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文字材料要注重在三个方面下功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公文写作知识最新章节!
当前,机关干部在文字材料写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针对性不强,深刻性不够,缺乏厚度和份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机关文字材料写作工作的实践,分别谈点体会。
一、要在增强文字材料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判断一个材料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材料有没有针对性。一些材料质量不高、领导不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针对性。针对性从哪里来,最直接的就是抓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尖锐、越贴近实际、越具有普遍意义,引起的反响就越大。抓哪些问题?要抓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和代表性,讲出来后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要抓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把那些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在合适的场合讲出来,让群众和部属清楚组织的看法和态度,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和交待;要抓将要遇到的关键问题,讲这一类问题,主要目的是增强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那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增强文字材料的针对性呢?我认为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切中要害。鼓要敲在点子上,蛇要打在七寸上。提出问题要直奔关键,敢于查摆矛盾,敢于揭露倾向性问题,追究其原因、教训。有一个材料对好人主义和叫好主义分析得比较好,可以说讲在了点子上和要害处,它是这样讲的:现在一些单位叫好主义很有市场,叫好主义比好人主义有新发展。好人主义只是不敢和不愿得罪人,叫好主义则把功夫下在拍马溜须上,见人就讲过年的话,逢人先戴高帽子,就连党委民主生活会上,也往往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很难开展起来。有的怕得罪人,批评别人开不了口、处理问题下不了手,甚至在有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退让;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这都是与好人主义与叫好主义盛行分不开的,也说明一些单位少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必须在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上下功夫。二是要由表及里挖深处。对司空见惯的问题,不能光是摆现象、谈危害,而应站在更高起点上分析,从更新的角度来审视,找出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能不能把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找出来,是决定材料思想性强弱的重要方面。分析问题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要涉及方方面面,要讲最本质的东西,不能老和尚的帽子——平平沓沓。如果要害的、本质性的原因找不到、写不透,材料的思想性就上不去。俗话说,掘深井得甘泉。我们打井挖了很多锹的时候,常有差不多的感觉,可就是不出水,如果这时不停地挖上几锹,甘泉就会喷涌而出,少挖一两锹,就可能是一个枯井。分析问题也常是这样,感到差不多的时候往往也是才思枯竭的时候,这时如果再鼓一把劲、努一把力,就可能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了。最近听一位教授的辅导讲座,他在讲到少数党委班子成员不会正确处理原则与感情的关系时,对问题分析得比较深,原因找得比较准:党委班子成员作为担当一定职责、拥有一定权力的社会行为主体,往往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汇点和方方面面感情的关注点,不讲关系、不讲感情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有一种倾向,有些事情明知道办了违反原则,但考虑到有的是上级交办的,不办怕影响在上级心目中的印象;有的是同事、战友、熟人托办的,不办怕人家说自己不够意思;有的是地方对口部门求办的,不办怕断了后路、以后不好来往,再三权衡,最终还是原则让位于感情,说了不该说的话,办了不该办的事。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个人主义思想作怪,是等价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生活的表现。三是要写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材料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工作、启发思想、推动实践。我们无论起草什么样的材料,都不光是念给别人听的,不仅要告诉别人怎么看,还要告诉别人怎么干,力求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措施。因此,起草材料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多想办法、多拿对策,注意材料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一些常讲的问题、经常性主要工作,尽量写出新思想、新分析、新思路,拿出新举措,让人听后思想有启发、行动有遵循、工作有抓手。最近看了一个材料,对党委正副书记如何对待名利、做好让的功夫写得很到位,提出的办法操作性比较强,很受启发:在名利面前,每个党委正副书记都要超脱一些,名利这个东西,争是争不来的。争名夺利、争权夺势、争你我高低,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事业受损,个人发展也受限。党委正副书记一定要有大家的胸怀,在成绩荣誉面前要让,多讲对方的功劳和作用;在出头露脸的机会面前要让,自觉充当幕后的英雄;在名利和好处面前要让,自觉经受住寂寞和淡泊的考验;书记对副书记要让,充分调动副书记抓全面、负全责的积极性;老同志对新同志要让,多给对方提供摔打锻炼的机会;但发生问题时,正副书记尤其是书记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主要责任,切不可‘出了成绩都是我的,有了问题都是你的’,更不能相互推诿、互相指责,真正在互信、互通、互让的基础上促成正副书记彼此的协调配合。
二、要在增强文字材料的深刻性上下功夫
一篇文字材料要能够使人看得完、看得懂,能说服人、打动人,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关键就在于材料的文字和思想要深刻,这应成为每个同志写材料的最高追求。起草文字材料过程中,要想使思想有深度、文字很尖刻,能深入人心、产生共鸣,就必须在增强深刻性上下功夫。一是把深刻寓于精粹事实中。过去有一种模糊认识,总认为一强调材料的深刻性,就是要多些议论或思想性强的话。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来源于秘书工作客观事实,材料的深刻性、可读性是由客观事实本身决定的,只有通过反映事实才能体现出思想的力量。许多精典文章大都是多用情况、具体的做法、具体的数据等事实作为依据来反映深刻的思想。运用事实材料说明观点,必须力求鲜活,善于运用调查和数字资料。有篇文章用了这样一个调查资料来说明苏共跨台的重要原因,提醒执政党要过好地位关,警惕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滥用、不变质、不丧失:1990年苏联社科院作过一个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难怪1991年,前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发动8?19政变,想挽救苏共,结果1900多万党员,响应者寥寥无几,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楷模,用什么样的赞美语言歌颂都嫌不到位。有一份材料用了这样一串数字:周总理是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的,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24小时有9天;15—18小时有74天;19—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时以内。而从3月中旬到5月底,2个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有这一连串数字,任何赞美的评价都可视为多余。此外,在选用事实材料时,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写材料最忌到处开花花不艳,能提示事物本质的过得硬的典型事例,比一般事例不知要强多少倍;能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问题的,绝对不用两个、三个,否则材料就精简不下来,文章就显得拖拉无味,浮在上面沉不下去。我们起草文字材料时,应注意根据有关要求,精选那些有广泛代表性,有高度概括力和最强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反复对比、优中选优,用例贴切、干净利落,切实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见微知著的奇效。魏魏同志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写时用了20多个例子,显得拉杂拖沓,后来只用了5个典型事例,最后发表时他又删除了2个,只留下3个响响当当的典型事例,全文精粹简练、生动感人,成为有口皆碑的传世精品。二是把深刻包含在打烙印的语言中。实践证明,一份材料要想增强深刻性,就必须善于运用打烙印的语言,使人听了以后有可以记住的闪光语言和重要观点。要注重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表述,高度概括思想,切实给人以深刻印象。像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讲的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小平同志讲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陈云同志关于党风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等等,都给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如果语言平平淡淡,像一碗白开水,便难以给人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材料就难免逊色。材料语言要打烙印,就要揭示本质、一语中的,有特点和个性化,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拿起草领导讲话来说,当前随着人们的知识结构的变化,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那种干巴巴的材料语言越来越没有市场,而是更多地向政治语体、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汲取营养,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可以直接拿来。象xx指出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事实,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等,这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讲话语言的表现力,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是把深刻埋在浅显中。写材料有一个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化,用群众语言来教育群众的问题,看似浅实则深,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现在看,真正的大境界是文字表述极其简朴,甚至带着土气,但好念、中听,越咂摸越有味道,这样的表述群众喜欢,好听好记。比如,xx年12月7日,温总理会见旅美华侨时讲的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心总是和我们在一起;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来形容华人华侨和祖国的关系。像有些文字材料中,书记是蜡烛芯,委员是蜡烛油,点子是蜡烛芯,烧子是蜡烛油,来形容书记与委员的关系;以来去匆匆的是工作组,面貌依旧的是党支部来形容机关抓基层作风不够扎实;以连队就像火炉子,一要及时添柴、二要适当透气,不能不按规矩办,如果你捅两下,他捅两下,再旺的火也捅灭了来形容领导机关建立正规秩序的重要性;以机关是刀把、基层是刀尖、刀把往哪里使劲,刀尖就往哪里用力来形容机关与基层的关系;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哪群众的夸奖,来形容抓工作、搞建设,群众公认、大家满意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批评时脸红一阵子,受益却是一辈子来形容相互批评的重要性等等,虽然话很朴实,但都显得形容到位,入情入理,比起长篇阔论地讲大道理要深刻很多。
三、要在增强文字材料的厚实性上下功夫
现在人们看一份材料的质量也常常用有没有厚度、有没有份量来评价。这里讲的厚度和份量,除了指材料的主题重大、意义重要之外,还指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大的信息量,也是决定材料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感到,增加材料的厚度,需注重把握好这样四点。一要掌握上情下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材料首先要掌握必需的大量的素材。材料写作所需的素材是多方面的,有两个基本方面必需掌握,这就是吃透上情和摸透下情。在材料写作中,上情如同天,下情如同地。只有掌握上情需要,想出来的问题才有指导性;只有了解下情实际,抓出来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做到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方法有很多,如及时认真学习上级批示精神,对上情切实把握准、领会透;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际,对下情真正了解细、掌握实。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勤于思考,用自己头脑这个加工厂,对来自上下、天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找准结合点,捕捉阴阳放电的火花。二要增厚知识底蕴。机关干部起草的文字材料,大量的是领导讲话、、情况反映等综合性材料,这就要求掌握必备的知识,在本职业务上成为专家,在掌握相关知识上要当杂家,努力拓宽知识面,特别是多学点历史知识,这方面知识丰富了,文章写出来就有厚重感。有的同志写材料左右逢源,哪个方面的材料都能拿得起、攻得下,脑子就像一个内存很大的资料库,总有说不完的好话、用不完的事例,关键在于这些同志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机关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成为知识的富有者,努力把根基夯实,把视野拓宽,起草文字材料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三要突出抓住亮点。就是要把精心提炼概括的点题话,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典型事例等重要素材,均匀合理地运用布置到材料的各个层次、各个段落之中,把材料充实丰满起来,既避免产生观点事例过分集中拥挤或偏沉失重的感觉,又力求具有高低起伏的韵律变化,增强材料的韵味和可读性。四要多用复合句式。一是语言多用短句。中国优秀的古体和文言文都是语言精炼传神的佳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然每句只有短短十几个字,但内涵、意境包容量很大,读来耐人寻味。二是表述具有跳跃性。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牵神连,很少使用过渡性的语言。一些单位起草的,仅从其语言表述的精炼、准确、到位等特色上看,常常一句话一个思想,一句话一项工作,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全篇语言紧凑、干净利落,堪称学习借鉴的成功之作。
当前,机关干部在文字材料写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针对性不强,深刻性不够,缺乏厚度和份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机关文字材料写作工作的实践,分别谈点体会。
一、要在增强文字材料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判断一个材料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材料有没有针对性。一些材料质量不高、领导不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针对性。针对性从哪里来,最直接的就是抓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尖锐、越贴近实际、越具有普遍意义,引起的反响就越大。抓哪些问题?要抓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和代表性,讲出来后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要抓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把那些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在合适的场合讲出来,让群众和部属清楚组织的看法和态度,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和交待;要抓将要遇到的关键问题,讲这一类问题,主要目的是增强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那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增强文字材料的针对性呢?我认为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切中要害。鼓要敲在点子上,蛇要打在七寸上。提出问题要直奔关键,敢于查摆矛盾,敢于揭露倾向性问题,追究其原因、教训。有一个材料对好人主义和叫好主义分析得比较好,可以说讲在了点子上和要害处,它是这样讲的:现在一些单位叫好主义很有市场,叫好主义比好人主义有新发展。好人主义只是不敢和不愿得罪人,叫好主义则把功夫下在拍马溜须上,见人就讲过年的话,逢人先戴高帽子,就连党委民主生活会上,也往往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很难开展起来。有的怕得罪人,批评别人开不了口、处理问题下不了手,甚至在有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退让;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这都是与好人主义与叫好主义盛行分不开的,也说明一些单位少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必须在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上下功夫。二是要由表及里挖深处。对司空见惯的问题,不能光是摆现象、谈危害,而应站在更高起点上分析,从更新的角度来审视,找出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能不能把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找出来,是决定材料思想性强弱的重要方面。分析问题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要涉及方方面面,要讲最本质的东西,不能老和尚的帽子——平平沓沓。如果要害的、本质性的原因找不到、写不透,材料的思想性就上不去。俗话说,掘深井得甘泉。我们打井挖了很多锹的时候,常有差不多的感觉,可就是不出水,如果这时不停地挖上几锹,甘泉就会喷涌而出,少挖一两锹,就可能是一个枯井。分析问题也常是这样,感到差不多的时候往往也是才思枯竭的时候,这时如果再鼓一把劲、努一把力,就可能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了。最近听一位教授的辅导讲座,他在讲到少数党委班子成员不会正确处理原则与感情的关系时,对问题分析得比较深,原因找得比较准:党委班子成员作为担当一定职责、拥有一定权力的社会行为主体,往往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汇点和方方面面感情的关注点,不讲关系、不讲感情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有一种倾向,有些事情明知道办了违反原则,但考虑到有的是上级交办的,不办怕影响在上级心目中的印象;有的是同事、战友、熟人托办的,不办怕人家说自己不够意思;有的是地方对口部门求办的,不办怕断了后路、以后不好来往,再三权衡,最终还是原则让位于感情,说了不该说的话,办了不该办的事。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个人主义思想作怪,是等价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生活的表现。三是要写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材料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工作、启发思想、推动实践。我们无论起草什么样的材料,都不光是念给别人听的,不仅要告诉别人怎么看,还要告诉别人怎么干,力求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措施。因此,起草材料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多想办法、多拿对策,注意材料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一些常讲的问题、经常性主要工作,尽量写出新思想、新分析、新思路,拿出新举措,让人听后思想有启发、行动有遵循、工作有抓手。最近看了一个材料,对党委正副书记如何对待名利、做好让的功夫写得很到位,提出的办法操作性比较强,很受启发:在名利面前,每个党委正副书记都要超脱一些,名利这个东西,争是争不来的。争名夺利、争权夺势、争你我高低,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事业受损,个人发展也受限。党委正副书记一定要有大家的胸怀,在成绩荣誉面前要让,多讲对方的功劳和作用;在出头露脸的机会面前要让,自觉充当幕后的英雄;在名利和好处面前要让,自觉经受住寂寞和淡泊的考验;书记对副书记要让,充分调动副书记抓全面、负全责的积极性;老同志对新同志要让,多给对方提供摔打锻炼的机会;但发生问题时,正副书记尤其是书记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主要责任,切不可‘出了成绩都是我的,有了问题都是你的’,更不能相互推诿、互相指责,真正在互信、互通、互让的基础上促成正副书记彼此的协调配合。
二、要在增强文字材料的深刻性上下功夫
一篇文字材料要能够使人看得完、看得懂,能说服人、打动人,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关键就在于材料的文字和思想要深刻,这应成为每个同志写材料的最高追求。起草文字材料过程中,要想使思想有深度、文字很尖刻,能深入人心、产生共鸣,就必须在增强深刻性上下功夫。一是把深刻寓于精粹事实中。过去有一种模糊认识,总认为一强调材料的深刻性,就是要多些议论或思想性强的话。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来源于秘书工作客观事实,材料的深刻性、可读性是由客观事实本身决定的,只有通过反映事实才能体现出思想的力量。许多精典文章大都是多用情况、具体的做法、具体的数据等事实作为依据来反映深刻的思想。运用事实材料说明观点,必须力求鲜活,善于运用调查和数字资料。有篇文章用了这样一个调查资料来说明苏共跨台的重要原因,提醒执政党要过好地位关,警惕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滥用、不变质、不丧失:1990年苏联社科院作过一个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难怪1991年,前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发动8?19政变,想挽救苏共,结果1900多万党员,响应者寥寥无几,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楷模,用什么样的赞美语言歌颂都嫌不到位。有一份材料用了这样一串数字:周总理是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的,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24小时有9天;15—18小时有74天;19—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时以内。而从3月中旬到5月底,2个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有这一连串数字,任何赞美的评价都可视为多余。此外,在选用事实材料时,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写材料最忌到处开花花不艳,能提示事物本质的过得硬的典型事例,比一般事例不知要强多少倍;能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问题的,绝对不用两个、三个,否则材料就精简不下来,文章就显得拖拉无味,浮在上面沉不下去。我们起草文字材料时,应注意根据有关要求,精选那些有广泛代表性,有高度概括力和最强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反复对比、优中选优,用例贴切、干净利落,切实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见微知著的奇效。魏魏同志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写时用了20多个例子,显得拉杂拖沓,后来只用了5个典型事例,最后发表时他又删除了2个,只留下3个响响当当的典型事例,全文精粹简练、生动感人,成为有口皆碑的传世精品。二是把深刻包含在打烙印的语言中。实践证明,一份材料要想增强深刻性,就必须善于运用打烙印的语言,使人听了以后有可以记住的闪光语言和重要观点。要注重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表述,高度概括思想,切实给人以深刻印象。像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讲的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小平同志讲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陈云同志关于党风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等等,都给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如果语言平平淡淡,像一碗白开水,便难以给人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材料就难免逊色。材料语言要打烙印,就要揭示本质、一语中的,有特点和个性化,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拿起草领导讲话来说,当前随着人们的知识结构的变化,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那种干巴巴的材料语言越来越没有市场,而是更多地向政治语体、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汲取营养,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可以直接拿来。象xx指出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事实,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等,这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讲话语言的表现力,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是把深刻埋在浅显中。写材料有一个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化,用群众语言来教育群众的问题,看似浅实则深,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现在看,真正的大境界是文字表述极其简朴,甚至带着土气,但好念、中听,越咂摸越有味道,这样的表述群众喜欢,好听好记。比如,xx年12月7日,温总理会见旅美华侨时讲的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心总是和我们在一起;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来形容华人华侨和祖国的关系。像有些文字材料中,书记是蜡烛芯,委员是蜡烛油,点子是蜡烛芯,烧子是蜡烛油,来形容书记与委员的关系;以来去匆匆的是工作组,面貌依旧的是党支部来形容机关抓基层作风不够扎实;以连队就像火炉子,一要及时添柴、二要适当透气,不能不按规矩办,如果你捅两下,他捅两下,再旺的火也捅灭了来形容领导机关建立正规秩序的重要性;以机关是刀把、基层是刀尖、刀把往哪里使劲,刀尖就往哪里用力来形容机关与基层的关系;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哪群众的夸奖,来形容抓工作、搞建设,群众公认、大家满意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批评时脸红一阵子,受益却是一辈子来形容相互批评的重要性等等,虽然话很朴实,但都显得形容到位,入情入理,比起长篇阔论地讲大道理要深刻很多。
三、要在增强文字材料的厚实性上下功夫
现在人们看一份材料的质量也常常用有没有厚度、有没有份量来评价。这里讲的厚度和份量,除了指材料的主题重大、意义重要之外,还指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大的信息量,也是决定材料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感到,增加材料的厚度,需注重把握好这样四点。一要掌握上情下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材料首先要掌握必需的大量的素材。材料写作所需的素材是多方面的,有两个基本方面必需掌握,这就是吃透上情和摸透下情。在材料写作中,上情如同天,下情如同地。只有掌握上情需要,想出来的问题才有指导性;只有了解下情实际,抓出来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做到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方法有很多,如及时认真学习上级批示精神,对上情切实把握准、领会透;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际,对下情真正了解细、掌握实。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勤于思考,用自己头脑这个加工厂,对来自上下、天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找准结合点,捕捉阴阳放电的火花。二要增厚知识底蕴。机关干部起草的文字材料,大量的是领导讲话、、情况反映等综合性材料,这就要求掌握必备的知识,在本职业务上成为专家,在掌握相关知识上要当杂家,努力拓宽知识面,特别是多学点历史知识,这方面知识丰富了,文章写出来就有厚重感。有的同志写材料左右逢源,哪个方面的材料都能拿得起、攻得下,脑子就像一个内存很大的资料库,总有说不完的好话、用不完的事例,关键在于这些同志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机关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成为知识的富有者,努力把根基夯实,把视野拓宽,起草文字材料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三要突出抓住亮点。就是要把精心提炼概括的点题话,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典型事例等重要素材,均匀合理地运用布置到材料的各个层次、各个段落之中,把材料充实丰满起来,既避免产生观点事例过分集中拥挤或偏沉失重的感觉,又力求具有高低起伏的韵律变化,增强材料的韵味和可读性。四要多用复合句式。一是语言多用短句。中国优秀的古体和文言文都是语言精炼传神的佳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然每句只有短短十几个字,但内涵、意境包容量很大,读来耐人寻味。二是表述具有跳跃性。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牵神连,很少使用过渡性的语言。一些单位起草的,仅从其语言表述的精炼、准确、到位等特色上看,常常一句话一个思想,一句话一项工作,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全篇语言紧凑、干净利落,堪称学习借鉴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