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章 定稿(一更)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大明文魁最新章节!
城南登瀛坊巷林宅。
夏日炎炎,省城已是进入了酷暑。
水井中这两头鲤鱼,自正式成了林家家鱼后,活得都是很滋润,虽没有经常投食,但井壁上的青苔已是足够鱼儿吃食了。鲤鱼肥大的鱼身在井里游动,鱼尾有力地一甩一甩的,调皮兜着圈子追咬着尾巴,周而复始,好似道家的阴阳鱼。
以往候忠书住在林宅时,忍不住贪嘴说了一句,看这鱼的动静,若抓来红烧,那滋味该多鲜美啊。
这话给林浅浅听见后,侯忠书就惨了,一个月来没被林浅浅使小绊子。
井边现在搭了凉棚,是土豪陈行贵的手笔,以往候忠书,黄碧友等在林家读书时,没少来这里。眼下走了凉棚却留下了,省城的夏日酷热,林延潮,林浅浅住的楼顶呆不住人,故而林延潮中午午睡后,就到这来读书,作日课。
井沿旁搁着一桶水,里面放着两颗大西瓜,是晚饭后,全家人用来消暑用的。
书桌的桌案边,林浅浅给林延潮煮一碗冰糖绿豆汤。现在冰糖绿豆汤上还冒着些许热气,树梢的知了一长一短的叫着,书案前林延潮一手拿着笔在纸上写,一手翻着书卷,笔停书页动,书页动则笔停。
从拜访林庭机回来后,林延潮一直在思考。
林庭机说得对,自己眼下年纪轻轻,只是一介秀才,别人不信服,书本完稿后刊发出去,扑街的可能很大。自己当然不是没想到这一点。所以想到让林庭机,与自己合著,借着他的名声一用。
当初阎若璩写尚书古文注疏时,也是四处请人指点,正是有几位大儒的认可。阎若璩的这本大作才能进一步得到众人肯定。只是忘斋先生不过是本府内治尚书的名家,终究不能与黄宗羲相提并论,所以到底会不会扑街还是两说。
至于其他名家大儒,自己也不识的,也无从请来指教,不过林延潮不管这么多。这本书写下第一个字起,他定下了先疑古再重建的基调。
疑古是第一步,重建是第二步,疑古是因,重建是果。尚书古文疏注。是他的第一步,尚书作注,是第二步。第一步不走完第二步怎么走?
学海浩瀚无边无涯,就算常人穷一生之力,都不能办到,自己精力有限,若非借着过目不忘,以及上一世的记忆。就是知道方向,用三十年也不一定能复制出尚书古文注疏这本书来。
既是如此,自己哪里还有那么多闲工夫分心。别人如何想。怎么想,认同不认同自己,那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
宁思一时进,莫思一时停,开始了就别停下来。这就是林延潮的坚持。
绿豆汤早已是凉了。夏日炎炎,午后正是好眠。林延潮额上汗水却点点下落,用笔点了点墨。继续在纸上沙沙地写着。
现在这本书尚书古文疏注,初稿已是定好,现在要修终稿。
初稿差不多十万字,下面要增删一些,言辞有的地方必须藏锋。自己疑古,也有人信古,故而言辞收敛一些,为自己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的文章要留有余韵,写七分,藏三分,意思不要道尽了,道尽了就是争议。
修稿的过程,林延潮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有时读书略有所悟,临时动笔也是有的,在阎若璩大作的基础上,也添加了不少顾,刘二人,以及自己的见解和心得。
毫无疑问,若是士林内能认同自己的文章,那么自己一定会名声鹊起,若是不认同大不了就当作他人的笑柄,被人讥笑自己不自量力而已,反正被人笑笑也不会丢层皮。
林延潮推却了应酬,专注地在家写文,不知不觉光阴转眼即逝。
林延潮写稿时一日百余字,修书时每日审稿千余字,多了就不写,毕竟自己还有其他日课要作,四书五经要一遍一遍重复地读,时文也不能落下,新出的程文集不能不背。
如此不急不忙费了两个月功夫,增删之后,将这尚书古文注疏从初稿十万字,最后定稿在八万字左右,这时候离乡试也不到一个月了。
林延潮拿最终定稿找忘斋先生过目后。忘斋先生最终却告之林延潮,不能与他合署名字。
林延潮问这是为什么,忘斋先生却道:“此文非吾所能作,不敢列名。”
林延潮听了不知说什么好,然后忘斋先生给他留了一章序文。
待林延潮看了忘斋先生的序文,但见上面写着。
吴草庐以古文尚书之伪,其作纂言,归震川以为不刊之典,然从来之议古文者,以史传考之,则多矛盾。
吴草庐,乃是吴澄,元代大儒,归震川,则为大名鼎鼎的归有光,二人都怀疑过古文尚书之伪。
忘斋先生下面写到,当两汉时,安国之尚书虽不立学官,未尝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乱而亡。梅赜作伪书,冒以安国之名,则是梅赜始伪。顾后人并以疑汉之安国,其可乎。
说的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非两汉孔安国所作,而是梅赜自己伪造的,故而咱们不必连孔安国之作也一并怀疑了。
这算是替林延潮说清了疑似伪作古文尚书由来渊源。
序文最末写到,古文尚书之真伪,乃古今之疑,吾读书时尝辗转反思不能解。忘年林宗海取尚书古文疏证,方成三卷,属余序之。余读之终卷,见其取材富,折衷当,今日释吾心中之惑,其于林宗海之证。
林延潮看完后,不敢感叹,忘斋先生虽不署名,但在序文力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序文一出,与忘斋先生自己写的有什么区别。
林延潮看了不由感激,想到之前自己还怀疑忘斋先生不肯帮忙,不由愧疚了一番。
在忘斋先生的序后,林延潮又写下自己的补序。其中言道,孔子者,万世取信,一人而已。余则谓,朱子者,孔子后取信一人而已。今取朱子之所疑告天下,天下人闻之,自不必尽笃其信。
写完这句林延潮,不由满意笑了笑,心知此书算是成了。(未完待续)
城南登瀛坊巷林宅。
夏日炎炎,省城已是进入了酷暑。
水井中这两头鲤鱼,自正式成了林家家鱼后,活得都是很滋润,虽没有经常投食,但井壁上的青苔已是足够鱼儿吃食了。鲤鱼肥大的鱼身在井里游动,鱼尾有力地一甩一甩的,调皮兜着圈子追咬着尾巴,周而复始,好似道家的阴阳鱼。
以往候忠书住在林宅时,忍不住贪嘴说了一句,看这鱼的动静,若抓来红烧,那滋味该多鲜美啊。
这话给林浅浅听见后,侯忠书就惨了,一个月来没被林浅浅使小绊子。
井边现在搭了凉棚,是土豪陈行贵的手笔,以往候忠书,黄碧友等在林家读书时,没少来这里。眼下走了凉棚却留下了,省城的夏日酷热,林延潮,林浅浅住的楼顶呆不住人,故而林延潮中午午睡后,就到这来读书,作日课。
井沿旁搁着一桶水,里面放着两颗大西瓜,是晚饭后,全家人用来消暑用的。
书桌的桌案边,林浅浅给林延潮煮一碗冰糖绿豆汤。现在冰糖绿豆汤上还冒着些许热气,树梢的知了一长一短的叫着,书案前林延潮一手拿着笔在纸上写,一手翻着书卷,笔停书页动,书页动则笔停。
从拜访林庭机回来后,林延潮一直在思考。
林庭机说得对,自己眼下年纪轻轻,只是一介秀才,别人不信服,书本完稿后刊发出去,扑街的可能很大。自己当然不是没想到这一点。所以想到让林庭机,与自己合著,借着他的名声一用。
当初阎若璩写尚书古文注疏时,也是四处请人指点,正是有几位大儒的认可。阎若璩的这本大作才能进一步得到众人肯定。只是忘斋先生不过是本府内治尚书的名家,终究不能与黄宗羲相提并论,所以到底会不会扑街还是两说。
至于其他名家大儒,自己也不识的,也无从请来指教,不过林延潮不管这么多。这本书写下第一个字起,他定下了先疑古再重建的基调。
疑古是第一步,重建是第二步,疑古是因,重建是果。尚书古文疏注。是他的第一步,尚书作注,是第二步。第一步不走完第二步怎么走?
学海浩瀚无边无涯,就算常人穷一生之力,都不能办到,自己精力有限,若非借着过目不忘,以及上一世的记忆。就是知道方向,用三十年也不一定能复制出尚书古文注疏这本书来。
既是如此,自己哪里还有那么多闲工夫分心。别人如何想。怎么想,认同不认同自己,那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
宁思一时进,莫思一时停,开始了就别停下来。这就是林延潮的坚持。
绿豆汤早已是凉了。夏日炎炎,午后正是好眠。林延潮额上汗水却点点下落,用笔点了点墨。继续在纸上沙沙地写着。
现在这本书尚书古文疏注,初稿已是定好,现在要修终稿。
初稿差不多十万字,下面要增删一些,言辞有的地方必须藏锋。自己疑古,也有人信古,故而言辞收敛一些,为自己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的文章要留有余韵,写七分,藏三分,意思不要道尽了,道尽了就是争议。
修稿的过程,林延潮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有时读书略有所悟,临时动笔也是有的,在阎若璩大作的基础上,也添加了不少顾,刘二人,以及自己的见解和心得。
毫无疑问,若是士林内能认同自己的文章,那么自己一定会名声鹊起,若是不认同大不了就当作他人的笑柄,被人讥笑自己不自量力而已,反正被人笑笑也不会丢层皮。
林延潮推却了应酬,专注地在家写文,不知不觉光阴转眼即逝。
林延潮写稿时一日百余字,修书时每日审稿千余字,多了就不写,毕竟自己还有其他日课要作,四书五经要一遍一遍重复地读,时文也不能落下,新出的程文集不能不背。
如此不急不忙费了两个月功夫,增删之后,将这尚书古文注疏从初稿十万字,最后定稿在八万字左右,这时候离乡试也不到一个月了。
林延潮拿最终定稿找忘斋先生过目后。忘斋先生最终却告之林延潮,不能与他合署名字。
林延潮问这是为什么,忘斋先生却道:“此文非吾所能作,不敢列名。”
林延潮听了不知说什么好,然后忘斋先生给他留了一章序文。
待林延潮看了忘斋先生的序文,但见上面写着。
吴草庐以古文尚书之伪,其作纂言,归震川以为不刊之典,然从来之议古文者,以史传考之,则多矛盾。
吴草庐,乃是吴澄,元代大儒,归震川,则为大名鼎鼎的归有光,二人都怀疑过古文尚书之伪。
忘斋先生下面写到,当两汉时,安国之尚书虽不立学官,未尝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乱而亡。梅赜作伪书,冒以安国之名,则是梅赜始伪。顾后人并以疑汉之安国,其可乎。
说的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非两汉孔安国所作,而是梅赜自己伪造的,故而咱们不必连孔安国之作也一并怀疑了。
这算是替林延潮说清了疑似伪作古文尚书由来渊源。
序文最末写到,古文尚书之真伪,乃古今之疑,吾读书时尝辗转反思不能解。忘年林宗海取尚书古文疏证,方成三卷,属余序之。余读之终卷,见其取材富,折衷当,今日释吾心中之惑,其于林宗海之证。
林延潮看完后,不敢感叹,忘斋先生虽不署名,但在序文力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序文一出,与忘斋先生自己写的有什么区别。
林延潮看了不由感激,想到之前自己还怀疑忘斋先生不肯帮忙,不由愧疚了一番。
在忘斋先生的序后,林延潮又写下自己的补序。其中言道,孔子者,万世取信,一人而已。余则谓,朱子者,孔子后取信一人而已。今取朱子之所疑告天下,天下人闻之,自不必尽笃其信。
写完这句林延潮,不由满意笑了笑,心知此书算是成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