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小说网 > 重生城二代VS村二代 > 重生城二代VS村二代_分卷阅读_23
重生城二代VS村二代_分卷阅读_23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重生城二代VS村二代最新章节!
耳畔却听见方远淡淡的声音:“谁愿意让自己的祖先泡在水里!”
尤晓莺震惊地转过头看着方远,她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个答案。
“按照图纸要求的上亿立方总库容量扩建后,明桥水库的蓄洪水位会比原先,上升五十到六十米,也就是说现在你目之所及的很多小岛在竣工以后,都会完全被水淹没。”
“你不是农村人,你不懂农民对土地的情结。”方远凝视着尤晓莺,目光如许,“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他们的祖辈父辈都生在这里,也埋在这里,如果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很少有人会舍弃他们的家园的。”
“你不能想象多少年以后,有人问这些库区老乡:‘你的故乡在哪里、你的祖先在哪里?’的时候,让他们指着眼前的这水库说:在水里。”
尤晓莺呐呐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听尤父提起过,这一次搬迁涉及库区上万名群众,也就是说会有近万名老乡将不得不离乡背井,甚至连以后再回来看看自己家乡的机会都没有了。
“可是迁出去,他们同样能有土地,日子会过得更红火的。”尤晓莺试着说服方远,将一切都要向前看、往好处想。
方远的表情不以为然:“这库区的老乡和其他庄稼人不一样,他们这一辈是靠水吃饭的,不是渔民,就是岛上的果农,根本没种过地,你让他们迁出岛靠什么吃饭?”
无疑,方远出自农村,他和土地、庄稼人有源于血脉的维系和亲近,从他的角度看问题也更贴近老乡们的心声。
家园、祖先、还有未来生计,这些都是每个人心中最在乎的东西吧!
尤晓莺觉得话题有些沉重,很多事情都不是她能左右的。即使重生,她也一直很渺小无力,她曾尝试着改变身边亲友的境遇,却发现很多事情的发展都不在自己控制之内,就如陶姜和冯露的被迫离开一样……
她转头看着身旁的青年,方远也一样,人的思想更是难以左右的。尤晓莺曾满心以为在自己坚决地提出分手后,以他的自尊心绝不会再想见到自己,他只会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用事实证明离开她尤晓莺,他会过得更好。
年初的时候,方远在医院的走廊里向自己表明心迹,尤晓莺是不敢去面对他心意的,即使再见面自己都是满心胆怯,没有直视他的勇气。但此刻,昏暗的灯光下方远眉目清晰,尤晓莺仔细打量才发现他的变化之巨,让人吃惊。
三年多前,方远还面带稚嫩的有少年人的冲动和朝气,他的眼睛里盛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像一簇燃烧的火焰。而现在的他,情绪内敛,语气里的通透像一位阅历丰富的中年人,一双眼睛更是如深海般看不见波澜。
突然记起了蒋薇离开前说过的话,原来在蒋薇眼里方远和自己是合适的一对。这就更让尤晓莺好奇,方远这三年来的际遇,到底是什么给他带来了如此深刻的改变?又是什么让蒋薇认为自己和他合适呢?
“方远,你现在算是到水库实习吗?”大概是心态的改变,尤晓莺面对方远也随意了起来。
方远放缓语气,尽量详细的解释道:“恩,跟着学校的教授来明桥实地考察,下个月就回省城。”
“你刚才是故意的吧,知道我也在房间里才进的屋。”她之前在房间就听得明白,父亲没有说自己在宿舍里之前,他并不想进屋。
“这都被你发现了!”方远勾了勾嘴角,表情生动了许多,“那你怎么不觉得我接近尤叔叔也是刻意。”
“真的吗,那我可不可以拜托你帮我注意下我爸的身体,他一忙起来就经常忘记吃饭。”尤晓莺发现只要不去纠结自己对方远的亏欠,她也可以像朋友一般和他正常聊天。
“既然你都放心将伯父交给我了,那可不可以再给我一个机会吗?”
“什么机会?”
“重新了解你的机会。你难道不觉得我是在刻意地接近尤叔叔,了解你的家庭和生活。现在的你和我,相比起三年前都有很大不同。”尤晓莺从方远的眼睛里读出了真诚,“我一直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家庭间的差距不会再是你我之间的障碍!”
“尤晓莺,可不可以给我,也给你自己一个机会,我会向你证明,我、方远,一定会让你得到幸福。”
尤晓莺要说不震撼那都是假的,从没有一个人这样把自己最大的诚意和真心都摆在了她的面前,承诺让她一生幸福。
朦胧间,尤晓莺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她轻轻地回答道:“好……”
☆、第43章迁坟
经过通宵达旦的协商,第二天管理处就下达了县领导和库区代表的初步协商出的决定。
从内容上看,这些和昨晚方远分析的分毫不差,库区老乡看重的也主要是搬迁后的出路和迁坟两点上。
第一,关于库区群众的安置问题,县里商议出的结果是,此次搬迁的近三千户村民,将集中迁移到最近的长宁镇和县郊的五里铺这两个移民安置点。但地方财政困难,没办法给搬迁户一定的补贴,只能给五口人以上的村户分配一个非农业指标,也就是城镇户口,安排工作。
光是这一点都让几个库区代表连连点头的了。这时候哪家有一个非农业指标,就意味着家里有一人可以不用靠山靠水刨食,能进厂矿当工人、领皇粮。
再者就是关于迁坟,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洁,也为了“不让祖先泡在水里”,由地方和村民共同出资出力,将库区内低于现有水面一百米的坟墓,集体往明桥水库四周的高山上迁移。
当天中午就有一位代表自发地决定,将自己祖父的坟茔迁走。这人尤晓莺也认识,他是在库区小学教书的魏老师。
庄稼户很敬重读书人,魏老师选择第一个站出来也算起到了表率作用。
迁坟的日子是在某一天的清晨,没有事先看黄历、请风水先生择一个好地方,也没有多隆重的仪式,但很多人都去见证了明桥库区第一座坟墓的迁移,尤晓莺也在其列。
魏老师家的祖坟没有一块墓碑,只是个简单的黄土石堆。魏老师却显得特别郑重,在墓前拜了又拜,才在一旁的树枝上挂了一长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石土被一层层挖去,打开坟冢,魏老师亲自将祖父骨骸请入“简壳”(小型棺材)中。最后再给这个一米长、30厘米宽的长方形木匣罩上红布,由众人抬起,穿过山林湖面,走出即将淹没的水库库底,将简壳安葬到通往库区路上的最近的一座山上……
围观的人群散去后,魏老师面朝水库,孤零零的一个人在那蹲着,尤晓莺想上前和他告个别,却听他幽幽道:“小尤老师,能和我聊聊天吗?”
尤晓莺一愣,她和魏老师交情不算深,平时聊天的内容也只会涉及库区小学的孩子,他怎么会找自己?
“没事,我就是想找一个认识又不太熟的人唠唠嗑。”
毕竟刚迁了家里长辈的坟茔,魏老师的心里肯定很复杂吧!尤晓莺点点头,也在他旁边蹲下。
“以后库区的乡亲都搬出去了,学校也将被水淹没,你也不用经常从城里跑来看这些小萝卜头啦!”
尤晓莺这时才想起明桥小学也将不复存在的事实,她心里有些难受,短短的几个月相处,这些孩子们的纯真朴实,让人难以忘怀。
“其实这也是好事,孩子可以到镇上、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过我这个代课老师也算是做到头了。”
所以,魏老师是在为他们夫妻两未来的生计,在这发愁感伤吗?
仿佛是明白了尤晓莺眼神中的疑惑,魏老师眯眼笑了笑:“不是这样的,即使我们夫妻两不在学校教书,我一个大老爷们有这双手,饿不了肚子,也养得活婆娘的。”
“我可是有手艺的人!”魏老师向尤晓莺晃了晃他的手掌,语气里颇为自豪,“你年纪轻可能不知道吧,我们老魏家可是祖传三代的石匠,这立在库区管理处正门的那块石碑都是我祖父一锤一凿刻上去的”
那块石碑只要进库区一眼就能看见,两米多高的巨石刻着“明桥水库”的四个大字,据库区的工作人员说,那碑都立了一二十年了,。
尤晓莺也不插话只是安静地做个听众,听魏老师追忆往事。
“当年我祖父可是安县城里出了名的石匠,靠着一身手艺才娶到了祖母,生了我爹,养活一大家子。可到了我,他就不再让我学手艺了。”
“我爹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不在了,是给人做工的时候被石头砸死的。可能是伤了心吧,从那以后我爷爷就改了主意,花钱把我送去城里读书,当个文化人,能洗掉一身的泥味,不用再去卖力气!”
“那年我十六岁,还不太懂事,满心羡慕祖父的石匠手艺,十里八村的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求你帮着雕石刻碑的,都得好酒好菜的招待,有时还能给家里人捎带点回来。自己就偷偷地辍了学,想跟他学手艺。”
“结果还是被祖父知道了气得大半年都没给我个好脸看,那时他都有六十多岁了吧,每次一想起我辍学的事情都拼命打我,谁也拦不住,我就跑出家门在岛上乱窜,有时候还会站在船上,隔着湖水看见他在岸边气急败坏的样子……”
“祖父常说手艺人用不着攒钱,那双手就是他吃饭的家伙。可他走的时候,家里连给他打块石头立碑的钱都拿不出。他打了一辈子的碑,临终前却拉着我的手说:他不要什么形式的东西,只要有个位置,让他即使躺在下面也能看到明桥的山山水水就够啦”
“这个好位置是我特意为我祖父选的,他老人家应该会很高兴了。”魏老师又笑了,“这一次,他应该不会再想打我啦!”
新的坟头前视野开阔,澄澈的湖水和四周青山都能尽收眼底。
这一刻,尤晓莺才真正地明白了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它像方远说得是庄稼人的根,但更多的是他们情感上的寄托,迁坟是为了死者,但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生者。现在,生者必须再次挖开坟墓,也撕开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情。
也许多年后,后代人已经不能准确地理解“迁坟”对于这些库区老乡的特殊意义了,但生于斯、长于斯、欢乐与痛苦于斯的人们依然会时常回想它,思考它,因为它曾触及记忆中最敏感与深刻的地方。
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六几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困难也没人找我打石头了,刚好地方张罗着在库区建个小学,不能让这里的孩子以后都是睁眼瞎。初二肄业的我竟然成了村里的文化人,为了填饱肚子我就在库区学校当代课老师,没想到一当就是二十年。”
魏老师将放在湖面上的目光移回来,对着尤晓莺自嘲地笑,“很可笑吧,明明我年轻时候是最不喜欢读书的,哭着闹着辍了学,转过头却大半辈子都在学校里,还在那认识了媳妇,成了家。”
“当代课老师很苦的,你这么多年有没有后悔,想过要放弃吗?”尤晓莺下意识地问出了口,她突然想到了方远,上一世他选择到云南当代课老师后悔过吗?
魏老师一拍大腿:“怎么会没有,地方财政吃紧,我们这些当代课老师的,经常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好多次都不想干了。可念头一起来自己又舍不得,我和老婆没小孩,看着这些小毛头就觉得格外的亲,他们围着我老师老师的喊着,就觉着自己的肩上有份责任。”
“真的,时间久了我就真心觉着自己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这些学生,就算窝在那三间破教舍教一辈子书也是甘愿的。可没想到这种日子也要到头了!”
尤晓莺不知道怎么去安慰魏老师,如果易地而处,自己也应该和他现在一样,舍不得这些孩子,舍不得这里的青山绿水,还有站了几十年的三寸讲台……
魏老师转头对尤晓莺郑重的邀请:“小尤老师,你和孩子们也相处有些日子了,孩子们都挺喜欢你的。明天是学校最后一次课了,我希望你能够到场和孩子们告个别,以后要想再把这九十二个学生再聚到一起,难啦!”
的确,这是搬迁前的最后一次告别了。安县虽然不大,但对于库区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之中最大已经有十四岁了,正是农村下地干活的青壮劳力,从今往后可能很难再有上学机会了。
第二天一大早,尤晓莺赶到学校的时候,全校九十二个孩子早就在教舍外的黄泥地里排好队了。
听魏师母说,魏老师凌晨四点就出门,一趟趟的摆渡将学生们一个不落地都接来。库区小学还没有正正经经地升过国旗呢,最后一堂课,他想在课前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队伍里一直鸦雀无声,虽然很多年纪小的孩子还懵懵懂懂的,但年纪再大点的都不自觉地红了眼。
魏老师起了一遍头,带着孩子们唱国歌,在孩子们还带着稚嫩的歌声中,尤晓莺和魏师母配合着将国旗升上了木杆。
这大概是尤晓莺最难忘的升旗仪式了,她昂头往着迎风飘扬的国旗,努力地压下眼底的涩意。
最后一堂上的是语文课,九十二个孩子都挤在一个教舍里。魏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用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了一遍吴伯箫先生的《早》。
他说了很多话,其中的细节尤晓莺记不清了,他最后一句话却牢牢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
“希望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在以后,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第44章登门
自从尤父被调配到明桥库区,已经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一家人也忙着上班,除了尤晓莺在这期间去看望了几次,就没有其他联络。
这天有人到尤家来捎口信,说尤父明天回来休假。尤母整个人都精神奕奕的,当天夜里就把楼上楼下打扫了一遍,桌椅擦得锃亮,第二天更是一大早就出门买菜了。
尤母前脚刚出门,尤晓峰就和尤晓莺咬耳朵:“不就是爸要回来休一天假嘛,瞧,把妈高兴的。”
尤晓莺白了他一眼,当谁都和他一样没心没肺的呀,母亲高兴点怎么了,老夫老妻几十年的,一个多月没见能不心里惦记吗!
尤母张罗了一大桌子菜,全家人都按时坐在二楼的客厅里等着尤父回来,可到了饭点也不见人影。尤母就急了,一个劲念叨着:“你爸不会是在路上遇到事了吧!”
尤晓莺道:“要不我去车站看看,从长宁镇回来一天就那几趟车。”
“算了,他这么大个活人我还怕他丢了呀!”
大侄女尤涵嘟起嘴,一脸天真地求表扬道:“爷爷真笨,小涵出去了都知道怎么回来的。”
孩子的童言稚语把一屋子人都逗笑了,尤母也顾不得担忧,露出了笑模样,对小孙女温言道:“小涵乖,爷爷是太忙了,我们搬新家后,他就没回来过。”
要说搬新家之后,什么事让尤母最高兴,莫过于四个子女都回到了她身边,天天都能见面。她下班后也能逗一逗孙辈,大孙女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小孙女也刚过周岁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
日子过得满足,闲来尤母还和尤晓莺聊天时还提到说,她现在就想早点退休,含饴弄孙。
一屋子人正逗弄着大侄女笑得乐呵,尤晓峰突然竖起了耳朵:“楼下好像有动静,是不是爸回来了!”
“那我下去开门。”尤晓莺站起身,脚步轻快地跑下楼去。
刚到楼下就听到尤父的声音,他似乎在和谁说着话,尤晓莺口里抱怨着父亲的不准时,手上却飞快地打开门。
“爸,你怎么才回来,我们等……方远,你怎么来了?”
“怎么说话的,这么没轻没重,小方是我请来的客人。”尤父轻斥尤晓莺,又对方远面带歉意道,“我这闺女被我和她妈宠坏了,小方,你不要介意啊!快进屋吧。”
从尤父的态度来看,他很是看重方远,简直是在和他平辈而交。
“没什么的尤叔叔,晓莺是我的老同学了,我们之间说话一贯是这样。”
也不知道方远是给尤父灌了什么*汤,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都能让尤父听得眉开眼笑的。
尤母从楼梯间探头,人迎了出来:“老尤,你回来了,就赶紧上来吃饭吧,一家人都饿着肚子等你呢!”
耳畔却听见方远淡淡的声音:“谁愿意让自己的祖先泡在水里!”
尤晓莺震惊地转过头看着方远,她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个答案。
“按照图纸要求的上亿立方总库容量扩建后,明桥水库的蓄洪水位会比原先,上升五十到六十米,也就是说现在你目之所及的很多小岛在竣工以后,都会完全被水淹没。”
“你不是农村人,你不懂农民对土地的情结。”方远凝视着尤晓莺,目光如许,“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他们的祖辈父辈都生在这里,也埋在这里,如果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很少有人会舍弃他们的家园的。”
“你不能想象多少年以后,有人问这些库区老乡:‘你的故乡在哪里、你的祖先在哪里?’的时候,让他们指着眼前的这水库说:在水里。”
尤晓莺呐呐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听尤父提起过,这一次搬迁涉及库区上万名群众,也就是说会有近万名老乡将不得不离乡背井,甚至连以后再回来看看自己家乡的机会都没有了。
“可是迁出去,他们同样能有土地,日子会过得更红火的。”尤晓莺试着说服方远,将一切都要向前看、往好处想。
方远的表情不以为然:“这库区的老乡和其他庄稼人不一样,他们这一辈是靠水吃饭的,不是渔民,就是岛上的果农,根本没种过地,你让他们迁出岛靠什么吃饭?”
无疑,方远出自农村,他和土地、庄稼人有源于血脉的维系和亲近,从他的角度看问题也更贴近老乡们的心声。
家园、祖先、还有未来生计,这些都是每个人心中最在乎的东西吧!
尤晓莺觉得话题有些沉重,很多事情都不是她能左右的。即使重生,她也一直很渺小无力,她曾尝试着改变身边亲友的境遇,却发现很多事情的发展都不在自己控制之内,就如陶姜和冯露的被迫离开一样……
她转头看着身旁的青年,方远也一样,人的思想更是难以左右的。尤晓莺曾满心以为在自己坚决地提出分手后,以他的自尊心绝不会再想见到自己,他只会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用事实证明离开她尤晓莺,他会过得更好。
年初的时候,方远在医院的走廊里向自己表明心迹,尤晓莺是不敢去面对他心意的,即使再见面自己都是满心胆怯,没有直视他的勇气。但此刻,昏暗的灯光下方远眉目清晰,尤晓莺仔细打量才发现他的变化之巨,让人吃惊。
三年多前,方远还面带稚嫩的有少年人的冲动和朝气,他的眼睛里盛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像一簇燃烧的火焰。而现在的他,情绪内敛,语气里的通透像一位阅历丰富的中年人,一双眼睛更是如深海般看不见波澜。
突然记起了蒋薇离开前说过的话,原来在蒋薇眼里方远和自己是合适的一对。这就更让尤晓莺好奇,方远这三年来的际遇,到底是什么给他带来了如此深刻的改变?又是什么让蒋薇认为自己和他合适呢?
“方远,你现在算是到水库实习吗?”大概是心态的改变,尤晓莺面对方远也随意了起来。
方远放缓语气,尽量详细的解释道:“恩,跟着学校的教授来明桥实地考察,下个月就回省城。”
“你刚才是故意的吧,知道我也在房间里才进的屋。”她之前在房间就听得明白,父亲没有说自己在宿舍里之前,他并不想进屋。
“这都被你发现了!”方远勾了勾嘴角,表情生动了许多,“那你怎么不觉得我接近尤叔叔也是刻意。”
“真的吗,那我可不可以拜托你帮我注意下我爸的身体,他一忙起来就经常忘记吃饭。”尤晓莺发现只要不去纠结自己对方远的亏欠,她也可以像朋友一般和他正常聊天。
“既然你都放心将伯父交给我了,那可不可以再给我一个机会吗?”
“什么机会?”
“重新了解你的机会。你难道不觉得我是在刻意地接近尤叔叔,了解你的家庭和生活。现在的你和我,相比起三年前都有很大不同。”尤晓莺从方远的眼睛里读出了真诚,“我一直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家庭间的差距不会再是你我之间的障碍!”
“尤晓莺,可不可以给我,也给你自己一个机会,我会向你证明,我、方远,一定会让你得到幸福。”
尤晓莺要说不震撼那都是假的,从没有一个人这样把自己最大的诚意和真心都摆在了她的面前,承诺让她一生幸福。
朦胧间,尤晓莺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她轻轻地回答道:“好……”
☆、第43章迁坟
经过通宵达旦的协商,第二天管理处就下达了县领导和库区代表的初步协商出的决定。
从内容上看,这些和昨晚方远分析的分毫不差,库区老乡看重的也主要是搬迁后的出路和迁坟两点上。
第一,关于库区群众的安置问题,县里商议出的结果是,此次搬迁的近三千户村民,将集中迁移到最近的长宁镇和县郊的五里铺这两个移民安置点。但地方财政困难,没办法给搬迁户一定的补贴,只能给五口人以上的村户分配一个非农业指标,也就是城镇户口,安排工作。
光是这一点都让几个库区代表连连点头的了。这时候哪家有一个非农业指标,就意味着家里有一人可以不用靠山靠水刨食,能进厂矿当工人、领皇粮。
再者就是关于迁坟,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洁,也为了“不让祖先泡在水里”,由地方和村民共同出资出力,将库区内低于现有水面一百米的坟墓,集体往明桥水库四周的高山上迁移。
当天中午就有一位代表自发地决定,将自己祖父的坟茔迁走。这人尤晓莺也认识,他是在库区小学教书的魏老师。
庄稼户很敬重读书人,魏老师选择第一个站出来也算起到了表率作用。
迁坟的日子是在某一天的清晨,没有事先看黄历、请风水先生择一个好地方,也没有多隆重的仪式,但很多人都去见证了明桥库区第一座坟墓的迁移,尤晓莺也在其列。
魏老师家的祖坟没有一块墓碑,只是个简单的黄土石堆。魏老师却显得特别郑重,在墓前拜了又拜,才在一旁的树枝上挂了一长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石土被一层层挖去,打开坟冢,魏老师亲自将祖父骨骸请入“简壳”(小型棺材)中。最后再给这个一米长、30厘米宽的长方形木匣罩上红布,由众人抬起,穿过山林湖面,走出即将淹没的水库库底,将简壳安葬到通往库区路上的最近的一座山上……
围观的人群散去后,魏老师面朝水库,孤零零的一个人在那蹲着,尤晓莺想上前和他告个别,却听他幽幽道:“小尤老师,能和我聊聊天吗?”
尤晓莺一愣,她和魏老师交情不算深,平时聊天的内容也只会涉及库区小学的孩子,他怎么会找自己?
“没事,我就是想找一个认识又不太熟的人唠唠嗑。”
毕竟刚迁了家里长辈的坟茔,魏老师的心里肯定很复杂吧!尤晓莺点点头,也在他旁边蹲下。
“以后库区的乡亲都搬出去了,学校也将被水淹没,你也不用经常从城里跑来看这些小萝卜头啦!”
尤晓莺这时才想起明桥小学也将不复存在的事实,她心里有些难受,短短的几个月相处,这些孩子们的纯真朴实,让人难以忘怀。
“其实这也是好事,孩子可以到镇上、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过我这个代课老师也算是做到头了。”
所以,魏老师是在为他们夫妻两未来的生计,在这发愁感伤吗?
仿佛是明白了尤晓莺眼神中的疑惑,魏老师眯眼笑了笑:“不是这样的,即使我们夫妻两不在学校教书,我一个大老爷们有这双手,饿不了肚子,也养得活婆娘的。”
“我可是有手艺的人!”魏老师向尤晓莺晃了晃他的手掌,语气里颇为自豪,“你年纪轻可能不知道吧,我们老魏家可是祖传三代的石匠,这立在库区管理处正门的那块石碑都是我祖父一锤一凿刻上去的”
那块石碑只要进库区一眼就能看见,两米多高的巨石刻着“明桥水库”的四个大字,据库区的工作人员说,那碑都立了一二十年了,。
尤晓莺也不插话只是安静地做个听众,听魏老师追忆往事。
“当年我祖父可是安县城里出了名的石匠,靠着一身手艺才娶到了祖母,生了我爹,养活一大家子。可到了我,他就不再让我学手艺了。”
“我爹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不在了,是给人做工的时候被石头砸死的。可能是伤了心吧,从那以后我爷爷就改了主意,花钱把我送去城里读书,当个文化人,能洗掉一身的泥味,不用再去卖力气!”
“那年我十六岁,还不太懂事,满心羡慕祖父的石匠手艺,十里八村的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求你帮着雕石刻碑的,都得好酒好菜的招待,有时还能给家里人捎带点回来。自己就偷偷地辍了学,想跟他学手艺。”
“结果还是被祖父知道了气得大半年都没给我个好脸看,那时他都有六十多岁了吧,每次一想起我辍学的事情都拼命打我,谁也拦不住,我就跑出家门在岛上乱窜,有时候还会站在船上,隔着湖水看见他在岸边气急败坏的样子……”
“祖父常说手艺人用不着攒钱,那双手就是他吃饭的家伙。可他走的时候,家里连给他打块石头立碑的钱都拿不出。他打了一辈子的碑,临终前却拉着我的手说:他不要什么形式的东西,只要有个位置,让他即使躺在下面也能看到明桥的山山水水就够啦”
“这个好位置是我特意为我祖父选的,他老人家应该会很高兴了。”魏老师又笑了,“这一次,他应该不会再想打我啦!”
新的坟头前视野开阔,澄澈的湖水和四周青山都能尽收眼底。
这一刻,尤晓莺才真正地明白了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它像方远说得是庄稼人的根,但更多的是他们情感上的寄托,迁坟是为了死者,但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生者。现在,生者必须再次挖开坟墓,也撕开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情。
也许多年后,后代人已经不能准确地理解“迁坟”对于这些库区老乡的特殊意义了,但生于斯、长于斯、欢乐与痛苦于斯的人们依然会时常回想它,思考它,因为它曾触及记忆中最敏感与深刻的地方。
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六几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困难也没人找我打石头了,刚好地方张罗着在库区建个小学,不能让这里的孩子以后都是睁眼瞎。初二肄业的我竟然成了村里的文化人,为了填饱肚子我就在库区学校当代课老师,没想到一当就是二十年。”
魏老师将放在湖面上的目光移回来,对着尤晓莺自嘲地笑,“很可笑吧,明明我年轻时候是最不喜欢读书的,哭着闹着辍了学,转过头却大半辈子都在学校里,还在那认识了媳妇,成了家。”
“当代课老师很苦的,你这么多年有没有后悔,想过要放弃吗?”尤晓莺下意识地问出了口,她突然想到了方远,上一世他选择到云南当代课老师后悔过吗?
魏老师一拍大腿:“怎么会没有,地方财政吃紧,我们这些当代课老师的,经常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好多次都不想干了。可念头一起来自己又舍不得,我和老婆没小孩,看着这些小毛头就觉得格外的亲,他们围着我老师老师的喊着,就觉着自己的肩上有份责任。”
“真的,时间久了我就真心觉着自己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这些学生,就算窝在那三间破教舍教一辈子书也是甘愿的。可没想到这种日子也要到头了!”
尤晓莺不知道怎么去安慰魏老师,如果易地而处,自己也应该和他现在一样,舍不得这些孩子,舍不得这里的青山绿水,还有站了几十年的三寸讲台……
魏老师转头对尤晓莺郑重的邀请:“小尤老师,你和孩子们也相处有些日子了,孩子们都挺喜欢你的。明天是学校最后一次课了,我希望你能够到场和孩子们告个别,以后要想再把这九十二个学生再聚到一起,难啦!”
的确,这是搬迁前的最后一次告别了。安县虽然不大,但对于库区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之中最大已经有十四岁了,正是农村下地干活的青壮劳力,从今往后可能很难再有上学机会了。
第二天一大早,尤晓莺赶到学校的时候,全校九十二个孩子早就在教舍外的黄泥地里排好队了。
听魏师母说,魏老师凌晨四点就出门,一趟趟的摆渡将学生们一个不落地都接来。库区小学还没有正正经经地升过国旗呢,最后一堂课,他想在课前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队伍里一直鸦雀无声,虽然很多年纪小的孩子还懵懵懂懂的,但年纪再大点的都不自觉地红了眼。
魏老师起了一遍头,带着孩子们唱国歌,在孩子们还带着稚嫩的歌声中,尤晓莺和魏师母配合着将国旗升上了木杆。
这大概是尤晓莺最难忘的升旗仪式了,她昂头往着迎风飘扬的国旗,努力地压下眼底的涩意。
最后一堂上的是语文课,九十二个孩子都挤在一个教舍里。魏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用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了一遍吴伯箫先生的《早》。
他说了很多话,其中的细节尤晓莺记不清了,他最后一句话却牢牢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
“希望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在以后,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第44章登门
自从尤父被调配到明桥库区,已经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一家人也忙着上班,除了尤晓莺在这期间去看望了几次,就没有其他联络。
这天有人到尤家来捎口信,说尤父明天回来休假。尤母整个人都精神奕奕的,当天夜里就把楼上楼下打扫了一遍,桌椅擦得锃亮,第二天更是一大早就出门买菜了。
尤母前脚刚出门,尤晓峰就和尤晓莺咬耳朵:“不就是爸要回来休一天假嘛,瞧,把妈高兴的。”
尤晓莺白了他一眼,当谁都和他一样没心没肺的呀,母亲高兴点怎么了,老夫老妻几十年的,一个多月没见能不心里惦记吗!
尤母张罗了一大桌子菜,全家人都按时坐在二楼的客厅里等着尤父回来,可到了饭点也不见人影。尤母就急了,一个劲念叨着:“你爸不会是在路上遇到事了吧!”
尤晓莺道:“要不我去车站看看,从长宁镇回来一天就那几趟车。”
“算了,他这么大个活人我还怕他丢了呀!”
大侄女尤涵嘟起嘴,一脸天真地求表扬道:“爷爷真笨,小涵出去了都知道怎么回来的。”
孩子的童言稚语把一屋子人都逗笑了,尤母也顾不得担忧,露出了笑模样,对小孙女温言道:“小涵乖,爷爷是太忙了,我们搬新家后,他就没回来过。”
要说搬新家之后,什么事让尤母最高兴,莫过于四个子女都回到了她身边,天天都能见面。她下班后也能逗一逗孙辈,大孙女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小孙女也刚过周岁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
日子过得满足,闲来尤母还和尤晓莺聊天时还提到说,她现在就想早点退休,含饴弄孙。
一屋子人正逗弄着大侄女笑得乐呵,尤晓峰突然竖起了耳朵:“楼下好像有动静,是不是爸回来了!”
“那我下去开门。”尤晓莺站起身,脚步轻快地跑下楼去。
刚到楼下就听到尤父的声音,他似乎在和谁说着话,尤晓莺口里抱怨着父亲的不准时,手上却飞快地打开门。
“爸,你怎么才回来,我们等……方远,你怎么来了?”
“怎么说话的,这么没轻没重,小方是我请来的客人。”尤父轻斥尤晓莺,又对方远面带歉意道,“我这闺女被我和她妈宠坏了,小方,你不要介意啊!快进屋吧。”
从尤父的态度来看,他很是看重方远,简直是在和他平辈而交。
“没什么的尤叔叔,晓莺是我的老同学了,我们之间说话一贯是这样。”
也不知道方远是给尤父灌了什么*汤,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都能让尤父听得眉开眼笑的。
尤母从楼梯间探头,人迎了出来:“老尤,你回来了,就赶紧上来吃饭吧,一家人都饿着肚子等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