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小说网 > [空间]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 > 第19章 奔波
第19章 奔波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空间]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最新章节!
宋家人是逃荒到的上海,祖籍苏北,在沪并没有亲友。无亲无故的要在上海滩立足可是大不易的事,幸好宋奶奶会烤制地道的罗宋面包,靠着这门手艺,一家人才在黄埔江旁落住了脚。
后来,经过十几年辛苦的奋斗和积攒,宋家在界外马路旁置下了前店后屋的家产。可惜,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那个时代虚幻的安逸。炮火声中,宋家老小和姑母一家身无常物地逃进了租界。战乱中,租界里还能维持的太平日子让界内房价一日能翻三个跟头。手头实在窘迫,宋家三代只能挤在梦里的亭子间里栖身,而姑母一家则在不远的临街租住三层阁。
这亭子间和三层阁就是陶小霜寻人的首要目标。
虽然漫长的时光中大上海早已物是人非,就连大街小巷都换过几次名字了,但有彷如昨日再现的梦境指路,就是一路走着去,陶小霜也能找到那个亭子间和三层阁。
不过,直接冒冒失失地找去,陶小霜觉得这寻人的事只怕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为如今的上海,大到人口足有千万人的十区十县,小至一条街上就有两个的里委,全都是无产阶级人民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种宣传教育下,大大小小的群众组织可是时刻着准备和特务、苏修、美帝等阶级敌人斗争到底的。这时不止上海是这样,全国都如此,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宏大的人海战术——人民日报称其为‘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所以作为一个东张西望的陌生人,十有八/九,刚走到里弄口,公用电话间里的阿婆阿爷或者闲磕牙的退休干部就会喊住人,问‘你找谁?到这有什么事呀?’到时陶小霜该怎么说,难道实话实说,‘我要找宋家人,他们30年前住这里’,这话听来连陶小霜自己都觉得既奇怪又可疑。
就算运气好没人盘问,宋家还住在原地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的话,陶小霜就需要和老住户们打听宋家的去向。可是向人问事,被问的人自然就会反问,陶小霜又该怎么回答呢。
而即使最好的情况发生了,陶小霜顺利地发现宋家还住在那亭子间里,她也不会敲门去和他们相认的——就凭她两世不变的长相,贸然相认只会给宋家和她自己带来麻烦。
那么,要想了解宋家这几十年来的遭遇,陶小霜就得和附近的人搭话。这就又回到老问题——实话肯定是不能说的,那么才16岁的陶小霜该怎样解释自己和三十年前的宋家的关系呢。
离开家下楼时,边走陶小霜就边为这事烦恼。一分心,她在扶梯的转弯处就被绊了一下脚。
扶着墙站稳后,陶小霜低头一看,原来绊她脚的是一个破烂的空纸箱。那箱子已经撕烂了,撕开的那面还粘着不少纸碎。
哦,王叔家又收到包裹了,这纸箱拆了后该捡好呀。想到这里,陶小霜的脑中突然有灵光闪过,她不觉叫道:“有了!”
有了灵感,陶小霜很快就想出了一个计划。
从10岁起到两年前的四年里,陶小霜一直都是工人文化宫组织的儿童话剧团的团员。所以在心里把刚想的计划捋了一遍后,陶小霜感觉接下来她要做的事特像一出话剧,她自己则既是编剧又是主演。
话剧很快就要开演,我得去准备道具了,她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大步往外走。
就近从主弄口走出弄堂后,她走马路绕去了北边的分弄口。这分弄口的边上就是同寿里的里委和卫生站,两个基层单位合在一起正好占用一整栋石库门。
陶小霜穿过走廊,停在后客堂间即里委传达室的门前。辰光还早,走廊的墙壁上,挂钟的时针正指到7,而里委的上班时间是8点,传达室那扇只刷了清漆的木门正紧闭着。
陶小霜上前在那门上咚咚咚敲了3下。过了几秒后,里面有一个苍老的男声含糊地问:“谁啊,要办事过……1个钟头再来啦。”
“陈阿爷,昨晚是你值班呀。我是2号的陶小霜,开一下门好不啦?”
“哦,是程家的小霜,进来吧。”一个头发灰白的老头来开了门。
“早上好”,陶小霜进去后和陈老头打了招呼,紧接着道:“阿爷,我有事想借个纸箱用一下,所以进来拿一下杂物室的钥匙,打扰你补觉了。”
陈老头见陶小霜说话有礼貌,又似乎确实有急事,那因为疲倦而显得阴沉的脸色也由阴转晴,“没事,你去吧,记得把钥匙放回桌上。”
“可以的,谢谢阿爷。”陶小霜笑着接过钥匙,出了传达室往后面去了。
为了里委的工作需要,这栋原本格局和同寿里其它房子没两样的石库门做了不少改动。它的二楼被整个打通,重新隔成一大一小的两个办公室;另外前后天井加了顶,前面改成了门廊和卫生站的接待室,后面则辟出了几个小房间,其中一间专门用来放杂物。
用钥匙打开门后,陶小霜走进去拉开灯。在杂物室最里面的角落里,各种纸质垃圾已经堆积出一座小山,很多用来寄包裹的废纸箱正胡乱堆放在‘山脚’——这些要到下月初才会用板车拉到废品站回收掉。
把‘山顶’上捆好包的旧报纸挪开后,陶小霜一边弯着腰翻找,一边在心里完善自己的计划。
选好一个适合做道具雏形的纸箱后,陶小霜把钥匙放回传达室。很顺利的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她心里不由有些高兴。“第二步,去书店。”
然后她脚步轻快地离开了同寿里,向四川北路上的工农兵书店进发。
盛夏清晨的阳光灿烂得恰到好处,沐浴着明媚的晨光,陶小霜一口气不歇地走到了书店。
工农兵书店还没开门,不过从门边的小玻璃窗可以看到几个工作人员正在里面打扫卫生。一路走来,陶小霜出了身薄汗,但心情却不错,似乎心里的焦躁不安都随着流出的汗水挥发掉了。
利用等待书店开门的空闲时间,陶小霜在心里琢磨起了计划里可能会用到的‘台词’,一时间她人就楞在了窗前。这时,一个中年女店员走了过来,正准备擦门旁的窗户,见有人站在那一动不动的,吓了一跳,“哎呀,这位小同志,侬吓死人了!”
“对不起,店员同志,我有急事,提前开一下门,好不啦?帮帮忙吧!”回过神的陶小霜忙说道。
“这怎么行,离8点整还差不少呢!”女店员撇撇嘴,“让开一点,要不擦窗的灰落你一身,好伐?”
陶小霜退开两步,又说:“那……店员同志,我能请教个问题?书店里有没有本市的街道地图?”
“等会进来自己找,好不啦!”女店员擦着窗不耐烦的说。
书店的招牌上方贴着红色的大横幅,上书5个大字,正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可惜入人眼不入人心。
陶小霜瞅了眼店里的挂钟,7.50分,离店员说的‘还差不少’也就不到10分钟,就站在门口等到了8点。
哪知道,正式上班前这书店还开了场小会。陶小霜一直等到8点15分,店门才打开。
门一开,陶小霜赶紧进去。
书店的面积很大,三开间打通的门面,里面卖的书却寥寥。
在几个摆满各种版本的老三篇、红宝书的书架后面,一个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陶小霜找到了几册本市的地图。
她逐一翻了翻,有一本里正好有她需要的上海全境的地图,可是因为页面大小所限,她需要的亭子间建国前的地址看来很模糊,怎么也看不清楚。
好在上面注明地图是引用的,陶小霜忙往后面翻,很快就在备注里找到了地图的‘原址’。
虽然不指望这个书店里会有‘原址’,但陶小霜还是找了找——书店里果然没有。她于是回了趟同寿里,拿上自己的借书证,赶紧就往区图书馆跑。
这次,她流的就不是微汗了。
站在图书馆的一楼大厅里,陶小霜一边喘气一边掏出手帕。擦完脸,还是感觉太腻,她又擦了脖子和手臂,然后才一路小跑着上了三楼。
这时正好9点半,借阅室的门前却早已排起长队,陶小霜心里一阵哀嚎,赶紧上前在队伍的末尾占了位置。
图书馆的规矩是这样的:借阅室一次可以进3个人,一人可借书3本;不带走就在图书馆看的话,还可多借2本。排在队伍里,陶小霜就怕这一次遇到磨蹭的人——就那种一本书能找上半天的人。看着前面超过30人的长队,陶小霜难免有些担心。
幸运的是,今天来借书的人看来都是有备而来的,所以队伍往前的速度一直不慢。
上午11点半。值班的图书室管理员,一个方脸的老头草草地登记好一批要借阅的书名后,又翻起了报纸。看完一段,那老头才慢悠悠的说:“后面的三个人可以进了——不要的书记得要放回原位。”
被他叫到的三人连忙往借阅室里走。
在这一批的三人里,陶小霜排在第二个。当她闻到常年搁置的书籍所散发的特有霉味时,还能隐约听到那方脸老头在外面大声的宣布道,“后面的人不用排了,上午的借书时间结束了。剩下的人,按顺序过来拿号。”
宋家人是逃荒到的上海,祖籍苏北,在沪并没有亲友。无亲无故的要在上海滩立足可是大不易的事,幸好宋奶奶会烤制地道的罗宋面包,靠着这门手艺,一家人才在黄埔江旁落住了脚。
后来,经过十几年辛苦的奋斗和积攒,宋家在界外马路旁置下了前店后屋的家产。可惜,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那个时代虚幻的安逸。炮火声中,宋家老小和姑母一家身无常物地逃进了租界。战乱中,租界里还能维持的太平日子让界内房价一日能翻三个跟头。手头实在窘迫,宋家三代只能挤在梦里的亭子间里栖身,而姑母一家则在不远的临街租住三层阁。
这亭子间和三层阁就是陶小霜寻人的首要目标。
虽然漫长的时光中大上海早已物是人非,就连大街小巷都换过几次名字了,但有彷如昨日再现的梦境指路,就是一路走着去,陶小霜也能找到那个亭子间和三层阁。
不过,直接冒冒失失地找去,陶小霜觉得这寻人的事只怕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为如今的上海,大到人口足有千万人的十区十县,小至一条街上就有两个的里委,全都是无产阶级人民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种宣传教育下,大大小小的群众组织可是时刻着准备和特务、苏修、美帝等阶级敌人斗争到底的。这时不止上海是这样,全国都如此,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宏大的人海战术——人民日报称其为‘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所以作为一个东张西望的陌生人,十有八/九,刚走到里弄口,公用电话间里的阿婆阿爷或者闲磕牙的退休干部就会喊住人,问‘你找谁?到这有什么事呀?’到时陶小霜该怎么说,难道实话实说,‘我要找宋家人,他们30年前住这里’,这话听来连陶小霜自己都觉得既奇怪又可疑。
就算运气好没人盘问,宋家还住在原地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的话,陶小霜就需要和老住户们打听宋家的去向。可是向人问事,被问的人自然就会反问,陶小霜又该怎么回答呢。
而即使最好的情况发生了,陶小霜顺利地发现宋家还住在那亭子间里,她也不会敲门去和他们相认的——就凭她两世不变的长相,贸然相认只会给宋家和她自己带来麻烦。
那么,要想了解宋家这几十年来的遭遇,陶小霜就得和附近的人搭话。这就又回到老问题——实话肯定是不能说的,那么才16岁的陶小霜该怎样解释自己和三十年前的宋家的关系呢。
离开家下楼时,边走陶小霜就边为这事烦恼。一分心,她在扶梯的转弯处就被绊了一下脚。
扶着墙站稳后,陶小霜低头一看,原来绊她脚的是一个破烂的空纸箱。那箱子已经撕烂了,撕开的那面还粘着不少纸碎。
哦,王叔家又收到包裹了,这纸箱拆了后该捡好呀。想到这里,陶小霜的脑中突然有灵光闪过,她不觉叫道:“有了!”
有了灵感,陶小霜很快就想出了一个计划。
从10岁起到两年前的四年里,陶小霜一直都是工人文化宫组织的儿童话剧团的团员。所以在心里把刚想的计划捋了一遍后,陶小霜感觉接下来她要做的事特像一出话剧,她自己则既是编剧又是主演。
话剧很快就要开演,我得去准备道具了,她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大步往外走。
就近从主弄口走出弄堂后,她走马路绕去了北边的分弄口。这分弄口的边上就是同寿里的里委和卫生站,两个基层单位合在一起正好占用一整栋石库门。
陶小霜穿过走廊,停在后客堂间即里委传达室的门前。辰光还早,走廊的墙壁上,挂钟的时针正指到7,而里委的上班时间是8点,传达室那扇只刷了清漆的木门正紧闭着。
陶小霜上前在那门上咚咚咚敲了3下。过了几秒后,里面有一个苍老的男声含糊地问:“谁啊,要办事过……1个钟头再来啦。”
“陈阿爷,昨晚是你值班呀。我是2号的陶小霜,开一下门好不啦?”
“哦,是程家的小霜,进来吧。”一个头发灰白的老头来开了门。
“早上好”,陶小霜进去后和陈老头打了招呼,紧接着道:“阿爷,我有事想借个纸箱用一下,所以进来拿一下杂物室的钥匙,打扰你补觉了。”
陈老头见陶小霜说话有礼貌,又似乎确实有急事,那因为疲倦而显得阴沉的脸色也由阴转晴,“没事,你去吧,记得把钥匙放回桌上。”
“可以的,谢谢阿爷。”陶小霜笑着接过钥匙,出了传达室往后面去了。
为了里委的工作需要,这栋原本格局和同寿里其它房子没两样的石库门做了不少改动。它的二楼被整个打通,重新隔成一大一小的两个办公室;另外前后天井加了顶,前面改成了门廊和卫生站的接待室,后面则辟出了几个小房间,其中一间专门用来放杂物。
用钥匙打开门后,陶小霜走进去拉开灯。在杂物室最里面的角落里,各种纸质垃圾已经堆积出一座小山,很多用来寄包裹的废纸箱正胡乱堆放在‘山脚’——这些要到下月初才会用板车拉到废品站回收掉。
把‘山顶’上捆好包的旧报纸挪开后,陶小霜一边弯着腰翻找,一边在心里完善自己的计划。
选好一个适合做道具雏形的纸箱后,陶小霜把钥匙放回传达室。很顺利的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她心里不由有些高兴。“第二步,去书店。”
然后她脚步轻快地离开了同寿里,向四川北路上的工农兵书店进发。
盛夏清晨的阳光灿烂得恰到好处,沐浴着明媚的晨光,陶小霜一口气不歇地走到了书店。
工农兵书店还没开门,不过从门边的小玻璃窗可以看到几个工作人员正在里面打扫卫生。一路走来,陶小霜出了身薄汗,但心情却不错,似乎心里的焦躁不安都随着流出的汗水挥发掉了。
利用等待书店开门的空闲时间,陶小霜在心里琢磨起了计划里可能会用到的‘台词’,一时间她人就楞在了窗前。这时,一个中年女店员走了过来,正准备擦门旁的窗户,见有人站在那一动不动的,吓了一跳,“哎呀,这位小同志,侬吓死人了!”
“对不起,店员同志,我有急事,提前开一下门,好不啦?帮帮忙吧!”回过神的陶小霜忙说道。
“这怎么行,离8点整还差不少呢!”女店员撇撇嘴,“让开一点,要不擦窗的灰落你一身,好伐?”
陶小霜退开两步,又说:“那……店员同志,我能请教个问题?书店里有没有本市的街道地图?”
“等会进来自己找,好不啦!”女店员擦着窗不耐烦的说。
书店的招牌上方贴着红色的大横幅,上书5个大字,正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可惜入人眼不入人心。
陶小霜瞅了眼店里的挂钟,7.50分,离店员说的‘还差不少’也就不到10分钟,就站在门口等到了8点。
哪知道,正式上班前这书店还开了场小会。陶小霜一直等到8点15分,店门才打开。
门一开,陶小霜赶紧进去。
书店的面积很大,三开间打通的门面,里面卖的书却寥寥。
在几个摆满各种版本的老三篇、红宝书的书架后面,一个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陶小霜找到了几册本市的地图。
她逐一翻了翻,有一本里正好有她需要的上海全境的地图,可是因为页面大小所限,她需要的亭子间建国前的地址看来很模糊,怎么也看不清楚。
好在上面注明地图是引用的,陶小霜忙往后面翻,很快就在备注里找到了地图的‘原址’。
虽然不指望这个书店里会有‘原址’,但陶小霜还是找了找——书店里果然没有。她于是回了趟同寿里,拿上自己的借书证,赶紧就往区图书馆跑。
这次,她流的就不是微汗了。
站在图书馆的一楼大厅里,陶小霜一边喘气一边掏出手帕。擦完脸,还是感觉太腻,她又擦了脖子和手臂,然后才一路小跑着上了三楼。
这时正好9点半,借阅室的门前却早已排起长队,陶小霜心里一阵哀嚎,赶紧上前在队伍的末尾占了位置。
图书馆的规矩是这样的:借阅室一次可以进3个人,一人可借书3本;不带走就在图书馆看的话,还可多借2本。排在队伍里,陶小霜就怕这一次遇到磨蹭的人——就那种一本书能找上半天的人。看着前面超过30人的长队,陶小霜难免有些担心。
幸运的是,今天来借书的人看来都是有备而来的,所以队伍往前的速度一直不慢。
上午11点半。值班的图书室管理员,一个方脸的老头草草地登记好一批要借阅的书名后,又翻起了报纸。看完一段,那老头才慢悠悠的说:“后面的三个人可以进了——不要的书记得要放回原位。”
被他叫到的三人连忙往借阅室里走。
在这一批的三人里,陶小霜排在第二个。当她闻到常年搁置的书籍所散发的特有霉味时,还能隐约听到那方脸老头在外面大声的宣布道,“后面的人不用排了,上午的借书时间结束了。剩下的人,按顺序过来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