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小说网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 第6章 三字经(5)
第6章 三字经(5)
推荐阅读: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最新章节!
周共和[1],始纪年。历宣幽[2],遂东迁。
【注释】
[1]共和:公元前841年,因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镐京,由周公、捎公共同执政,历史上将这一年称为“共和元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2]宣幽:指周宣王、周幽王。
【译文】
我国从周朝共和之年开始有正式纪年。经历了周宣王和周幽王,周朝首都东迁洛阳。
【解读】
周朝第十代的厉王暴虐无道,终于被赶出皇宫,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后来由厉王的儿子宣王继位,到了周幽王时,镐京为犬戎攻破,周朝首都东迁洛阳,称为东周。
周辙东[1],王纲[2]坠[3],逞[4]干戈[5],尚游说[6]。
【注释】
[1]周辙东:指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辙,这里指代车,意为搬迁。[2]王纲:指王朝的统治。[3]坠:衰落。[4]逞:显示、夸耀。[5]干戈:军事力量、武力。[6]游说:政客以口才劝说各诸侯采纳他们的主张献策。
【译文】
自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开始衰落,诸侯国之间时常武力相争,而游说之士们也开始鼓吹、游说,大行其道。
【解读】
周平王国都东迁至洛阳,搬迁过程中秦国、魏国、郑国帮助王室完成了东迁的任务。为了奖赏这几个诸侯国,王室划分了一些区域领土酬谢各有功国,这使得原本在西北一隅的秦国骤然强大,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王室逐渐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都想称王称霸,动不动干戈以见,战争连年不绝,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始春秋[1],终战国[2]。五霸[3]强,七雄[4]出。
【注释】
[1]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2]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因当时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而得名。[3]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4]七雄:指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强国。
【译文】
东周分两个时期,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后期称为战国时期。春秋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强称霸。战国时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解读】
周平王东迁后,一统天下的地位早已名存实亡,而是“五霸”说了算。齐桓公是五霸之首,他重于改革,国力日益强盛。宋襄公帮助了齐孝公登上了王位,并以讲信用、讲仁义著称。由于晋文公的父亲把王位传给了小儿子,晋文公先后在卫国、齐国、曹国、楚国过着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晋文公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当上了国君。现在的清明节也是起源于晋文公悼念曾经帮过他的介子推“割股充饥”之恩。秦穆公是晋文公的岳父,他任人唯贤,渴慕贤才。他用五张羊皮把当时在楚成王手下养马的百里奚换回,后成为秦穆公的贤臣。“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楚成王的一鸣惊人,成就霸业。
嬴秦氏[1],始兼并。传二世[2],楚[3]汉[4]争[5]。
【注释】
[1]嬴秦氏:秦国君姓嬴,所以秦也称为嬴秦,这里指秦始皇嬴政。[2]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儿子,继承始皇为二世皇帝。[3]楚:楚霸王项羽。[4]汉:汉高祖刘邦。[5]争:争权。
【译文】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大乱,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解读】
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制度国家。虽然秦始皇在位统治的十五年期间苛政杂税、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等,产生了很多负面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使得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以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贡献。此外,秦始皇还推行郡县制,修筑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长城。如今,长城早已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之一。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皇在古代的意思是大,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就意味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而且是上天赐予的,就是君权神授。秦始皇还采取了很多遵君措施使得皇帝的地位神圣化,例如,只有皇帝自称为朕,只有皇帝用的玉印称为玺。
高祖兴[1],汉业建,至孝平[2],王莽[3]篡[4]。
【注释】
[1]兴:兴起。[2]孝平:孝平帝,在位五年被外戚王莽篡权杀害。[3]王莽:汉朝大司马,汉元帝皇后侄,杀害孝平帝篡权为帝,改国号为“新”。[4]篡:夺取。
【译文】
汉高祖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基业。汉朝皇位传到孝平帝时,被王莽篡夺了。
【解读】
汉朝建立后,经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的“文景之治”,又经过汉武帝的开疆拓荒,汉朝日趋强大,进入鼎盛时期。但内部的混乱使得官宦外戚相争,王莽就出现了。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汉哀帝公元前1年去世后,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掌制,王莽出任大司马为辅政大臣,封“安汉公”,即能安定汉室的公爵。公元3年,在王莽的策划下,汉平帝刘衎娶比自己大三岁的王莽女儿为妻。公元6年,大臣们给刘衎祝寿,王莽乘机敬上毒酒,刘衎一饮而尽。公元9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后,王莽被杀,在位15年。
光武[1]兴,为东汉[2],四百年,终于献[3]。
【注释】
[1]光武:指光武帝刘秀。刘秀,字文叔,公元25年称帝重建汉朝,史称“光武中兴”。[2]东汉:指光武帝定都洛阳,故称东汉,以前为西汉。[3]献:汉献帝,东汉末代皇帝。
【译文】
为光复汉室,刘秀兴起,推翻新朝,恢复国号为汉。东汉历时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解读】
刘秀加入绿林起义军,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在昆阳地区击败王莽主力军,攻入长安城,放火烧了未央宫。之后,刘秀利用赤眉起义军与绿林军间的矛盾,削平割据势力,剿灭各地豪强,恢复天下统一。到了汉末期,外戚、宦官、士大夫之间互相攻击,各地军阀利用手中军队控制政权、彼此争斗,军阀混战,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做了20多年的傀儡。直到曹操之子曹丕废黜汉献帝成为大魏皇帝,汉朝就灭亡了。
蜀[1]魏[2]吴[3],争汉鼎[4],号三国,迄[5]两晋[6]。
【注释】
[1]蜀: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魏:曹丕取代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3]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4]鼎:传国的实物,象征国家政权。[5]迄:到。[6]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是为西晋。西晋灭后,司马睿重建政权在建康(今南京)即位,是为东晋。
【译文】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鼎力、相争的混战局面。魏灭了蜀、吴两国,但司马家族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解读】
《三国演义》全书描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格斗风云,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作者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胸怀大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关羽的“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的“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等等。
宋[1]齐[2]继,梁[3]陈[4]承,为南朝[5],都金陵[6]。
【注释】
[1]宋:刘裕代晋称帝,建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2]齐: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3]梁: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史称萧梁。[4]陈: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5]南朝:宋、齐、梁、陈四代都建都金陵,史上称为南朝。[6]金陵:南京古称,还有建业、建康等名。
【译文】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历史称为南朝,四朝建都于金陵。
【解读】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隋灭南朝陈为止。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包含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这里所指的宋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不可混淆,这里“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也称刘宋。刘裕原为东晋大将军,篡位后杀光前朝东晋皇族,后来刘裕的禁军首领萧道成篡位成功,把刘裕子孙杀光,变宋为齐。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一报还一报。
北元魏[1],分东西,宇文周[2],与高齐[3]。
【注释】
[1]北元魏:北魏是鲜卑族称王,国号魏,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也称元魏。[2]宇文周: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3]高齐:高洋代东魏称帝,国号齐,史称高齐、北齐。
【译文】
北朝先有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代魏建北周,东魏被高洋代位另立北齐。
【解读】
北魏孝文帝当时定都平城(现山西大同),他认为平城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打仗用武可以,但不适合推行改革,不能发展壮大王朝的首都,想迁都至中原地带的核心地区洛阳。而北魏的鲜卑族已经习惯了北方生活,南方又没有成片可以牧马的草原,显然这样的决择对游牧民族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孝文帝巧用出兵伐齐的口号,骑兵南下迁都洛阳。不仅有利地控制中原地区,而且受中原文化影响进行汉化改革,如改说汉话、穿汉人的衣服、改用汉姓等,所以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姓元。北魏孝明帝年幼继位,母亲胡太后辅政,她十分奢靡又笃信佛教,兴建石窟(有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以弘扬佛教,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大大削弱了北魏国力。北魏大乱,慢慢分裂,高欢控制了东魏,宇文泰控制了西魏。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所以也称高齐;西魏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又称宇文周。
迨[1]至隋[2],一土宇[3],不再传,失统绪[4]。
【注释】
[1]迨(dài):及、等到。[2]隋: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史称隋文帝。[3]一土宇:南北合并,天下统一。[4]统绪:一脉相承的帝位传承。
【译文】
直到杨坚起兵称帝,建立隋朝,天下重新统一。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仅传了一代,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解读】
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隋朝的历史十分短暂,只经历了两位皇帝。隋文帝,名杨坚,鲜卑族的名字叫普六茹。他见识深广,有将谋之略,挥兵南下灭掉了当时南方的陈朝,南北一统天下。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改革,如确立三省六部制、简化地方制度、设置粮仓、发布均田令、开漕渠修运河。但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承继皇位的事情上惧内,听信了夫人的建议,废长子杨勇太子位,改立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悲剧开始了,杨广杀兄弑父,残暴荒淫、生活奢糜,弄得民怨载道、民不聊生。但也难说他没有可取之处,如他亲临战场攻打陈朝、续建运河、拓西征东,等等。
唐高祖[1],起义师[2],除隋乱,创[3]国基[4]。
【注释】
[1]唐高祖:李渊,本为隋朝太原留守,封唐国公,后隋亡称帝,国号唐。[2]义师:伸张正义的军队。[3]创:开创。[4]国基:国家基业。
【译文】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兴起仁义之师,清除隋朝各路之乱取得天下,开创了大唐基业。
【解读】
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作为隋炀帝的亲戚,非常受重用,当时在号称中原北大门的太原当留守,以抗击突厥,钱、粮、兵器充足。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变乱四起,李渊起兵,翦除群雄,开创大唐王朝。后来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事情上起争夺,虽然太子名正言顺应当继承皇位,但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东征西战,赫赫战功远远大于李建成。兄弟二人几番明争暗斗后,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不久继任皇位,年号贞观,是为唐太宗。
周共和[1],始纪年。历宣幽[2],遂东迁。
【注释】
[1]共和:公元前841年,因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镐京,由周公、捎公共同执政,历史上将这一年称为“共和元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2]宣幽:指周宣王、周幽王。
【译文】
我国从周朝共和之年开始有正式纪年。经历了周宣王和周幽王,周朝首都东迁洛阳。
【解读】
周朝第十代的厉王暴虐无道,终于被赶出皇宫,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后来由厉王的儿子宣王继位,到了周幽王时,镐京为犬戎攻破,周朝首都东迁洛阳,称为东周。
周辙东[1],王纲[2]坠[3],逞[4]干戈[5],尚游说[6]。
【注释】
[1]周辙东:指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辙,这里指代车,意为搬迁。[2]王纲:指王朝的统治。[3]坠:衰落。[4]逞:显示、夸耀。[5]干戈:军事力量、武力。[6]游说:政客以口才劝说各诸侯采纳他们的主张献策。
【译文】
自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开始衰落,诸侯国之间时常武力相争,而游说之士们也开始鼓吹、游说,大行其道。
【解读】
周平王国都东迁至洛阳,搬迁过程中秦国、魏国、郑国帮助王室完成了东迁的任务。为了奖赏这几个诸侯国,王室划分了一些区域领土酬谢各有功国,这使得原本在西北一隅的秦国骤然强大,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王室逐渐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都想称王称霸,动不动干戈以见,战争连年不绝,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始春秋[1],终战国[2]。五霸[3]强,七雄[4]出。
【注释】
[1]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2]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因当时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而得名。[3]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4]七雄:指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强国。
【译文】
东周分两个时期,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后期称为战国时期。春秋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强称霸。战国时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解读】
周平王东迁后,一统天下的地位早已名存实亡,而是“五霸”说了算。齐桓公是五霸之首,他重于改革,国力日益强盛。宋襄公帮助了齐孝公登上了王位,并以讲信用、讲仁义著称。由于晋文公的父亲把王位传给了小儿子,晋文公先后在卫国、齐国、曹国、楚国过着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晋文公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当上了国君。现在的清明节也是起源于晋文公悼念曾经帮过他的介子推“割股充饥”之恩。秦穆公是晋文公的岳父,他任人唯贤,渴慕贤才。他用五张羊皮把当时在楚成王手下养马的百里奚换回,后成为秦穆公的贤臣。“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楚成王的一鸣惊人,成就霸业。
嬴秦氏[1],始兼并。传二世[2],楚[3]汉[4]争[5]。
【注释】
[1]嬴秦氏:秦国君姓嬴,所以秦也称为嬴秦,这里指秦始皇嬴政。[2]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儿子,继承始皇为二世皇帝。[3]楚:楚霸王项羽。[4]汉:汉高祖刘邦。[5]争:争权。
【译文】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大乱,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解读】
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制度国家。虽然秦始皇在位统治的十五年期间苛政杂税、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等,产生了很多负面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使得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以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贡献。此外,秦始皇还推行郡县制,修筑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长城。如今,长城早已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之一。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皇在古代的意思是大,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就意味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而且是上天赐予的,就是君权神授。秦始皇还采取了很多遵君措施使得皇帝的地位神圣化,例如,只有皇帝自称为朕,只有皇帝用的玉印称为玺。
高祖兴[1],汉业建,至孝平[2],王莽[3]篡[4]。
【注释】
[1]兴:兴起。[2]孝平:孝平帝,在位五年被外戚王莽篡权杀害。[3]王莽:汉朝大司马,汉元帝皇后侄,杀害孝平帝篡权为帝,改国号为“新”。[4]篡:夺取。
【译文】
汉高祖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基业。汉朝皇位传到孝平帝时,被王莽篡夺了。
【解读】
汉朝建立后,经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的“文景之治”,又经过汉武帝的开疆拓荒,汉朝日趋强大,进入鼎盛时期。但内部的混乱使得官宦外戚相争,王莽就出现了。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汉哀帝公元前1年去世后,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掌制,王莽出任大司马为辅政大臣,封“安汉公”,即能安定汉室的公爵。公元3年,在王莽的策划下,汉平帝刘衎娶比自己大三岁的王莽女儿为妻。公元6年,大臣们给刘衎祝寿,王莽乘机敬上毒酒,刘衎一饮而尽。公元9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后,王莽被杀,在位15年。
光武[1]兴,为东汉[2],四百年,终于献[3]。
【注释】
[1]光武:指光武帝刘秀。刘秀,字文叔,公元25年称帝重建汉朝,史称“光武中兴”。[2]东汉:指光武帝定都洛阳,故称东汉,以前为西汉。[3]献:汉献帝,东汉末代皇帝。
【译文】
为光复汉室,刘秀兴起,推翻新朝,恢复国号为汉。东汉历时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解读】
刘秀加入绿林起义军,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在昆阳地区击败王莽主力军,攻入长安城,放火烧了未央宫。之后,刘秀利用赤眉起义军与绿林军间的矛盾,削平割据势力,剿灭各地豪强,恢复天下统一。到了汉末期,外戚、宦官、士大夫之间互相攻击,各地军阀利用手中军队控制政权、彼此争斗,军阀混战,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做了20多年的傀儡。直到曹操之子曹丕废黜汉献帝成为大魏皇帝,汉朝就灭亡了。
蜀[1]魏[2]吴[3],争汉鼎[4],号三国,迄[5]两晋[6]。
【注释】
[1]蜀: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魏:曹丕取代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3]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4]鼎:传国的实物,象征国家政权。[5]迄:到。[6]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是为西晋。西晋灭后,司马睿重建政权在建康(今南京)即位,是为东晋。
【译文】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鼎力、相争的混战局面。魏灭了蜀、吴两国,但司马家族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解读】
《三国演义》全书描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格斗风云,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作者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胸怀大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关羽的“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的“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等等。
宋[1]齐[2]继,梁[3]陈[4]承,为南朝[5],都金陵[6]。
【注释】
[1]宋:刘裕代晋称帝,建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2]齐: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3]梁: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史称萧梁。[4]陈: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5]南朝:宋、齐、梁、陈四代都建都金陵,史上称为南朝。[6]金陵:南京古称,还有建业、建康等名。
【译文】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历史称为南朝,四朝建都于金陵。
【解读】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隋灭南朝陈为止。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包含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这里所指的宋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不可混淆,这里“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也称刘宋。刘裕原为东晋大将军,篡位后杀光前朝东晋皇族,后来刘裕的禁军首领萧道成篡位成功,把刘裕子孙杀光,变宋为齐。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一报还一报。
北元魏[1],分东西,宇文周[2],与高齐[3]。
【注释】
[1]北元魏:北魏是鲜卑族称王,国号魏,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也称元魏。[2]宇文周: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3]高齐:高洋代东魏称帝,国号齐,史称高齐、北齐。
【译文】
北朝先有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代魏建北周,东魏被高洋代位另立北齐。
【解读】
北魏孝文帝当时定都平城(现山西大同),他认为平城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打仗用武可以,但不适合推行改革,不能发展壮大王朝的首都,想迁都至中原地带的核心地区洛阳。而北魏的鲜卑族已经习惯了北方生活,南方又没有成片可以牧马的草原,显然这样的决择对游牧民族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孝文帝巧用出兵伐齐的口号,骑兵南下迁都洛阳。不仅有利地控制中原地区,而且受中原文化影响进行汉化改革,如改说汉话、穿汉人的衣服、改用汉姓等,所以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姓元。北魏孝明帝年幼继位,母亲胡太后辅政,她十分奢靡又笃信佛教,兴建石窟(有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以弘扬佛教,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大大削弱了北魏国力。北魏大乱,慢慢分裂,高欢控制了东魏,宇文泰控制了西魏。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所以也称高齐;西魏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又称宇文周。
迨[1]至隋[2],一土宇[3],不再传,失统绪[4]。
【注释】
[1]迨(dài):及、等到。[2]隋: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史称隋文帝。[3]一土宇:南北合并,天下统一。[4]统绪:一脉相承的帝位传承。
【译文】
直到杨坚起兵称帝,建立隋朝,天下重新统一。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仅传了一代,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解读】
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隋朝的历史十分短暂,只经历了两位皇帝。隋文帝,名杨坚,鲜卑族的名字叫普六茹。他见识深广,有将谋之略,挥兵南下灭掉了当时南方的陈朝,南北一统天下。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改革,如确立三省六部制、简化地方制度、设置粮仓、发布均田令、开漕渠修运河。但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承继皇位的事情上惧内,听信了夫人的建议,废长子杨勇太子位,改立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悲剧开始了,杨广杀兄弑父,残暴荒淫、生活奢糜,弄得民怨载道、民不聊生。但也难说他没有可取之处,如他亲临战场攻打陈朝、续建运河、拓西征东,等等。
唐高祖[1],起义师[2],除隋乱,创[3]国基[4]。
【注释】
[1]唐高祖:李渊,本为隋朝太原留守,封唐国公,后隋亡称帝,国号唐。[2]义师:伸张正义的军队。[3]创:开创。[4]国基:国家基业。
【译文】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兴起仁义之师,清除隋朝各路之乱取得天下,开创了大唐基业。
【解读】
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作为隋炀帝的亲戚,非常受重用,当时在号称中原北大门的太原当留守,以抗击突厥,钱、粮、兵器充足。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变乱四起,李渊起兵,翦除群雄,开创大唐王朝。后来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事情上起争夺,虽然太子名正言顺应当继承皇位,但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东征西战,赫赫战功远远大于李建成。兄弟二人几番明争暗斗后,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不久继任皇位,年号贞观,是为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