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1)
推荐阅读: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新章节!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也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而来的一些心理,还可以迁移到其它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真就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想抓住小男孩,最后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的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第一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
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回答“想”。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就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让病赶快好了。
圆圆从道理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就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
“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她,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她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她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又愉快又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圆圆也坦然了许多,她的愿望肯定是想当英雄,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妈妈从没骗过她一次,既然只是“有一点点疼”,那也没什么好怕的。
打的时候她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看圆圆在打针过程中那么配合,表扬了她。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痛,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镇静。
门诊看了几天不太好,就住院了。一个病房有八个孩子,大部分比圆圆大些,两到三岁。每当穿白大褂的人进来,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有时只是进来量体温或问句话,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们惊恐万状,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圆圆一人不哭不闹,她会停止玩耍,要我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她也不喜欢打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总能受到护士的表扬。
由于当时孩子太小,打点滴时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脑门上扎针,但脑门上的血管也很细,往往不能一下扎住了,经常得扎两三次。有一天一个新来的小护士给圆圆扎针,居然一连扎了七下都没扎住。大人被一连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边都有些无法忍受了。圆圆开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脑袋却一动不动地让护士摆弄。第八下扎住了,胶布一贴好,她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这个小家伙。
我看到病房里一些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痛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当时圆圆的治疗还需要做一种“超声雾化”的理疗,是让孩子呼吸一种加了药剂的雾气。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喷雾口靠近孩子的脸,让她自然呼吸十分钟。
第一次做时,护士推来仪器,我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按护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来。白色的微微带有药味的雾气随着机器“嗡”一声的启动,一下喷到圆圆脸上,她大吃一惊,本能地把脸扭开。护士立即让我把孩子抱紧,别动。我就赶快把圆圆抱紧了,力图让她的脸对着喷药口。圆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闭双眼,努力挣扎,想躲开雾气,开始哭,我尽量不让她动。护士也在调整,圆圆的脸扭到哪儿,她就把喷气口跟到哪儿。圆圆挣扎了一会儿挣不开,终于大哭,开始强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钟,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罢。
比较打针,“超声雾化”应该说没什么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雾气,有淡淡的药味,并不难闻。由于没提前给圆圆做思想工作,在她毫无心理准备下强行要她接受,所以成为圆圆最为恐惧的事。此后几天她一直拒绝做超声雾化,只要看到护士推一个类似雾化机的东西进来,立即就紧张起来,远不像对待打针那样从容淡定。
这件事确实是大人没做好,给孩子带来恐惧了。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儿童应该从小学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圆圆两岁半时,有一天半夜突然哭醒。她呼吸困难,喉咙处好像卡了什么,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我恰好刚看过一个关于小儿喉头水肿的资料,觉得圆圆的症状很相似。孩子得这个病十分危险,一是儿童喉管细,二是小孩子不懂事,越难受越要哭,越哭水肿得越厉害,这可能会导致喉管堵塞,引起窒息。
那一瞬间我害怕极了,但我尽量语气轻松地对圆圆说:“宝宝不要哭,你现在觉得呼吸困难是因为你这块儿水肿了。”我指指她的喉咙,又告诉她,“要是哭的话就会肿得更厉害,就更不好出气了。你忍耐一下好不好,不要哭,妈妈马上带你去医院。”圆圆听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我穿好衣服。尽管她看起来那样难过,却一声不吭。
她爸爸当时在外地工作,那时集宁晚上打不到出租车,我就去敲邻居的门,请小哲的爸爸帮忙,用自行车带我们去医院。小哲爸爸的车子骑得飞快,我在后面抱着圆圆。她的呼吸很困难,但一直安安静静的。走到一段没有路灯的地方,撞到一个高出路面好多的井盖,我们都摔倒了,这一折腾圆圆好像呼吸更费力了,但也没哭,表情还是很平静。我觉得孩子真是懂事,也很庆幸她这么懂事。去了医院急诊,很快得到治疗,几个小时后情况就变好了。
医生说这个孩子真乖,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得这个病最怕的就是哭闹。
圆圆这方面的乖顺和懂事确实惹人疼爱。她3岁前准备上幼儿园。入园前要体检,幼儿园统一安排报名的孩子在某天到市妇幼保健所体检。体检的路上,我告诉她可能要抽血化验。她有些紧张,问我疼不疼。我还是先告诉她有些疼,然后告诉她抽血和一般的打针差不多,就是扎的时候有一点点疼,抽的时候就不疼了。她已有过几次打针的经历,听我这样说,也就比较释然了。
当天体检的有十几个小朋友,抽血时,孩子们哭成一片。已抽过的、正在抽的、还没抽的,都在哇哇大哭。特别是一针没扎住、需要扎第二针的,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也着急了。抽血的护士都被弄烦了,皱着眉头,态度似乎也不好。圆圆安静地倚着我等着,用有些好奇有点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她突然对我说一句“哭也一样疼”。我问她是不是想说小朋友打针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疼的,哭也不能减轻疼痛。她说是。我赞赏地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小圆圆说得对,反正哭也不能止痛,还不如不哭。”我没让孩子承诺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这样理解已很不容易,不需要给她任何压力,到时她万一哭了,也不用为自己违反了诺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龄,哭了也是正常的。
轮到圆圆了,她坐在我腿上,伸出小胳膊,虽然有些紧张,但一直安静地等护士拿针管,安针头。护士发现这个孩子不哭,很诧异地看看她。
圆圆可能是想安慰那个护士,对她说:“阿姨,我不哭。”这让护士非常惊喜,一直紧皱的眉头展开了“噢?你为什么不哭呢?”圆圆说“哭也一样疼”。
护士一下也听懂了,她惊讶地停止了手中的动作,看看圆圆,顿了一下,才说“啊,你这个小姑娘,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她手里拿着针管,去圆圆胳膊上找血管时,犹豫了一下,放下手里的针管,拉开抽屉找出一个新的针管说,你这么懂事,阿姨更不舍得扎痛你了,这个针头稍细一些,没有那些痛,就剩这一个了,给最听话的孩子用。她找了一下圆圆的血管,发现不太好找,就站起身找来一个年纪较大的护士,对圆圆说这个阿姨保证一针就能扎准。果然。
看来,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痛”,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些,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还能“占便宜”呢。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也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而来的一些心理,还可以迁移到其它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真就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想抓住小男孩,最后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的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第一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
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回答“想”。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就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让病赶快好了。
圆圆从道理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就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
“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她,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她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她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又愉快又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圆圆也坦然了许多,她的愿望肯定是想当英雄,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妈妈从没骗过她一次,既然只是“有一点点疼”,那也没什么好怕的。
打的时候她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看圆圆在打针过程中那么配合,表扬了她。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痛,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镇静。
门诊看了几天不太好,就住院了。一个病房有八个孩子,大部分比圆圆大些,两到三岁。每当穿白大褂的人进来,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有时只是进来量体温或问句话,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们惊恐万状,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圆圆一人不哭不闹,她会停止玩耍,要我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她也不喜欢打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总能受到护士的表扬。
由于当时孩子太小,打点滴时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脑门上扎针,但脑门上的血管也很细,往往不能一下扎住了,经常得扎两三次。有一天一个新来的小护士给圆圆扎针,居然一连扎了七下都没扎住。大人被一连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边都有些无法忍受了。圆圆开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脑袋却一动不动地让护士摆弄。第八下扎住了,胶布一贴好,她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这个小家伙。
我看到病房里一些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痛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当时圆圆的治疗还需要做一种“超声雾化”的理疗,是让孩子呼吸一种加了药剂的雾气。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喷雾口靠近孩子的脸,让她自然呼吸十分钟。
第一次做时,护士推来仪器,我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按护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来。白色的微微带有药味的雾气随着机器“嗡”一声的启动,一下喷到圆圆脸上,她大吃一惊,本能地把脸扭开。护士立即让我把孩子抱紧,别动。我就赶快把圆圆抱紧了,力图让她的脸对着喷药口。圆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闭双眼,努力挣扎,想躲开雾气,开始哭,我尽量不让她动。护士也在调整,圆圆的脸扭到哪儿,她就把喷气口跟到哪儿。圆圆挣扎了一会儿挣不开,终于大哭,开始强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钟,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罢。
比较打针,“超声雾化”应该说没什么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雾气,有淡淡的药味,并不难闻。由于没提前给圆圆做思想工作,在她毫无心理准备下强行要她接受,所以成为圆圆最为恐惧的事。此后几天她一直拒绝做超声雾化,只要看到护士推一个类似雾化机的东西进来,立即就紧张起来,远不像对待打针那样从容淡定。
这件事确实是大人没做好,给孩子带来恐惧了。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儿童应该从小学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圆圆两岁半时,有一天半夜突然哭醒。她呼吸困难,喉咙处好像卡了什么,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我恰好刚看过一个关于小儿喉头水肿的资料,觉得圆圆的症状很相似。孩子得这个病十分危险,一是儿童喉管细,二是小孩子不懂事,越难受越要哭,越哭水肿得越厉害,这可能会导致喉管堵塞,引起窒息。
那一瞬间我害怕极了,但我尽量语气轻松地对圆圆说:“宝宝不要哭,你现在觉得呼吸困难是因为你这块儿水肿了。”我指指她的喉咙,又告诉她,“要是哭的话就会肿得更厉害,就更不好出气了。你忍耐一下好不好,不要哭,妈妈马上带你去医院。”圆圆听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我穿好衣服。尽管她看起来那样难过,却一声不吭。
她爸爸当时在外地工作,那时集宁晚上打不到出租车,我就去敲邻居的门,请小哲的爸爸帮忙,用自行车带我们去医院。小哲爸爸的车子骑得飞快,我在后面抱着圆圆。她的呼吸很困难,但一直安安静静的。走到一段没有路灯的地方,撞到一个高出路面好多的井盖,我们都摔倒了,这一折腾圆圆好像呼吸更费力了,但也没哭,表情还是很平静。我觉得孩子真是懂事,也很庆幸她这么懂事。去了医院急诊,很快得到治疗,几个小时后情况就变好了。
医生说这个孩子真乖,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得这个病最怕的就是哭闹。
圆圆这方面的乖顺和懂事确实惹人疼爱。她3岁前准备上幼儿园。入园前要体检,幼儿园统一安排报名的孩子在某天到市妇幼保健所体检。体检的路上,我告诉她可能要抽血化验。她有些紧张,问我疼不疼。我还是先告诉她有些疼,然后告诉她抽血和一般的打针差不多,就是扎的时候有一点点疼,抽的时候就不疼了。她已有过几次打针的经历,听我这样说,也就比较释然了。
当天体检的有十几个小朋友,抽血时,孩子们哭成一片。已抽过的、正在抽的、还没抽的,都在哇哇大哭。特别是一针没扎住、需要扎第二针的,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也着急了。抽血的护士都被弄烦了,皱着眉头,态度似乎也不好。圆圆安静地倚着我等着,用有些好奇有点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她突然对我说一句“哭也一样疼”。我问她是不是想说小朋友打针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疼的,哭也不能减轻疼痛。她说是。我赞赏地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小圆圆说得对,反正哭也不能止痛,还不如不哭。”我没让孩子承诺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这样理解已很不容易,不需要给她任何压力,到时她万一哭了,也不用为自己违反了诺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龄,哭了也是正常的。
轮到圆圆了,她坐在我腿上,伸出小胳膊,虽然有些紧张,但一直安静地等护士拿针管,安针头。护士发现这个孩子不哭,很诧异地看看她。
圆圆可能是想安慰那个护士,对她说:“阿姨,我不哭。”这让护士非常惊喜,一直紧皱的眉头展开了“噢?你为什么不哭呢?”圆圆说“哭也一样疼”。
护士一下也听懂了,她惊讶地停止了手中的动作,看看圆圆,顿了一下,才说“啊,你这个小姑娘,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她手里拿着针管,去圆圆胳膊上找血管时,犹豫了一下,放下手里的针管,拉开抽屉找出一个新的针管说,你这么懂事,阿姨更不舍得扎痛你了,这个针头稍细一些,没有那些痛,就剩这一个了,给最听话的孩子用。她找了一下圆圆的血管,发现不太好找,就站起身找来一个年纪较大的护士,对圆圆说这个阿姨保证一针就能扎准。果然。
看来,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痛”,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些,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还能“占便宜”呢。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