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进青海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穿越1862最新章节!
后世人提起青海,常常将之与西藏联系在一起,青藏高原嘛。似乎总感觉那里的藏族人很多,汉人当然也不少,蒙古人却似乎没有多少。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省在三四百年前乃是蒙古人的地盘,就跟过去的新疆不是回部的,而是准噶尔蒙古的一样。
清廷大举将触角伸探进青海,还是在雍正初年,年羹尧平息了顾实汗之孙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之后,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设于今茫崖新镇,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设蒙古二十九旗,玉树等四十族土司,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那个时候的青海蒙古二十九旗至少有十万帐户,还是一股强大的势力。清廷自然的就在青海推行起“扶番抑蒙”的政策,以削弱蒙古王公的势力。到了嘉庆、道光之际,黄河以北的蒙古各部逐渐衰落,只剩下了不足六万帐,而三十年后咸丰年间,整个青海蒙古就更只剩下三万帐户。比之喀尔喀蒙古都不如。可在黄河以南的藏族人口却在不断增加。藏民更在咸丰初年不顾禁令,北迁至环青海湖一带游牧,与西宁清军及当地的蒙古各旗发生不知道多少次的争斗。咸丰八年(1858年),清廷准许藏民在黄河以北驻牧,形成了如今青海的第三股大势力——青海湖一带的环海八族。
可以说,青海地域内的蒙古人与藏人是很有矛盾的。而玉树一带的四十土司也不是省油的灯,再加上近些年真神教爆发的叛乱也延伸到了青海,囊括了整个西宁府。
这个地区用后世的官方话语来说,就是民族、矛、盾尖锐。
如此的情况下,当刘暹放出大批火器火药流入青海的时候,青海各势力的购买力有多么的旺盛就可想而知了。
你不买,对手就会买;你不买,你的敌人实力就会增强。
这儿,简直就是暴起了一场军备竞赛。
短短的二十天,霍广正急忙调转的第二批火器火药还没有送到松潘厅呢,七家汉番商家就给刘暹带回了五千匹马匹和六百多人的‘各部友谊’。
马匹立刻充入了征伐军中,首先骑兵配双马。无论是秦军骑兵还是董军的骑兵。剩下的再淘换掉一些老弱马匹,最后余下的千多马匹装备两个精锐骑兵大队,形成了一支人配三马的突击力量。
六百多炮灰更是刘暹所急需的。
毕竟他的征伐军只有六千人不到,没有一批合格的炮灰,五六千汉军就算浑身都是铁,又能碾出几根钉?
这就是他口中的‘各部族的友谊’!
非道路畅通无阻碍,实各族炮灰而已。在人面前,刘暹不会**裸的说出,可霍广正在背后,就能给七家商户分说个明明白白了。
六百余人中蒙古人占了三分之一,很有几个能骑善射的**,刘暹特意把他们挑出来。这些人若丢下弯弓拿起米尼步枪依旧准头惊人的话,狙击小队将是他们下一步要去的地方。
如果不能,刘暹也不会将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依旧差返原部。
三个蒙古中队,四个藏族中队,组成了征伐军下属的第一支番军。名号骠骑营。
让人家送死,也要送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不是。
军装、营旗和与汉军一视同仁的粮饷制度颁定后,果然的,蒙藏两个中队的骑兵队伍,士气大涨。
四月底,刘暹率军渡过了黄河,正式进军青海。被汪潘二人急报成都的文书,这么多天过去了,也没见骆秉章和崇厚放一声屁响。
如果他继续在松潘厅等下去,顶多半个月,还会有一大批马匹和炮灰被七家商户送过来。但是时间不允许了,已经要五月了。
刘暹必须尽快越过青海,进军到新疆去,他可不想被青藏高原的大风雪给堵在路上,连就食就衣就物于敌都做不到。
将松潘厅的事情留给霍广正处理,刘暹抛下所有的杂务,再次进入到‘军将’这个角色中。
由达日渡河北上,刘暹左边是玉树四十土司,右边是蒙古二十九旗,直到花石峡,大军转向东北,算是进入到了蒙古人的地盘。而这一路行程,征伐军也是深深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清朝版的军民鱼水情。
不管是玉树四十土司还是蒙古二十九旗,对待刘暹大军,都是那么的热情周到有礼。
当然,在受到两边蒙藏贵族热情欢迎的同时,刘暹也不好意思不去指点一下两边人的火器使用了。
付出了那么大,得到的只是一批落后了两个时代的火器,蒙藏两边的热情没有让刘暹不好意思,而只是让他再次感慨‘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真理。并且,思虑再三,他也没把自己所知道的青贮法给道出来。
与这批落后的火器相比,牧草、饲料的青贮,对于青海这边以畜牧为生的蒙藏两族人言,才是真正重要的。
元代的《王祯农书》和清代的《幽风广义》,都记载着首楷、马齿觉等青贮饲料的发酵方法,但这些根本就没引起世人注意。
欧洲那边更是相传古埃及和罗马时代就有青贮饲料的记载了,可青贮真正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上则始于西历18世纪中的瑞典、德国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
青贮作为草类的贮藏方法被人们认知,并且得到真正的试验研究的时间也明确无误的为西历19世纪。在西历1842年grieswaid最先发表了青贮方面的文章。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到今天,欧美国家在青贮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太大的进展。可能都没刘暹前世网上随随便便搜到的一篇农业青贮指导文来的精深。
……
征伐军从达日出发,抵到青海湖东南方的辉特南旗,总长度为一千二百里,走了二十四天。
沿途路上,广袤的草原,丰茂的牧草,让赶在好季节到来的征伐军上下轻松很多。马匹只需要每日喂食一些豆饼即可,遍地都是的青草对于蒙古马来说就已经是‘美味’了。
随着刘暹军在草原上的挺进,一股一股的马群和炮灰也在七家商户的引导下不停地汇入征伐军军中。
当刘暹与辉特南旗的札萨克多尔济沙木【贝子品级辅国公】吃肉喝酒的时候,他手下的骠骑营已经从原先的六百多人变成了千人,军中马匹从一万三千匹不到,变成了一万六千匹还要多。
后世人提起青海,常常将之与西藏联系在一起,青藏高原嘛。似乎总感觉那里的藏族人很多,汉人当然也不少,蒙古人却似乎没有多少。很少有人知道青海省在三四百年前乃是蒙古人的地盘,就跟过去的新疆不是回部的,而是准噶尔蒙古的一样。
清廷大举将触角伸探进青海,还是在雍正初年,年羹尧平息了顾实汗之孙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之后,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设于今茫崖新镇,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设蒙古二十九旗,玉树等四十族土司,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那个时候的青海蒙古二十九旗至少有十万帐户,还是一股强大的势力。清廷自然的就在青海推行起“扶番抑蒙”的政策,以削弱蒙古王公的势力。到了嘉庆、道光之际,黄河以北的蒙古各部逐渐衰落,只剩下了不足六万帐,而三十年后咸丰年间,整个青海蒙古就更只剩下三万帐户。比之喀尔喀蒙古都不如。可在黄河以南的藏族人口却在不断增加。藏民更在咸丰初年不顾禁令,北迁至环青海湖一带游牧,与西宁清军及当地的蒙古各旗发生不知道多少次的争斗。咸丰八年(1858年),清廷准许藏民在黄河以北驻牧,形成了如今青海的第三股大势力——青海湖一带的环海八族。
可以说,青海地域内的蒙古人与藏人是很有矛盾的。而玉树一带的四十土司也不是省油的灯,再加上近些年真神教爆发的叛乱也延伸到了青海,囊括了整个西宁府。
这个地区用后世的官方话语来说,就是民族、矛、盾尖锐。
如此的情况下,当刘暹放出大批火器火药流入青海的时候,青海各势力的购买力有多么的旺盛就可想而知了。
你不买,对手就会买;你不买,你的敌人实力就会增强。
这儿,简直就是暴起了一场军备竞赛。
短短的二十天,霍广正急忙调转的第二批火器火药还没有送到松潘厅呢,七家汉番商家就给刘暹带回了五千匹马匹和六百多人的‘各部友谊’。
马匹立刻充入了征伐军中,首先骑兵配双马。无论是秦军骑兵还是董军的骑兵。剩下的再淘换掉一些老弱马匹,最后余下的千多马匹装备两个精锐骑兵大队,形成了一支人配三马的突击力量。
六百多炮灰更是刘暹所急需的。
毕竟他的征伐军只有六千人不到,没有一批合格的炮灰,五六千汉军就算浑身都是铁,又能碾出几根钉?
这就是他口中的‘各部族的友谊’!
非道路畅通无阻碍,实各族炮灰而已。在人面前,刘暹不会**裸的说出,可霍广正在背后,就能给七家商户分说个明明白白了。
六百余人中蒙古人占了三分之一,很有几个能骑善射的**,刘暹特意把他们挑出来。这些人若丢下弯弓拿起米尼步枪依旧准头惊人的话,狙击小队将是他们下一步要去的地方。
如果不能,刘暹也不会将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依旧差返原部。
三个蒙古中队,四个藏族中队,组成了征伐军下属的第一支番军。名号骠骑营。
让人家送死,也要送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不是。
军装、营旗和与汉军一视同仁的粮饷制度颁定后,果然的,蒙藏两个中队的骑兵队伍,士气大涨。
四月底,刘暹率军渡过了黄河,正式进军青海。被汪潘二人急报成都的文书,这么多天过去了,也没见骆秉章和崇厚放一声屁响。
如果他继续在松潘厅等下去,顶多半个月,还会有一大批马匹和炮灰被七家商户送过来。但是时间不允许了,已经要五月了。
刘暹必须尽快越过青海,进军到新疆去,他可不想被青藏高原的大风雪给堵在路上,连就食就衣就物于敌都做不到。
将松潘厅的事情留给霍广正处理,刘暹抛下所有的杂务,再次进入到‘军将’这个角色中。
由达日渡河北上,刘暹左边是玉树四十土司,右边是蒙古二十九旗,直到花石峡,大军转向东北,算是进入到了蒙古人的地盘。而这一路行程,征伐军也是深深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清朝版的军民鱼水情。
不管是玉树四十土司还是蒙古二十九旗,对待刘暹大军,都是那么的热情周到有礼。
当然,在受到两边蒙藏贵族热情欢迎的同时,刘暹也不好意思不去指点一下两边人的火器使用了。
付出了那么大,得到的只是一批落后了两个时代的火器,蒙藏两边的热情没有让刘暹不好意思,而只是让他再次感慨‘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真理。并且,思虑再三,他也没把自己所知道的青贮法给道出来。
与这批落后的火器相比,牧草、饲料的青贮,对于青海这边以畜牧为生的蒙藏两族人言,才是真正重要的。
元代的《王祯农书》和清代的《幽风广义》,都记载着首楷、马齿觉等青贮饲料的发酵方法,但这些根本就没引起世人注意。
欧洲那边更是相传古埃及和罗马时代就有青贮饲料的记载了,可青贮真正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上则始于西历18世纪中的瑞典、德国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
青贮作为草类的贮藏方法被人们认知,并且得到真正的试验研究的时间也明确无误的为西历19世纪。在西历1842年grieswaid最先发表了青贮方面的文章。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到今天,欧美国家在青贮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太大的进展。可能都没刘暹前世网上随随便便搜到的一篇农业青贮指导文来的精深。
……
征伐军从达日出发,抵到青海湖东南方的辉特南旗,总长度为一千二百里,走了二十四天。
沿途路上,广袤的草原,丰茂的牧草,让赶在好季节到来的征伐军上下轻松很多。马匹只需要每日喂食一些豆饼即可,遍地都是的青草对于蒙古马来说就已经是‘美味’了。
随着刘暹军在草原上的挺进,一股一股的马群和炮灰也在七家商户的引导下不停地汇入征伐军军中。
当刘暹与辉特南旗的札萨克多尔济沙木【贝子品级辅国公】吃肉喝酒的时候,他手下的骠骑营已经从原先的六百多人变成了千人,军中马匹从一万三千匹不到,变成了一万六千匹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