夫董如岭收下,一并带回南霍村取名:树祯。
董如岭在周边村行医为民治病,从不收钱。因他是御大夫一般人小病不愿惊动御大夫,名气太大,大病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请御大夫,但为时已晚,看一个死一个。最让他生气的是,康熙十八年春天,他的亲孙媳妇陈氏做月子得了伤寒病,经他百般治疗无效而死亡。
御大夫一气之下,罢、罢、罢,自己家人的病都看不好还行什么医,说罢骑上小毛驴,带着小妇人顺着大清河一路西下,晨起暮宿,来到了张掖城中,才出现了上文中的一幕。
御大夫董如岭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了这座庭院,跨进一人多宽的木门,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式的宅子。院子里的正屋以及东西厢房,木雕门楣。古朴的雕花,带着北方特有的粗犷。所有的门窗使用着卯榫,屋内的木制炕边光滑透亮,一看就是使用多年而有了包浆。进出屋子的门槛之高,显示这主人的地位。愁眉苦脸的主人看到鹤发童颜的董老先生,内心便安静了许多。
宾主落座,没有多余的寒暄。董老先生便在仆人的指引下,来到了少夫人的面前。望着少夫人的气色,董老先生搭手诊脉,凝重的脸上不久便露出了些许的笑意。他先用银针先给少夫人扎上10多根银针,不一会儿,少夫人的眼睑似乎睁开,又一顿饭的功夫,顺利生了个小男孩,一过秤9斤八两。仆人拿着开好的方子,拿药、泡煮,喝药……一家人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原来此户是张掖城有名的大财主之家,老员外名叫杨善康,五个儿子,三个在京城为官,二个在张掖城经商,死者为杨老员外的大孙媳妇,因第一胎难产,张掖城的名医都请遍了,只得贴告示寻找医术高明之人。事有凑巧,也该着御大夫董如岭在此地出名。
在此地安定下来,御大夫董如岭便得以出入这个庭院。三进的庭院,高挑的门楼,气派的影壁墙,参天的古木,一切都体现着大家的气魄。只见白色高大的院墙,墙边的老树还未完全发芽,偏西的阳光,将树干的影子投射在院墙上,然后慢慢拉长。斑驳老树,能感受到时光流淌,沉淀的岁月像油画一样厚重。四门八窗的厦房,“祥和瑞”、雅安居”体现着主人的品味。
家中添丁,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老员外心情格外舒畅,心中不禁想,我有了重孙了,四世同堂啦!老员外这时才想起御大夫,赶紧将御大夫让至上房上座,让下人赶紧安排了一桌上等酒席,二个人开怀对饮。
席间杨老员外问道:“御医是哪里人氏”,董如岭道:“我是山东济南府济阳县人,康熙五十二年中的进士,一直在朝里御医房伴驾,乾隆廿八年秋告老还乡,时运不佳,因种种原因不愿在家,一气之下顺大清河云游至此。正遇贵府出事,我一时性急,救下母子”。
杨善康老员外讲,“您是我家的大恩人,救了我家二条人命,我可如何谢您!这样吧,在这张掖城方圆百里,我是第一大财主,家有良田千倾,房有万间,城里的商號房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我杨家的。咱有的商铺房,我出房、出钱在张掖城开一號御医房,专门行善积德,为一方贫困百姓治病,不挣钱不要紧,您看如何?我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叫忠仁,和您一样,也是康熙六年考中的,他是武科探花,现任兵部次郎,住北京王府井东胡同,咱有事可到北京城找他。”
老御医董如岭一听,把腿一拍说:“杨老员外,真是缘分,天底下竟有如此的巧合,您家杨忠仁次郎府我知道,我常到杨府去玩,原因是我有一家叔名叫董佃远,在杨府是六品护卫统领,所以我有空时常去找他玩。”杨老员外一听,说董统领我认识,人很好,心直口快,很爽朗,爱喝点酒。我前几年到京城去晚上没事时,常叫董统领陪我喝点。
说罢,又叫人把酒菜热了一遍,两人继续喝酒聊天。杨老员外讲,我二儿子也在京城,叫忠义,现在户部任总抄事,官不大,但管事不少,我老二人缘好,爱结交朋友,在京城可以说没有他办不了的事,以后咱有事可找他。我老三忠礼现在兰州府干军务粮道,专管军需粮草,以后也可能有用他的时候。老四忠志、老五忠信都在张掖管理商铺,明天我让人把他哥俩找回来认识一下,有什么事就让他们办去。咱们往后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别客气,我比您年长十几岁,您又和我老大忠仁是朋友熟人,我盘个大,你就叫我杨叔吧,这样更亲近,也好称呼,我就叫你贤侄吧。董如岭心想,正合我意,赶紧端起一杯酒连敬老员外三杯,三杯下肚后,老员外讲,贤侄啊,今天是咱家大喜之日,你一下救活我们二口人,更喜得是我有了第四代人,你得给我重孙起个名,也算你到张掖留个纪念。
御医董如岭一想“我是山东人,又是顺大清河从东边来的,干脆叫“东来”吧。”杨老员外一听,暗想,东来,紫气东来,不禁哈哈大笑,此名甚好,前边加个杨字即杨东来。谁知此名一叫,到嘉庆六年,竟叫出个状员来,后话不提。
单说二人直聊到月上东山方才休息。第二天杨老员外打发人到张掖城叫回老四忠志、老五忠信,将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一一细说,高兴的老四、老五不得了,都说,到东来满月把大哥、二哥、三哥都叫回来,全家人一起庆贺庆贺。今年又是您老的66岁大寿,您提前过几天,干脆和东来的满月一起过得了,把所有亲朋好友都请上,也唱它十天大戏,咱请兰州最出名的戏班子。
老员外点头同意。家中光请戏班子就用了十多天。张掖城中像是过年一样,都跟着员外一家乐呵呵的。
一晃许多天过去了,御大夫董如岭在杨家备受尊崇。“人怕出名”,城中的达官富贵听说来了个神医,都竞相邀请到家,给家人把脉治病。后来董老先生和老员外一合计,看来不如开个药铺来悬壶济世。员外说,我南门里那10间门头房和大院合约已到期,干脆收回来开个药铺算啦,两人仔细合计了一下,不几天董氏御医堂便开张了。
张掖城中流行一种怪病,不论大人小孩、不论男女、只要一得上就上吐下泻,泻得人提不上裤,现各药铺门前排队都看不了,不知怎么办”。杨老员外一听此事也急了,赶紧将此情一五一十的和董御医一讲,董御医说先治病救人要紧,赶快把大院倒出来再给我找几个帮手,我这就和老五先到城里去看看情况。几人来到张掖城南门里,路西10开间门头房已打扫干净,后院是四合大院,几十间房子足够用的。董御医让老五先找几个病人来看看情况,不一会工夫,找来四五个病人,经董御医仔细查看,病因完全一致。先时头痛,呕吐,接着大泻不止,得病最早的已半月有余。董御医看罢,如此这般让老五按此准备。
第二天一早大门口多了几十口大锅,都是煎好的中药,凡是有此病者都可以随便喝,不收钱,保治此病。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张掖城几千个病人,二天时间就传遍张掖城,很多人都说:“杨老员外从京城请来的御神医,死人都能看活,真是个活神仙降临张掖,也是咱张掖人有福气”。原来,御医一看众人得的病心中明白,此乃饮水所致,喝的水有污染。
此病为急性霍乱,如不马上治疗能把人泻得脱水而死。董御医急开一个药方,按上几十口大锅,大火煎药,让人们吃几次,再配上针灸,第二天准好,此药方为:“红皮大蒜5000斤、绿豆8000斤、薄荷500斤,马勺菜10000斤、冰片50斤、枸杞300斤、甘草200斤”,均分到几十口大锅里,加井水煎好即可服用。此乃密方,千万别外传。众人听的明白,都按此操作,果然不足十日,张掖城的病人全都好了。张掖城老杨家这一善举,在整个甘肃地界可传大啦。就连青海的西宁、陕西的西安都知道张掖城的“广济堂”药铺,更别说御医董如岭的名气了。
转眼一个月已过,杨东来的满月期已到,杨府张灯结彩,唱大戏,搭了两个戏台,一个是庆祝老员外66岁大寿,一个是庆祝杨东来的满月。一边唱得是秦腔,一边唱得是河南豫剧。再说杨东来的母亲康氏,也是大家闺秀,家住山西平遥,有名的山西康百万之女。康家是明清两朝的大财主,家中有汇通天下的大银號,票號,专做走西口皮张、茶叶生意。北至绥远、承德、呼和浩特,直至外蒙的乌兰巴托、大沙皇帝国。家中余银无数,富可敌国。这次外甥满月,又是第一胎,光贺礼一个银冬瓜,就重达30多斤。在山西绥远境内,只要康老东家一封信,可以说没有办不成的事。
再说北京城天子脚下,达官贵人云集。当今兵部,上至尚书、侍郎,下至统领、千总都知道次朗家添了孙子,贺礼是奇珍异宝,光贺礼就装了满满几大车,金银就更别说了。杨次郎按排府上一个张统领带了十几个可靠的弟兄护送运回甘肃老家。户部的也不例外,杨总抄事人缘好交际又广,全国地方官员正巴结找不到名目呢,借此机会,又好说话。杨抄事是来者不拒,嘻嘻哈哈笑脸相迎。只一次添侄孙就收贺礼百万两之巨。这么大的一笔进项,杨抄事心想我应该这般如此办理就行了。
甘肃兰州的军需粮草总办杨三爷忠礼,更是不得了的主儿。在西四省,实行的以征现银为主、粮草代储,就是各省的军需现银交给可靠的大粮草商,平时无战事,粮草商们可以用军需现银做民间生意,战时再以次充好,高价从民间大批购进,所应利银,再按大小股分配,这样一来,天衣无缝,只落了个座地收钱,真乃奇才。这次家中添了侄孙,地方官员,商贾们的贺礼就更别说了。
今年秋天,甘肃地界雨天多,因杨善康老员外年轻时走西口、下西宁、到新疆、披星带月常年在外跑,挣下了好大一个家产,富贾一方,但落下了一个风湿性伤寒腰腿痛病,这几天又犯了病,腰腿痛得起不了床,家人到药铺和御大夫一说,现成的大夫,到府上一看情况,几针下去,推推拿拿病马上就不痛了,真乃神了,至今御大夫的第九代传人,青岛海军401医院的宋学彦大夫,小针刀疗法就是出自御大夫的真传。
单说御大夫流传下来的神奇药方,直到现在还大放异彩。比如南霍村的接骨膏药、破伤风药、搭背疮药、专治痦子的药膏,还有中老年大补的性药,其密方是:“蛇床子、兔丝子、五味子,烤干碾成面,用生蜂蜜拌成豆粒大小的药丸,每晚3粒,功效奇好,此药名叫“秃鸡伞”。
你若此药的药力如何,至今北京城还留传一个让人忍俊不禁地故事。
那是御大夫在京城为官之时,北京城朝里的吏部,有个姓李的尚书,名叫李庆生,今年六十初头,心血来潮又新纳了一房小妾。从此,正室很生气,自己住内院,李尚书与小妾住前院。李尚书已六十初头,小妾才十七岁,长的天仙一般水灵,正值青春年少,每晚的房事老尚书哪里应付得了。无奈他找到太医院的太医董如岭说明情况,董太医大笑不语,忙给李尚书开了个秘方。按此抓药炮制,每晚睡前三粒,千万不能多服用。
老尚书让院公将药买来,细火炒干,磨成面,用生蜂蜜调合制成豆粒大小的药丸,摆在尚书的书桌上。到了晚上,老尚书高兴早早吃完饭躺在床上,准备好凉开水,让小妾拿过药来,他没说拿多少,小妾抓了一把让老尚书张开口一下送了进去,拿水一冲了下去。半个时辰后,只觉得两条大腿根发热,腹内向开了锅,精神倍增,马上叫小妾上床俩人大战起来。
直至黎明时分,老尚书累得一口气没上来,身子一歪死在床上。这下可把小妾吓坏了,赶紧穿好衣服跑到后院叫人,正室夫人一听急了,来到前院一看,老尚书还光着腚没穿一点衣服,张口大骂小妾,并且一看桌子上还晾着一堆药丸,气不打一处来,全部扫起来倒院里,没想到药里有蜂蜜,院里养着一群鸡把药全吃了。母鸡吃了不要紧,公鸡吃了可不得了啦,趴到母鸡身上就是不下来,一直待了一天一宿,这个还不算,还把母鸡头上的毛全参掉了。老院公一看我的妈呀,这药这么厉害,愿不得把老尚书给折腾死。药方现在我手里我得给它起个名,叫什么呢?嗨,就叫“秃鸡伞”吧。
再说杨善康老员外,心中高兴多喝了几杯,便对董御医说:“现在我家忠礼在兰州管着粮草大营,咱们做做军粮买卖如何?我听说你们山东黄河两岸盛产高粱和黑豆,正是军队所需之粮,你可给老家写封信,问明粮价情况,顺黄河船运至渭南黄河码头,渭南至兰州是汉路,运价好计算。水路运价我不知道,信中说明也计算一下。这里兰州的价我让忠礼给你开个明细表,你好心中有数。”
过了几天,杨忠礼将一份粮草价格清单交给御医董如岭,他细细看了一遍后连同家书邮回济阳南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