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洛水(3)
推荐阅读: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水经注最新章节!
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右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迳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皋山,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迳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东北流,迳范坞北,与明水合。又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与大戟水会。水出梁县西,有二源:北水出广成泽,西南迳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出广成泽,西流,迳陆浑县。《河南十二县境簿》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西北流,屈而东迳杨志坞南,又北屈迳其坞东,又迳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流入于伊。伊水又北迳新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迳其县故城西,又东转,迳其县南,故蛮子国也,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东北流,注于伊水。伊水又北,迳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苦山。《山海经》曰:大苦之山,多<王虖>琈之玉,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其中多三足龟,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狂水又西,迳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者也。右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迳黄城西,又南迳纶氏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北出八风山,南流,迳纶氏县故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
水有三源,各导一溪,并出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其水西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迳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迳武林亭东北,又屈迳其亭南,其水又西南,迳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狂水又西,迳湮阳城南,又西,迳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伊。伊水又北,土沟水出玄望山西,东迳玄望山南,又东,迳新城县故城北,东流注于伊水。
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流迳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京相璠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馀谓京论疏远,未足以证,无如虔说之旨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水。伊水又北,迳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者也。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迳斌轮城北,西历艾涧,以其水西流,又谓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南,迳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于山堂立碑,文字浅鄙,殆不可寻。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而刘澄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南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山也。来儒之水,又西南迳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又东北过伊阙中。
伊水迳前亭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满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
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守阙塞是也。陆机云:洛有四关,斯其一焉。东严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右壁又有石铭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右出焉,东北引溉,东会合水,同注公路涧,入于洛。
今无水。《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田,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民皆种麦,无他种。欲害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于君矣。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东北,枝渠左出焉。水积成湖,北流注于洛。今无水。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南,迳圜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建之。《汉书·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为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坛上为五帝位。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昊天上帝于此。今衮冕也,坛壝无复紫矣。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瀍水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
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赞亭之处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又东过洛阳县南。
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涧水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水出新安县东南,东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坂。《山海纪》曰:北流注于穀。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穀二水之交,作五门客舍,因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者是也。
东南入于洛。
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流,迳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安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之详耳。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与谷水乱流,南入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耳。
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右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迳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皋山,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迳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东北流,迳范坞北,与明水合。又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与大戟水会。水出梁县西,有二源:北水出广成泽,西南迳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出广成泽,西流,迳陆浑县。《河南十二县境簿》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西北流,屈而东迳杨志坞南,又北屈迳其坞东,又迳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流入于伊。伊水又北迳新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迳其县故城西,又东转,迳其县南,故蛮子国也,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东北流,注于伊水。伊水又北,迳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苦山。《山海经》曰:大苦之山,多<王虖>琈之玉,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其中多三足龟,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狂水又西,迳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者也。右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迳黄城西,又南迳纶氏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北出八风山,南流,迳纶氏县故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
水有三源,各导一溪,并出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其水西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迳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迳武林亭东北,又屈迳其亭南,其水又西南,迳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狂水又西,迳湮阳城南,又西,迳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伊。伊水又北,土沟水出玄望山西,东迳玄望山南,又东,迳新城县故城北,东流注于伊水。
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流迳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京相璠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馀谓京论疏远,未足以证,无如虔说之旨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水。伊水又北,迳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者也。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迳斌轮城北,西历艾涧,以其水西流,又谓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南,迳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于山堂立碑,文字浅鄙,殆不可寻。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而刘澄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南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山也。来儒之水,又西南迳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又东北过伊阙中。
伊水迳前亭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满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
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守阙塞是也。陆机云:洛有四关,斯其一焉。东严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右壁又有石铭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右出焉,东北引溉,东会合水,同注公路涧,入于洛。
今无水。《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田,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民皆种麦,无他种。欲害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于君矣。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东北,枝渠左出焉。水积成湖,北流注于洛。今无水。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南,迳圜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建之。《汉书·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为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坛上为五帝位。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昊天上帝于此。今衮冕也,坛壝无复紫矣。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瀍水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
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赞亭之处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又东过洛阳县南。
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涧水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水出新安县东南,东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坂。《山海纪》曰:北流注于穀。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穀二水之交,作五门客舍,因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者是也。
东南入于洛。
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流,迳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安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之详耳。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与谷水乱流,南入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