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推荐阅读: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帝王师:刘伯温最新章节!
在那时,刘伯温根本不知道有朱元璋这样一个和尚,正如他不知道他的前途在何处一样。他突然掉了头,向东进发,游览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到丹徒(在今江苏镇江)后,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索性就在丹徒定居了。这一定居就是三年,其间风花雪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可刘伯温的心里仍然是荆棘一片。
1346年,刘伯温突然有了去大都的想法,这一想法才萌生,第二天,他就北上了。北上之路,映入他眼帘的则是遍地的饥民和强盗,他不无感叹,从他中进士到现在不过十年时间,山河大地破损到如此严重的程度。政府正在破罐子破摔,没有人对这些现状发出一句质问和解决方案,元朝的贵族们似乎已经作好了重新回到草原的准备。
刘伯温用各种文学体裁忧国愁思,他那孤独的神情配合上那沉郁的诗词歌赋,使人心都碎了。当他在那年年底从大都回南方时,他在心里发誓,从此不会再来北方,因为这个地方使他伤心,使他难过。
不过,在无业漂流了这么多年后,他最诚挚地希望政府起用他的心始终没有变,那团火越烧越旺,烧得他每天辗转难眠。
多年来,他觉得立言容易,他的诗歌散文已经传遍南中国,很多盗版商都在盗版他的着作。“立德”也并不难,只要怀抱天下,用仁义和悲悯武装自己,这就是德。只有立功最难,没有人给他搭建立功的舞台,他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
但他还是想。
诗歌《武陵深行》就是表态书:
武陵溪,一何深。水有射工射人影,陆有丹蛇长百寻,嗟哉武溪不可临。
溪之水,深且阔。鸟不敢飞,龙不敢越。海气连天日月昏,露着人肌肉裂。
呜呼!丈夫宁能沙场百战死,有骨莫葬武溪水。
武陵是东晋陶渊明隐居的地方,刘伯温的意思是,老子决不学那没有志气的陶渊明跑到武陵去隐居,老死在那里。
这封表态信仿佛被老天感知,第二年,当他在江浙最美丽的杭州游玩时,组织找上了他。
组织上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杭州举行第二次婚礼。由于他那位表妹老婆迟迟不能生育,所以他的老娘下了命令,刘伯温必须要重新再娶。
史书说,刘伯温的二任老婆和他青梅竹马,姓陈。二人在杭州结婚后就回到了青田,在那里,争气的陈氏为刘伯温生下了儿子,叫刘琏。
刘琏出生前一天,刘伯温的弟弟在地里挖出个熟铜制作的头盔来,敲起来,里面发出闷葫芦的声音。刘伯温夜观天象,突然叫了一声:“双喜临门!”
儿子才出生,上面就有人给他送喜来了,说要他到杭州做官。
不用卜算,刘伯温就知道生儿子是一喜,但他不知道另外一喜是什么,是做官,还是他弟弟挖出来的那个熟铜盔。
刹那的欢愉
刘伯温受邀到江浙行省担任教育厅副厅长(儒学副提举)兼招生办主任(考试官)时已38岁。人在40岁将近的年龄时,精力最充沛,头脑最冷静,行事最稳健,所以这个年纪的人总会小有所成。但这要看遇到什么样的外界条件,格言不是说过嘛,形势比人强。形势不利自己时,是龙你也要盘着,是虎你也要趴着。
刘伯温这次重出江湖,形势看上去不错。邀请他出山的是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副宰相)苏天爵,苏天爵和刘伯温之前没有任何交往,所以,真正把刘伯温从书房里拉出来的人应该是他的同学不答失里。
不答失里是蒙古族人,而且是高级贵族,所以在仕途上混得风生水起,这位蒙古王爷是蒙古人中极少数有见识的人之一,长期以来和刘伯温保持着书信往来。刘伯温那年到大都,这位王爷热情地招待刘伯温,谈到现状,刘伯温就对多年来的失败发出感慨。不答失里看到同学混到这步田地,叹息不已,于是就问刘伯温,可有兴趣到江浙行省工作。
刘伯温当时说,只要能为国效力,哪里都可以。但是,他回想起在高安和南昌官场中的往事,忧心忡忡。不答失里叫他放心,因为江浙行省的副宰相苏天爵是个干事的人,那里的官场空气非常清新,而且,苏天爵这人特别爱才,兄弟你到那里,他必能给你大展拳脚的平台。
刘伯温回老家不久,真就陆续收到了不答失里和苏天爵的信,不答失里告诉他,事情已经搞定。刘伯温还未看完信,苏天爵邀请他到江浙行省担任教育厅副厅长的信就到了。
关于苏天爵,不答失里的评价倒是很中肯。苏天爵是今河北正定人,年轻时在国立大学以优等生被保送,直接做官。后来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湖北查案,平反冤案多起。再后来,做京官,一度做到官吏任免部部长(吏部尚书),因操劳过度,本不该白的头发和胡子都白了。除了工作成绩突出外,苏天爵在文学上的成就也相当引人注目,诗歌写得好,文章更是斩钉截铁,不废话,成为那个时代人人模仿的对象。
当然,也正如不答失里所说,苏天爵爱才,他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人才乃邦家之本。
所以,当他一见到刘伯温,就对刘伯温赞赏有加,刮目相看。
刘伯温也并未辜负苏天爵的赞赏,在教育厅副厅长的职位上,他的成绩可圈可点。他呼吁天下人都要关注教育,把文化事业搞上去。元朝文盲太多,必须要扫盲,不然国家就得不到像他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每当地方上出现兴办义学的事时,刘伯温都是第一个鼓掌的人。
但是,刘伯温已敏锐地发现,此时兴办义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天下正在大乱,而学校本应该建立在和平环境下。尤让他苦闷的是,到江浙行省的第二年,苏天爵被中央政府召回。刘伯温的工作所以有成效,全赖苏天爵在全力支持,苏天爵一走,刘伯温的多项计划都胎死腹中。
眼前重新出现黑暗,这种黑暗不是没有光明的黑暗,而是一种遍地狼烟的黑暗,是一种死的黑暗。风起云涌的反政府武装让刘伯温倍感焦虑,他希望自己能有三头六臂,保卫他的祖国。
但他的朋友高则诚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位民族主义者,也是《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三年前中进士后,来江浙行省政府里做秘书,由于工作关系,刘伯温和高秘书经常在一起喝酒写诗,谈论时事。高则诚比较偏激,认为元王朝走到今天是踩了狗屎运,汉人必将复兴。刘伯温反驳说:“这么多年了,大元对咱们不薄。你这种思路绝对要不得,这不仅是反政府,还是反社会。革命当然容易,陈胜吴广砍了树枝,拉起大旗,革命就开始了。但革命要死人,最先死的还是普通百姓,但凡不是冷血,谁忍见生灵涂炭?”
高则诚说:“孟子曰过,独夫民贼,就应该革他的命。”
刘伯温说:“你想要革元王朝的命,请先把你进士的学位退了,然后辞了你的秘书工作,再谈革命。”
高则诚无话可说,但有事实为他证明:革命已是势在必行。
所以,刘伯温的一腔抱负也就灰飞烟灭,他必须要重新调整工作重心,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形势使然。
早起的虫子:方国珍
提到元末革命大佬,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绝对威震八方,但那是后来的事。造反风云初起时,方国珍是不折不扣的大哥级人物。
方国珍是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长得人高马大,手臂很有蛮劲,而且是长跑健将,喝点酒后撒风,能把一匹烈马追吐血。这个人的外貌有奇怪之处:浑身上下比煤炭还黑,脸蛋的皮肤却像匏瓜肉一样白。如果让他脱光了站着,就如同一根木炭顶上落了堆燕子屎。
方国珍家从他爷爷那一代开始就做走私盐的生意,是当地一巨富。由于走私必须要和当官的勾结,所以他老爹经常出入政府衙门,低三下四。方国珍年轻气盛怒火中烧,对老爹说:“都是人,凭什么咱们要像对待祖宗一样对他?”他老爹说:“你懂个屁,官商不勾结生意怎么做下去。你不给当官的溜须上供,即使有命赚到钱,也没命花。”
方国珍对这种论调长期嗤之以鼻。不过,黄岩这地方有仇富传统。政府军在海上活捉了一群劫匪,劫匪头子正是黄岩人,多年以来对方国珍家的赢利模式羡慕嫉妒恨。在审讯中,他把方国珍一家子也牵扯进来。由于方国珍一家在黄岩混得开,所以逮捕令还没有到黄岩,当地政府官员就已经通知了方家,让他们赶紧跑路,并且许下承诺,自己会到省里去活动,方家很快就会安然无恙。方家正准备收拾东西,方国珍抽出大刀,剁在家具上,说:“这样活着太窝囊,咱们走私不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吗?我有更好发家致富的方法,咱们革命他娘的!”
方国珍哥四个,异口同声:“要赚大钱!”于是,方国珍拿出钱来招兵买马,很快,就领着几千人坐着曾经的走私船到了海上。
方国珍之前,也有人革命过。但都是小打小闹,政府军刚要准备上战场,革命者们先逃之夭夭了。方国珍凭借多年走私的经验和胆量,白天在海上休养生息,月亮升起,他们如同北欧海盗一样,悄无声息地把船靠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到岸上烧杀掳掠。更要命的是,方国珍经常切断元王朝南北的漕运通道,很快,方国珍成为元王朝南中国的一面革命旗帜,元王朝必须要做出激烈的反应。
激烈的反应就是,命令江浙参政(江浙行省四把手)朵儿只班率领他的剿匪部队三万人消灭方国珍。朵儿只班浑身肌肉,走起路来泰山移动,在江浙地区曾剿灭过数百起造反武装。看上去,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但其实不是这样,朵儿只班对付不成气候的团伙法力无边,可对付像方国珍这种有组织有纪律又很能打的团伙,就束手无策了。
方国珍得知朵儿只班来后,就带着他的部队乘船入海。方国珍常年混迹海上,大海是他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方国珍聪明的地方,他有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决不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去。朵儿只班先是采取守株待兔战略,把大海封锁,希望能把方国珍困死在海上。
但是,方国珍是靠走私起家的,没有人能困得住他。所以围困了许久后,朵儿只班宣告守株待兔的计划失败。在上级的催促下,他硬着头皮,走向大海,捕捉方国珍的主力三千人。朵儿只班和他的部队都是旱鸭子,才上船就有人出现了晕船症状,没有晕船的人面对海浪颠簸,也如同行走在云雾中。特别是朵儿只班,在战舰上总带着个绳子,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绑到哪里。
正如泥菩萨过江,连自保都成问题,当然也就别提打架了。方国珍抓住这样的机会,派遣一批水性好的汉子,钻到朵儿只班的那些战舰底下,凿出几个大洞。在混乱中,方国珍的人活捉了朵儿只班。朵儿只班被活捉时,肚子里灌满了水,被人挤压了很久才算吐完,然后就被用他经常带在身边的绳子绑了起来。
蒙古人很少被活捉,尤其是朵儿只班这样的副省级官员,所以,当方国珍高高在上一路小跑到他面前为其松绑时,朵儿只班一直看着船外的汹涌波涛,他当时大概想要以身投海喂鱼,落个精忠报国的名声。但他的眼睛闪烁飞快,而且肚子咕咕叫,方国珍马上判定,这蒙古肥佬没有自杀的勇气,所以就跟这位肥佬解释说,其实自己没有想革命的意思,但自己没有文化,考不上公务员。后来听说,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所以才出此下策,大家都不容易,无非是混口饭吃。
方国珍最后以请求的口气说:“你回去跟你们老板说下我的意思,苍天在上,咱们也是大元的子民,谁吃饱撑的没事,在刀口上过日子!希望他能给我个官做,我马上就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朵儿只班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来对方是想做官,这简直易如反掌。他当即拍着肚子就答应下来。方国珍就派了一艘小船把他飞一般地送回了杭州城。
杭州政府两个时辰前听到朵儿只班的部队灰飞烟灭,正在面面相觑、惨无人色时,突然朵儿只班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又听说了可以不用流血就能摆平方国珍,高兴得一跳三丈高。他们派人昼夜兼程,把报告递交大都,然后乐滋滋地等着大都的奖赏。
大都里的蒙古王公大臣们像炮仗一样爆了起来。几个刚从草场套马回来的蒙古将军们拍着桌子大叫:“奇耻大辱啊,打不过人家,就招安人家,这事居然发生在我们蒙古帝国,使我们背负这种耻辱的居然还是我们蒙古人!”
有人立即跟着起哄说:“应该把那个民族败类朵儿只班就地正法!”
军事委员会(枢密院)的一位参谋慢吞吞地站起来,扫了一遍那群套马的汉子,说:“朵儿只班的剿匪部队是陆军,那个叫方国珍的是海军,两人就不在一个食物链上。你现在非让一个动物到另一个动物的食物链上去,那和把老虎送到海里,让它和鲨鱼打架有什么区别?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要咆哮。应该在江浙征集能在水里打架的人,让他们和方国珍在一个食物链上,这样才能干掉方国珍。”
套马的汉子们一听说去水里打架,马上就软了下来,说:“大海是我们所畏惧的啊,方国珍既然要个官职,那给他就是了。大元王朝除了草外,就是官职最多。”
那名参谋居然冷笑起来,再一次扫了那群套马的汉子,说:“方国珍干掉了我们三万人,又活捉了我们的大将军,实力如此雄厚,却想被招安,显然不是真降,我们如果给他官职,恰好是让他养精蓄锐,中了他的圈套。况且,我们现在必须干掉方国珍,以警示那些想要革命的人。”
但是,永远别让驴听懂真理,浪费了你的时间不算,驴还特别不高兴。驴们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方国珍一个官职算了,谁都不容易。
由于方国珍是多年以来南中国闹革命声势最大的一人,所以大都方面极为重视,不过听说方国珍只是要个官做,马上放松下来,并且迅速通知江浙方面,方国珍要什么官职,都给他。看他那智商,估计也要不到什么好官,马上答应他。
刘伯温当时对中央政府这一举措没有机会发表意见,因为他被辞退了。被辞的原因很可笑,他认为江浙行省的纪律监察部门官员(监察御史)大为失职。失职这种事当时已是官员的家常便饭。很多人把这当成是官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不是刘伯温提起,这些官员险些忘了,他们还有职责在身。御史们在吃惊之余,认为刘伯温破坏了官场的和谐气氛,暗示有关部门,让刘伯温滚蛋。
1349年,刘伯温被辞职,在杭州待业。而方国珍这位靠杀人放火起家的革命者正在台州享受他的元政府公务员待遇。
方国珍的革命对后来的职业革命者诸如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的人往往不能取得胜利果实,倒霉的还提前送命。秦末的陈胜、西汉末的黄巾军、隋末的李密、唐末的黄巢,这些人给后来者做榜样的同时也做了炮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早起的鸟儿有时候会被枪打。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正是给革命者最神圣而真诚的忠告。
在那时,刘伯温根本不知道有朱元璋这样一个和尚,正如他不知道他的前途在何处一样。他突然掉了头,向东进发,游览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到丹徒(在今江苏镇江)后,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索性就在丹徒定居了。这一定居就是三年,其间风花雪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可刘伯温的心里仍然是荆棘一片。
1346年,刘伯温突然有了去大都的想法,这一想法才萌生,第二天,他就北上了。北上之路,映入他眼帘的则是遍地的饥民和强盗,他不无感叹,从他中进士到现在不过十年时间,山河大地破损到如此严重的程度。政府正在破罐子破摔,没有人对这些现状发出一句质问和解决方案,元朝的贵族们似乎已经作好了重新回到草原的准备。
刘伯温用各种文学体裁忧国愁思,他那孤独的神情配合上那沉郁的诗词歌赋,使人心都碎了。当他在那年年底从大都回南方时,他在心里发誓,从此不会再来北方,因为这个地方使他伤心,使他难过。
不过,在无业漂流了这么多年后,他最诚挚地希望政府起用他的心始终没有变,那团火越烧越旺,烧得他每天辗转难眠。
多年来,他觉得立言容易,他的诗歌散文已经传遍南中国,很多盗版商都在盗版他的着作。“立德”也并不难,只要怀抱天下,用仁义和悲悯武装自己,这就是德。只有立功最难,没有人给他搭建立功的舞台,他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
但他还是想。
诗歌《武陵深行》就是表态书:
武陵溪,一何深。水有射工射人影,陆有丹蛇长百寻,嗟哉武溪不可临。
溪之水,深且阔。鸟不敢飞,龙不敢越。海气连天日月昏,露着人肌肉裂。
呜呼!丈夫宁能沙场百战死,有骨莫葬武溪水。
武陵是东晋陶渊明隐居的地方,刘伯温的意思是,老子决不学那没有志气的陶渊明跑到武陵去隐居,老死在那里。
这封表态信仿佛被老天感知,第二年,当他在江浙最美丽的杭州游玩时,组织找上了他。
组织上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杭州举行第二次婚礼。由于他那位表妹老婆迟迟不能生育,所以他的老娘下了命令,刘伯温必须要重新再娶。
史书说,刘伯温的二任老婆和他青梅竹马,姓陈。二人在杭州结婚后就回到了青田,在那里,争气的陈氏为刘伯温生下了儿子,叫刘琏。
刘琏出生前一天,刘伯温的弟弟在地里挖出个熟铜制作的头盔来,敲起来,里面发出闷葫芦的声音。刘伯温夜观天象,突然叫了一声:“双喜临门!”
儿子才出生,上面就有人给他送喜来了,说要他到杭州做官。
不用卜算,刘伯温就知道生儿子是一喜,但他不知道另外一喜是什么,是做官,还是他弟弟挖出来的那个熟铜盔。
刹那的欢愉
刘伯温受邀到江浙行省担任教育厅副厅长(儒学副提举)兼招生办主任(考试官)时已38岁。人在40岁将近的年龄时,精力最充沛,头脑最冷静,行事最稳健,所以这个年纪的人总会小有所成。但这要看遇到什么样的外界条件,格言不是说过嘛,形势比人强。形势不利自己时,是龙你也要盘着,是虎你也要趴着。
刘伯温这次重出江湖,形势看上去不错。邀请他出山的是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副宰相)苏天爵,苏天爵和刘伯温之前没有任何交往,所以,真正把刘伯温从书房里拉出来的人应该是他的同学不答失里。
不答失里是蒙古族人,而且是高级贵族,所以在仕途上混得风生水起,这位蒙古王爷是蒙古人中极少数有见识的人之一,长期以来和刘伯温保持着书信往来。刘伯温那年到大都,这位王爷热情地招待刘伯温,谈到现状,刘伯温就对多年来的失败发出感慨。不答失里看到同学混到这步田地,叹息不已,于是就问刘伯温,可有兴趣到江浙行省工作。
刘伯温当时说,只要能为国效力,哪里都可以。但是,他回想起在高安和南昌官场中的往事,忧心忡忡。不答失里叫他放心,因为江浙行省的副宰相苏天爵是个干事的人,那里的官场空气非常清新,而且,苏天爵这人特别爱才,兄弟你到那里,他必能给你大展拳脚的平台。
刘伯温回老家不久,真就陆续收到了不答失里和苏天爵的信,不答失里告诉他,事情已经搞定。刘伯温还未看完信,苏天爵邀请他到江浙行省担任教育厅副厅长的信就到了。
关于苏天爵,不答失里的评价倒是很中肯。苏天爵是今河北正定人,年轻时在国立大学以优等生被保送,直接做官。后来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湖北查案,平反冤案多起。再后来,做京官,一度做到官吏任免部部长(吏部尚书),因操劳过度,本不该白的头发和胡子都白了。除了工作成绩突出外,苏天爵在文学上的成就也相当引人注目,诗歌写得好,文章更是斩钉截铁,不废话,成为那个时代人人模仿的对象。
当然,也正如不答失里所说,苏天爵爱才,他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人才乃邦家之本。
所以,当他一见到刘伯温,就对刘伯温赞赏有加,刮目相看。
刘伯温也并未辜负苏天爵的赞赏,在教育厅副厅长的职位上,他的成绩可圈可点。他呼吁天下人都要关注教育,把文化事业搞上去。元朝文盲太多,必须要扫盲,不然国家就得不到像他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每当地方上出现兴办义学的事时,刘伯温都是第一个鼓掌的人。
但是,刘伯温已敏锐地发现,此时兴办义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天下正在大乱,而学校本应该建立在和平环境下。尤让他苦闷的是,到江浙行省的第二年,苏天爵被中央政府召回。刘伯温的工作所以有成效,全赖苏天爵在全力支持,苏天爵一走,刘伯温的多项计划都胎死腹中。
眼前重新出现黑暗,这种黑暗不是没有光明的黑暗,而是一种遍地狼烟的黑暗,是一种死的黑暗。风起云涌的反政府武装让刘伯温倍感焦虑,他希望自己能有三头六臂,保卫他的祖国。
但他的朋友高则诚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位民族主义者,也是《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三年前中进士后,来江浙行省政府里做秘书,由于工作关系,刘伯温和高秘书经常在一起喝酒写诗,谈论时事。高则诚比较偏激,认为元王朝走到今天是踩了狗屎运,汉人必将复兴。刘伯温反驳说:“这么多年了,大元对咱们不薄。你这种思路绝对要不得,这不仅是反政府,还是反社会。革命当然容易,陈胜吴广砍了树枝,拉起大旗,革命就开始了。但革命要死人,最先死的还是普通百姓,但凡不是冷血,谁忍见生灵涂炭?”
高则诚说:“孟子曰过,独夫民贼,就应该革他的命。”
刘伯温说:“你想要革元王朝的命,请先把你进士的学位退了,然后辞了你的秘书工作,再谈革命。”
高则诚无话可说,但有事实为他证明:革命已是势在必行。
所以,刘伯温的一腔抱负也就灰飞烟灭,他必须要重新调整工作重心,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形势使然。
早起的虫子:方国珍
提到元末革命大佬,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绝对威震八方,但那是后来的事。造反风云初起时,方国珍是不折不扣的大哥级人物。
方国珍是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长得人高马大,手臂很有蛮劲,而且是长跑健将,喝点酒后撒风,能把一匹烈马追吐血。这个人的外貌有奇怪之处:浑身上下比煤炭还黑,脸蛋的皮肤却像匏瓜肉一样白。如果让他脱光了站着,就如同一根木炭顶上落了堆燕子屎。
方国珍家从他爷爷那一代开始就做走私盐的生意,是当地一巨富。由于走私必须要和当官的勾结,所以他老爹经常出入政府衙门,低三下四。方国珍年轻气盛怒火中烧,对老爹说:“都是人,凭什么咱们要像对待祖宗一样对他?”他老爹说:“你懂个屁,官商不勾结生意怎么做下去。你不给当官的溜须上供,即使有命赚到钱,也没命花。”
方国珍对这种论调长期嗤之以鼻。不过,黄岩这地方有仇富传统。政府军在海上活捉了一群劫匪,劫匪头子正是黄岩人,多年以来对方国珍家的赢利模式羡慕嫉妒恨。在审讯中,他把方国珍一家子也牵扯进来。由于方国珍一家在黄岩混得开,所以逮捕令还没有到黄岩,当地政府官员就已经通知了方家,让他们赶紧跑路,并且许下承诺,自己会到省里去活动,方家很快就会安然无恙。方家正准备收拾东西,方国珍抽出大刀,剁在家具上,说:“这样活着太窝囊,咱们走私不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吗?我有更好发家致富的方法,咱们革命他娘的!”
方国珍哥四个,异口同声:“要赚大钱!”于是,方国珍拿出钱来招兵买马,很快,就领着几千人坐着曾经的走私船到了海上。
方国珍之前,也有人革命过。但都是小打小闹,政府军刚要准备上战场,革命者们先逃之夭夭了。方国珍凭借多年走私的经验和胆量,白天在海上休养生息,月亮升起,他们如同北欧海盗一样,悄无声息地把船靠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到岸上烧杀掳掠。更要命的是,方国珍经常切断元王朝南北的漕运通道,很快,方国珍成为元王朝南中国的一面革命旗帜,元王朝必须要做出激烈的反应。
激烈的反应就是,命令江浙参政(江浙行省四把手)朵儿只班率领他的剿匪部队三万人消灭方国珍。朵儿只班浑身肌肉,走起路来泰山移动,在江浙地区曾剿灭过数百起造反武装。看上去,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但其实不是这样,朵儿只班对付不成气候的团伙法力无边,可对付像方国珍这种有组织有纪律又很能打的团伙,就束手无策了。
方国珍得知朵儿只班来后,就带着他的部队乘船入海。方国珍常年混迹海上,大海是他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方国珍聪明的地方,他有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决不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去。朵儿只班先是采取守株待兔战略,把大海封锁,希望能把方国珍困死在海上。
但是,方国珍是靠走私起家的,没有人能困得住他。所以围困了许久后,朵儿只班宣告守株待兔的计划失败。在上级的催促下,他硬着头皮,走向大海,捕捉方国珍的主力三千人。朵儿只班和他的部队都是旱鸭子,才上船就有人出现了晕船症状,没有晕船的人面对海浪颠簸,也如同行走在云雾中。特别是朵儿只班,在战舰上总带着个绳子,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绑到哪里。
正如泥菩萨过江,连自保都成问题,当然也就别提打架了。方国珍抓住这样的机会,派遣一批水性好的汉子,钻到朵儿只班的那些战舰底下,凿出几个大洞。在混乱中,方国珍的人活捉了朵儿只班。朵儿只班被活捉时,肚子里灌满了水,被人挤压了很久才算吐完,然后就被用他经常带在身边的绳子绑了起来。
蒙古人很少被活捉,尤其是朵儿只班这样的副省级官员,所以,当方国珍高高在上一路小跑到他面前为其松绑时,朵儿只班一直看着船外的汹涌波涛,他当时大概想要以身投海喂鱼,落个精忠报国的名声。但他的眼睛闪烁飞快,而且肚子咕咕叫,方国珍马上判定,这蒙古肥佬没有自杀的勇气,所以就跟这位肥佬解释说,其实自己没有想革命的意思,但自己没有文化,考不上公务员。后来听说,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所以才出此下策,大家都不容易,无非是混口饭吃。
方国珍最后以请求的口气说:“你回去跟你们老板说下我的意思,苍天在上,咱们也是大元的子民,谁吃饱撑的没事,在刀口上过日子!希望他能给我个官做,我马上就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朵儿只班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来对方是想做官,这简直易如反掌。他当即拍着肚子就答应下来。方国珍就派了一艘小船把他飞一般地送回了杭州城。
杭州政府两个时辰前听到朵儿只班的部队灰飞烟灭,正在面面相觑、惨无人色时,突然朵儿只班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又听说了可以不用流血就能摆平方国珍,高兴得一跳三丈高。他们派人昼夜兼程,把报告递交大都,然后乐滋滋地等着大都的奖赏。
大都里的蒙古王公大臣们像炮仗一样爆了起来。几个刚从草场套马回来的蒙古将军们拍着桌子大叫:“奇耻大辱啊,打不过人家,就招安人家,这事居然发生在我们蒙古帝国,使我们背负这种耻辱的居然还是我们蒙古人!”
有人立即跟着起哄说:“应该把那个民族败类朵儿只班就地正法!”
军事委员会(枢密院)的一位参谋慢吞吞地站起来,扫了一遍那群套马的汉子,说:“朵儿只班的剿匪部队是陆军,那个叫方国珍的是海军,两人就不在一个食物链上。你现在非让一个动物到另一个动物的食物链上去,那和把老虎送到海里,让它和鲨鱼打架有什么区别?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要咆哮。应该在江浙征集能在水里打架的人,让他们和方国珍在一个食物链上,这样才能干掉方国珍。”
套马的汉子们一听说去水里打架,马上就软了下来,说:“大海是我们所畏惧的啊,方国珍既然要个官职,那给他就是了。大元王朝除了草外,就是官职最多。”
那名参谋居然冷笑起来,再一次扫了那群套马的汉子,说:“方国珍干掉了我们三万人,又活捉了我们的大将军,实力如此雄厚,却想被招安,显然不是真降,我们如果给他官职,恰好是让他养精蓄锐,中了他的圈套。况且,我们现在必须干掉方国珍,以警示那些想要革命的人。”
但是,永远别让驴听懂真理,浪费了你的时间不算,驴还特别不高兴。驴们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方国珍一个官职算了,谁都不容易。
由于方国珍是多年以来南中国闹革命声势最大的一人,所以大都方面极为重视,不过听说方国珍只是要个官做,马上放松下来,并且迅速通知江浙方面,方国珍要什么官职,都给他。看他那智商,估计也要不到什么好官,马上答应他。
刘伯温当时对中央政府这一举措没有机会发表意见,因为他被辞退了。被辞的原因很可笑,他认为江浙行省的纪律监察部门官员(监察御史)大为失职。失职这种事当时已是官员的家常便饭。很多人把这当成是官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不是刘伯温提起,这些官员险些忘了,他们还有职责在身。御史们在吃惊之余,认为刘伯温破坏了官场的和谐气氛,暗示有关部门,让刘伯温滚蛋。
1349年,刘伯温被辞职,在杭州待业。而方国珍这位靠杀人放火起家的革命者正在台州享受他的元政府公务员待遇。
方国珍的革命对后来的职业革命者诸如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的人往往不能取得胜利果实,倒霉的还提前送命。秦末的陈胜、西汉末的黄巾军、隋末的李密、唐末的黄巢,这些人给后来者做榜样的同时也做了炮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早起的鸟儿有时候会被枪打。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正是给革命者最神圣而真诚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