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哈代和他笔下的裘德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昌黎文集最新章节!
托马斯哈代这位英国著名的作家的无名的裘德这部作品,通过描写小人物裘德在追求信仰,选择婚姻伴侣,寻求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哈代批判了裘德生活的社会,对其社会习俗,社会道德也提出了质疑,并大胆地描写了男女双方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结合。同时,读者也看到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小说平凡中见独特。
关键词:文学 爱情 社会
人生的旅程就像沙漠的风暴一样变幻无常,飘忽不定。这样的生命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无法承受的轻”生命一旦失去了其常定性,便也失去了其份量,变得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生命如斯,其状更惨。因为当生命已被规划好时,人无法抗拒其安排,但至少可以以一个悲剧角色完成她/他的一生。
但如果我们命中注定是失败者,必须承受痛苦和耻辱,必须过贫困的生活,那么我们怎么也无法取得成功,享受幸福和荣耀。对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来说这种痛苦和幻灭还不至于太强烈。然而对于一个不安于现状有抱负的人来说这种命定的失败和沦落无疑是具有毁灭性的。当我读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时便是被这样一种恐惧所震撼。
—— 一切源于哈代和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一 哈代及其笔下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代表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学的创作方向,同时也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宗教,而是把眼光投向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体验着他们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命运在他们身上永远闪耀着人文悲剧的色彩,探讨个人思想与现实命运的冲突,追求真正的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放弃那些修饰的,软弱的,娇贵的故事与文字。
就哈代的整个小说创作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小说是抒发田园理想的颂歌,带有浪漫主义风格,主要有绿荫下、远离尘嚣等。第二个阶段的作品描写威塞克斯社会的悲剧,主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等。第三个阶段的作品描写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和命运,主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1895年出版的无名的裘德正是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它形象、生动,感人至深的刻画了一个名叫裘德的男子充满了理想与悲剧的一生。无名的裘德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姐妹篇。哈代自称这部小说要“把一个壮志不遂的悲惨身世剀切沉痛地加以诠释”尤其是“把一个用古代耶稣门徒拚却一切的精神对灵和肉作的生死斗争毫不文饰地加以叙说”哈代的著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爱情经历带有浪漫色彩,它的残酷性的底层仍然有一种亮色;而裘德的爱情故事从里到外散发的是一种黑暗和阴沉,它的残酷性是一种终极意义上的毁灭性。相对于德伯家的苔丝而言,无名的裘德描述了广阔得多的社会,精神和生存画面,所以对它的阅读和欣赏需要更深远的眼光。
裘德是个孤儿,贫困孤苦又多愁善感,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深深地埋下了求索上进的宏志大愿。小时候,由穷亲戚抚养,初为面包店的小厮,后充当石匠的学徒,在艰苦之余,摸索自学,排除重重障碍,梦想着进入基督寺大堂(影射牛津大学),将来成为牧师。可惜,年轻气盛的他却早早地由于村女阿拉贝娜的诱惑步入了所谓的婚姻,后却又被其抛弃。接着,他与表妹苏相遇,情投意合,经过内心剧烈的斗争,排除了种种苦难,二人同居,生有子女。但终因不结婚而同居,为礼法所不容,为习俗所不许,处处遭人白眼,求职无路(因为裘德和苏是表兄妹关系,裘德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人,所以失去了原有赖以生存的工作),壮志未遂,连住宿都为公寓老板所不容,表妹苏终于回到原夫身边忍受屈辱的命运,裘德则以慢性自杀徇情。
这部小说带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裘德是个有才华的青年,但由于他是个穷石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便无法实现其雄心壮志。小说更指出了社会道德、法律、婚姻等陈规陋习的桎梏如何扼杀了人们的自由意志和愿望。裘德曾在婚姻问题上铸成错误,后来和情投意合的表妹同居,却又为社会所不容。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就一直搬下去,直到有人承认我们为止。”他们为爱如此执着,终因难耐而放弃;“因为我们有错,他(上帝)惩罚了我们。”爱可以使人放弃信仰,命运却使人放弃了爱,什么都可以坚持,除了命运不可战胜,让人绝望。也许作者想抨击的是这个世界。
哈代在这部小说里大胆地冲破了社会习俗的束缚,坦率地描写了男女双方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自由结合,因此大受当时维护资产阶级道德者的攻击。传言说,当时有一个主教竟把无名的裘德一书焚毁。哈代的这部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基调更加阴郁,带有更浓的悲剧色彩。
(二)站在哈代写作的角度来看裘德:
当读到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痛苦地对苏说“我们比任何一对夫妻更像夫妻”的时候,我们可以意识到:思想的理想主义与命运的悲剧,那些温柔的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很快就在我们的心中浮现。因此我们应向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家致敬。
向托马斯哈代致敬并不完全是因为这部小说,更因为哈代具有一种超前的现代意识,因为哈代对个人的理想主义思想有着很敏锐的观察和触觉,他预见了理想主义的渺小的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最后的悲剧结局“什么才是正确的?什么才是我应该追求的?什么才是我值得爱的?”裘德在思想的矛盾上徘徊着,痛苦地思索着自我人生和价值。完美的性爱主义是存在的,它建立在情感和性爱共同搭建的基石之上,但一旦婚姻体制和社会伦理成为其障碍的时候,这样的基石还存在吗?裘德和苏痛苦地在性与道德伦理中选择了前者,他们彼此真心相爱,迷恋于精神与肉体的满足,但同时也必须与现实和思想搏斗,当面对孩子的不幸死亡之后,苏固执的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因为他们固执的把自我排开在社会与道德之外。
裘德的精神世界是迷人的,他的迷人是在于他的复杂性。裘德的思想意识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超越了那个时代,但是他有时又无法自拔的迷恋那些古老的,过时的道德观,他迟迟不肯表达对苏的爱情,却又难以忍受对苏的思念,从小镇马格林利到曼切斯特再到奥尔布里肯和别的地方,然后回到基督学堂,之后则是沙士顿,裘德与苏的思想与生活彼此影响,直到苏嫁为人妻之后两人最后才冲破传统的道德价值,让激情猛然爆发。这是一种现代人思想渐进衍变的过程,在道德与个人意识中的重复判断与选择,因为他们很清楚他们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却仍无法自拔的陷入到性与情感的漩涡之中。于是他们背离了这个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这等于是背叛了整个社会。
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哈代向社会道德价值的正确性发起了宣战,特别是当人们违背了这种道德与价值,社会有权利来处罚和歧视他们吗?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讨论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讨论同性恋是不是道德是不是合法一样,社会道德价值的公用难道是为了奴役和压迫人性思想与自由吗?哈代向这个社会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在哈代看来,人性中道德的自由意识的悲哀无异是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裘德和苏遵从了自我意识而在一起相爱,而社会有什么权力歧视和处罚他们;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裘德给前妻,苏的丈夫带来了痛苦,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了死亡,难道他们的这种意识又能被人们所能简单的接受吗?和裘德与苏一样,我们也陷入了思考之中:生命的意义是顺应社会的现实还是遵循个人意识的自由性,可他们都为别人带来了伤害,什么才是正确的呢?
在哈代的小说中,裘德死去后还要遭受人们的歧视与侮辱,裘德的遭遇显然是不幸的,值得同情的,他不过是爱上了一个不应该爱的女人。虽然他从事着一份石匠的工作,但是他却可以用拉丁文读圣经,甚至可以写诗来赞美万物,但有趣的是,这个打击并没消磨裘德追求知识的渴望,这也许是他想追回自尊的一种单纯的举动,也正是导致悲剧的原因。裘德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我的理想,当他看见那些基督堂的学生成群结队地走过大街的时候,他似乎又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这种纯粹的精神渴望完全没有考虑现实的问题,他没有想到他是一个背叛了社会道德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除了他的理想主义之外,没有任何能力可以帮他实现这样的梦想,等待着他的只有生活的残酷与无情。裘德清醒地看清自己的目标,却没看见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那些难以逾越的阻碍。理想的精神世界吸引着裘德前往,在他心中梦想一直是燃烧的,这种精神和意志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实就如雨季的乌云,把光明笼罩在绝望与痛苦的深处。同德伯家的苔丝一样,哈代关注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风貌,而且对社会问题提出了质疑,他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个人命运与社会制度、道德意识、家庭伦理的关系与碰撞,而很多时候,它们都是令人致命的。
(三)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裘德和他的故事:
裘德的故事从其重要性上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不是那种一般的、无反思的爱情故事,书中大段关于爱情的思想和对话都表明了这种爱情的反思性质。这种反思并不意味着爱的柏拉图化,而意味着这种爱要弄清自身的来源和特质。
那么,裘德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从哈代英国式的节制的笔法中我们似乎很难得出一种准确的看法。但是,书中反复提到裘德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而且裘德从来不否认他的爱中所包含的“欲”的性质。他是多么容易被女子的美貌打动,又是多么渴望亲吻苏的脸庞啊!如果我们记得他受所读过的希腊罗马著作影响的程度(有一次他在读完一本异教著作后向树林下跪),以及他个人心性对事物敏感的方向,我们就能毫不犹豫地将他的爱情划入希腊式的欲爱。他同苏的相爱其实是在尝试一种自然生活的可能性,因为苏,至少从前期来看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
小说的内容在传统与现代中徘徊。
裘德也一直生活在日常生活这个普通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他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世界。他同这个世界的关系并非敌对的关系,像后世某些思想者那样,而是一种既依赖和尊重、又不满和超越的关系。每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禀有的身份即是他的职业,人通过职业劳作再生产出他的生命。另一方面,他同其他人的交往和缔约也界定了他在社会中的位置,这些交往经历往往成为思想的来源和灵魂问题的发端。裘德的职业身份是石匠,他不仅出于谋生的考虑也出于对建筑的热爱选择了这门职业。而他的婚姻--与阿拉贝娜的结合则导致了他对于社会建制、人的软弱性等问题的思索。日常生活遵循的利益的法则在裘德那里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是,他进不了基督寺大学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缺钱。裘德当然不反对日常生活的世界,但他却被这世界反对和限制。
裘德所处的时代恰好是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导致了裘德生存位置的尴尬:一方面,他的思想似乎落后于时代,迷恋于一些早已过时的事物;另一方面,他的生活方式又太超前,太违反当时的伦理。现代性的一个特征是生活的世俗。对尘世生存的强烈关注和对存在秩序的无反思的认同,并动用一切手段使自身成为这个秩序的一部分。从阿拉贝娜身上可以看清这一过程的进展。她的当酒店招待的经历,她勾引裘德的技术,她处理自身生活的方式,以及她在裘德临死时与他人打情骂俏的表现,都让人感到了对上帝的亵渎。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那位写出了在十字架下的作曲家,他居然放弃了音乐而从事商业,仅仅因为音乐无法赚钱。毫无疑问,当他写作这支曲子时他听到了心灵的声音,但这种天堂的声音抵制不了尘世的诱惑。我们甚至在裘德本人身上也看到了这一世俗化进程的体现,他的酗酒虽然是为了解决灵魂的痛苦,但这已不是像过去那样通过禁欲和苦行去寻求解脱了。
但是,另一方面,世俗化进程又远不彻底。在某些制度和观念上传统仍然从血液中束缚着人们。婚姻制度及其伦理观念是最好的例证。利益摧毁了一些传统,与利益关系不大而与人的灵魂大有关系的传统却未见变迁。现代性进程更隐蔽的方面在于思想的理性化。传统思想,或者说基督教教理被自然哲学和自由主义所取代,这一新兴的思想实质上是希腊精神的变形。裘德对希腊著作的偏爱使他能很快理解现代思想的要素,他一眼就能看出苏的伏尔泰腔调证明了这一点。苏在恳求费劳逊允许她离去时甚至引证了密尔和洪堡,这两位自由主义大师关于人的个性与社会进步的观点被用来证明她特立独行的正当性。这在传统思想中是不可想象的。后来,裘德的思想越来越开阔和富有理性精神,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同社会制度的关系;而苏在苦难中感到自身的罪,她又回到了认为罪的报应论和救赎论的观念上去了,这与其说是在证明传统思想的力量,不如说是在证明它的无力,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解决苏的痛苦。而如果一个人只能用自虐来表明服从一种思想的话,这思想就已经开始它自身的崩溃了,因为一个正逐渐变得健康的世界不需要自虐的思想。
哈代的这部传世之作,带着在某些方面较其它作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来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世关注他作品的人们,而无名的裘德这部哈代的小说——可以称之为“天鹅的绝唱”的小说,更是给予人们以无限的慨叹:一对历尽风霜的恋人,一段饱经沧桑的恋情,为一份不被世人所承认的挚爱而苦苦支撑,最终却因不堪命运的残忍而被摧残得支离破碎。他们热情、积极、宽容、坚韧且有理想,缺少的也许就是一个世界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共舞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若谷(译者):无名的裘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洗 凡 (译者):无名的裘德,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3]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殷企平:无名的裘德的异化主题,全国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1期。
托马斯哈代这位英国著名的作家的无名的裘德这部作品,通过描写小人物裘德在追求信仰,选择婚姻伴侣,寻求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哈代批判了裘德生活的社会,对其社会习俗,社会道德也提出了质疑,并大胆地描写了男女双方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结合。同时,读者也看到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小说平凡中见独特。
关键词:文学 爱情 社会
人生的旅程就像沙漠的风暴一样变幻无常,飘忽不定。这样的生命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无法承受的轻”生命一旦失去了其常定性,便也失去了其份量,变得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生命如斯,其状更惨。因为当生命已被规划好时,人无法抗拒其安排,但至少可以以一个悲剧角色完成她/他的一生。
但如果我们命中注定是失败者,必须承受痛苦和耻辱,必须过贫困的生活,那么我们怎么也无法取得成功,享受幸福和荣耀。对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来说这种痛苦和幻灭还不至于太强烈。然而对于一个不安于现状有抱负的人来说这种命定的失败和沦落无疑是具有毁灭性的。当我读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时便是被这样一种恐惧所震撼。
—— 一切源于哈代和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一 哈代及其笔下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代表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学的创作方向,同时也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宗教,而是把眼光投向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体验着他们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命运在他们身上永远闪耀着人文悲剧的色彩,探讨个人思想与现实命运的冲突,追求真正的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放弃那些修饰的,软弱的,娇贵的故事与文字。
就哈代的整个小说创作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小说是抒发田园理想的颂歌,带有浪漫主义风格,主要有绿荫下、远离尘嚣等。第二个阶段的作品描写威塞克斯社会的悲剧,主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等。第三个阶段的作品描写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和命运,主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1895年出版的无名的裘德正是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它形象、生动,感人至深的刻画了一个名叫裘德的男子充满了理想与悲剧的一生。无名的裘德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姐妹篇。哈代自称这部小说要“把一个壮志不遂的悲惨身世剀切沉痛地加以诠释”尤其是“把一个用古代耶稣门徒拚却一切的精神对灵和肉作的生死斗争毫不文饰地加以叙说”哈代的著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爱情经历带有浪漫色彩,它的残酷性的底层仍然有一种亮色;而裘德的爱情故事从里到外散发的是一种黑暗和阴沉,它的残酷性是一种终极意义上的毁灭性。相对于德伯家的苔丝而言,无名的裘德描述了广阔得多的社会,精神和生存画面,所以对它的阅读和欣赏需要更深远的眼光。
裘德是个孤儿,贫困孤苦又多愁善感,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深深地埋下了求索上进的宏志大愿。小时候,由穷亲戚抚养,初为面包店的小厮,后充当石匠的学徒,在艰苦之余,摸索自学,排除重重障碍,梦想着进入基督寺大堂(影射牛津大学),将来成为牧师。可惜,年轻气盛的他却早早地由于村女阿拉贝娜的诱惑步入了所谓的婚姻,后却又被其抛弃。接着,他与表妹苏相遇,情投意合,经过内心剧烈的斗争,排除了种种苦难,二人同居,生有子女。但终因不结婚而同居,为礼法所不容,为习俗所不许,处处遭人白眼,求职无路(因为裘德和苏是表兄妹关系,裘德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人,所以失去了原有赖以生存的工作),壮志未遂,连住宿都为公寓老板所不容,表妹苏终于回到原夫身边忍受屈辱的命运,裘德则以慢性自杀徇情。
这部小说带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裘德是个有才华的青年,但由于他是个穷石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便无法实现其雄心壮志。小说更指出了社会道德、法律、婚姻等陈规陋习的桎梏如何扼杀了人们的自由意志和愿望。裘德曾在婚姻问题上铸成错误,后来和情投意合的表妹同居,却又为社会所不容。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就一直搬下去,直到有人承认我们为止。”他们为爱如此执着,终因难耐而放弃;“因为我们有错,他(上帝)惩罚了我们。”爱可以使人放弃信仰,命运却使人放弃了爱,什么都可以坚持,除了命运不可战胜,让人绝望。也许作者想抨击的是这个世界。
哈代在这部小说里大胆地冲破了社会习俗的束缚,坦率地描写了男女双方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自由结合,因此大受当时维护资产阶级道德者的攻击。传言说,当时有一个主教竟把无名的裘德一书焚毁。哈代的这部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基调更加阴郁,带有更浓的悲剧色彩。
(二)站在哈代写作的角度来看裘德:
当读到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痛苦地对苏说“我们比任何一对夫妻更像夫妻”的时候,我们可以意识到:思想的理想主义与命运的悲剧,那些温柔的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很快就在我们的心中浮现。因此我们应向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家致敬。
向托马斯哈代致敬并不完全是因为这部小说,更因为哈代具有一种超前的现代意识,因为哈代对个人的理想主义思想有着很敏锐的观察和触觉,他预见了理想主义的渺小的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最后的悲剧结局“什么才是正确的?什么才是我应该追求的?什么才是我值得爱的?”裘德在思想的矛盾上徘徊着,痛苦地思索着自我人生和价值。完美的性爱主义是存在的,它建立在情感和性爱共同搭建的基石之上,但一旦婚姻体制和社会伦理成为其障碍的时候,这样的基石还存在吗?裘德和苏痛苦地在性与道德伦理中选择了前者,他们彼此真心相爱,迷恋于精神与肉体的满足,但同时也必须与现实和思想搏斗,当面对孩子的不幸死亡之后,苏固执的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因为他们固执的把自我排开在社会与道德之外。
裘德的精神世界是迷人的,他的迷人是在于他的复杂性。裘德的思想意识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超越了那个时代,但是他有时又无法自拔的迷恋那些古老的,过时的道德观,他迟迟不肯表达对苏的爱情,却又难以忍受对苏的思念,从小镇马格林利到曼切斯特再到奥尔布里肯和别的地方,然后回到基督学堂,之后则是沙士顿,裘德与苏的思想与生活彼此影响,直到苏嫁为人妻之后两人最后才冲破传统的道德价值,让激情猛然爆发。这是一种现代人思想渐进衍变的过程,在道德与个人意识中的重复判断与选择,因为他们很清楚他们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却仍无法自拔的陷入到性与情感的漩涡之中。于是他们背离了这个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这等于是背叛了整个社会。
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哈代向社会道德价值的正确性发起了宣战,特别是当人们违背了这种道德与价值,社会有权利来处罚和歧视他们吗?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讨论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讨论同性恋是不是道德是不是合法一样,社会道德价值的公用难道是为了奴役和压迫人性思想与自由吗?哈代向这个社会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在哈代看来,人性中道德的自由意识的悲哀无异是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裘德和苏遵从了自我意识而在一起相爱,而社会有什么权力歧视和处罚他们;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裘德给前妻,苏的丈夫带来了痛苦,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了死亡,难道他们的这种意识又能被人们所能简单的接受吗?和裘德与苏一样,我们也陷入了思考之中:生命的意义是顺应社会的现实还是遵循个人意识的自由性,可他们都为别人带来了伤害,什么才是正确的呢?
在哈代的小说中,裘德死去后还要遭受人们的歧视与侮辱,裘德的遭遇显然是不幸的,值得同情的,他不过是爱上了一个不应该爱的女人。虽然他从事着一份石匠的工作,但是他却可以用拉丁文读圣经,甚至可以写诗来赞美万物,但有趣的是,这个打击并没消磨裘德追求知识的渴望,这也许是他想追回自尊的一种单纯的举动,也正是导致悲剧的原因。裘德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我的理想,当他看见那些基督堂的学生成群结队地走过大街的时候,他似乎又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这种纯粹的精神渴望完全没有考虑现实的问题,他没有想到他是一个背叛了社会道德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除了他的理想主义之外,没有任何能力可以帮他实现这样的梦想,等待着他的只有生活的残酷与无情。裘德清醒地看清自己的目标,却没看见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那些难以逾越的阻碍。理想的精神世界吸引着裘德前往,在他心中梦想一直是燃烧的,这种精神和意志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实就如雨季的乌云,把光明笼罩在绝望与痛苦的深处。同德伯家的苔丝一样,哈代关注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风貌,而且对社会问题提出了质疑,他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个人命运与社会制度、道德意识、家庭伦理的关系与碰撞,而很多时候,它们都是令人致命的。
(三)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裘德和他的故事:
裘德的故事从其重要性上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不是那种一般的、无反思的爱情故事,书中大段关于爱情的思想和对话都表明了这种爱情的反思性质。这种反思并不意味着爱的柏拉图化,而意味着这种爱要弄清自身的来源和特质。
那么,裘德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从哈代英国式的节制的笔法中我们似乎很难得出一种准确的看法。但是,书中反复提到裘德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而且裘德从来不否认他的爱中所包含的“欲”的性质。他是多么容易被女子的美貌打动,又是多么渴望亲吻苏的脸庞啊!如果我们记得他受所读过的希腊罗马著作影响的程度(有一次他在读完一本异教著作后向树林下跪),以及他个人心性对事物敏感的方向,我们就能毫不犹豫地将他的爱情划入希腊式的欲爱。他同苏的相爱其实是在尝试一种自然生活的可能性,因为苏,至少从前期来看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
小说的内容在传统与现代中徘徊。
裘德也一直生活在日常生活这个普通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他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世界。他同这个世界的关系并非敌对的关系,像后世某些思想者那样,而是一种既依赖和尊重、又不满和超越的关系。每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禀有的身份即是他的职业,人通过职业劳作再生产出他的生命。另一方面,他同其他人的交往和缔约也界定了他在社会中的位置,这些交往经历往往成为思想的来源和灵魂问题的发端。裘德的职业身份是石匠,他不仅出于谋生的考虑也出于对建筑的热爱选择了这门职业。而他的婚姻--与阿拉贝娜的结合则导致了他对于社会建制、人的软弱性等问题的思索。日常生活遵循的利益的法则在裘德那里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是,他进不了基督寺大学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缺钱。裘德当然不反对日常生活的世界,但他却被这世界反对和限制。
裘德所处的时代恰好是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导致了裘德生存位置的尴尬:一方面,他的思想似乎落后于时代,迷恋于一些早已过时的事物;另一方面,他的生活方式又太超前,太违反当时的伦理。现代性的一个特征是生活的世俗。对尘世生存的强烈关注和对存在秩序的无反思的认同,并动用一切手段使自身成为这个秩序的一部分。从阿拉贝娜身上可以看清这一过程的进展。她的当酒店招待的经历,她勾引裘德的技术,她处理自身生活的方式,以及她在裘德临死时与他人打情骂俏的表现,都让人感到了对上帝的亵渎。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那位写出了在十字架下的作曲家,他居然放弃了音乐而从事商业,仅仅因为音乐无法赚钱。毫无疑问,当他写作这支曲子时他听到了心灵的声音,但这种天堂的声音抵制不了尘世的诱惑。我们甚至在裘德本人身上也看到了这一世俗化进程的体现,他的酗酒虽然是为了解决灵魂的痛苦,但这已不是像过去那样通过禁欲和苦行去寻求解脱了。
但是,另一方面,世俗化进程又远不彻底。在某些制度和观念上传统仍然从血液中束缚着人们。婚姻制度及其伦理观念是最好的例证。利益摧毁了一些传统,与利益关系不大而与人的灵魂大有关系的传统却未见变迁。现代性进程更隐蔽的方面在于思想的理性化。传统思想,或者说基督教教理被自然哲学和自由主义所取代,这一新兴的思想实质上是希腊精神的变形。裘德对希腊著作的偏爱使他能很快理解现代思想的要素,他一眼就能看出苏的伏尔泰腔调证明了这一点。苏在恳求费劳逊允许她离去时甚至引证了密尔和洪堡,这两位自由主义大师关于人的个性与社会进步的观点被用来证明她特立独行的正当性。这在传统思想中是不可想象的。后来,裘德的思想越来越开阔和富有理性精神,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同社会制度的关系;而苏在苦难中感到自身的罪,她又回到了认为罪的报应论和救赎论的观念上去了,这与其说是在证明传统思想的力量,不如说是在证明它的无力,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解决苏的痛苦。而如果一个人只能用自虐来表明服从一种思想的话,这思想就已经开始它自身的崩溃了,因为一个正逐渐变得健康的世界不需要自虐的思想。
哈代的这部传世之作,带着在某些方面较其它作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来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世关注他作品的人们,而无名的裘德这部哈代的小说——可以称之为“天鹅的绝唱”的小说,更是给予人们以无限的慨叹:一对历尽风霜的恋人,一段饱经沧桑的恋情,为一份不被世人所承认的挚爱而苦苦支撑,最终却因不堪命运的残忍而被摧残得支离破碎。他们热情、积极、宽容、坚韧且有理想,缺少的也许就是一个世界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共舞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若谷(译者):无名的裘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洗 凡 (译者):无名的裘德,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3]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殷企平:无名的裘德的异化主题,全国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