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批判和武器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唐朝工科生最新章节!
“这是黄冠子真人,乃陛下倚重高道,快去禀报。”
去九成宫也不是随便就去的,李淳风去职之后,再要想见皇帝一面,靠自己的脸面和关系,也不是不可以。但自己的人情用完一点是一点,自来明君多雄主,要的就是面子。
伏低做小的臣子,才是皇帝内心真正喜欢的。
于是,老张出了个馊主意,自己的人情省着点,别人的人情可以用啊。尤其是那些人老成精的。
退休多年的史大忠又做起了政治掮客的生意,老张让李淳风带了一盒小黄鱼过去,都是一两重的金条,共二十根。
史大忠也是命苦,一把年纪还要给人跑腿,跑来李唐祖庭,江湖传言是龙脉所在。
见了皇帝,李世民玩味道:“怎么,如今闲赋在家,也做起这等买卖了?”
“奴婢惶恐。”史大忠一听皇帝的语气,就知道主人没有责怪他的意思,于是他微微欠身,将一只锦盒打开,“奴婢收了十根金条,成色极佳,特来进献陛下。”
“朕要你的金条作甚?”
李世民食指摸了摸唇上胡须,然后笑道,“收起来吧。黄冠子呢?让他进来。”
承袭老爹道号的李淳风见了李世民,施礼过后,才道:“拜见陛下。”
“你十七岁那年,肇仁引荐你到我这里,年少得志,秦王府里做了记室参军。我也知道你博闻强识,又擅算学,《戊寅元历》修订,本来也是打算交由你来做的。可惜啊,你太让我失望了。”
和李淳风,皇帝没有自称“朕”,更遑论称孤道寡。就像是闲聊一样,随意地指了张凳子,“都坐。”
李淳风有些沮丧地坐下,史大忠则是先拜谢,再坐了半边屁股,诚惶诚恐,一副如履薄冰的模样。
“武士彟的两个女儿,如今名声大噪,长安洛阳都称才女,东都的两个公主,名声都被比了下去。这都是因为你李淳风啊。”
“惭愧。”
再次提起这事,李淳风还是老脸一红。
“以你心气,不会来求我偏帮,你李淳风也不是那样的人。说吧,这次来是做什么?还拿了十根金条做人情。”
屋内还摆着瓷质鱼缸,青花色的,里面养了九条金鱼,甚是好看。李世民拿起一盆鱼食,就这么逗弄着,然后等着李淳风回话。
“臣有奏疏一篇。”
李淳风没有多说什么,拿出一本奏书,想了想,还是双手递了出去。一旁史大忠见了,连忙接过,然后上前站在李世民一旁,双手捧上。
这时候,李淳风就不得不佩服张德的安排,这光景,用谁都不如用史大忠。别的小黄门,可不敢在皇帝没有说话的情况下,就拿起奏书捧上。
然而史大忠就敢,并且不但不会被李世民责怪,反而会觉得这个家奴做事真亲切。
不过佩服归佩服,事关前程,李淳风此刻也是故作镇定起来。
正如张德所说,他这次过来,拿的不是圣旨,而是“天意”。
原本,“伐山破庙”对李淳风而言,已经是非常可观的翻本利器。但张德瞧不上,而且告诉他,只要他这么干,别的道士也能这么干,而且大家都是背靠朝廷,碾压几十个小部落小山头,不费吹灰之力。
在上清门庭中的地位已经足够,帝国高层中的人脉也不是没有,效仿张陵正以去邪只是举手之劳。
眼下的唐朝,比起张道陵那时的汉朝,有过之而无不及。硬要说差距的话,也就是西域还没有完全控制。
李世民一手将奏疏拿过来,一手将鱼食随意地放在史大忠的手上。史老头自始至终都是乖乖顺顺,以奴婢自居。
翻开裁切好的宣纸所制奏疏,李董扫了一眼,就有些讶异地瞥了一眼还端坐在凳子上的李淳风。见李淳风气定神闲的模样,他又内心暗赞。
继续看下去,李世民神情微动,手指不住地拂须,疑惑地思索了一会儿,又满意地点点头。
“可要我从太史局调拨一些人手给你?”
“臣此来,只为请一道圣旨。有陛下的圣旨在,妖魔尽退,百邪不侵。”
贞观五年的李皇帝,还琢磨着修《氏族志》,而贞观九年,想起《氏族志》,他自己都觉得可笑。
那是无奈之下的妥协,人才被门阀世家捏在手里,别说乡野黔首了,就是寒门,又有几个可用人才?
这几年唯一拿得出手的寒门出身,只有马周。而马周,特么的是东宫的!
对自己手上有多少家底,李世民还是很清楚的。论对周边的威慑力,可能还比不上汉朝。毕竟,西突厥未灭,羁縻州时而复叛,更不要说因为当年李靖推进到西海,无意中发现吐蕃之流竟也是强兵一支。
旧的敌人没有完全清除,潜在的敌人又开始发展,这对李皇帝来说,有些不痛快。
但是整体而言,二十万战兵之下,任你兵强马壮,都不值一哂。再说,就选此时二十万战兵突然得瘟疫死光,以他自己的家底,凭京畿近卫,就能再起二十万。
只是李淳风的奏疏中,有两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让他对如何控制西域,有了新的想法。
第一句话:自古刀兵杀身,笔墨诛心,世之理也。
第二句话:欲绝其国祚,先绝其国史。
李淳风的奏疏,内容很简单,刀兵就是批判的武器,笔墨就是武器的批判,这是世间不能改变的道理。而想要灭亡一个绵延流传的国家,就先灭亡他的历史。
这不是什么新观点,因为很多很多年前,华夏族的先贤,就说过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汉朝是物质的,是纯粹的,所以全程靠武器的批判。但那个时候,高原就是无人区,邪马台女王还没出身,吴越甚至有老虎。
敌人很简单,所以靠着武器的批判,就能把匈奴批判在地上。
直到你家出四世三公,我家也出四世三公;直到陈群正式提出九品中正制,把“唯才是举”扔到粪坑里;直到司马家一窝接着一窝的脑残内讧互殴,批判的武器就不灵了。
因为别人的武器比你还厉害。
而现在,唐朝半只脚踩在了盛世的门槛上,手中的武器已经到了想要批判谁就能批判谁的地步。
可是,作为皇帝,李世民意识到,这样还不够。
物质的,只能通过物质来对抗。可一旦变质,又该如何挽回,如何续命呢?
五十年、一百年,帝国不会一直这样维持下去,勋贵和文官,勋贵内部的新老争斗,文官内的高门寒门,总会有一个出问题。几百年这些都不出问题,东胡灭亡是匈奴,匈奴灭亡是鲜卑……草原上杂七杂八的族群根本不介意自己的爹不是亲爹,他们框一下就算自己人,动物性的求存延续,远大于社会性的发展进步。
可谁没钦定落后的就一定不能战胜先进的啊。
看完了李淳风的奏疏,李世民一时间有些沉默,盯着李淳风,总觉得这个道士背后有一个奇怪的猥琐的影子在闪烁。
“李淳风。”
皇帝想了想,有了决定。
“臣在。”
“我封你一个化胡大使,再列几个条陈给我,内府、民部、太史局,都会抽调一些财帛给你。再给你五张封赏圣旨,空白的,填谁的名字,在外可以一言而决之。”
想了想,皇帝突然随口问道,“在太史局去职之后,莫非你就是琢磨这个?”
“为陛下分忧,乃臣分内之事。”
“时值菊月,难道没去登高玩耍吗?朕听说荆襄秋景宜人,最是惬意……”
李淳风嘴角抽了一下,镇定道:“臣一定会去看看的。”
没过几天,皇帝召开了重臣扩大会议,在会议上,皇帝说了,前线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朕很高兴啊。朕决定,让人效仿祖先化胡,准备弄个“化胡文化年”,你们觉得如何啊?
四大天王有三个带头鼓掌叫道:吼啊!
“这是黄冠子真人,乃陛下倚重高道,快去禀报。”
去九成宫也不是随便就去的,李淳风去职之后,再要想见皇帝一面,靠自己的脸面和关系,也不是不可以。但自己的人情用完一点是一点,自来明君多雄主,要的就是面子。
伏低做小的臣子,才是皇帝内心真正喜欢的。
于是,老张出了个馊主意,自己的人情省着点,别人的人情可以用啊。尤其是那些人老成精的。
退休多年的史大忠又做起了政治掮客的生意,老张让李淳风带了一盒小黄鱼过去,都是一两重的金条,共二十根。
史大忠也是命苦,一把年纪还要给人跑腿,跑来李唐祖庭,江湖传言是龙脉所在。
见了皇帝,李世民玩味道:“怎么,如今闲赋在家,也做起这等买卖了?”
“奴婢惶恐。”史大忠一听皇帝的语气,就知道主人没有责怪他的意思,于是他微微欠身,将一只锦盒打开,“奴婢收了十根金条,成色极佳,特来进献陛下。”
“朕要你的金条作甚?”
李世民食指摸了摸唇上胡须,然后笑道,“收起来吧。黄冠子呢?让他进来。”
承袭老爹道号的李淳风见了李世民,施礼过后,才道:“拜见陛下。”
“你十七岁那年,肇仁引荐你到我这里,年少得志,秦王府里做了记室参军。我也知道你博闻强识,又擅算学,《戊寅元历》修订,本来也是打算交由你来做的。可惜啊,你太让我失望了。”
和李淳风,皇帝没有自称“朕”,更遑论称孤道寡。就像是闲聊一样,随意地指了张凳子,“都坐。”
李淳风有些沮丧地坐下,史大忠则是先拜谢,再坐了半边屁股,诚惶诚恐,一副如履薄冰的模样。
“武士彟的两个女儿,如今名声大噪,长安洛阳都称才女,东都的两个公主,名声都被比了下去。这都是因为你李淳风啊。”
“惭愧。”
再次提起这事,李淳风还是老脸一红。
“以你心气,不会来求我偏帮,你李淳风也不是那样的人。说吧,这次来是做什么?还拿了十根金条做人情。”
屋内还摆着瓷质鱼缸,青花色的,里面养了九条金鱼,甚是好看。李世民拿起一盆鱼食,就这么逗弄着,然后等着李淳风回话。
“臣有奏疏一篇。”
李淳风没有多说什么,拿出一本奏书,想了想,还是双手递了出去。一旁史大忠见了,连忙接过,然后上前站在李世民一旁,双手捧上。
这时候,李淳风就不得不佩服张德的安排,这光景,用谁都不如用史大忠。别的小黄门,可不敢在皇帝没有说话的情况下,就拿起奏书捧上。
然而史大忠就敢,并且不但不会被李世民责怪,反而会觉得这个家奴做事真亲切。
不过佩服归佩服,事关前程,李淳风此刻也是故作镇定起来。
正如张德所说,他这次过来,拿的不是圣旨,而是“天意”。
原本,“伐山破庙”对李淳风而言,已经是非常可观的翻本利器。但张德瞧不上,而且告诉他,只要他这么干,别的道士也能这么干,而且大家都是背靠朝廷,碾压几十个小部落小山头,不费吹灰之力。
在上清门庭中的地位已经足够,帝国高层中的人脉也不是没有,效仿张陵正以去邪只是举手之劳。
眼下的唐朝,比起张道陵那时的汉朝,有过之而无不及。硬要说差距的话,也就是西域还没有完全控制。
李世民一手将奏疏拿过来,一手将鱼食随意地放在史大忠的手上。史老头自始至终都是乖乖顺顺,以奴婢自居。
翻开裁切好的宣纸所制奏疏,李董扫了一眼,就有些讶异地瞥了一眼还端坐在凳子上的李淳风。见李淳风气定神闲的模样,他又内心暗赞。
继续看下去,李世民神情微动,手指不住地拂须,疑惑地思索了一会儿,又满意地点点头。
“可要我从太史局调拨一些人手给你?”
“臣此来,只为请一道圣旨。有陛下的圣旨在,妖魔尽退,百邪不侵。”
贞观五年的李皇帝,还琢磨着修《氏族志》,而贞观九年,想起《氏族志》,他自己都觉得可笑。
那是无奈之下的妥协,人才被门阀世家捏在手里,别说乡野黔首了,就是寒门,又有几个可用人才?
这几年唯一拿得出手的寒门出身,只有马周。而马周,特么的是东宫的!
对自己手上有多少家底,李世民还是很清楚的。论对周边的威慑力,可能还比不上汉朝。毕竟,西突厥未灭,羁縻州时而复叛,更不要说因为当年李靖推进到西海,无意中发现吐蕃之流竟也是强兵一支。
旧的敌人没有完全清除,潜在的敌人又开始发展,这对李皇帝来说,有些不痛快。
但是整体而言,二十万战兵之下,任你兵强马壮,都不值一哂。再说,就选此时二十万战兵突然得瘟疫死光,以他自己的家底,凭京畿近卫,就能再起二十万。
只是李淳风的奏疏中,有两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让他对如何控制西域,有了新的想法。
第一句话:自古刀兵杀身,笔墨诛心,世之理也。
第二句话:欲绝其国祚,先绝其国史。
李淳风的奏疏,内容很简单,刀兵就是批判的武器,笔墨就是武器的批判,这是世间不能改变的道理。而想要灭亡一个绵延流传的国家,就先灭亡他的历史。
这不是什么新观点,因为很多很多年前,华夏族的先贤,就说过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汉朝是物质的,是纯粹的,所以全程靠武器的批判。但那个时候,高原就是无人区,邪马台女王还没出身,吴越甚至有老虎。
敌人很简单,所以靠着武器的批判,就能把匈奴批判在地上。
直到你家出四世三公,我家也出四世三公;直到陈群正式提出九品中正制,把“唯才是举”扔到粪坑里;直到司马家一窝接着一窝的脑残内讧互殴,批判的武器就不灵了。
因为别人的武器比你还厉害。
而现在,唐朝半只脚踩在了盛世的门槛上,手中的武器已经到了想要批判谁就能批判谁的地步。
可是,作为皇帝,李世民意识到,这样还不够。
物质的,只能通过物质来对抗。可一旦变质,又该如何挽回,如何续命呢?
五十年、一百年,帝国不会一直这样维持下去,勋贵和文官,勋贵内部的新老争斗,文官内的高门寒门,总会有一个出问题。几百年这些都不出问题,东胡灭亡是匈奴,匈奴灭亡是鲜卑……草原上杂七杂八的族群根本不介意自己的爹不是亲爹,他们框一下就算自己人,动物性的求存延续,远大于社会性的发展进步。
可谁没钦定落后的就一定不能战胜先进的啊。
看完了李淳风的奏疏,李世民一时间有些沉默,盯着李淳风,总觉得这个道士背后有一个奇怪的猥琐的影子在闪烁。
“李淳风。”
皇帝想了想,有了决定。
“臣在。”
“我封你一个化胡大使,再列几个条陈给我,内府、民部、太史局,都会抽调一些财帛给你。再给你五张封赏圣旨,空白的,填谁的名字,在外可以一言而决之。”
想了想,皇帝突然随口问道,“在太史局去职之后,莫非你就是琢磨这个?”
“为陛下分忧,乃臣分内之事。”
“时值菊月,难道没去登高玩耍吗?朕听说荆襄秋景宜人,最是惬意……”
李淳风嘴角抽了一下,镇定道:“臣一定会去看看的。”
没过几天,皇帝召开了重臣扩大会议,在会议上,皇帝说了,前线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朕很高兴啊。朕决定,让人效仿祖先化胡,准备弄个“化胡文化年”,你们觉得如何啊?
四大天王有三个带头鼓掌叫道: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