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言之教,无声胜有声(2)
推荐阅读: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最新章节!
认知暗示。即通过一定渠道让孩子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例如,佳佳有许多不良习惯:乱花钱、上课迟到、拖交作业,爸爸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要求她给自己远方的好朋友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开学以来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近期有什么打算。从此以后,佳佳果真克服了不少不良习惯,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于孩子在写信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认识,避免了心理对抗和厌烦。父母应抓住孩子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总之,暗示法能够起到尊重孩子、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施以有效影响的作用。为了使暗示教育法收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可以巧妙地将上述几种暗示方式综合运用。
3.重身教,做榜样
有位父亲每天早晨都要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照例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就感觉有人跟在他的后面,他转过身发现不满7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您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
儿子的话使他心头一震:“我要到酒馆喝酒,儿子竟然在跟随我的脚印!”他掉头回到家里,从那以后,他戒掉了每天早晨喝酒的坏习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生长的摇篮。孩子在这里生活、成长;习惯在这里养成;情感、是非、好坏、善恶和信念,在这里奠定。家庭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和习惯养成等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身教胜于言教。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的行动。
曾经当选南京“十佳家长”的艾莉的身教让人叹服。她说,有一次她带孩子去游泳。游完后,发现自己的皮凉鞋不见了。孩子天真地说:妈妈,别人把您的凉鞋穿走了,您就穿别人的鞋吧。艾莉觉得这是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她硬是光着脚,带孩子走回家,脚也磨破了。艾莉说,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不能损人利己。做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树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
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孩子,因为孩子“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榜样。
家长要孩子好学,首先得自己勤于学习,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千万不要在家里设个麻将桌,每天邀很多人打麻将;在家里设酒席,又是划拳,又是大声喧哗,每天家里乱糟糟的;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等。你不让孩子看电视,你自己却在看电视,你不让孩子打游戏,你自己却在打游戏,孩子怎么会听你的话,尊重你呢?有位父亲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按说这位父亲学英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途了,但为了给孩子做表率,他坚持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正如家教专家王金宪总结的一句话:“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会影响终生。因此,家长要在各方面做孩子的表率。家长要孝顺长辈,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对人、对社会有爱心。家长如果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就不可能长大后对你孝顺;如果夫妻之间整天吵吵闹闹,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他可能惧怕婚姻,即使结婚这个阴影也会长期伴随他。
父母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就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父母。如果你说话难听刻薄,他就刻薄;你和风细雨,他就慢声慢语;你礼貌有加,他就会文质彬彬。
人们常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在家庭教育上,“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之,父母要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用自己的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勤劳贤惠,用自己的与人为善,用自己的毅力,用自己的坚强,用自己的敬业,用自己的博爱,用自己的成功,用自己的优秀给孩子做出表率和榜样,用身体力行的付出影响孩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穷的力量激励孩子,比用苍白说教的效果要好出千百倍。
4.父母吵架,孩子最受伤
让人非常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父母,以夫妻吵架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负面影响极大的“言传身教”。
一项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
专家直言: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夫妻相互攻击、谩骂,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该项调查涉及哈尔滨市855名初、高中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的为30.30%,和睦家庭的为18.88%。
简而言之,父母的争吵对孩子有以下几个直接的伤害:
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学习,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夫妻吵架过程中,不仅有合理的争论,有时还会由于冲动脱口而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间或有之,有的夫妻甚至还大打出手。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日后小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冲突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社交中的冲突。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写给“知心姐姐”的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诉说人际关系方面的苦恼。幼儿园中小朋友的社交技能即出现了很大差异,他们也开始对人际关系敏感起来:小朋友为什么不跟我玩?有的幼儿只会采用强制性手段来解决问题,达不到目的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结果小朋友们更不理他。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训练。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恐惧、悲伤、无助感等消极情绪。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的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孩子的哭喊也充耳不闻。孩子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备感伤心和无助;而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孩子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使孩子的性格、行为出现扭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性格、行为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
再好的夫妻,也难免吵架,但吵完架后,千万别忘记安慰一下受到惊吓的孩子。
首先,夫妻俩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和好,明确无误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爸爸妈妈不再吵架了。
其次,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宽慰解释。比如孩子说害怕,要弄明白具体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当时的高声喊叫,还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后向孩子解释,说爸爸妈妈当时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自己等。孩子尽管对这些解释有点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自然也会平静许多。时间久了,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会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渐渐淡忘。
还有,应注意孩子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孩子可能是无意的模仿,告诉孩子这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就可以。有的孩子会说:“爸爸那天就这么说的!”家长不要一句“大人能说,小孩子不能说”把孩子堵回去;应该承认,那天爸爸这么说也不对。
孩子的心灵是纯结美好的,他们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要使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间即使有矛盾冲突也应避开孩子冷静处理,以免孩子受到不良的刺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更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与对方较量的筹码或攻击对方的工具,让不懂事的孩子卷入大人的是是非非之中。
如果夫妻双方的关系的确难以调和,也应该尽量为孩子着想,理智地对待冲突,尽量对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保证不会不管他。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把恨和报复的种子撒进孩子幼小的心灵。当然,也不能因觉得对不起孩子而溺爱孩子。
认知暗示。即通过一定渠道让孩子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例如,佳佳有许多不良习惯:乱花钱、上课迟到、拖交作业,爸爸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要求她给自己远方的好朋友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开学以来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近期有什么打算。从此以后,佳佳果真克服了不少不良习惯,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于孩子在写信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认识,避免了心理对抗和厌烦。父母应抓住孩子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总之,暗示法能够起到尊重孩子、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施以有效影响的作用。为了使暗示教育法收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可以巧妙地将上述几种暗示方式综合运用。
3.重身教,做榜样
有位父亲每天早晨都要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照例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就感觉有人跟在他的后面,他转过身发现不满7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您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
儿子的话使他心头一震:“我要到酒馆喝酒,儿子竟然在跟随我的脚印!”他掉头回到家里,从那以后,他戒掉了每天早晨喝酒的坏习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生长的摇篮。孩子在这里生活、成长;习惯在这里养成;情感、是非、好坏、善恶和信念,在这里奠定。家庭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和习惯养成等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身教胜于言教。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的行动。
曾经当选南京“十佳家长”的艾莉的身教让人叹服。她说,有一次她带孩子去游泳。游完后,发现自己的皮凉鞋不见了。孩子天真地说:妈妈,别人把您的凉鞋穿走了,您就穿别人的鞋吧。艾莉觉得这是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她硬是光着脚,带孩子走回家,脚也磨破了。艾莉说,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不能损人利己。做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树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
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孩子,因为孩子“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榜样。
家长要孩子好学,首先得自己勤于学习,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千万不要在家里设个麻将桌,每天邀很多人打麻将;在家里设酒席,又是划拳,又是大声喧哗,每天家里乱糟糟的;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等。你不让孩子看电视,你自己却在看电视,你不让孩子打游戏,你自己却在打游戏,孩子怎么会听你的话,尊重你呢?有位父亲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按说这位父亲学英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途了,但为了给孩子做表率,他坚持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正如家教专家王金宪总结的一句话:“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会影响终生。因此,家长要在各方面做孩子的表率。家长要孝顺长辈,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对人、对社会有爱心。家长如果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就不可能长大后对你孝顺;如果夫妻之间整天吵吵闹闹,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他可能惧怕婚姻,即使结婚这个阴影也会长期伴随他。
父母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就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父母。如果你说话难听刻薄,他就刻薄;你和风细雨,他就慢声慢语;你礼貌有加,他就会文质彬彬。
人们常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在家庭教育上,“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之,父母要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用自己的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勤劳贤惠,用自己的与人为善,用自己的毅力,用自己的坚强,用自己的敬业,用自己的博爱,用自己的成功,用自己的优秀给孩子做出表率和榜样,用身体力行的付出影响孩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穷的力量激励孩子,比用苍白说教的效果要好出千百倍。
4.父母吵架,孩子最受伤
让人非常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父母,以夫妻吵架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负面影响极大的“言传身教”。
一项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
专家直言: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夫妻相互攻击、谩骂,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该项调查涉及哈尔滨市855名初、高中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的为30.30%,和睦家庭的为18.88%。
简而言之,父母的争吵对孩子有以下几个直接的伤害:
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学习,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夫妻吵架过程中,不仅有合理的争论,有时还会由于冲动脱口而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间或有之,有的夫妻甚至还大打出手。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日后小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冲突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社交中的冲突。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写给“知心姐姐”的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诉说人际关系方面的苦恼。幼儿园中小朋友的社交技能即出现了很大差异,他们也开始对人际关系敏感起来:小朋友为什么不跟我玩?有的幼儿只会采用强制性手段来解决问题,达不到目的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结果小朋友们更不理他。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训练。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恐惧、悲伤、无助感等消极情绪。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的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孩子的哭喊也充耳不闻。孩子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备感伤心和无助;而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孩子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使孩子的性格、行为出现扭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性格、行为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
再好的夫妻,也难免吵架,但吵完架后,千万别忘记安慰一下受到惊吓的孩子。
首先,夫妻俩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和好,明确无误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爸爸妈妈不再吵架了。
其次,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宽慰解释。比如孩子说害怕,要弄明白具体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当时的高声喊叫,还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后向孩子解释,说爸爸妈妈当时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自己等。孩子尽管对这些解释有点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自然也会平静许多。时间久了,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会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渐渐淡忘。
还有,应注意孩子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孩子可能是无意的模仿,告诉孩子这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就可以。有的孩子会说:“爸爸那天就这么说的!”家长不要一句“大人能说,小孩子不能说”把孩子堵回去;应该承认,那天爸爸这么说也不对。
孩子的心灵是纯结美好的,他们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要使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间即使有矛盾冲突也应避开孩子冷静处理,以免孩子受到不良的刺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更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与对方较量的筹码或攻击对方的工具,让不懂事的孩子卷入大人的是是非非之中。
如果夫妻双方的关系的确难以调和,也应该尽量为孩子着想,理智地对待冲突,尽量对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保证不会不管他。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把恨和报复的种子撒进孩子幼小的心灵。当然,也不能因觉得对不起孩子而溺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