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刺刀见血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巨浪最新章节!
出人意料的,这次日本战列阶开战果。
打在“太宗”号飞剪艏前端的十四英寸穿甲弹凶狠的“咬”掉了锚舱前端约五米长的一段舰体,还顺带打断了左侧主锚的锚链。万幸的是,穿甲弹没有在舰体内爆炸,而是在落到战舰左侧的海面上之后才发生了爆炸。另外锚舱与主锚对战舰战斗力的影响并不大,锚舱后面的生活物资储备舱也只受了很小的影响。
此时,新式战列舰在装甲防护设计方面的特点显现了出来。
早在设计五岳级战列舰的时候,帝国海军的舰船工程师就提出了“全有全无”的新防护概念。简单的说,装甲厚度要么能够起到足够的防护作用,要么就不要装甲,以节约重量,或者在关键部位敷设更厚的装甲。
这种设计概念与之前无畏舰的“全面防护”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实际上,这也是针对无畏舰统一主炮口径,而且主炮威力越来越大所必然采取的防护方法。在前无畏奖代,因为主力舰有两种,甚至更多口径的主炮,所以战舰除了在关键部位敷设足以抵挡主炮穿甲弹的装甲之外,还要求在其他部位敷设能够抵挡次级主炮穿甲弹的装甲,做到全面防御。
主炮口径统一之后,那些只能防御次级主炮穿甲弹的装甲明显成了摆设。
按照帝国海军舰船工程师的测算,如果装甲不够厚,不但挡不住主炮穿甲弹的轰击,还会使穿甲弹在舰体内爆炸,造成严重损伤。相反,如果没有装甲,穿甲弹很有可能在贯穿舰体之前不会被引爆,从而降低了损伤。
这种设计理念很快就被帝国海军采纳,并且运用到了正在设计的五岳级战列舰上。
很快,美国海军在其建造的“内华达”级战列舰上也采用了类似的防护设计,随后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在其战列舰上采用了类似的防护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军军备竞赛结束,各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休眠期。”
在此期间,帝国的舰船工程师没有闲着。当时为了避免舰船设计人员流失,帝国海军每三年会提出一项新战舰的设计计划,并且用紧张的军费来启动这些项目,从而让各大造船厂的设计团队有事可干,并且帮助各大船厂的军用船舶设计人员渡过经济难关。这一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且为后来迅速完成“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涤讪了基础。
即便用“千锤百炼”来形容“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过程也不为过。
其初始设计早在“长江”级战列舰开工建造的时候就开始了,随后的十多年内,设计图纸修改了无数遍,到最终定型的时候,甚至看不出初始设计时的模样了。
当然,在此期间,防护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新技术与新设备的诞生,特别是新式动力设备的陆续问世,战列舰不但可以造得更大,还能跑得更快,并且降低动力设备在总重中的比重,提高装甲的比重。如此一来,在保证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之后,还有足够的重量用来加强次要部位的防御。
有了这一基础条件,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认为,主力舰不但要在主要部位敷设足以抵挡主炮穿甲弹的装甲,还应该在次要部位敷设足以对付重巡洋舰主炮穿甲弹的装甲,并且提高水下防护强度,也就是抵抗鱼雷攻击的能力。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皇帝”级的防护能力在当时的战列舰中绝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当然,这种新的防护观念与“全有全无”并无本质区别。即便敷设了一层装甲,战舰的次要部位仍然抵挡不住十四英寸穿甲弹的打击。
结果,日本海军“旗开得胜”的这一炮,根本没有对“太宗”号造成影响。
相反“太祖”号的炮击很快就让日本战列舰尝到了苦头。
当时“太祖”号距离三号目标舰大概九千米,距离二好目标舰大概六千五百米。
也就是说,与“太祖”号对阵的是“榛名”号战列舰,而不是“雾岛”号。这次,祖寿清也没有干预“太祖”号的作战行动,按照帝国海军交战条例,在这种情况下,白佑彬必须优先对付最有威胁,也最容易对付的敌主力舰。
从一开始“太祖”号的炮口就对准了“榛名”号战列舰。
虽然前两轮的齐射并没有命中目标,但是让白佑彬看到了希望。好几枚穿甲弹的弹着点就在“榛名”号的附近,偏差不会超过五十米。对主力舰决战来说,这已经是近得触手可及的距离了!
随着交战距离进一步缩短,炮战很快进入了“直射”范围。
海战中的“直射”与陆军炮战中的“直射”并不一样。所谓的“直射”是指穿甲弹打出去之后,因为落角(弹道终点与水平面的夹角)太小,打击的是敌舰侧舷主装甲带,而不是敌舰的水平装甲。
在“直射”交战范围内,穿甲弹的存速都很高,因此初速更快的标准穿甲弹比重型穿甲弹更有威力。因为北大西洋上的天气状况比西太平洋恶劣得多,海战的交战距离往往都在“直射”范围之内,所以英国海军一直偏爱“轻弹”不太喜好重型穿甲弹。
当然,在雷达,以及大型光学测距仪诞生之前,舰队炮战的交战距离都不会太远。
从第三轮齐射开始,白佑彬将炮击指挥权下放给了各个炮组的枪炮军官。
这么近的距离上,就算敌舰没有暴露在火光之下,各炮组的枪炮军官也能够通过光学测距仪观察到敌舰,并且进行精确瞄准。
此时“太祖”号上的四部光学测距仪成为了主要的瞄准装备。
这四部测距仪中,一部十四米测距仪安装在主桅杆顶部,雷达天线的基座上,具有最好的视野。如果雷达受损,且目标可见的话,一般由该测距仪引导所有主炮轰击目标。另外一部十二米测距仪安装在后舰桥的顶部,这是备用测距仪,在主测距仪受损后,就由该测距仪引导炮战。还有两部十二米测距仪安装在乙炮塔与丙炮塔上,这两部测距仪可以直接指挥前后三座主炮炮塔。
此时,双方舰队官兵的素质差距就体现了出来。
对经验丰富的炮手来说,在八千米以内的炮战中,不会每次开火都用测距仪重新测量目标的距离与方位,而是每齐射三到四轮之后,再重测量,期间每轮射击都会根据经验调整瞄准点。
相反,对于经验不足的炮手来说,就得反复测量目标数据。
这个差别,直接影响到了主炮的发射率。
“太祖”号连续打出三轮齐射时,对战的“榛名”号竟然打出了五轮齐射,而且还抢先打出了第六轮齐射!
同时,两种新老战舰防护性能上的差距也显现了出来。
随着战舰再次猛烈震动起来,白佑彬系紧了腰间的安全带,他可不想成为罐头里的沙丁鱼,在猛烈的震动中被撞得七零八散。
与他一样,火力指挥中心的十多名参谋都系紧了身上的安全带。
现在,他们是整艘战舰上,恐怕出了轮机部门最忙碌的官兵了。炮战中,为了尽量提高命中率,他们必须及时的将主测距仪测量到的数据传递给各个炮组的枪炮军官,让枪炮军官迅速修正瞄准点。
至于能否击败敌人,那得看枪炮军官,还有各炮组官兵的具体表现。
“长官,目标起火了!”
白佑彬也看到了,在“太祖”号打出第六轮齐射的时候,二号目标舰上终于燃起了大火。
“是‘咿’炮塔,不,好像不是”
“是三号副炮炮位。”白佑彬看得更清楚。“肯定是弹葯被点着了,这下有好戏看了!”
“榛名”号被打中的确实是战舰左舷的三号副炮炮位,而且炮位里堆积成山的弹葯确实被四百毫米穿甲弹给引爆了。
与新式战列舰不同,完成第二次大规模改进后“金刚”级战列舰仍然保留了传统的炮墩副炮,而不是将副炮安装在炮塔内。这样做,虽然能够减少占用的甲板面积,但是也限制了副炮的射界,同时副炮的防护能力也非常糟糕。
另外,副炮的射速远远高于主炮,激烈的炮战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副炮的火力,炮手往往会一次性的将数枚,甚至更多的炮弹送入炮位,而不会像主炮一样,每次只提升一次齐射所需的弹葯。也就是说,副炮炮位内一般都储备有多余的炮弹。
如果不被穿甲弹击中,这些炮弹不会有危险。
反之,如果被穿甲弹击中的话,这些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的炮弹就会将整个炮位变成“弹葯库”炮弹殉爆的威力甚至比穿甲弹本身还要大得多!
另外,这枚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还在摧毁三号副炮炮位之后,进一步砸坏了“咿”炮塔的扬弹机,导致该炮塔彻底瘫痪!
可见,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在近距离内的威力有多大!
扬弹机是炮塔最关键的设备之一,负责将储存在弹葯库内的弹葯送入炮塔。没有扬弹机的话,任何人都不可能将重达数百公斤的穿甲弹提起来。因此,扬弹机不但得到了主装甲带的保护,还得到了炮座装甲的保护。
同样的,这枚穿甲弹也暴露出了“金刚”级的严重设计缺陷!
当然,战局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重大转变。
出人意料的,这次日本战列阶开战果。
打在“太宗”号飞剪艏前端的十四英寸穿甲弹凶狠的“咬”掉了锚舱前端约五米长的一段舰体,还顺带打断了左侧主锚的锚链。万幸的是,穿甲弹没有在舰体内爆炸,而是在落到战舰左侧的海面上之后才发生了爆炸。另外锚舱与主锚对战舰战斗力的影响并不大,锚舱后面的生活物资储备舱也只受了很小的影响。
此时,新式战列舰在装甲防护设计方面的特点显现了出来。
早在设计五岳级战列舰的时候,帝国海军的舰船工程师就提出了“全有全无”的新防护概念。简单的说,装甲厚度要么能够起到足够的防护作用,要么就不要装甲,以节约重量,或者在关键部位敷设更厚的装甲。
这种设计概念与之前无畏舰的“全面防护”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实际上,这也是针对无畏舰统一主炮口径,而且主炮威力越来越大所必然采取的防护方法。在前无畏奖代,因为主力舰有两种,甚至更多口径的主炮,所以战舰除了在关键部位敷设足以抵挡主炮穿甲弹的装甲之外,还要求在其他部位敷设能够抵挡次级主炮穿甲弹的装甲,做到全面防御。
主炮口径统一之后,那些只能防御次级主炮穿甲弹的装甲明显成了摆设。
按照帝国海军舰船工程师的测算,如果装甲不够厚,不但挡不住主炮穿甲弹的轰击,还会使穿甲弹在舰体内爆炸,造成严重损伤。相反,如果没有装甲,穿甲弹很有可能在贯穿舰体之前不会被引爆,从而降低了损伤。
这种设计理念很快就被帝国海军采纳,并且运用到了正在设计的五岳级战列舰上。
很快,美国海军在其建造的“内华达”级战列舰上也采用了类似的防护设计,随后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在其战列舰上采用了类似的防护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军军备竞赛结束,各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休眠期。”
在此期间,帝国的舰船工程师没有闲着。当时为了避免舰船设计人员流失,帝国海军每三年会提出一项新战舰的设计计划,并且用紧张的军费来启动这些项目,从而让各大造船厂的设计团队有事可干,并且帮助各大船厂的军用船舶设计人员渡过经济难关。这一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且为后来迅速完成“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涤讪了基础。
即便用“千锤百炼”来形容“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过程也不为过。
其初始设计早在“长江”级战列舰开工建造的时候就开始了,随后的十多年内,设计图纸修改了无数遍,到最终定型的时候,甚至看不出初始设计时的模样了。
当然,在此期间,防护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新技术与新设备的诞生,特别是新式动力设备的陆续问世,战列舰不但可以造得更大,还能跑得更快,并且降低动力设备在总重中的比重,提高装甲的比重。如此一来,在保证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之后,还有足够的重量用来加强次要部位的防御。
有了这一基础条件,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认为,主力舰不但要在主要部位敷设足以抵挡主炮穿甲弹的装甲,还应该在次要部位敷设足以对付重巡洋舰主炮穿甲弹的装甲,并且提高水下防护强度,也就是抵抗鱼雷攻击的能力。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皇帝”级的防护能力在当时的战列舰中绝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当然,这种新的防护观念与“全有全无”并无本质区别。即便敷设了一层装甲,战舰的次要部位仍然抵挡不住十四英寸穿甲弹的打击。
结果,日本海军“旗开得胜”的这一炮,根本没有对“太宗”号造成影响。
相反“太祖”号的炮击很快就让日本战列舰尝到了苦头。
当时“太祖”号距离三号目标舰大概九千米,距离二好目标舰大概六千五百米。
也就是说,与“太祖”号对阵的是“榛名”号战列舰,而不是“雾岛”号。这次,祖寿清也没有干预“太祖”号的作战行动,按照帝国海军交战条例,在这种情况下,白佑彬必须优先对付最有威胁,也最容易对付的敌主力舰。
从一开始“太祖”号的炮口就对准了“榛名”号战列舰。
虽然前两轮的齐射并没有命中目标,但是让白佑彬看到了希望。好几枚穿甲弹的弹着点就在“榛名”号的附近,偏差不会超过五十米。对主力舰决战来说,这已经是近得触手可及的距离了!
随着交战距离进一步缩短,炮战很快进入了“直射”范围。
海战中的“直射”与陆军炮战中的“直射”并不一样。所谓的“直射”是指穿甲弹打出去之后,因为落角(弹道终点与水平面的夹角)太小,打击的是敌舰侧舷主装甲带,而不是敌舰的水平装甲。
在“直射”交战范围内,穿甲弹的存速都很高,因此初速更快的标准穿甲弹比重型穿甲弹更有威力。因为北大西洋上的天气状况比西太平洋恶劣得多,海战的交战距离往往都在“直射”范围之内,所以英国海军一直偏爱“轻弹”不太喜好重型穿甲弹。
当然,在雷达,以及大型光学测距仪诞生之前,舰队炮战的交战距离都不会太远。
从第三轮齐射开始,白佑彬将炮击指挥权下放给了各个炮组的枪炮军官。
这么近的距离上,就算敌舰没有暴露在火光之下,各炮组的枪炮军官也能够通过光学测距仪观察到敌舰,并且进行精确瞄准。
此时“太祖”号上的四部光学测距仪成为了主要的瞄准装备。
这四部测距仪中,一部十四米测距仪安装在主桅杆顶部,雷达天线的基座上,具有最好的视野。如果雷达受损,且目标可见的话,一般由该测距仪引导所有主炮轰击目标。另外一部十二米测距仪安装在后舰桥的顶部,这是备用测距仪,在主测距仪受损后,就由该测距仪引导炮战。还有两部十二米测距仪安装在乙炮塔与丙炮塔上,这两部测距仪可以直接指挥前后三座主炮炮塔。
此时,双方舰队官兵的素质差距就体现了出来。
对经验丰富的炮手来说,在八千米以内的炮战中,不会每次开火都用测距仪重新测量目标的距离与方位,而是每齐射三到四轮之后,再重测量,期间每轮射击都会根据经验调整瞄准点。
相反,对于经验不足的炮手来说,就得反复测量目标数据。
这个差别,直接影响到了主炮的发射率。
“太祖”号连续打出三轮齐射时,对战的“榛名”号竟然打出了五轮齐射,而且还抢先打出了第六轮齐射!
同时,两种新老战舰防护性能上的差距也显现了出来。
随着战舰再次猛烈震动起来,白佑彬系紧了腰间的安全带,他可不想成为罐头里的沙丁鱼,在猛烈的震动中被撞得七零八散。
与他一样,火力指挥中心的十多名参谋都系紧了身上的安全带。
现在,他们是整艘战舰上,恐怕出了轮机部门最忙碌的官兵了。炮战中,为了尽量提高命中率,他们必须及时的将主测距仪测量到的数据传递给各个炮组的枪炮军官,让枪炮军官迅速修正瞄准点。
至于能否击败敌人,那得看枪炮军官,还有各炮组官兵的具体表现。
“长官,目标起火了!”
白佑彬也看到了,在“太祖”号打出第六轮齐射的时候,二号目标舰上终于燃起了大火。
“是‘咿’炮塔,不,好像不是”
“是三号副炮炮位。”白佑彬看得更清楚。“肯定是弹葯被点着了,这下有好戏看了!”
“榛名”号被打中的确实是战舰左舷的三号副炮炮位,而且炮位里堆积成山的弹葯确实被四百毫米穿甲弹给引爆了。
与新式战列舰不同,完成第二次大规模改进后“金刚”级战列舰仍然保留了传统的炮墩副炮,而不是将副炮安装在炮塔内。这样做,虽然能够减少占用的甲板面积,但是也限制了副炮的射界,同时副炮的防护能力也非常糟糕。
另外,副炮的射速远远高于主炮,激烈的炮战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副炮的火力,炮手往往会一次性的将数枚,甚至更多的炮弹送入炮位,而不会像主炮一样,每次只提升一次齐射所需的弹葯。也就是说,副炮炮位内一般都储备有多余的炮弹。
如果不被穿甲弹击中,这些炮弹不会有危险。
反之,如果被穿甲弹击中的话,这些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的炮弹就会将整个炮位变成“弹葯库”炮弹殉爆的威力甚至比穿甲弹本身还要大得多!
另外,这枚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还在摧毁三号副炮炮位之后,进一步砸坏了“咿”炮塔的扬弹机,导致该炮塔彻底瘫痪!
可见,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在近距离内的威力有多大!
扬弹机是炮塔最关键的设备之一,负责将储存在弹葯库内的弹葯送入炮塔。没有扬弹机的话,任何人都不可能将重达数百公斤的穿甲弹提起来。因此,扬弹机不但得到了主装甲带的保护,还得到了炮座装甲的保护。
同样的,这枚穿甲弹也暴露出了“金刚”级的严重设计缺陷!
当然,战局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