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惊变_分卷阅读_46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大明惊变最新章节!
蒯玉珠极为愕然,问道:“这是何故?难道是为了救我吗?骥哥哥,你我一起长大,你该知道我的性子,我宁可自己死了,也不要你向坏人屈服。”又问道:“于少保一定不会为了我做出有损朝廷利益的事,他老人家知道你跟坏人私自达成协议了吗?”
朱骥不便当众谈及此事,便道:“这件事,不止于你一人安危,而是牵涉重大,容我慢慢跟你解释。”一面安抚蒯玉珠,一面挥手命手下让开,放穆沙等人离去。穆沙也不多言,只以蒙古人的礼节深深鞠了个躬,表示谢意,随即扬长而去。
正好京营恭顺侯吴瑾率人赶来,其妹吴珊瑚也跟在后面。朱骥忙告道:“事情已经解决了。”向吴瑾使了个眼色,吴瑾便命妹妹先送蒯玉珠回娘家,好与家人团聚。
朱骥告道:“适才穆沙提及还有人在打玉珠的主意,这次怕是针对于少保。”
吴瑾忙道:“放心,有我在,一定尽全力保护于少保家人安然无恙。”顿了顿,又道:“你自己也要当心。”
朱骥点点头,送走吴瑾,忽觉得眼前一阵昏黑,脚下一个趔趄,险些站立不住,幸亏一旁的林鹗及时伸手扶住。
林鹗问道:“朱兄,你脸色十分难看,是不是生病了?”
朱骥料想是体内毒性发作,却不便宣扬,只道:“我没事。”
林鹗道:“玉珠一案虽已解决,但朱兄预备如何上报?”朱骥道:“事已至此,只能据实而言了。”大致说了内里情由。
林鹗这才知道穆沙一伙蒙古人的真正目的在于太上皇,不由得骇然色变,道:“钟同已因复储一事遭杀身之祸,章纶亦是濒死,足见太上皇父子是当今皇帝的心头刺,提都不能提上一句。穆沙这件事,虽则太上皇并不知情,但若皇帝知道蒙古人竟意图助太上皇复辟,怕是不会就此甘休。一旦手足相残,将是自本朝靖难之役以来的第二大悲剧。而且极有可能皇帝因发怒而对蒙古用兵,兵衅再起,非黎民之福。”
朱骥亦是极感为难,道:“我一开始便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直刻意隐瞒内幕,连我岳父于少保也是不久前才知道真相。然目下玉珠全身而退,安然无恙,而歹人竟无一人就擒,实再难编一套谎话自圆其说。”
林鹗沉吟半晌,也没有好的办法,便问道:“杨埙人呢?他脑子活,主意多,也许会有办法。”朱骥道:“他去追索内应线索,一直没有回来。”
话音刚落,司礼监大宦官金英便匆匆赶到。他虽竭力保持一贯气定神闲的姿态,但仍然难掩焦灼之情,急迫问道:“听说是日本人绑架了蒯匠官之女蒯玉珠,意图要挟于少保拿郑和宝图交换,可有这回事?”
朱骥道:“唔,这个……确实有歹人联络过我,约我在白塔会面,称玉珠在他们手中,要我拿郑和宝图去交换,但并没有表明身份。最终还是杨埙杨匠官从蛛丝马迹中推测出他们是日本人。”
金英长舒一口气,道:“原来是这样!杨匠官到过日本,熟悉日本人情,他既然说歹人是日本人,应该是没错的了。”
金氏一到场便称听闻是日本人行绑架之事,语气甚是肯定,然听到朱骥的对答后,神色、语气大为舒缓,好像是很欣慰终于找到了人证、物证。朱骥心如明镜,愈发肯定金英便是蒙古人的内应,料想对方已经得知日本人图谋郑和宝图一事,竟异想天开地想要将罪名嫁祸到日本头上,如此,旁人便不会再怀疑事情与太上皇有关,可谓十分高明的说辞。朱骥因为此事牵涉重大,也不能轻易揭破金英牵涉其中,试想连司礼监头号大宦官兴安都没有找到金英的把柄和证据,他又如何能捅穿这层纸?
但金英亦是胆大之极,明知道极可能遭到怀疑,仍然赶来与朱骥当面议论蒯玉珠一案。虽然二人各有立场,且目的不同,但仍然有串通证词的嫌疑。或许金英以为曾经将禁中机密透露给于谦,算是对朱骥有恩。又或许他猜及于谦、朱骥这对翁婿心怀忠义,不忍见到太上皇处境雪上加霜,即便猜到真相,也不会就此揭露出来,更何况牵涉进案子的直接当事人是于府儿媳。
金英又饶有深意地看了朱骥一眼,道:“圣上已经得知此事,很是震怒,决意停止日本使团朝贡,命他们立即动身返国。”
言外之意,无非是明景帝已经相信了日本人绑架蒯玉珠以换取郑和宝图的说法,让锦衣卫不要再节外生枝,以此上报便是了。
朱骥明知这是最好的解释,但还是难以轻易释怀,尤其是锦衣卫百户杨铭因此而遭灭口,案子却草草了之,真凶逍遥法外,他又如何向死者在天之灵交代?
金英见朱骥沉默不应,料想他已经默认,便拱手辞去。
林鹗不知日本人卷入并联络朱骥一事,问道:“当真有日本人牵涉进来吗?”朱骥点了点头,道:“据杨埙推测,这些人跟数年前闯入兵部官署盗取机密文书的是同一伙人。”
林鹗道:“如此,金英这套说辞倒是最好的交代了。”压低声音,不无忧心道,“虽然玉珠这件案子算是揭过了,没有牵连太上皇。但那起金刀案,如果阮浪、王瑶挺不过酷刑,扯出太上皇,只怕南宫内外都难逃一死。”无奈地摇了摇头,又道,“这几日午夜梦醒,我常恨自己没有钟同那样的胆识和勇气……”双眼晶晶发亮,语音也哽咽了起来,不忍说完,怅叹一声,亦拱手辞去。
蒯玉珠一案竟如此轻易解决,除了杨铭死得冤枉外,还算是比较圆满的结局。然朱骥心中仍有诸多顾虑及疑问——
譬如金英不惜勾结外番,与蒙古人结盟以营救太上皇,而今事已难成,且正如林鹗所言,即便蒯玉珠一案息事宁人,但还有金刀案,太上皇亦是处境堪忧,金英是否还会有别的计划,甚至铤而走险?
又譬如穆沙提及还有人将蒯玉珠当作一件奇货,愿以高价购买,联想到之前紫苏曾谎称手中握有蒯玉珠,出价者多半也是这伙日本人。这些人在北京潜伏多年,知道蒯玉珠被绑不足为奇,但他们又是如何与穆沙这伙人联络上的呢?还是说,大明内应非但外通蒙古,甚至与日本也有所交结?
还有蒋琼琼失踪一案,她当日着急找朱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因为她入宫方便,知悉了金英秘事,亦被金氏杀人灭口?
仓促之间,朱骥难以想明白究竟,不由又念叨起杨埙的机智聪明来,苦闷他不在身边。只是自皇恩桥一别后,杨埙竟再无消息。朱骥派了人到处寻找,均没有找到。他心中隐约感到不妙,亲自去找太监李发,想问问当日他到底对杨埙说了什么。然李发竟也在当日离开神秘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就此人间蒸发了。司礼监大宦官兴安还为此亲自到锦衣卫报案,暗指李发失踪是另一大宦官金英所为。
朱骥心道:“李发是兴安的心腹,曾受命监视孙国丈府邸,多半是要拿捏孙太后一方或是金英的短处。前者多半是为了奉承当今皇帝,最终将太上皇拖下水。后者则是为了铲除对手。此刻李发失踪,极可能是被金英灭了口。之前杨埙全力追查内应线索,去找过李发后,大概也猜到金英便是内应,说不定一时情急,直接去质问金英,竟被他……”
他不敢想象杨埙被金英灭口的情形,料想一时无法找到指证金氏的证据,遂干脆直接来找金英,开诚布公地问是不是对方杀了杨铭和杨埙。
金英愕然道:“杨铭是太上皇最喜欢的人,我怎么会杀他?杨埙更谈不上了,我都有好几年没见过他了。听说他好不容易才娶到心仪的女子,一直陪着妻儿待在苏州老家。”
朱骥却是不信,道:“难道金司礼不知道杨埙奉诏回来京城了吗?”
金英道:“我倒是知道皇上欲修缮太庙,所以召杨埙回京了,但一直没有机会碰面。朱指挥,你我都是明白人,明人不说暗话,杨埙是个聪明人,我怎么会杀他?”又问道:“到底是什么缘由,促使朱指挥怀疑我是凶手?”
朱骥不答,又问道:“那么李发呢?”金英料想不说实话,难以轻易打发走对方,便颔首道:“李发或许跟我有点儿干系,但杨铭、杨埙二人决计不是我下的手。我可以对天起誓,若有虚言,就让我来世仍然做不得男人。”
对于身体残缺、心理屈辱的太监,这算是最毒最重的誓言了。朱骥遂点了点头,道:“好,我相信金司礼。”又问道:“会不会是穆沙那些人下的手?”
金英道:“决计不是。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目的是要救人,不是来杀人。”想了想,问道:“会不会是日本人下的手?”
朱骥摇头道:“杨埙还有这个可能,可杨铭跟日本人扯不上半点儿干系。”
金英道:“或许本来就是两起案子呢?”
朱骥道:“应该不会。当日杨铭赶着去找杨埙,当晚即遭毒手。而杨埙赶来皇宫见过李发后,便就此消失不见。我有一种直觉,感觉这两件案子是同一凶手所为。”
杨铭受命到金桂楼一带盘问证人,他所发现的线索,一定跟蒯玉珠一案有关。依照杨埙推测,极可能事关内应。即使到现在,这一推测仍然最有可能。目下已能肯定蒙古人内应便是金英,但他肯以毒誓表明自己没有杀人。可除了金英之外,还有谁有杀杨铭灭口的动机呢?
杨埙也是同理。当日他赶往皇宫面见李发,也是因为追查内应,而金英也没有杀他,又有谁还想杀死一个漆匠呢?虽则日本人倒有可能,因为杨埙屡屡坏了他们的事,但朱骥却感到杨埙一案一定与杨铭被杀有关,他隐约中觉得有一根线能将这两件案子串连起来,却始终理不清楚。
尽管猜到杨埙多半已遭不幸,但朱骥仍心存侥幸,期待好友某一日会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依然带着那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一天始终没有到来。
幸运的是,朱骥预料自己将毒发身亡并未如期到来。有人投了一包药给礼部尚书胡濙,称是朱骥所中之毒的解药。胡濙本是良医,仔细检验后,认为可信,朱骥遂一口服下,身上奇毒果然因此而解。但由此再度引发了一桩迷案——
这解药当然来自日本一方,可他们未能取得郑和宝图,亦未进一步联络朱骥,为何肯轻易交出解药,从而失去了唯一的筹码?
最关键的是,知道朱骥中毒且由胡濙救治者,不过寥寥几人,胡濙、于康均未对旁人透露,且对解药来由一无所知,那么就只剩下杨埙了。会不会是他设法从日本人手中取得了解药,又托人带给胡濙?那么取得解药之后,情形又如何呢,杨埙是被杀了,还是遭人囚禁?
然联络过朱骥的紫苏及其同党再未露面,线索中断。日本使团亦因卷入蒯玉珠一案而被明廷驱逐离京,但明景帝仍客气对待使者,且按照惯例给予赏赐。
彼时除贡物外,使者所携私物增了十倍。礼部官员上言道:“宣德年间,凡使臣所携私物,俱按时价给钱钞,或折支布帛,为数不多,却已大获利。今若仍旧制,当给钱二十一万七千,银价如之,应大减其值。”
明景帝也觉得二十一万太多,下令给银三万五千七。日本使臣极为不悦,当场甩了黑脸。明景帝不愿意得罪邻国,下诏增钱一万。日本使者犹以为少,要求增赐他物。明景帝只求这些人快点离去,不惜讨好,又下诏赠布帛一千五百匹,日本使臣这才怏怏而去。
日本一行人离开中国时,路过山东临清,见当地富庶繁华,动了贼心,公然大掠居民财货。驻守临清的明军指挥前往诘责,反而被日本使臣殴打致死。有司请朝廷处置日本使团,明景帝口称恐失远人之心,反而下诏礼送日本使团离去。
至于郑和宝图,仍有后话。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知道父皇生前念念不忘重下西洋,意欲替父皇实现心愿,命宦官传令兵部,将郑和宝图奉上。掌管兵部文书的车驾郎中刘大夏[5]先行得知消息,认为重开西洋劳民伤财,而下西洋所带回之物只是一些奢侈品,对普通百姓没有任何用处。他思虑之后,料想无力谏阻皇帝,干脆利用职务之便,将国家机密文档郑和宝图私下取出烧毁[6]。
兵部尚书项忠接到明宪宗诏令后,亲自赶来车驾司寻找郑和宝图,结果不见踪影。明宪宗遍索不得,只好不再提重开西洋之事。这是后话,不再赘述。
蒯玉珠一案未曾公开,常人并不了解,京师官民议论热切关注的是金刀案,几近轰动全城。因为都跟太上皇有关,人们难免将此案与之前钟同、章纶的上书联系起来。尤其出人意料的是,阮浪、王瑶虽只是宦官,却跟钟、章二位大臣一样,抵挡住了严刑拷打,极有骨气,始终只说金刀是太上皇朱祁镇送的生日礼物,并无其他。明景帝朱祁钰却不肯善罢甘休,穷治不已。大概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想找机会置兄长于死地,现在机会送上来门来,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因为反复审讯,这场大狱的始作俑者锦衣卫长官卢忠也不得不上堂作证。卢忠只是个草包,起初不过是猜到明景帝心思,想逢迎上意,借诬告升官发财,却没有想到惹了这么一场大祸。他见事情闹大了,又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开始害怕起来,希望能够早些脱身。
经人指点,卢忠找到了算命先生仝寅,跪地恳求对方为自己占卜。仝寅被纠缠不过,便为卢忠卜了一个天泽履卦,摇头道:“易言:‘履虎尾,咥人凶。’不咥人犹可,咥人则凶。”
卢忠吓了一跳,见对方果然大有能耐,连忙将金刀案实为诬告之实情相告,求化解之法。仝寅不耻卢忠为人,怒道:“是兆大凶,死不足赎。”将卢忠赶了出去。
卢忠恐惧之极,反复思量后,便开始装疯卖傻。这一法子相当奏效,他虽被免去了锦衣卫指挥的职务,但竟因此得以逃脱金刀案。
原告既然是个疯子,话自然不能相信,按理来说,阮浪和王瑶之狱应该得解,明景帝朱祁钰却还是不放心,将王瑶处死。阮浪年纪已大,又受到酷刑折磨,未等行刑便死在狱中。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复辟,追封阮浪和王瑶二人,卢忠再装疯也无法自救,被凌迟处死,仝寅之卦果然应验。这是后话。
金刀案虽解,但明景帝朱祁钰多少还是听到了一些关于大宦官金英的流言。朱祁钰虽然怀疑金英意图与太上皇勾结,助其复辟,但却没有确凿证据。本来他是皇帝,握有生杀大权,可以随意操纵臣民生死,不需要证据便可以捏造罪名处死对方,但金英却大大不同,他手中有宣宗皇帝钦赐的免死诏。朱祁钰可以对不起兄长,但却不能忤逆生父,就算他再自私自利,再无情无义,也跨不过最后的底线。
金英仍然受到了惩处,被罢去司礼监官职,禁锢在浣衣局[7]中。不久又被释放,有诏“命往南京安处,以就优闲”,升调为南京守备太监,后病殁,葬于南京。
这位历事五朝的传奇大太监,最终还是获得了圆满的结局。许多人揣度金英手中不仅仅有一纸免死诏书,还握有足以扭转乾坤的重大宫廷机密,如此才能几度死里逃生,其子孙亦始终荣华富贵[8]。
卢忠及金英事件后,明景帝朱祁钰大为警惕,不仅加强了南内的守卫,禁止人出入,还派人将南内成片的树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援树木越过高墙与明英宗联系。南内的大门也被上了锁,锁里还灌上了铅,这样,即便有钥匙也无法开门。朱祁镇的日常饮食衣物等物品,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为防止南内与外面联络,纸笔也极少供应。
尽管如此,明景帝还是不放心,生怕朝中大臣与明英宗暗中结纳,开始倚重锦衣卫官校。正统末年,大宦官王振乱政,王振党羽马顺任锦衣卫长官,亦是气焰嚣张,不可一世。马顺既诛,廷臣极言官校缉事之弊,明景帝曾采纳,并切责官校首领,命其将所缉人犯悉送交法司察办,锦衣卫官校势焰稍稍收敛。而今情况又有所不同,明景帝欲暗察外事,遂提拔亲信毕旺为锦衣卫长官,专司侦访,暗中监视臣民言行。从此,锦衣卫官校又渐用事。这一切,都是明景帝针对亲兄长太上皇朱祁镇所采取的防范。
南内汤池仍蔓草。困顿中的朱祁镇一开始还不知道这些事,有一天出屋晒太阳,突然发现南内的树木都没有了,变得光秃秃的,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明景帝派人伐掉了。朱祁镇大为惊恐,当即全身发软,跌坐在地上。
惨红如血的斜阳照射在高墙上,南宫满园残存的花草都饱含着凄凉的悲意。这个名义上的太上皇,终于明白他不但失去了自由,且完全丧失了尊严,甚至连生命也时刻处在危险当中。他还不到三十岁,却已经经历了明朝所有皇帝中最复杂的人世沧桑。
他曾经以为,自己是大明天子,主宰着中原大地,没有什么会让他心生恐惧。就算当初在土木堡血肉纷飞的战场,他也没有畏惧。而此时此刻,他浑身发冷,仿佛掉进了深不见底的冬日冰窟中。而最可怕的是,冰窟不只是寒气逼人,还有一股巨大的旋涡,不停地在他身边转呀转呀,时时刻刻要将他吞噬。他不知道那一刻什么时候会到来,但他知道一定会来,这才是他发自心底的恐惧,无时不刻,无处不在……
明英宗身上,生动地体现出皇权对人性的巨大扭曲。在最高权力的争夺中,父子和兄弟的亲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世上最残酷和最惨烈的事情,大概要算这类皇家父子或兄弟之间为夺取权力互相残杀的斗争了。
中国自古有“心、态、习、性”的说法,意思是心变了,态度就变了;态度变了,习惯就变了;习惯变了,行为就变了;行为变了,人生就变了。明英宗的转变由内至外,从心开始——他强烈渴望重新恢复天子的荣耀。然而当他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挫折时,他又渐渐丧失了同情心和道德感,对人极其怀疑和冷漠。到他后来侥幸重新登上皇位,立即采取一系列残酷手段进行清算,也就不足为奇了。
闲庭草长,别院莺飞,南内的太上皇朱祁镇逐渐被人遗忘,而明景帝朱祁钰与李惜儿的恋情则在朝野之间传得沸沸扬扬。传闻皇帝为了解决子嗣问题,开始大肆纵情声色,甚至还将教坊司舞姬李惜儿公然召入宫中,而之前朱祁钰召教坊司蒋琼琼入宫,只是投石问路,其本意在李惜儿。
皇帝与名妓交往,在历史上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宋徽宗赵佶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李师师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由父亲煮浆代乳,抚养成人。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一直到三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俗,他父亲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才突然放声大哭,声音高亢嘹亮,声震屋瓦。那老僧合十赞道:“这小女孩真是个佛门弟子!”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作“师”,“师师”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李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入狱,病死狱中,她无依无靠,只好入娼籍李家。长成后,因色艺双全,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且慷慨有侠名,有“飞将军”和“红妆季布”的称号。天下人上至朝廷命官、王孙公子之流,下到文人雅士、三山五岳之辈,无不以一登其门为荣耀。
宋徽宗听说李师师的大名后,十分仰慕。自政和以后,皇帝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有时还叫大学士王黼同去。为了方便寻欢作乐,宋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负责出行事宜。行幸局的官员还负责帮皇帝圆谎:如果宋徽宗因淫乐当日不能上朝,就说宫中有宴饮,次日仍未回宫,就传旨称皇帝染病。
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实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占了李师师后,其他人哪敢与天子争美,只能望“师”兴叹。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词讽刺宋徽宗。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儿杀了贾奕,最后还是看在李师师的面子上,将他贬到琼州做参军。
后宫嫔妃对宋徽宗如此迷恋一个妓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宠的韦贤妃私下问宋徽宗道:“何物李娃儿,陛下悦之如此?”宋徽宗答道:“无他。但令尔等百人,改艳装,服玄素,命此娃杂处其中,迥然自别。其一种幽姿逸韵,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见李师师令宋徽宗着迷的地方在于风韵别样[9]。
明景帝朱祁钰之爱李惜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起后宫其他嫔妃,李惜儿风情大不相同,婀娜曼妙,聪慧而有个性,因而备受朱祁钰喜爱,宠赐优渥。皇帝为了讨她欢心,甚至下诏为前锦衣卫校尉王永心平反,赦免王氏亲眷家人,李惜儿亦得以脱籍。甚至连向朱祁钰推荐李惜儿的钟鼓司内官陈义、教坊司左司乐晋荣都得到了厚赏。
看到皇帝被美人迷得神魂颠倒,人们甚至暗自揣测,以朱祁钰之一意孤行及不顾体面的个性,一旦李惜儿生下儿子,她会不会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妓女出身的皇后?
为锦衣卫故校尉王永心平反诏令下达后不久,李惜儿便亲身来到锦衣卫,当面向朱骥道谢。朱骥惭愧极了,道:“不敢当,我实无尺寸之功。”
李惜儿道:“如果不是朱指挥你命蒋姊姊将我带入教坊司学舞,我便不能吸引到皇帝,更无法替亲人平反了。”又想到蒋琼琼就此下落不明,不觉黯然神伤。忽见兵部尚书于谦大踏步进来,慌忙拭泪起身,预备辞去。于谦叫道:“惜儿慢走,我是专程来找你的。”
李惜儿愕然道:“于少保找小女子何事?”
于谦道:“之前我一直没有提过,不是有意瞒你,而是为安全计。目下王永心一案已然平反,便再无忌讳。事关你表弟王安。”
王安是李惜儿舅父王永心唯一爱子。王永心被杀后,家产抄没,家眷被逮,李惜儿便是因此而入教坊司,但独有王安漏网——有人抢在官兵出动前,从王家带走了他。
李惜儿亦曾多方打探表弟王安下落,但没有任何进展。此刻听了于谦一番话,瞪大了眼睛,颤声问道:“难道……是于少保派人救走了安儿?”又不由自主地转头去看朱骥。朱骥忙道:“我对此事一无所知。”
于谦道:“这件事,除了我和具体办事的心腹,再无旁人知道。”
李惜儿忙问道:“安儿人在哪里?他还好吗?”于谦道:“他在我家乡杭州,过得很好。”
李惜儿这才知道于谦钦佩王永心忠义,想保住他唯一血脉,暗中托人救走了王安。一时热泪盈眶,当即朝于谦盈盈下拜。
于谦忙双手扶住她,又谆谆劝道:“你是一个有勇气的女子,只是你以色事君,意在谋事,未免风险太大。”言外之意,无非指李惜儿有意接近迷惑皇帝,好换来为舅父平反的机缘。
李惜儿居然也不否认,应道:“是,多谢于少保提醒。小女子早得高人指点,自有良策全身而退。”
于谦一怔,但也未过多询问。朱骥几次看到李惜儿与仝寅在一起,疑心她口中的高人即是有“神算”之称的仝寅。
事隔不久,李惜儿不知如何忤逆了明景帝朱祁钰,竟被驱赶出宫,自此不知所踪。朱骥等知情者料想她已经离开京师是非之地,到杭州去寻表弟王安了。
朱祁钰荒淫无耻,公然迎妓女入宫,人们不敢指责皇帝,便改口咒骂李惜儿红颜祸水,到今日方知真相——原来李惜儿并不求荣华富贵,刻意接近皇帝,只为替其舅王永心平反昭雪,而目的一旦达到,便生出去意。
自古妇人以色事君者,一旦失宠,不被处死,也要被打入冷宫,任凭容颜年华空耗老去。李惜儿从明景帝身上得到了她最想要的,还能够全身而退,可谓一件大奇事。
有小道消息称,李惜儿得了算命先生仝寅的指点,且未花费过一文钱,盖因仝氏同情其遭遇。还有一种说法是,瞎子仝寅亦钟爱美貌女子,对倾城倾国的李惜儿倾心不已,甘愿为她出谋划策,殚精竭虑。
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将带李惜儿入宫的钟鼓司内官陈义、教坊司左司乐晋荣杖杀,称:“奸邪小人,逢迎以图富贵乃如此!”但却未进一步追索李惜儿下落。
而神算仝寅更有奇遇。他在景泰一朝成名,在天顺一朝反而眷宠更甚。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听说仝寅曾预言他将要复辟,连复辟的时间都丝毫不差,大为称奇,打算授官给仝寅,仝寅坚决推辞不要。后来仝寅父亲仝清官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将赴徐州上任。朱祁镇听说后,生怕仝寅会跟父亲一起去徐州,连忙改仝清为锦衣卫百户,在京师供职。皇帝对仝寅的信重,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日,源西河来到锦衣卫官署,专程向朱骥告别。第五十八代衍圣公孔彦缙新近辞世,他要即刻返回山东操办恩师后事。
二人说了一番客套话后,忽各自莫名伤感起来。源西河道:“当初我答应琼娘,等到师尊过世、我尽完弟子孝道后,便与她一道远走高飞。可而今她下落不明,当日承诺,竟成一句空言……”
之前朱骥调查蒋琼琼失踪一案时,听不少人提到蒋氏与源西河走得极近,甚至源西河有意为她脱籍赎身。只是教坊司隶属于礼部,妓女都是官妓,从良并不容易,不是有钱就行,还要取得一整套官方文书。蒋琼琼也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坏了源西河衍圣公弟子的名头,事情就此拖了下来。谁想蒋氏后来莫名失踪,迄今杳无音讯,甚至不知道她到底卷入了什么事。
对于蒋琼琼,朱骥自有一番难言的情愫。虽然近年来他们极少会面,但她在他心目中,始终有一席之地,且不同于妻子于璚英及儿时玩伴吴珊瑚的感觉。每每回忆起初遇时她的艳光四射、惊若天人,都会感觉做了个不可思议的梦。她缥缈,却不虚幻,她只是静静在那个位置,若有若无,风轻云淡。
自从朱骥看到蒋琼琼与源西河在教坊司门前交谈的那一刻起,他便从蒋氏的眼神知道了她心之所系,心中虽觉涩楚,却也为她高兴。她终于有了可以托付终身的心上人,而源西河一表人才,又是名门子弟,身份尊贵,堪可配她。孰料世事无端,命运难测,她竟然就此失了踪,再也不见芳迹。
即便朱骥不愿意承认,亦清楚蒋琼琼已经遇难。在他心目中,总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她,如果她不是发现了什么,赶着来告诉他,便不会遭人灭口。而今这么长时间过去,他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到底是对头太高明,还是他自己太愚笨?她在天之灵,可愿意给他一点指引?
蒯玉珠极为愕然,问道:“这是何故?难道是为了救我吗?骥哥哥,你我一起长大,你该知道我的性子,我宁可自己死了,也不要你向坏人屈服。”又问道:“于少保一定不会为了我做出有损朝廷利益的事,他老人家知道你跟坏人私自达成协议了吗?”
朱骥不便当众谈及此事,便道:“这件事,不止于你一人安危,而是牵涉重大,容我慢慢跟你解释。”一面安抚蒯玉珠,一面挥手命手下让开,放穆沙等人离去。穆沙也不多言,只以蒙古人的礼节深深鞠了个躬,表示谢意,随即扬长而去。
正好京营恭顺侯吴瑾率人赶来,其妹吴珊瑚也跟在后面。朱骥忙告道:“事情已经解决了。”向吴瑾使了个眼色,吴瑾便命妹妹先送蒯玉珠回娘家,好与家人团聚。
朱骥告道:“适才穆沙提及还有人在打玉珠的主意,这次怕是针对于少保。”
吴瑾忙道:“放心,有我在,一定尽全力保护于少保家人安然无恙。”顿了顿,又道:“你自己也要当心。”
朱骥点点头,送走吴瑾,忽觉得眼前一阵昏黑,脚下一个趔趄,险些站立不住,幸亏一旁的林鹗及时伸手扶住。
林鹗问道:“朱兄,你脸色十分难看,是不是生病了?”
朱骥料想是体内毒性发作,却不便宣扬,只道:“我没事。”
林鹗道:“玉珠一案虽已解决,但朱兄预备如何上报?”朱骥道:“事已至此,只能据实而言了。”大致说了内里情由。
林鹗这才知道穆沙一伙蒙古人的真正目的在于太上皇,不由得骇然色变,道:“钟同已因复储一事遭杀身之祸,章纶亦是濒死,足见太上皇父子是当今皇帝的心头刺,提都不能提上一句。穆沙这件事,虽则太上皇并不知情,但若皇帝知道蒙古人竟意图助太上皇复辟,怕是不会就此甘休。一旦手足相残,将是自本朝靖难之役以来的第二大悲剧。而且极有可能皇帝因发怒而对蒙古用兵,兵衅再起,非黎民之福。”
朱骥亦是极感为难,道:“我一开始便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直刻意隐瞒内幕,连我岳父于少保也是不久前才知道真相。然目下玉珠全身而退,安然无恙,而歹人竟无一人就擒,实再难编一套谎话自圆其说。”
林鹗沉吟半晌,也没有好的办法,便问道:“杨埙人呢?他脑子活,主意多,也许会有办法。”朱骥道:“他去追索内应线索,一直没有回来。”
话音刚落,司礼监大宦官金英便匆匆赶到。他虽竭力保持一贯气定神闲的姿态,但仍然难掩焦灼之情,急迫问道:“听说是日本人绑架了蒯匠官之女蒯玉珠,意图要挟于少保拿郑和宝图交换,可有这回事?”
朱骥道:“唔,这个……确实有歹人联络过我,约我在白塔会面,称玉珠在他们手中,要我拿郑和宝图去交换,但并没有表明身份。最终还是杨埙杨匠官从蛛丝马迹中推测出他们是日本人。”
金英长舒一口气,道:“原来是这样!杨匠官到过日本,熟悉日本人情,他既然说歹人是日本人,应该是没错的了。”
金氏一到场便称听闻是日本人行绑架之事,语气甚是肯定,然听到朱骥的对答后,神色、语气大为舒缓,好像是很欣慰终于找到了人证、物证。朱骥心如明镜,愈发肯定金英便是蒙古人的内应,料想对方已经得知日本人图谋郑和宝图一事,竟异想天开地想要将罪名嫁祸到日本头上,如此,旁人便不会再怀疑事情与太上皇有关,可谓十分高明的说辞。朱骥因为此事牵涉重大,也不能轻易揭破金英牵涉其中,试想连司礼监头号大宦官兴安都没有找到金英的把柄和证据,他又如何能捅穿这层纸?
但金英亦是胆大之极,明知道极可能遭到怀疑,仍然赶来与朱骥当面议论蒯玉珠一案。虽然二人各有立场,且目的不同,但仍然有串通证词的嫌疑。或许金英以为曾经将禁中机密透露给于谦,算是对朱骥有恩。又或许他猜及于谦、朱骥这对翁婿心怀忠义,不忍见到太上皇处境雪上加霜,即便猜到真相,也不会就此揭露出来,更何况牵涉进案子的直接当事人是于府儿媳。
金英又饶有深意地看了朱骥一眼,道:“圣上已经得知此事,很是震怒,决意停止日本使团朝贡,命他们立即动身返国。”
言外之意,无非是明景帝已经相信了日本人绑架蒯玉珠以换取郑和宝图的说法,让锦衣卫不要再节外生枝,以此上报便是了。
朱骥明知这是最好的解释,但还是难以轻易释怀,尤其是锦衣卫百户杨铭因此而遭灭口,案子却草草了之,真凶逍遥法外,他又如何向死者在天之灵交代?
金英见朱骥沉默不应,料想他已经默认,便拱手辞去。
林鹗不知日本人卷入并联络朱骥一事,问道:“当真有日本人牵涉进来吗?”朱骥点了点头,道:“据杨埙推测,这些人跟数年前闯入兵部官署盗取机密文书的是同一伙人。”
林鹗道:“如此,金英这套说辞倒是最好的交代了。”压低声音,不无忧心道,“虽然玉珠这件案子算是揭过了,没有牵连太上皇。但那起金刀案,如果阮浪、王瑶挺不过酷刑,扯出太上皇,只怕南宫内外都难逃一死。”无奈地摇了摇头,又道,“这几日午夜梦醒,我常恨自己没有钟同那样的胆识和勇气……”双眼晶晶发亮,语音也哽咽了起来,不忍说完,怅叹一声,亦拱手辞去。
蒯玉珠一案竟如此轻易解决,除了杨铭死得冤枉外,还算是比较圆满的结局。然朱骥心中仍有诸多顾虑及疑问——
譬如金英不惜勾结外番,与蒙古人结盟以营救太上皇,而今事已难成,且正如林鹗所言,即便蒯玉珠一案息事宁人,但还有金刀案,太上皇亦是处境堪忧,金英是否还会有别的计划,甚至铤而走险?
又譬如穆沙提及还有人将蒯玉珠当作一件奇货,愿以高价购买,联想到之前紫苏曾谎称手中握有蒯玉珠,出价者多半也是这伙日本人。这些人在北京潜伏多年,知道蒯玉珠被绑不足为奇,但他们又是如何与穆沙这伙人联络上的呢?还是说,大明内应非但外通蒙古,甚至与日本也有所交结?
还有蒋琼琼失踪一案,她当日着急找朱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因为她入宫方便,知悉了金英秘事,亦被金氏杀人灭口?
仓促之间,朱骥难以想明白究竟,不由又念叨起杨埙的机智聪明来,苦闷他不在身边。只是自皇恩桥一别后,杨埙竟再无消息。朱骥派了人到处寻找,均没有找到。他心中隐约感到不妙,亲自去找太监李发,想问问当日他到底对杨埙说了什么。然李发竟也在当日离开神秘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就此人间蒸发了。司礼监大宦官兴安还为此亲自到锦衣卫报案,暗指李发失踪是另一大宦官金英所为。
朱骥心道:“李发是兴安的心腹,曾受命监视孙国丈府邸,多半是要拿捏孙太后一方或是金英的短处。前者多半是为了奉承当今皇帝,最终将太上皇拖下水。后者则是为了铲除对手。此刻李发失踪,极可能是被金英灭了口。之前杨埙全力追查内应线索,去找过李发后,大概也猜到金英便是内应,说不定一时情急,直接去质问金英,竟被他……”
他不敢想象杨埙被金英灭口的情形,料想一时无法找到指证金氏的证据,遂干脆直接来找金英,开诚布公地问是不是对方杀了杨铭和杨埙。
金英愕然道:“杨铭是太上皇最喜欢的人,我怎么会杀他?杨埙更谈不上了,我都有好几年没见过他了。听说他好不容易才娶到心仪的女子,一直陪着妻儿待在苏州老家。”
朱骥却是不信,道:“难道金司礼不知道杨埙奉诏回来京城了吗?”
金英道:“我倒是知道皇上欲修缮太庙,所以召杨埙回京了,但一直没有机会碰面。朱指挥,你我都是明白人,明人不说暗话,杨埙是个聪明人,我怎么会杀他?”又问道:“到底是什么缘由,促使朱指挥怀疑我是凶手?”
朱骥不答,又问道:“那么李发呢?”金英料想不说实话,难以轻易打发走对方,便颔首道:“李发或许跟我有点儿干系,但杨铭、杨埙二人决计不是我下的手。我可以对天起誓,若有虚言,就让我来世仍然做不得男人。”
对于身体残缺、心理屈辱的太监,这算是最毒最重的誓言了。朱骥遂点了点头,道:“好,我相信金司礼。”又问道:“会不会是穆沙那些人下的手?”
金英道:“决计不是。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目的是要救人,不是来杀人。”想了想,问道:“会不会是日本人下的手?”
朱骥摇头道:“杨埙还有这个可能,可杨铭跟日本人扯不上半点儿干系。”
金英道:“或许本来就是两起案子呢?”
朱骥道:“应该不会。当日杨铭赶着去找杨埙,当晚即遭毒手。而杨埙赶来皇宫见过李发后,便就此消失不见。我有一种直觉,感觉这两件案子是同一凶手所为。”
杨铭受命到金桂楼一带盘问证人,他所发现的线索,一定跟蒯玉珠一案有关。依照杨埙推测,极可能事关内应。即使到现在,这一推测仍然最有可能。目下已能肯定蒙古人内应便是金英,但他肯以毒誓表明自己没有杀人。可除了金英之外,还有谁有杀杨铭灭口的动机呢?
杨埙也是同理。当日他赶往皇宫面见李发,也是因为追查内应,而金英也没有杀他,又有谁还想杀死一个漆匠呢?虽则日本人倒有可能,因为杨埙屡屡坏了他们的事,但朱骥却感到杨埙一案一定与杨铭被杀有关,他隐约中觉得有一根线能将这两件案子串连起来,却始终理不清楚。
尽管猜到杨埙多半已遭不幸,但朱骥仍心存侥幸,期待好友某一日会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依然带着那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一天始终没有到来。
幸运的是,朱骥预料自己将毒发身亡并未如期到来。有人投了一包药给礼部尚书胡濙,称是朱骥所中之毒的解药。胡濙本是良医,仔细检验后,认为可信,朱骥遂一口服下,身上奇毒果然因此而解。但由此再度引发了一桩迷案——
这解药当然来自日本一方,可他们未能取得郑和宝图,亦未进一步联络朱骥,为何肯轻易交出解药,从而失去了唯一的筹码?
最关键的是,知道朱骥中毒且由胡濙救治者,不过寥寥几人,胡濙、于康均未对旁人透露,且对解药来由一无所知,那么就只剩下杨埙了。会不会是他设法从日本人手中取得了解药,又托人带给胡濙?那么取得解药之后,情形又如何呢,杨埙是被杀了,还是遭人囚禁?
然联络过朱骥的紫苏及其同党再未露面,线索中断。日本使团亦因卷入蒯玉珠一案而被明廷驱逐离京,但明景帝仍客气对待使者,且按照惯例给予赏赐。
彼时除贡物外,使者所携私物增了十倍。礼部官员上言道:“宣德年间,凡使臣所携私物,俱按时价给钱钞,或折支布帛,为数不多,却已大获利。今若仍旧制,当给钱二十一万七千,银价如之,应大减其值。”
明景帝也觉得二十一万太多,下令给银三万五千七。日本使臣极为不悦,当场甩了黑脸。明景帝不愿意得罪邻国,下诏增钱一万。日本使者犹以为少,要求增赐他物。明景帝只求这些人快点离去,不惜讨好,又下诏赠布帛一千五百匹,日本使臣这才怏怏而去。
日本一行人离开中国时,路过山东临清,见当地富庶繁华,动了贼心,公然大掠居民财货。驻守临清的明军指挥前往诘责,反而被日本使臣殴打致死。有司请朝廷处置日本使团,明景帝口称恐失远人之心,反而下诏礼送日本使团离去。
至于郑和宝图,仍有后话。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知道父皇生前念念不忘重下西洋,意欲替父皇实现心愿,命宦官传令兵部,将郑和宝图奉上。掌管兵部文书的车驾郎中刘大夏[5]先行得知消息,认为重开西洋劳民伤财,而下西洋所带回之物只是一些奢侈品,对普通百姓没有任何用处。他思虑之后,料想无力谏阻皇帝,干脆利用职务之便,将国家机密文档郑和宝图私下取出烧毁[6]。
兵部尚书项忠接到明宪宗诏令后,亲自赶来车驾司寻找郑和宝图,结果不见踪影。明宪宗遍索不得,只好不再提重开西洋之事。这是后话,不再赘述。
蒯玉珠一案未曾公开,常人并不了解,京师官民议论热切关注的是金刀案,几近轰动全城。因为都跟太上皇有关,人们难免将此案与之前钟同、章纶的上书联系起来。尤其出人意料的是,阮浪、王瑶虽只是宦官,却跟钟、章二位大臣一样,抵挡住了严刑拷打,极有骨气,始终只说金刀是太上皇朱祁镇送的生日礼物,并无其他。明景帝朱祁钰却不肯善罢甘休,穷治不已。大概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想找机会置兄长于死地,现在机会送上来门来,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因为反复审讯,这场大狱的始作俑者锦衣卫长官卢忠也不得不上堂作证。卢忠只是个草包,起初不过是猜到明景帝心思,想逢迎上意,借诬告升官发财,却没有想到惹了这么一场大祸。他见事情闹大了,又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开始害怕起来,希望能够早些脱身。
经人指点,卢忠找到了算命先生仝寅,跪地恳求对方为自己占卜。仝寅被纠缠不过,便为卢忠卜了一个天泽履卦,摇头道:“易言:‘履虎尾,咥人凶。’不咥人犹可,咥人则凶。”
卢忠吓了一跳,见对方果然大有能耐,连忙将金刀案实为诬告之实情相告,求化解之法。仝寅不耻卢忠为人,怒道:“是兆大凶,死不足赎。”将卢忠赶了出去。
卢忠恐惧之极,反复思量后,便开始装疯卖傻。这一法子相当奏效,他虽被免去了锦衣卫指挥的职务,但竟因此得以逃脱金刀案。
原告既然是个疯子,话自然不能相信,按理来说,阮浪和王瑶之狱应该得解,明景帝朱祁钰却还是不放心,将王瑶处死。阮浪年纪已大,又受到酷刑折磨,未等行刑便死在狱中。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复辟,追封阮浪和王瑶二人,卢忠再装疯也无法自救,被凌迟处死,仝寅之卦果然应验。这是后话。
金刀案虽解,但明景帝朱祁钰多少还是听到了一些关于大宦官金英的流言。朱祁钰虽然怀疑金英意图与太上皇勾结,助其复辟,但却没有确凿证据。本来他是皇帝,握有生杀大权,可以随意操纵臣民生死,不需要证据便可以捏造罪名处死对方,但金英却大大不同,他手中有宣宗皇帝钦赐的免死诏。朱祁钰可以对不起兄长,但却不能忤逆生父,就算他再自私自利,再无情无义,也跨不过最后的底线。
金英仍然受到了惩处,被罢去司礼监官职,禁锢在浣衣局[7]中。不久又被释放,有诏“命往南京安处,以就优闲”,升调为南京守备太监,后病殁,葬于南京。
这位历事五朝的传奇大太监,最终还是获得了圆满的结局。许多人揣度金英手中不仅仅有一纸免死诏书,还握有足以扭转乾坤的重大宫廷机密,如此才能几度死里逃生,其子孙亦始终荣华富贵[8]。
卢忠及金英事件后,明景帝朱祁钰大为警惕,不仅加强了南内的守卫,禁止人出入,还派人将南内成片的树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援树木越过高墙与明英宗联系。南内的大门也被上了锁,锁里还灌上了铅,这样,即便有钥匙也无法开门。朱祁镇的日常饮食衣物等物品,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为防止南内与外面联络,纸笔也极少供应。
尽管如此,明景帝还是不放心,生怕朝中大臣与明英宗暗中结纳,开始倚重锦衣卫官校。正统末年,大宦官王振乱政,王振党羽马顺任锦衣卫长官,亦是气焰嚣张,不可一世。马顺既诛,廷臣极言官校缉事之弊,明景帝曾采纳,并切责官校首领,命其将所缉人犯悉送交法司察办,锦衣卫官校势焰稍稍收敛。而今情况又有所不同,明景帝欲暗察外事,遂提拔亲信毕旺为锦衣卫长官,专司侦访,暗中监视臣民言行。从此,锦衣卫官校又渐用事。这一切,都是明景帝针对亲兄长太上皇朱祁镇所采取的防范。
南内汤池仍蔓草。困顿中的朱祁镇一开始还不知道这些事,有一天出屋晒太阳,突然发现南内的树木都没有了,变得光秃秃的,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明景帝派人伐掉了。朱祁镇大为惊恐,当即全身发软,跌坐在地上。
惨红如血的斜阳照射在高墙上,南宫满园残存的花草都饱含着凄凉的悲意。这个名义上的太上皇,终于明白他不但失去了自由,且完全丧失了尊严,甚至连生命也时刻处在危险当中。他还不到三十岁,却已经经历了明朝所有皇帝中最复杂的人世沧桑。
他曾经以为,自己是大明天子,主宰着中原大地,没有什么会让他心生恐惧。就算当初在土木堡血肉纷飞的战场,他也没有畏惧。而此时此刻,他浑身发冷,仿佛掉进了深不见底的冬日冰窟中。而最可怕的是,冰窟不只是寒气逼人,还有一股巨大的旋涡,不停地在他身边转呀转呀,时时刻刻要将他吞噬。他不知道那一刻什么时候会到来,但他知道一定会来,这才是他发自心底的恐惧,无时不刻,无处不在……
明英宗身上,生动地体现出皇权对人性的巨大扭曲。在最高权力的争夺中,父子和兄弟的亲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世上最残酷和最惨烈的事情,大概要算这类皇家父子或兄弟之间为夺取权力互相残杀的斗争了。
中国自古有“心、态、习、性”的说法,意思是心变了,态度就变了;态度变了,习惯就变了;习惯变了,行为就变了;行为变了,人生就变了。明英宗的转变由内至外,从心开始——他强烈渴望重新恢复天子的荣耀。然而当他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挫折时,他又渐渐丧失了同情心和道德感,对人极其怀疑和冷漠。到他后来侥幸重新登上皇位,立即采取一系列残酷手段进行清算,也就不足为奇了。
闲庭草长,别院莺飞,南内的太上皇朱祁镇逐渐被人遗忘,而明景帝朱祁钰与李惜儿的恋情则在朝野之间传得沸沸扬扬。传闻皇帝为了解决子嗣问题,开始大肆纵情声色,甚至还将教坊司舞姬李惜儿公然召入宫中,而之前朱祁钰召教坊司蒋琼琼入宫,只是投石问路,其本意在李惜儿。
皇帝与名妓交往,在历史上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宋徽宗赵佶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李师师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由父亲煮浆代乳,抚养成人。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一直到三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俗,他父亲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才突然放声大哭,声音高亢嘹亮,声震屋瓦。那老僧合十赞道:“这小女孩真是个佛门弟子!”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作“师”,“师师”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李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入狱,病死狱中,她无依无靠,只好入娼籍李家。长成后,因色艺双全,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且慷慨有侠名,有“飞将军”和“红妆季布”的称号。天下人上至朝廷命官、王孙公子之流,下到文人雅士、三山五岳之辈,无不以一登其门为荣耀。
宋徽宗听说李师师的大名后,十分仰慕。自政和以后,皇帝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有时还叫大学士王黼同去。为了方便寻欢作乐,宋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负责出行事宜。行幸局的官员还负责帮皇帝圆谎:如果宋徽宗因淫乐当日不能上朝,就说宫中有宴饮,次日仍未回宫,就传旨称皇帝染病。
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实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占了李师师后,其他人哪敢与天子争美,只能望“师”兴叹。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词讽刺宋徽宗。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儿杀了贾奕,最后还是看在李师师的面子上,将他贬到琼州做参军。
后宫嫔妃对宋徽宗如此迷恋一个妓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宠的韦贤妃私下问宋徽宗道:“何物李娃儿,陛下悦之如此?”宋徽宗答道:“无他。但令尔等百人,改艳装,服玄素,命此娃杂处其中,迥然自别。其一种幽姿逸韵,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见李师师令宋徽宗着迷的地方在于风韵别样[9]。
明景帝朱祁钰之爱李惜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起后宫其他嫔妃,李惜儿风情大不相同,婀娜曼妙,聪慧而有个性,因而备受朱祁钰喜爱,宠赐优渥。皇帝为了讨她欢心,甚至下诏为前锦衣卫校尉王永心平反,赦免王氏亲眷家人,李惜儿亦得以脱籍。甚至连向朱祁钰推荐李惜儿的钟鼓司内官陈义、教坊司左司乐晋荣都得到了厚赏。
看到皇帝被美人迷得神魂颠倒,人们甚至暗自揣测,以朱祁钰之一意孤行及不顾体面的个性,一旦李惜儿生下儿子,她会不会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妓女出身的皇后?
为锦衣卫故校尉王永心平反诏令下达后不久,李惜儿便亲身来到锦衣卫,当面向朱骥道谢。朱骥惭愧极了,道:“不敢当,我实无尺寸之功。”
李惜儿道:“如果不是朱指挥你命蒋姊姊将我带入教坊司学舞,我便不能吸引到皇帝,更无法替亲人平反了。”又想到蒋琼琼就此下落不明,不觉黯然神伤。忽见兵部尚书于谦大踏步进来,慌忙拭泪起身,预备辞去。于谦叫道:“惜儿慢走,我是专程来找你的。”
李惜儿愕然道:“于少保找小女子何事?”
于谦道:“之前我一直没有提过,不是有意瞒你,而是为安全计。目下王永心一案已然平反,便再无忌讳。事关你表弟王安。”
王安是李惜儿舅父王永心唯一爱子。王永心被杀后,家产抄没,家眷被逮,李惜儿便是因此而入教坊司,但独有王安漏网——有人抢在官兵出动前,从王家带走了他。
李惜儿亦曾多方打探表弟王安下落,但没有任何进展。此刻听了于谦一番话,瞪大了眼睛,颤声问道:“难道……是于少保派人救走了安儿?”又不由自主地转头去看朱骥。朱骥忙道:“我对此事一无所知。”
于谦道:“这件事,除了我和具体办事的心腹,再无旁人知道。”
李惜儿忙问道:“安儿人在哪里?他还好吗?”于谦道:“他在我家乡杭州,过得很好。”
李惜儿这才知道于谦钦佩王永心忠义,想保住他唯一血脉,暗中托人救走了王安。一时热泪盈眶,当即朝于谦盈盈下拜。
于谦忙双手扶住她,又谆谆劝道:“你是一个有勇气的女子,只是你以色事君,意在谋事,未免风险太大。”言外之意,无非指李惜儿有意接近迷惑皇帝,好换来为舅父平反的机缘。
李惜儿居然也不否认,应道:“是,多谢于少保提醒。小女子早得高人指点,自有良策全身而退。”
于谦一怔,但也未过多询问。朱骥几次看到李惜儿与仝寅在一起,疑心她口中的高人即是有“神算”之称的仝寅。
事隔不久,李惜儿不知如何忤逆了明景帝朱祁钰,竟被驱赶出宫,自此不知所踪。朱骥等知情者料想她已经离开京师是非之地,到杭州去寻表弟王安了。
朱祁钰荒淫无耻,公然迎妓女入宫,人们不敢指责皇帝,便改口咒骂李惜儿红颜祸水,到今日方知真相——原来李惜儿并不求荣华富贵,刻意接近皇帝,只为替其舅王永心平反昭雪,而目的一旦达到,便生出去意。
自古妇人以色事君者,一旦失宠,不被处死,也要被打入冷宫,任凭容颜年华空耗老去。李惜儿从明景帝身上得到了她最想要的,还能够全身而退,可谓一件大奇事。
有小道消息称,李惜儿得了算命先生仝寅的指点,且未花费过一文钱,盖因仝氏同情其遭遇。还有一种说法是,瞎子仝寅亦钟爱美貌女子,对倾城倾国的李惜儿倾心不已,甘愿为她出谋划策,殚精竭虑。
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将带李惜儿入宫的钟鼓司内官陈义、教坊司左司乐晋荣杖杀,称:“奸邪小人,逢迎以图富贵乃如此!”但却未进一步追索李惜儿下落。
而神算仝寅更有奇遇。他在景泰一朝成名,在天顺一朝反而眷宠更甚。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听说仝寅曾预言他将要复辟,连复辟的时间都丝毫不差,大为称奇,打算授官给仝寅,仝寅坚决推辞不要。后来仝寅父亲仝清官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将赴徐州上任。朱祁镇听说后,生怕仝寅会跟父亲一起去徐州,连忙改仝清为锦衣卫百户,在京师供职。皇帝对仝寅的信重,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日,源西河来到锦衣卫官署,专程向朱骥告别。第五十八代衍圣公孔彦缙新近辞世,他要即刻返回山东操办恩师后事。
二人说了一番客套话后,忽各自莫名伤感起来。源西河道:“当初我答应琼娘,等到师尊过世、我尽完弟子孝道后,便与她一道远走高飞。可而今她下落不明,当日承诺,竟成一句空言……”
之前朱骥调查蒋琼琼失踪一案时,听不少人提到蒋氏与源西河走得极近,甚至源西河有意为她脱籍赎身。只是教坊司隶属于礼部,妓女都是官妓,从良并不容易,不是有钱就行,还要取得一整套官方文书。蒋琼琼也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坏了源西河衍圣公弟子的名头,事情就此拖了下来。谁想蒋氏后来莫名失踪,迄今杳无音讯,甚至不知道她到底卷入了什么事。
对于蒋琼琼,朱骥自有一番难言的情愫。虽然近年来他们极少会面,但她在他心目中,始终有一席之地,且不同于妻子于璚英及儿时玩伴吴珊瑚的感觉。每每回忆起初遇时她的艳光四射、惊若天人,都会感觉做了个不可思议的梦。她缥缈,却不虚幻,她只是静静在那个位置,若有若无,风轻云淡。
自从朱骥看到蒋琼琼与源西河在教坊司门前交谈的那一刻起,他便从蒋氏的眼神知道了她心之所系,心中虽觉涩楚,却也为她高兴。她终于有了可以托付终身的心上人,而源西河一表人才,又是名门子弟,身份尊贵,堪可配她。孰料世事无端,命运难测,她竟然就此失了踪,再也不见芳迹。
即便朱骥不愿意承认,亦清楚蒋琼琼已经遇难。在他心目中,总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她,如果她不是发现了什么,赶着来告诉他,便不会遭人灭口。而今这么长时间过去,他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到底是对头太高明,还是他自己太愚笨?她在天之灵,可愿意给他一点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