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面具下的狂欢节
推荐阅读: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美梦设计师最新章节!
能赶上狂欢节的游客毕竟是少数,买一个面具就方便多了,买几个小面具纪念品,花费也不算很大。
也有游人买上一顶丑角的帽子,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自得其乐。
魔心主宰下的叶超觉得既然来威尼斯,不妨放肆一下,于是也买了内个面具,选了一个中意的戴上。
以前的叶超喜静不闹,不过现在,他可以说是成魔了,魔嘛,就是喜欢刺激,喜欢狂欢。
所以他决定了,狂欢节呢,一定要参加,而且还要狂欢一把。
“不得不说,外国人就是会玩呀,狂欢节呢,戴上了面具,谁知道你是谁?”叶超欣然地摸了摸脸上的面具,他要去参加狂欢节。
说起威尼斯狂欢节,那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
欧洲的狂欢节据说都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
每年的冬去春来之际,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
而威尼斯狂欢节的起源则还有一说:公元12世纪,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国日渐强盛,1162年的初春,它战胜附近的阿奎莱亚封建城邦国,称霸一方。
为庆祝这一胜利,威尼斯人走上街头高歌欢舞,时到1296年,这个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国根据宗教节日的安排,正式把一年一度的欢庆活动时间固定下来,即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到来的四旬斋的前一天开始,延续大约两周时间。
威尼斯狂欢节的起源要追溯至1268年,到18世纪,狂欢活动盛极一时,欧洲各国的王公大臣、绅士淑女都赶到威尼斯,观看精彩的室内音乐和戏剧演出,参与街头和广场上的民众狂欢。
为此,威尼斯曾赢得“狂欢节之城”的称号。
19世纪之后,威尼斯共和国逐渐衰亡,狂欢节逐渐失去活力。直到近20年前,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威尼斯的狂欢活动重新恢复,威尼斯狂欢节得以重放光彩。
除了威尼斯,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木神节、酒神节都可以说是其前身。
有些地区还把它称之为谢肉节和忏悔节。
该节日曾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lent)。
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
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重要节日。
欧洲和南美洲地区的人们都庆祝狂欢节。但各地庆祝节日的日期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在2月中下旬举行庆祝活动。
各国的狂欢节都颇具特色,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毫无节制的纵酒饮乐著称。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巴西狂欢节。
人们普遍认为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罗马人和希腊人迎新春的典礼。在中世纪,天主教想压制所有异教徒的思想,却未能取消狂欢节,于是就把它纳入自己的年历,即感恩节。
在欧洲,尤其是葡萄牙,人们用抛举同伴和戴着面具到街上跳舞来庆贺。
后来葡萄牙把传统带到了殖民地巴西。不过有人认为,巴西的狂欢节不同于传统的狂欢节,可能是来源于巴西的非洲黑人对本土文化的崇拜,还有人认为它或许是非洲和伊比利亚两种文化的混合体。
最初,在圣灰(SENZAS)星期三(相当于公历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之前三天里,人们戴着假面具涌上街头,相互扔臭鸡蛋、面粉和味道恶心的水。
葡萄牙人本来就喜欢这种恶作剧,巴西当地的黑人奴隶也参加了进来,他们用面粉涂白了脸,从主人那里借来旧衣服、旧发套,疯疯狂狂地玩三天。
许多奴隶主还给奴隶们三天自由。
他们感谢主人的善举,一般不借此机会逃走。
1840年1月22日,一家意大利饭店的老板娘分发了请柬,雇了乐师,用彩带装饰了饭店,准备了五彩纸屑,一大群人到这里跳起了新大陆时兴的波尔卡舞,这种风格的舞会一直延续到1846年。
那时从欧洲刚回国艺术家克拉拉德玛斯特罗(CLARA DEL MASTRO)带了一伙戏剧演员,他们在一家剧场举行了当时意大利十分游行的假面舞会。
后来,人们很喜欢这种方式,纷纷在其他的剧场效仿。
几年后,假面舞会越来越红火,起初还站在一边观望的富贵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
街上的恶作剧从此销声匿迹了。
1879年有一则舞会广告是这样写的:早场舞会上午11时至下午2时,交响乐队伴奏,门票每位1000雷亚尔(REIS),下午场5-9时,地点在乔治广场(GEORGEOUS SQUARE),晚场9点至次日天亮。
在NINICHES俱乐部的化装晚会上,人们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爱用的金属打击乐器。
后来,由当地的铁匠和采石工人搞出来的化装人物形象大获成功,这是一个打着大号非洲鼓,留着八字小胡须的假面人,他满面春风,热情、厚道,成了倍受喜爱的形象,这就是无人不知的“泽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实,大叔正好代表了欢快的巴西人在节日里的心情。
泽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当年巴西狂欢节的代表歌曲。歌词大意为:“你是个好心的人,泽佩雷依拉万岁!为了今天的狂欢节,我们一醉方休,万岁!“
狂欢节最初是作为天主教的主要节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举行,历时三天,现已改为从星期六开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国共放假4天。
一百多年来,巴西的狂欢节吸收了黑人的音乐和舞蹈等内容,逐步由闹剧、上层社会的豪华假面舞会,变成了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生动、热闹的庆典活动。
它原有的宗教气氛反而被冲淡了。
它已是巴西特有的传统节日,一个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巴西人已经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节前“和“节后“这两个时间段,这与中国的农历春节对中国人的影响有些类似。
狂热的人群、华丽的盛装、缤纷的彩车、炫目的烟火……说到狂欢节,你肯定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岁末将至,各国狂欢节“渐入佳境”。
说完世界的,再回过来说叶超所在的威尼斯。
现在的威尼斯还是冬天,少许有些寒意,但蓝天碧水,晴空万里,完全没有阴霾的感觉。
与往日船声灯影里安静的威尼斯不同,这些日子,远远就能听到人们哒哒的脚步声和愉悦的笑声。
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此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欢节将在那里达到高潮。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述到1700年前。
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
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
在面具后面,年龄差异被消除,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来。
年轻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权威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物。
而老人极力将自己装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
平时,威尼斯总是游人如织。
威尼斯人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么多的游客在他们的城市里闲逛。
他们的街道狭窄得似乎不能容纳得下这么多人。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还是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
毫无疑问,狂欢节期间游人会成倍地增长,尤其在狂欢节的周末。
威尼斯狂欢节通常在每年冬天的最后几天或春天的头几天举行。这意味着寒冷的气温迫使你穿得厚重一些,以至影响你的行动。
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满眼色彩斑斓的面具,大概没有谁不会被狂欢中的水城吸引。
各色各样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点像京剧脸谱。满大街都是勾着脸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戏,这就是威尼斯狂欢节给叶超的印象。
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着时髦的斗篷,有的专卖高顶硬帽,还有的现场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艺。
“面具”可以简单到直接画在脸上,也可以经过复杂的程序,用纸浆、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身在何处。
前来参观狂欢节的人们穿小巷,过小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圣?马可广场。
这里成了面具与服饰的展示会,不少人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有的扮成17世纪的贵族,有的扮成电影中的角色。有人看到一位贵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问她这身行头的来历,但她听不大懂意大利语,看来是位外国游客,专门到水城凑热闹的。
经过乔装打扮的人们在广场上漫步游逛,吸引着往来者的视线,让人们拍照留念。
一位意大利妇女身着18世纪的服装,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诉另人,她是威尼斯本岛人,这套服装她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价格是3000欧元左右。
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员一样,根据不同的着装,进入不同的角色。
在外人看来他们可是相当的神秘,一般都不开口讲话,你只能看到他们未被遮住的眼睛,连真实性别都难以分辨。
这样娱己娱人的游戏要持续10多天,然后人们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归自我。
面具,可以让人有着别一重身份。
而让威尼斯狂欢节闻名天下的,恰恰就是其华丽精美的面具。
据说,18世纪,威尼斯贵族在就城邦事务投票时,为了匿名,就带上面具。
百余年前,贵族们借助面具释放膨胀散发的荷尔蒙,让威尼斯成为催生与堕落的地狱。
面具还帮助穷人打破与富人之间难于逾越的鸿沟,戴上面具,他们可以和富人一起享受剧院、餐馆、咖啡馆、赌场。
穿梭于广场小巷的面具艺人,擦肩而过的行人,贡多拉上悠然自得的情侣,花神咖啡馆里幸福品尝提拉米苏和咖啡的一家人、路边攀谈的朋友,还有被爸爸妈妈推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每一个都被华丽的服饰装扮着。
尽管天空依旧是灰调的,但是五彩斑斓俯拾皆是。
在狂欢节里,只要你戴上了面具,哪怕生活中再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可以在狂欢节里面获得新生。
无论是王子公主,或者绅士贵妇,疑惑是凶猛的狮子或者傲娇的猫,只要你想,一切皆有可能。
之后,你不再是追随着面具人的摄影师或者游客,复古的装扮让无数地镁光灯追逐着你。
威尼斯狂欢节的开幕式与闭幕式地点每年都在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假面游行是每年的重头戏。
在狂欢节期间,你很难分清楚,哪些是组委会邀请的演员,哪些是卖艺的艺术家,哪些是自娱自乐的当地人或者旅行者。
面具节期间,从早到晚都充斥着鼎沸的人群,他们身着从文艺复兴、洛可可到巴洛克时期的宫廷华服美饰,头顶各种造型的假发,戴上长长的鸟嘴面具、夸张的羽毛面具或者沃尔托白面具,在维瓦尔第和科莱里音乐伴奏下,或优雅地走去,或翩翩起舞。
除了散落在各处的面具人之外,圣马可广场上还会举行面具和服饰比赛。
在狂欢节的最后一个周日,最佳面具候选人会在圣马可广场中心舞台集体亮相,一个接一个摆出Pose,供评委打分,追逐最佳面具冠军得主。
除了圣马可广场,叹息桥、世界三大咖啡馆之一的花神咖啡馆、圣马可广场的拱廊之下,以及扎卡利亚教堂门前广场,都是蒙面艺人们出镜率最高的地方。
还有,威尼斯面具节是不需要门票的,不过如果参加高端私人酒会等活动,则需要缴纳不菲的入场费。烛光晚宴配合意大利葡萄酒,是高端私人酒会的标配……
叶超载着一幅冷酷的面具,带着魔鬼一般的微笑,穿梭于水城威尼斯各个热闹的地方,寻找着他的快乐。
能赶上狂欢节的游客毕竟是少数,买一个面具就方便多了,买几个小面具纪念品,花费也不算很大。
也有游人买上一顶丑角的帽子,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自得其乐。
魔心主宰下的叶超觉得既然来威尼斯,不妨放肆一下,于是也买了内个面具,选了一个中意的戴上。
以前的叶超喜静不闹,不过现在,他可以说是成魔了,魔嘛,就是喜欢刺激,喜欢狂欢。
所以他决定了,狂欢节呢,一定要参加,而且还要狂欢一把。
“不得不说,外国人就是会玩呀,狂欢节呢,戴上了面具,谁知道你是谁?”叶超欣然地摸了摸脸上的面具,他要去参加狂欢节。
说起威尼斯狂欢节,那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
欧洲的狂欢节据说都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
每年的冬去春来之际,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
而威尼斯狂欢节的起源则还有一说:公元12世纪,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国日渐强盛,1162年的初春,它战胜附近的阿奎莱亚封建城邦国,称霸一方。
为庆祝这一胜利,威尼斯人走上街头高歌欢舞,时到1296年,这个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国根据宗教节日的安排,正式把一年一度的欢庆活动时间固定下来,即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到来的四旬斋的前一天开始,延续大约两周时间。
威尼斯狂欢节的起源要追溯至1268年,到18世纪,狂欢活动盛极一时,欧洲各国的王公大臣、绅士淑女都赶到威尼斯,观看精彩的室内音乐和戏剧演出,参与街头和广场上的民众狂欢。
为此,威尼斯曾赢得“狂欢节之城”的称号。
19世纪之后,威尼斯共和国逐渐衰亡,狂欢节逐渐失去活力。直到近20年前,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威尼斯的狂欢活动重新恢复,威尼斯狂欢节得以重放光彩。
除了威尼斯,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木神节、酒神节都可以说是其前身。
有些地区还把它称之为谢肉节和忏悔节。
该节日曾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lent)。
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
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重要节日。
欧洲和南美洲地区的人们都庆祝狂欢节。但各地庆祝节日的日期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在2月中下旬举行庆祝活动。
各国的狂欢节都颇具特色,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毫无节制的纵酒饮乐著称。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巴西狂欢节。
人们普遍认为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罗马人和希腊人迎新春的典礼。在中世纪,天主教想压制所有异教徒的思想,却未能取消狂欢节,于是就把它纳入自己的年历,即感恩节。
在欧洲,尤其是葡萄牙,人们用抛举同伴和戴着面具到街上跳舞来庆贺。
后来葡萄牙把传统带到了殖民地巴西。不过有人认为,巴西的狂欢节不同于传统的狂欢节,可能是来源于巴西的非洲黑人对本土文化的崇拜,还有人认为它或许是非洲和伊比利亚两种文化的混合体。
最初,在圣灰(SENZAS)星期三(相当于公历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之前三天里,人们戴着假面具涌上街头,相互扔臭鸡蛋、面粉和味道恶心的水。
葡萄牙人本来就喜欢这种恶作剧,巴西当地的黑人奴隶也参加了进来,他们用面粉涂白了脸,从主人那里借来旧衣服、旧发套,疯疯狂狂地玩三天。
许多奴隶主还给奴隶们三天自由。
他们感谢主人的善举,一般不借此机会逃走。
1840年1月22日,一家意大利饭店的老板娘分发了请柬,雇了乐师,用彩带装饰了饭店,准备了五彩纸屑,一大群人到这里跳起了新大陆时兴的波尔卡舞,这种风格的舞会一直延续到1846年。
那时从欧洲刚回国艺术家克拉拉德玛斯特罗(CLARA DEL MASTRO)带了一伙戏剧演员,他们在一家剧场举行了当时意大利十分游行的假面舞会。
后来,人们很喜欢这种方式,纷纷在其他的剧场效仿。
几年后,假面舞会越来越红火,起初还站在一边观望的富贵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
街上的恶作剧从此销声匿迹了。
1879年有一则舞会广告是这样写的:早场舞会上午11时至下午2时,交响乐队伴奏,门票每位1000雷亚尔(REIS),下午场5-9时,地点在乔治广场(GEORGEOUS SQUARE),晚场9点至次日天亮。
在NINICHES俱乐部的化装晚会上,人们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爱用的金属打击乐器。
后来,由当地的铁匠和采石工人搞出来的化装人物形象大获成功,这是一个打着大号非洲鼓,留着八字小胡须的假面人,他满面春风,热情、厚道,成了倍受喜爱的形象,这就是无人不知的“泽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实,大叔正好代表了欢快的巴西人在节日里的心情。
泽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当年巴西狂欢节的代表歌曲。歌词大意为:“你是个好心的人,泽佩雷依拉万岁!为了今天的狂欢节,我们一醉方休,万岁!“
狂欢节最初是作为天主教的主要节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举行,历时三天,现已改为从星期六开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国共放假4天。
一百多年来,巴西的狂欢节吸收了黑人的音乐和舞蹈等内容,逐步由闹剧、上层社会的豪华假面舞会,变成了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生动、热闹的庆典活动。
它原有的宗教气氛反而被冲淡了。
它已是巴西特有的传统节日,一个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巴西人已经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节前“和“节后“这两个时间段,这与中国的农历春节对中国人的影响有些类似。
狂热的人群、华丽的盛装、缤纷的彩车、炫目的烟火……说到狂欢节,你肯定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岁末将至,各国狂欢节“渐入佳境”。
说完世界的,再回过来说叶超所在的威尼斯。
现在的威尼斯还是冬天,少许有些寒意,但蓝天碧水,晴空万里,完全没有阴霾的感觉。
与往日船声灯影里安静的威尼斯不同,这些日子,远远就能听到人们哒哒的脚步声和愉悦的笑声。
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此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欢节将在那里达到高潮。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述到1700年前。
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
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
在面具后面,年龄差异被消除,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来。
年轻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权威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物。
而老人极力将自己装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
平时,威尼斯总是游人如织。
威尼斯人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么多的游客在他们的城市里闲逛。
他们的街道狭窄得似乎不能容纳得下这么多人。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还是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
毫无疑问,狂欢节期间游人会成倍地增长,尤其在狂欢节的周末。
威尼斯狂欢节通常在每年冬天的最后几天或春天的头几天举行。这意味着寒冷的气温迫使你穿得厚重一些,以至影响你的行动。
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满眼色彩斑斓的面具,大概没有谁不会被狂欢中的水城吸引。
各色各样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点像京剧脸谱。满大街都是勾着脸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戏,这就是威尼斯狂欢节给叶超的印象。
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着时髦的斗篷,有的专卖高顶硬帽,还有的现场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艺。
“面具”可以简单到直接画在脸上,也可以经过复杂的程序,用纸浆、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身在何处。
前来参观狂欢节的人们穿小巷,过小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圣?马可广场。
这里成了面具与服饰的展示会,不少人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有的扮成17世纪的贵族,有的扮成电影中的角色。有人看到一位贵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问她这身行头的来历,但她听不大懂意大利语,看来是位外国游客,专门到水城凑热闹的。
经过乔装打扮的人们在广场上漫步游逛,吸引着往来者的视线,让人们拍照留念。
一位意大利妇女身着18世纪的服装,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诉另人,她是威尼斯本岛人,这套服装她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价格是3000欧元左右。
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员一样,根据不同的着装,进入不同的角色。
在外人看来他们可是相当的神秘,一般都不开口讲话,你只能看到他们未被遮住的眼睛,连真实性别都难以分辨。
这样娱己娱人的游戏要持续10多天,然后人们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归自我。
面具,可以让人有着别一重身份。
而让威尼斯狂欢节闻名天下的,恰恰就是其华丽精美的面具。
据说,18世纪,威尼斯贵族在就城邦事务投票时,为了匿名,就带上面具。
百余年前,贵族们借助面具释放膨胀散发的荷尔蒙,让威尼斯成为催生与堕落的地狱。
面具还帮助穷人打破与富人之间难于逾越的鸿沟,戴上面具,他们可以和富人一起享受剧院、餐馆、咖啡馆、赌场。
穿梭于广场小巷的面具艺人,擦肩而过的行人,贡多拉上悠然自得的情侣,花神咖啡馆里幸福品尝提拉米苏和咖啡的一家人、路边攀谈的朋友,还有被爸爸妈妈推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每一个都被华丽的服饰装扮着。
尽管天空依旧是灰调的,但是五彩斑斓俯拾皆是。
在狂欢节里,只要你戴上了面具,哪怕生活中再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可以在狂欢节里面获得新生。
无论是王子公主,或者绅士贵妇,疑惑是凶猛的狮子或者傲娇的猫,只要你想,一切皆有可能。
之后,你不再是追随着面具人的摄影师或者游客,复古的装扮让无数地镁光灯追逐着你。
威尼斯狂欢节的开幕式与闭幕式地点每年都在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假面游行是每年的重头戏。
在狂欢节期间,你很难分清楚,哪些是组委会邀请的演员,哪些是卖艺的艺术家,哪些是自娱自乐的当地人或者旅行者。
面具节期间,从早到晚都充斥着鼎沸的人群,他们身着从文艺复兴、洛可可到巴洛克时期的宫廷华服美饰,头顶各种造型的假发,戴上长长的鸟嘴面具、夸张的羽毛面具或者沃尔托白面具,在维瓦尔第和科莱里音乐伴奏下,或优雅地走去,或翩翩起舞。
除了散落在各处的面具人之外,圣马可广场上还会举行面具和服饰比赛。
在狂欢节的最后一个周日,最佳面具候选人会在圣马可广场中心舞台集体亮相,一个接一个摆出Pose,供评委打分,追逐最佳面具冠军得主。
除了圣马可广场,叹息桥、世界三大咖啡馆之一的花神咖啡馆、圣马可广场的拱廊之下,以及扎卡利亚教堂门前广场,都是蒙面艺人们出镜率最高的地方。
还有,威尼斯面具节是不需要门票的,不过如果参加高端私人酒会等活动,则需要缴纳不菲的入场费。烛光晚宴配合意大利葡萄酒,是高端私人酒会的标配……
叶超载着一幅冷酷的面具,带着魔鬼一般的微笑,穿梭于水城威尼斯各个热闹的地方,寻找着他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