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小说网 > 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 > 第26章 虎韬——思战备工事之虑 (2)
第26章 虎韬——思战备工事之虑 (2)
推荐阅读: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最新章节!
宋朝的时候,有一本书叫《武经总要》,里面详细记载了许多当时新发明的武器。其中,有一种武器叫做“辟历火球”,用火点燃后会爆炸,然后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声响。这也许是最早的可以爆炸的武器了。宋朝时对付金兵的入侵,就是用最新的武器——爆炸性火药取得胜利的,采石之战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当时的文学家杨万里记载,采石之战中宋军所使用的辟历炮,就是把硫磺和石灰用纸包上,然后内部分为两节,一节装石灰,另一节装火药。爆炸后石灰四处飞散,可以迷住对方的眼睛。
公元1161年,金国来势汹汹,金国的皇帝完颜亮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南宋的形势非常危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王权因无能被罢官,他所率领的一万八千人退至采石,接替王权的将领李显忠尚未到任,军无主将,士气低落,没有人有心情去应战。这时,宋朝统治者派出一个人去慰问那里的官兵,这个人就是中书舍人虞允文。虞允文到达采石后,先重整了军队,鼓舞军心。他对着众多的将士说:“国家遭难,我们的亲人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饱受金兵的欺凌,难道还要任由他们欺侮吗?”官兵们一听,都打起了精神,迅速作好了应战准备。完颜亮指挥大军强渡长江,虞允文则命令宋军的战船出击。那时,宋军驾驶的是一种海鳅船,这种海鳅船上面装有踏车,由人用脚踩踏,激水前进。因为金军的船面积比较小,在水里极不稳定,所以宋船乘势冲击,撞翻了很多敌船。同时,为了增加战斗的胜算,宋军燃放了辟历炮。辟历炮点燃后,立即升入空中,然后落入水中浮上来,在敌人面前炸开,发出巨大的声响,跟打雷一样。炮中还混合着大量石灰,如同烟雾一般遮挡了敌人的视线,阻止了金兵的长驱直入。
关于辟历炮的使用在宋朝还有一些记载。公元1207年,金兵攻打襄阳,襄阳守将赵淳命令放辟历炮,声音震耳欲聋,把金兵吓得抱头鼠窜。一次夜间,赵淳让一千名将士带着火箭、辟历炮等武器去偷袭金兵,这一千人到达金兵驻地附近后,就把火箭、辟历炮投入金兵大营,好好折腾了金兵一番。
在南宋的抗金战争中,辟历炮曾经起过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辟历炮的使用,南宋才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金兵的入侵。在冷兵器时代,辟历炮已经算是很先进的武器了。
三阵第二:天、地、人三阵
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阵。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阵①、地阵②、人阵③,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④,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阵。”
武王曰:“善哉。”
①天阵:依照天象布列阵势。
②地阵:按照地面形状布列阵势。
③人阵:根据人事情况布列阵势。
④斗杓:北斗七星的第五、六、七颗星。
武王问太公:“用兵作战时布下的天阵、地阵、人阵,到底是怎么回事?”
太公说:“根据太阳月亮星辰的位置变换,以及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判断该在前后左右的什么位置布阵,这是天阵;在丘陵和水泽地带,利用前后左右的方位之分和便利的地形条件来布阵,这是地阵;运用车兵还是骑兵,运用文人智谋还是武将能力,这都要因敌方的状况而采取策略,这是人阵。”
武王说:“您说得对啊!”
天、地、人三阵都是古代打仗的阵法,古代打仗有很多种阵形,本篇说的是最基本的阵形,都是依据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布阵。首先介绍的天阵,要根据太阳、月亮、星辰及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前后左右位置布阵;然后介绍地阵,要根据丘陵和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最后介绍人阵,根据战车和人马、政治外交和武力进攻等不同的战法来布阵。阵法的布置非常玄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左右战争的结果。
明末,倭寇在我国沿海地区四处横行,烧杀抢掠,十分嚣张。对此,朝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派戚继光去沿海地区剿灭倭寇。戚继光刚来的时候,发现明军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败。他很奇怪,按说明军是不差的,战斗力不弱,但为什么会战败呢?经过几次思考,戚继光终于‘发现’战斗的成败并不是取决于个人武艺,而是众人的配合。
于是戚继光在训练军队的时候,不仅要求士兵的战斗技术要娴熟,还多次强调每个小队要懂得协同配合。戚继光手下的步兵班都配置有长武器和短武器。长武器中,长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长十二尺,要求必须和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不但没有刺中敌人,反而还会让敌人进入长枪的范围内,武器就发挥不了作用了。于是,戚继光根据一个步兵班的人数和武器作了如下安排:队长一名,战士十名,火夫一名。这十名战士作为主要的攻击人,挑出其中四名作为攻击的主力,前面再放置四名战士。最前面的两名战士,左边的战士持小的圆形藤牌,右边的持五角星藤牌,之后则有手执“狼筅”的两名士兵,“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尺左右。长枪手的后面还有两名士兵,他们带着的武器是“镋钯”。“镋钯”呈山字形,用铁制成,七八尺长,顶端的凹下处放入火箭,即系有炮仗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
这种配置左右对称,大家称其为“鸳鸯阵”。队伍最前面左边持小型圆形盾牌的人,要慢速前进,并且手持标枪,主要目的就是引敌人离开最有利的防御位置。如果引诱成功,身后的士兵就用手里的“狼筅”把对方扫倒,然后手持长枪的士兵立刻上前把其刺死。而右面拿五角形藤牌的士兵则是保持阵脚的关键人物。队伍最后面的两个拿“镋钯”的士兵负责阵脚的最后方,并且警戒侧面,必要时支援前面的伙伴,成为第二攻击力量。这十二个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默契配合。所以戚继光不断和大家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并且以一体赏罚来作纪律上的保证。这种战术可以根据情况把队伍一分为二,成为横队跟敌人拼杀;也可以照旧在后面配置两个镋钯手,八个士兵在前面排成横列,长枪手则在藤牌手与狼筅手之间分列。
戚继光手下的士兵大都是朴实的青壮年农民,他们热血澎湃地来到抗倭战场。“鸳鸯阵”便是根据其特点设计的。一般这些人力气都比较大,所以持长枪的人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臂力过人就可以。“狼筅”除了能扫倒敌人,隐蔽性也比较好。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道路狭小。“鸳鸯阵”以小股步兵为主出击,受到地形的限制较小,甚至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地形,所以也可以称为地阵。
历史上,很多战役都是用阵法取得胜利的,比如岳飞的撒星阵,就破了金兵的“拐子马”。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撒星,当“拐子马”连成一排冲过来时,士兵就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散开的士兵在敌人后撤时又聚拢起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疾战第三:四面受敌,如何突围
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①也。暴用②之则胜,徐用③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阵④,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⑤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①困兵:被围困的军队。
②暴用:突然用。
③徐用:慢慢用。
④四武冲阵:四面都用战车部队进行警戒的阵形。
⑤迭:通“轶”,袭击。
武王问太公:“敌人包围我们,断绝我军的前后联系,切断我们运输粮食的道路,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这是天下处于困境的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地突围就会取胜,行动缓慢就会失败。被包围的军队突围时,把部队布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使用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冲击震骇敌军,使其陷入惊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破重围了。”
武王问:“我军如果已经成功地突围出去了,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我左军应该迅速向敌军左翼发起攻击,我右军应该迅速向敌军右翼发起攻击,为免分散兵力不要和敌人争夺土地,我中军同时向敌轮番进攻,或击其前,或抄其后。这样,即使敌军人数众多,也能将其打败。”
行军打仗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被敌人围困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突围。本篇介绍了突围的方法,就是“四武冲阵,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然后又讨论了突围后如何在逆境中转败为胜的方法,即“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
首先,实行突围的战术必须有组织有纪律;其次,要想突围成功就必须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选择有利时机,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迅速地突围,保存有生力量。如果有机会就反击敌人,扭转战局。突围过程中,军队的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给予士兵必要的鼓舞,才有机会突围成功,否则就很可能失败。项羽垓下之围虽然成功,但是最终乌江自刎的惨痛教训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项羽与刘邦是反秦斗争中的主力。从公元前205年5月开始,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夺战,经过几次交锋,最终刘邦占领了这个地方。项羽听说成皋失守,就调集了大批军队去和刘邦争夺。刘邦占据险要的地形,坚守不战,持久战让项羽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韩信在黄河北岸连连大捷,攻占了那里的很多地区,对楚军形成了迂回包围的态势。这下,楚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久战,其粮草等的补给也出现了问题。于是项羽派人与刘邦讲和,刘邦表示同意。
讲和后,项羽东归,刘邦的大将建议刘邦趁此机会追击项羽的军队。公元前202年,刘邦率领大军在垓下追上了东归的项羽,并将其四面围住。项羽的军队在垓下驻扎,士兵逃亡得越来越多,粮食也快吃完了。夜晚的时候,项羽听到包围他们的汉军全部唱着楚地的歌谣,大惊道:“难道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吗,为什么他们都唱楚地的歌谣呢?”于是,他起身到帐中喝酒,昔日的金戈铁马、美酒佳人历历在目,今日的狼狈让他无法面对。他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哭了,虞姬哭了,身边侍卫也都哭了。
项羽不想被困死在这里,于是骑上自己的战马,率领手下将士八百多人,从垓下南面突围。因为突围得比较隐秘,天亮的时候,汉军才有所察觉,于是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时,跟随他的只有一百多人了。到达东城的时候,跟随他的只有二十八人了。后面追击的汉军则有几千人。项羽估计这次自己是难以逃脱了,于是就对剩余的二十八人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过了八个年头,打了七十多次仗,还没有失败过,所以才能称霸天下。今天却被困在这里,看来是老天要亡我,并不是我打仗的错误。今天,我要在此决一死战,定要打胜三次,助各位突出重围。”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突围。虽然暂时拖延了汉军的速度,但是已经无力回天。
一路苦战,项羽跑到了乌江边。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然不大,但是也有方圆千里的土地,民众众多,还可以称王。请您快过江,这里只有我这一条船,汉军就是追到了,也无法渡江。”项羽笑道:“天要亡我,渡江做什么。当初我领兵八千,现在却只有我一人生还,即使回去了,大家怜惜我,拥立我为江东的王,我也无颜面对他们。”接着,他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为人忠厚,没有什么可以感激您的。这匹马跟了我五年,日行千里,我不想它和我一起陪葬,请您带走它吧。”于是项羽转身带领所剩无几的人开始和追来的汉军交战,仅他一人就杀了几百人。最终,项羽精疲力竭,前有追兵,后无退路,长叹一声,拔剑自刎,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必出第四:突围有术,渡河有方
宋朝的时候,有一本书叫《武经总要》,里面详细记载了许多当时新发明的武器。其中,有一种武器叫做“辟历火球”,用火点燃后会爆炸,然后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声响。这也许是最早的可以爆炸的武器了。宋朝时对付金兵的入侵,就是用最新的武器——爆炸性火药取得胜利的,采石之战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当时的文学家杨万里记载,采石之战中宋军所使用的辟历炮,就是把硫磺和石灰用纸包上,然后内部分为两节,一节装石灰,另一节装火药。爆炸后石灰四处飞散,可以迷住对方的眼睛。
公元1161年,金国来势汹汹,金国的皇帝完颜亮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南宋的形势非常危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王权因无能被罢官,他所率领的一万八千人退至采石,接替王权的将领李显忠尚未到任,军无主将,士气低落,没有人有心情去应战。这时,宋朝统治者派出一个人去慰问那里的官兵,这个人就是中书舍人虞允文。虞允文到达采石后,先重整了军队,鼓舞军心。他对着众多的将士说:“国家遭难,我们的亲人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饱受金兵的欺凌,难道还要任由他们欺侮吗?”官兵们一听,都打起了精神,迅速作好了应战准备。完颜亮指挥大军强渡长江,虞允文则命令宋军的战船出击。那时,宋军驾驶的是一种海鳅船,这种海鳅船上面装有踏车,由人用脚踩踏,激水前进。因为金军的船面积比较小,在水里极不稳定,所以宋船乘势冲击,撞翻了很多敌船。同时,为了增加战斗的胜算,宋军燃放了辟历炮。辟历炮点燃后,立即升入空中,然后落入水中浮上来,在敌人面前炸开,发出巨大的声响,跟打雷一样。炮中还混合着大量石灰,如同烟雾一般遮挡了敌人的视线,阻止了金兵的长驱直入。
关于辟历炮的使用在宋朝还有一些记载。公元1207年,金兵攻打襄阳,襄阳守将赵淳命令放辟历炮,声音震耳欲聋,把金兵吓得抱头鼠窜。一次夜间,赵淳让一千名将士带着火箭、辟历炮等武器去偷袭金兵,这一千人到达金兵驻地附近后,就把火箭、辟历炮投入金兵大营,好好折腾了金兵一番。
在南宋的抗金战争中,辟历炮曾经起过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辟历炮的使用,南宋才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金兵的入侵。在冷兵器时代,辟历炮已经算是很先进的武器了。
三阵第二:天、地、人三阵
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阵。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阵①、地阵②、人阵③,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④,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阵。”
武王曰:“善哉。”
①天阵:依照天象布列阵势。
②地阵:按照地面形状布列阵势。
③人阵:根据人事情况布列阵势。
④斗杓:北斗七星的第五、六、七颗星。
武王问太公:“用兵作战时布下的天阵、地阵、人阵,到底是怎么回事?”
太公说:“根据太阳月亮星辰的位置变换,以及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判断该在前后左右的什么位置布阵,这是天阵;在丘陵和水泽地带,利用前后左右的方位之分和便利的地形条件来布阵,这是地阵;运用车兵还是骑兵,运用文人智谋还是武将能力,这都要因敌方的状况而采取策略,这是人阵。”
武王说:“您说得对啊!”
天、地、人三阵都是古代打仗的阵法,古代打仗有很多种阵形,本篇说的是最基本的阵形,都是依据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布阵。首先介绍的天阵,要根据太阳、月亮、星辰及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前后左右位置布阵;然后介绍地阵,要根据丘陵和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最后介绍人阵,根据战车和人马、政治外交和武力进攻等不同的战法来布阵。阵法的布置非常玄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左右战争的结果。
明末,倭寇在我国沿海地区四处横行,烧杀抢掠,十分嚣张。对此,朝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派戚继光去沿海地区剿灭倭寇。戚继光刚来的时候,发现明军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败。他很奇怪,按说明军是不差的,战斗力不弱,但为什么会战败呢?经过几次思考,戚继光终于‘发现’战斗的成败并不是取决于个人武艺,而是众人的配合。
于是戚继光在训练军队的时候,不仅要求士兵的战斗技术要娴熟,还多次强调每个小队要懂得协同配合。戚继光手下的步兵班都配置有长武器和短武器。长武器中,长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长十二尺,要求必须和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不但没有刺中敌人,反而还会让敌人进入长枪的范围内,武器就发挥不了作用了。于是,戚继光根据一个步兵班的人数和武器作了如下安排:队长一名,战士十名,火夫一名。这十名战士作为主要的攻击人,挑出其中四名作为攻击的主力,前面再放置四名战士。最前面的两名战士,左边的战士持小的圆形藤牌,右边的持五角星藤牌,之后则有手执“狼筅”的两名士兵,“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尺左右。长枪手的后面还有两名士兵,他们带着的武器是“镋钯”。“镋钯”呈山字形,用铁制成,七八尺长,顶端的凹下处放入火箭,即系有炮仗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
这种配置左右对称,大家称其为“鸳鸯阵”。队伍最前面左边持小型圆形盾牌的人,要慢速前进,并且手持标枪,主要目的就是引敌人离开最有利的防御位置。如果引诱成功,身后的士兵就用手里的“狼筅”把对方扫倒,然后手持长枪的士兵立刻上前把其刺死。而右面拿五角形藤牌的士兵则是保持阵脚的关键人物。队伍最后面的两个拿“镋钯”的士兵负责阵脚的最后方,并且警戒侧面,必要时支援前面的伙伴,成为第二攻击力量。这十二个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默契配合。所以戚继光不断和大家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并且以一体赏罚来作纪律上的保证。这种战术可以根据情况把队伍一分为二,成为横队跟敌人拼杀;也可以照旧在后面配置两个镋钯手,八个士兵在前面排成横列,长枪手则在藤牌手与狼筅手之间分列。
戚继光手下的士兵大都是朴实的青壮年农民,他们热血澎湃地来到抗倭战场。“鸳鸯阵”便是根据其特点设计的。一般这些人力气都比较大,所以持长枪的人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臂力过人就可以。“狼筅”除了能扫倒敌人,隐蔽性也比较好。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道路狭小。“鸳鸯阵”以小股步兵为主出击,受到地形的限制较小,甚至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地形,所以也可以称为地阵。
历史上,很多战役都是用阵法取得胜利的,比如岳飞的撒星阵,就破了金兵的“拐子马”。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撒星,当“拐子马”连成一排冲过来时,士兵就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散开的士兵在敌人后撤时又聚拢起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疾战第三:四面受敌,如何突围
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①也。暴用②之则胜,徐用③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阵④,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⑤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①困兵:被围困的军队。
②暴用:突然用。
③徐用:慢慢用。
④四武冲阵:四面都用战车部队进行警戒的阵形。
⑤迭:通“轶”,袭击。
武王问太公:“敌人包围我们,断绝我军的前后联系,切断我们运输粮食的道路,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这是天下处于困境的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地突围就会取胜,行动缓慢就会失败。被包围的军队突围时,把部队布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使用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冲击震骇敌军,使其陷入惊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破重围了。”
武王问:“我军如果已经成功地突围出去了,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我左军应该迅速向敌军左翼发起攻击,我右军应该迅速向敌军右翼发起攻击,为免分散兵力不要和敌人争夺土地,我中军同时向敌轮番进攻,或击其前,或抄其后。这样,即使敌军人数众多,也能将其打败。”
行军打仗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被敌人围困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突围。本篇介绍了突围的方法,就是“四武冲阵,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然后又讨论了突围后如何在逆境中转败为胜的方法,即“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
首先,实行突围的战术必须有组织有纪律;其次,要想突围成功就必须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选择有利时机,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迅速地突围,保存有生力量。如果有机会就反击敌人,扭转战局。突围过程中,军队的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给予士兵必要的鼓舞,才有机会突围成功,否则就很可能失败。项羽垓下之围虽然成功,但是最终乌江自刎的惨痛教训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项羽与刘邦是反秦斗争中的主力。从公元前205年5月开始,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夺战,经过几次交锋,最终刘邦占领了这个地方。项羽听说成皋失守,就调集了大批军队去和刘邦争夺。刘邦占据险要的地形,坚守不战,持久战让项羽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韩信在黄河北岸连连大捷,攻占了那里的很多地区,对楚军形成了迂回包围的态势。这下,楚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久战,其粮草等的补给也出现了问题。于是项羽派人与刘邦讲和,刘邦表示同意。
讲和后,项羽东归,刘邦的大将建议刘邦趁此机会追击项羽的军队。公元前202年,刘邦率领大军在垓下追上了东归的项羽,并将其四面围住。项羽的军队在垓下驻扎,士兵逃亡得越来越多,粮食也快吃完了。夜晚的时候,项羽听到包围他们的汉军全部唱着楚地的歌谣,大惊道:“难道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吗,为什么他们都唱楚地的歌谣呢?”于是,他起身到帐中喝酒,昔日的金戈铁马、美酒佳人历历在目,今日的狼狈让他无法面对。他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哭了,虞姬哭了,身边侍卫也都哭了。
项羽不想被困死在这里,于是骑上自己的战马,率领手下将士八百多人,从垓下南面突围。因为突围得比较隐秘,天亮的时候,汉军才有所察觉,于是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时,跟随他的只有一百多人了。到达东城的时候,跟随他的只有二十八人了。后面追击的汉军则有几千人。项羽估计这次自己是难以逃脱了,于是就对剩余的二十八人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过了八个年头,打了七十多次仗,还没有失败过,所以才能称霸天下。今天却被困在这里,看来是老天要亡我,并不是我打仗的错误。今天,我要在此决一死战,定要打胜三次,助各位突出重围。”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突围。虽然暂时拖延了汉军的速度,但是已经无力回天。
一路苦战,项羽跑到了乌江边。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然不大,但是也有方圆千里的土地,民众众多,还可以称王。请您快过江,这里只有我这一条船,汉军就是追到了,也无法渡江。”项羽笑道:“天要亡我,渡江做什么。当初我领兵八千,现在却只有我一人生还,即使回去了,大家怜惜我,拥立我为江东的王,我也无颜面对他们。”接着,他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为人忠厚,没有什么可以感激您的。这匹马跟了我五年,日行千里,我不想它和我一起陪葬,请您带走它吧。”于是项羽转身带领所剩无几的人开始和追来的汉军交战,仅他一人就杀了几百人。最终,项羽精疲力竭,前有追兵,后无退路,长叹一声,拔剑自刎,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必出第四:突围有术,渡河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