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砚残雨写心愁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崔长平文集最新章节!
寂寞深闺的闲愁——薄雾浓云愁永昼醒时空对烛花红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芳龄二九的李清照结束了待字闺中的青春岁月,与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字德父,德甫)喜结连理。赵李两家均属当时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家严赵挺之时为礼部侍郎,宋徽宗崇宁年间官至宰相。在常人看来,赵李两家结为秦晋之好,可谓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据传,身在闺中的李清照外美如花、内秀似竹,聪颖过人、文采斐然,并以其辞章的清丽婉约、严整工巧而名满京城,致使赵明诚倾慕不已、日思夜念。琅嬛记有载:“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记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据考证,琅嬛记乃一伪书,但我们不妨姑且听之、姑妄信之。赵明诚早就心仪李清照,旷世才女、艳压群芳、必欲娶之,由此略见一斑。两家父亲同朝为官,兼有同乡之谊和久负文坛盛名,况明诚、易安二人又是文人雅士、郎才女貌,结为伉俪也算是天造地设、各得其所了。
当时还在太学勤奋攻读的赵明诚,既是一位谦谦君子、饱学之士,也是一位风度翩翩、仪态儒雅的豪门公子。他在研读经史之余,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对于书帖、字画、彝鼎、碑刻等等钟爱有加,每每刻意搜求。夫妇二人伉俪相得、琴瑟和鸣;志趣相投、两情相悦,时常琴棋书画相娱,诗词歌赋唱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对金石研究如痴如醉。明代江之淮在古今女史卷一中有云:“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
新婚之初,赵明诚尚在太学习读,并无俸禄。虽然赵李两家都是家境富裕、衣食无忧,但为了搜求名人字画、一代奇器,他们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他们都要到大相国寺去,在京城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寻访搜罗金石书画。他们曾发下宏誓:“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如遇珍稀难得的古籍文物,他们都会倾囊相购,即便当时囊中羞涩,夫妻宁可质衣典当,也要携宝而归。宋徽宗崇宁年间,有人拿着徐熙的牡丹图欲索价二十万钱。他们一时无法筹措,不得已终而作罢。由于无缘拥有、错失良机,夫妇二人扼腕痛惜,相对惋怅数日。如若购得珍宝,返回家中,夫妻便在他们的书斋“归来堂”中灯下对坐,反复展玩咀嚼、摩玩舒卷、指摘疵病,沉浸于无限温馨的欢愉之中。闲暇之时,二人赏花品茗、赋诗填词、倾心交谈。在这段时日里,夫妻之间情意相投、如胶似漆,共享鱼水之欢、天伦之乐。
美满的婚姻、甜蜜的生活、共同的喜好与浪漫的情怀也同样在李清照的词中显露无遗。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从沿街走巷的卖花人那里,丫鬟买来一枝含苞欲放的鲜花。鲜嫩的花苞上,仿佛还带着嫣红的朝霞和晶莹的露珠。那晶灿的玉露啊,恍如腮边的清泪一样,轻匀地飘洒在朱颜粉面上。怕郎猜疑新娘不如鲜花更娇美,就把花儿斜簪在鬓发上,非要让他比比看:到底是花美还是人美。
李清照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并非单单表露了新婚时日的儿女之情、闺房之乐,倒是更多地体现了夫妻之间的竟日厮守、谐和融洽、相依相恋、心心相印的婚姻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依旧平和而稳定。那时,宋金两国的民族矛盾尽管已是山雨欲来、一触即发,但还没有达到兵戈相见、存亡相较的完全激化程度,大宋国内虽然也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但表面看去还是一派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歌舞升平的景象。因而,生活的谐美富足与精神的轻逸畅快,也给李清照的词作平添了几分清新鲜活的秾丽气息。这首词肆意落笔、轻巧尖新、姿态绚丽;乐而不淫、娇而不艳、轻而不俗。通篇看来,既不婉约,更不豪放,而是轻灵,这种风格在整个易安词作中并不多见。不过,在她的丑奴儿一词中,也能感知这一特点来: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向晚轻雨,暑热之气为之顿消。一支筝曲才罢,又在菱花镜前轻施淡妆。粉红而透明的晚装啊,薄如蝉翼,更加衬托出冰清玉洁的娇体,酥胸半露,皓腕凝脂,体香芬芳,眉目传情。笑着对那人说道:今晚的枕簟一定很凉爽。
“笙簧”原指笙与笙的簧片,这里特指秦筝。“绛绡”指的是粉红色的薄纱。“雪腻酥香”说的是肌肤像雪一样晶莹洁白,像脂膏一样温润滑腻,像奶酥一样松软润泽。“檀郎”出自成语“檀郎谢女”檀郎,指的是晋代潘岳(潘安,小名檀奴),其人姿仪美好,人云“貌若潘安”;谢女,指的是晋代才女谢道韫,聪敏超群,有咏絮之才。后人常用“檀郎谢女”代指才貌双全的夫妇或情侣,而“檀郎”一词则更多地代指了丈夫或情人。“纱橱”无确切考证,多倾向于笼罩于床上的帏幛或隔开厅堂的纱屏。李清照的醉花阴也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枕簟”指的是枕头和竹席。
李清照的这首词,与她的减字木兰花一样,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心情之下的作品,既不能说含蓄蕴藉,也不能说淫艳轻薄,倒是初为人妇的风情万种、娇态可人、风韵卓然之体现,是易安词中一道明丽而清奇的风景。如果缺少这样的词作,就无法全面展示李清照的个性魅力,也无从解读她的“婉约中偶有豪放,蕴藉中时有直白,奇瑰中间有俗俚,沉郁中亦有轻巧”之别样词风。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赵明诚授鸿胪少卿。在婚后两情绸缪、惟愿相守的岁月里,赵明诚一直不断地潜心于研究考证、致力于搜罗整理、热衷于访古探幽,时常与友人一起离京负笈远游。深深庭院、冷清空闺、漫漫长夜、寂寞心绪、单调生活,只留下李清照独对一蕊灯花、一窗竹影、一庭桐雨、一盏寥落、一砚闲愁
基于这种生活背景和孤寂情绪,李清照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闺怨词,含蓄委婉地倾诉了她的牵念、她的依恋、她的情怀、她的忧心、她的不解和幽怨。如: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晚风叩簾栊,残梅落空庭,月影独徘徊。一番伤春情绪,又一番怀远思人,已经没有多少兴致去梳洗打扮、涂脂抹粉。梅凋零,月疏淡,人孤独。瑞脑香在宝鸭薰炉里业已燃尽而消歇了,精致华美的流苏,掩映着绣有樱桃花的方顶小帐。妆台上的犀梳真的能辟寒么,为什么周身依然感到寒冷?
常言道:女为悦己者容。赵明诚离家远行、经久未归,独守空帏的李清照哪里还有心思去对镜梳妆、敷粉画眉?深沉庭院,格外空寂;晚凉袭人,梅意落寞。举目望月,云飘影寒。此时此刻,真难说清楚是望月思人的情切意绵、柔肠百转,还是想起月宫嫦娥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庭院伫立良久,心中的愁绪依旧无法排解,她转身回到闺房,而呈现在眼前的,更是凄清伤情的场景:炉香消尽,烟残灰冷;朱樱斗帐,空垂流苏。本该是夫妻相拥而卧、卿卿我我、欢爱缠绵的时候,而今却是空闺独守、人在天涯。春寒料峭,人冷心冷。谁说犀牛角制成的梳子能辟寒呢?为什么自己没有感到丝毫的温暖?
“通犀”即通天犀,是一种名贵的犀牛角,远方列为贡品。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说,开元二年冬至日,交趾国进贡犀牛角一只,色黄似金,置于殿中,有暖气袭人,名曰辟寒犀。此处应指一种首饰,当是犀梳或犀簪之类,尤以犀梳为近。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晚风落梅、淡云疏月、熏炉瑞脑、朱樱斗帐、解寒通犀这些物化环境,巧妙地融入了她的所感所思,那就是:懒、伤、寒。上下片动静交替、情景交融、互为掩映,写景抒情相得益彰。结句“通犀还解辟寒无”以设问结穴,极尽含蓄婉转之巧,不言心冷,而问辟寒;伤而不悲,怨而不怒,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温柔敦厚”的理念,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位受过良好教养的名门闺秀的独特个性。结句如神龙掉尾,照应起拍,以求前呼后应、上下贯通之效。词人因梳头而联想到犀梳,因犀梳而联想到辟寒。所谓“辟寒”当指消除心境之凄冷孤寂。词人由于在晚风庭院中伫立良久,回到室内又见香残帏空,不免感到身心寒怯。此句,还反映了她对夫妻爱情生活的渴求:身体,需要温暖;精神,需要慰藉。
在婚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夫妻二人一直平静而安稳地生活在京都汴梁。他们之间爱意融融、情谊甚笃,尽管夫唱妇随、聚多离少,但赵明诚的不时外出还是牵惹了她敏感的愁思,触动了她莫名的孤独,引发了她轻淡的幽怨,勾起了她伤感的回味。在这个时期的词作中,她用西风、征鸿、疏钟、蛩声、梧桐、梅萼、秦楼、阑干、金樽、灯花、玉簟等物化的意象,将自己的相思、苦闷、孤寂、幽怨穿连成了一串串玲珑剔透、斑斓多彩的珠子。如她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衹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人在深闺,寂寞难耐。正是柔肠百结之时,又怎能容得下千万缕愁思呢?无情风雨吹落似锦繁花,芳春渐行渐远。倚栏望远,难觅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又何来诗情画意、激情盎然?春已去,人未归,那连天的芳草啊,何一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柔情似水、纯净如莲的李清照,此时此刻,尽管身处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富贵生活,但她缺少夫婿的终日疼爱,缺少膝下承欢,缺少情感的慰抚和精神的充实。她的心在赵明诚身上,她的爱在赵明诚手中,她的思念无时不刻地围绕着身在异乡的赵明诚。此情,何许深;此意,何许重;此爱,何许浓啊!凄凄风雨,摇落了花,摇碎了春,摇醒了愁,也浸湿了词人的心。窗外的风雨,荡涤了娇嫩的春色,而岁月的风雨呢,是不是洗尽了一抹铅华、消褪了几多红颜?人生,到底会有多少美好的时光,能经得起这样的守望和消磨!
在她的另一首浣溪沙中,李清照用殷红的思念和清冷的寂寞为自己酿了一杯苦涩的酒。在愁绪里反复炙烤的她,能否灌醉自己的相思,抑或浇灭炽烈如燃的离情别恨呢?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不要在深深的酒杯里斟满琥珀色的浓酒,人未醉,却早已意蚀魂消。晚风里的钟声,稀稀疏疏、断断续续,更令人感到寒意倏至、乱耳惊心。香消梦醒之时,钗小鬟松。眼前,只有荧荧红烛,空照深闺。
脉脉愁情,无以排解;借酒浇愁,杯深酒腻,而酒未到,人先醉。风送晚钟时分,也该是人团聚、鸟归巢的时候吧,然则离人千里、音讯稀少,只有相思之人默默独酌。严妆未卸,抱醉而眠;梦醒之时,孤枕寒衾、香尽炉冷。发间的金钗太小,已经簪不住松垂的髻鬟了。这醉不成、梦不成的夜晚,怎能不让人辗转反侧、愁绪萦怀啊。而眼前,只有一苗烛花与人默然相对。于无声处,替人垂泪到天明。这种凄清,这种怅然,这种孤苦,这种无奈,的确令人难以释怀、黯然神伤!
“琥珀”乃松柏树脂的化石,红者为琥珀,黄而透明的称蜡珀。这里代指琥珀色的酒。“瑞脑”一种名贵的熏香,据传产于交趾国,形似蝉蚕。“辟寒金”王嘉拾遗记有载:三国时昆明国进贡一种鸟,吐金屑如粟。宫人争相用金屑装饰钗佩。此鸟畏寒霜,魏帝专设一温室,曰:辟寒台。此鸟所吐之金即名辟寒金。
这首闺情词,主要抒发一种为情所困的怀人情绪,侧重深婉含蓄的心理刻画,把愁思盘纾心曲,郁结未伸,日间求醉而沉醉未成,夜间求梦而梦魂断的矛盾纠结描写得深尽无比。词人使用“琥珀浓”、“疏钟”、“瑞脑香”、“辟寒金”、“烛花红”之类的富丽意象与“意先融”、“晚来风”、“梦魂断”、“髻鬟松”之类的平白俗俚两相映衬、心神俱现,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词中的“深”、“浓”、“疏”“小”、“松”、“空”这些字眼,看似信手拈来、平淡无奇,实则给人以深切感思。“深”可言深幽;“浓”可拟愁绪;“疏”可喻清冷;“小”可状无奈;“松”可表慵懒;“空”可谓怅然。通篇观之,这首词雅丽含蓄、婉曲工致、词语精炼、寄情深微。
李清照的词语既有清润奇巧、宏丽雅致之气象,亦有流转轻盈、平白如话之功力。她可以使用街语巷谈、乡声渔韵不著痕迹、行云流水一般地抒情表意,即便是凄然伤怀的闺情词也不例外。如她在这个时期所制的行香子和怨王孙即为一证:
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砧声”在古代,缝制衣物用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多为生料,为了使之柔软、熨贴、舒适,需要在石制的砧子上予以捶捣,而捶捣的主要工具为木制的杵。妇女们常常利用秋夜捣练,以备缝制冬衣之需。故而,在古诗词里“暮砧”、“寒砧”、“清砧”、“杵声”、“砧声“、“捣衣”、“捣练”等等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情感意象符号,它们既可以用来寄托离人羁旅的思乡之愁,也可以表达春闱女子的怀远思人之情。
李清照的这两首词,用语简约浅近、朴素直白,甚而可以说是兴致所至,毫不掩饰,直截了当,但仍不乏恬然平和、细柔绵长之特点,因而依然富有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行香子一词中的上片歇拍,一个“渐”字,便给人一种寒意渐浓、催逼急切、万般无奈、令人凄惘的感觉,而三个“一番”更让人感到风来雨去、迭次相加;阴晴陡变、清冷交织。这,怎能不令独处之人倍感凄清、心寒意冷呢?而结句的一个“闻”字,则依次牵扯出“砧声”、“蛩声”、“漏声”这三种别是一番滋味的声音。夜阑更深、声响徐来;由远及近,绕耳萦怀;煎心熬神、挥之不去。“砧声”表露了怀人之情“蛩声”体现了幽寂之境“漏声”则侧重渲染了永夜难消、孤枕难眠的清静凄冷之感。尽管从格律的角度上讲,词中的“渐”和“闻”二字皆为领词,但在词意上丝毫没有折变的突兀感,它们与后面的词意浑然一体、了然无痕,这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在制词方面的匠心独运、娴熟高超。在怨王孙一词中,结拍“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两句,不言词人恋恋不舍,不忍离去,而说停歇在沙渚上的鸥鹭不愿游人早早离去,以免自己孤独无伴。似乎鸥鹭与人之间也产生了一种依恋难舍的缱绻别情,它们因游人的离去而怨恨不已,甚至不再回头给离去的游人送别。吟读至此,我们不能不说此词意蕴含蓄、余韵悠长了。但是,如果单从游湖赏景、亲近山水、恋秋怜香、惜别鸥鹭的层面上去欣赏的话,未免失之浅表。试想:幽居深闺的李清照,不能与亲爱的夫君相依相守、双宿双飞,终日思念不止、愁绪满怀、泪染双腮。郁郁寡欢之时,只得寄情于山水,独自消磨青春时光。即便置身于山光水色之间,而映入眼帘的也只不过是秋暮波渺、红消翠减、莲成叶老、露洗花草秋意阑珊、花褪残红、露重草白,人呢,是不是也同样地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当她说出:“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时候,不是黯然神伤,也该是哽咽叹息了。山水有人来亲近,有谁亲近赏游人?眠沙鸥鹭恨早归,怀远之人恨归迟啊!
寂寞深闺的闲愁——薄雾浓云愁永昼醒时空对烛花红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芳龄二九的李清照结束了待字闺中的青春岁月,与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字德父,德甫)喜结连理。赵李两家均属当时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家严赵挺之时为礼部侍郎,宋徽宗崇宁年间官至宰相。在常人看来,赵李两家结为秦晋之好,可谓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据传,身在闺中的李清照外美如花、内秀似竹,聪颖过人、文采斐然,并以其辞章的清丽婉约、严整工巧而名满京城,致使赵明诚倾慕不已、日思夜念。琅嬛记有载:“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记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据考证,琅嬛记乃一伪书,但我们不妨姑且听之、姑妄信之。赵明诚早就心仪李清照,旷世才女、艳压群芳、必欲娶之,由此略见一斑。两家父亲同朝为官,兼有同乡之谊和久负文坛盛名,况明诚、易安二人又是文人雅士、郎才女貌,结为伉俪也算是天造地设、各得其所了。
当时还在太学勤奋攻读的赵明诚,既是一位谦谦君子、饱学之士,也是一位风度翩翩、仪态儒雅的豪门公子。他在研读经史之余,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对于书帖、字画、彝鼎、碑刻等等钟爱有加,每每刻意搜求。夫妇二人伉俪相得、琴瑟和鸣;志趣相投、两情相悦,时常琴棋书画相娱,诗词歌赋唱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对金石研究如痴如醉。明代江之淮在古今女史卷一中有云:“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
新婚之初,赵明诚尚在太学习读,并无俸禄。虽然赵李两家都是家境富裕、衣食无忧,但为了搜求名人字画、一代奇器,他们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他们都要到大相国寺去,在京城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寻访搜罗金石书画。他们曾发下宏誓:“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如遇珍稀难得的古籍文物,他们都会倾囊相购,即便当时囊中羞涩,夫妻宁可质衣典当,也要携宝而归。宋徽宗崇宁年间,有人拿着徐熙的牡丹图欲索价二十万钱。他们一时无法筹措,不得已终而作罢。由于无缘拥有、错失良机,夫妇二人扼腕痛惜,相对惋怅数日。如若购得珍宝,返回家中,夫妻便在他们的书斋“归来堂”中灯下对坐,反复展玩咀嚼、摩玩舒卷、指摘疵病,沉浸于无限温馨的欢愉之中。闲暇之时,二人赏花品茗、赋诗填词、倾心交谈。在这段时日里,夫妻之间情意相投、如胶似漆,共享鱼水之欢、天伦之乐。
美满的婚姻、甜蜜的生活、共同的喜好与浪漫的情怀也同样在李清照的词中显露无遗。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从沿街走巷的卖花人那里,丫鬟买来一枝含苞欲放的鲜花。鲜嫩的花苞上,仿佛还带着嫣红的朝霞和晶莹的露珠。那晶灿的玉露啊,恍如腮边的清泪一样,轻匀地飘洒在朱颜粉面上。怕郎猜疑新娘不如鲜花更娇美,就把花儿斜簪在鬓发上,非要让他比比看:到底是花美还是人美。
李清照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并非单单表露了新婚时日的儿女之情、闺房之乐,倒是更多地体现了夫妻之间的竟日厮守、谐和融洽、相依相恋、心心相印的婚姻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依旧平和而稳定。那时,宋金两国的民族矛盾尽管已是山雨欲来、一触即发,但还没有达到兵戈相见、存亡相较的完全激化程度,大宋国内虽然也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但表面看去还是一派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歌舞升平的景象。因而,生活的谐美富足与精神的轻逸畅快,也给李清照的词作平添了几分清新鲜活的秾丽气息。这首词肆意落笔、轻巧尖新、姿态绚丽;乐而不淫、娇而不艳、轻而不俗。通篇看来,既不婉约,更不豪放,而是轻灵,这种风格在整个易安词作中并不多见。不过,在她的丑奴儿一词中,也能感知这一特点来: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向晚轻雨,暑热之气为之顿消。一支筝曲才罢,又在菱花镜前轻施淡妆。粉红而透明的晚装啊,薄如蝉翼,更加衬托出冰清玉洁的娇体,酥胸半露,皓腕凝脂,体香芬芳,眉目传情。笑着对那人说道:今晚的枕簟一定很凉爽。
“笙簧”原指笙与笙的簧片,这里特指秦筝。“绛绡”指的是粉红色的薄纱。“雪腻酥香”说的是肌肤像雪一样晶莹洁白,像脂膏一样温润滑腻,像奶酥一样松软润泽。“檀郎”出自成语“檀郎谢女”檀郎,指的是晋代潘岳(潘安,小名檀奴),其人姿仪美好,人云“貌若潘安”;谢女,指的是晋代才女谢道韫,聪敏超群,有咏絮之才。后人常用“檀郎谢女”代指才貌双全的夫妇或情侣,而“檀郎”一词则更多地代指了丈夫或情人。“纱橱”无确切考证,多倾向于笼罩于床上的帏幛或隔开厅堂的纱屏。李清照的醉花阴也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枕簟”指的是枕头和竹席。
李清照的这首词,与她的减字木兰花一样,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心情之下的作品,既不能说含蓄蕴藉,也不能说淫艳轻薄,倒是初为人妇的风情万种、娇态可人、风韵卓然之体现,是易安词中一道明丽而清奇的风景。如果缺少这样的词作,就无法全面展示李清照的个性魅力,也无从解读她的“婉约中偶有豪放,蕴藉中时有直白,奇瑰中间有俗俚,沉郁中亦有轻巧”之别样词风。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赵明诚授鸿胪少卿。在婚后两情绸缪、惟愿相守的岁月里,赵明诚一直不断地潜心于研究考证、致力于搜罗整理、热衷于访古探幽,时常与友人一起离京负笈远游。深深庭院、冷清空闺、漫漫长夜、寂寞心绪、单调生活,只留下李清照独对一蕊灯花、一窗竹影、一庭桐雨、一盏寥落、一砚闲愁
基于这种生活背景和孤寂情绪,李清照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闺怨词,含蓄委婉地倾诉了她的牵念、她的依恋、她的情怀、她的忧心、她的不解和幽怨。如: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晚风叩簾栊,残梅落空庭,月影独徘徊。一番伤春情绪,又一番怀远思人,已经没有多少兴致去梳洗打扮、涂脂抹粉。梅凋零,月疏淡,人孤独。瑞脑香在宝鸭薰炉里业已燃尽而消歇了,精致华美的流苏,掩映着绣有樱桃花的方顶小帐。妆台上的犀梳真的能辟寒么,为什么周身依然感到寒冷?
常言道:女为悦己者容。赵明诚离家远行、经久未归,独守空帏的李清照哪里还有心思去对镜梳妆、敷粉画眉?深沉庭院,格外空寂;晚凉袭人,梅意落寞。举目望月,云飘影寒。此时此刻,真难说清楚是望月思人的情切意绵、柔肠百转,还是想起月宫嫦娥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庭院伫立良久,心中的愁绪依旧无法排解,她转身回到闺房,而呈现在眼前的,更是凄清伤情的场景:炉香消尽,烟残灰冷;朱樱斗帐,空垂流苏。本该是夫妻相拥而卧、卿卿我我、欢爱缠绵的时候,而今却是空闺独守、人在天涯。春寒料峭,人冷心冷。谁说犀牛角制成的梳子能辟寒呢?为什么自己没有感到丝毫的温暖?
“通犀”即通天犀,是一种名贵的犀牛角,远方列为贡品。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说,开元二年冬至日,交趾国进贡犀牛角一只,色黄似金,置于殿中,有暖气袭人,名曰辟寒犀。此处应指一种首饰,当是犀梳或犀簪之类,尤以犀梳为近。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晚风落梅、淡云疏月、熏炉瑞脑、朱樱斗帐、解寒通犀这些物化环境,巧妙地融入了她的所感所思,那就是:懒、伤、寒。上下片动静交替、情景交融、互为掩映,写景抒情相得益彰。结句“通犀还解辟寒无”以设问结穴,极尽含蓄婉转之巧,不言心冷,而问辟寒;伤而不悲,怨而不怒,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温柔敦厚”的理念,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位受过良好教养的名门闺秀的独特个性。结句如神龙掉尾,照应起拍,以求前呼后应、上下贯通之效。词人因梳头而联想到犀梳,因犀梳而联想到辟寒。所谓“辟寒”当指消除心境之凄冷孤寂。词人由于在晚风庭院中伫立良久,回到室内又见香残帏空,不免感到身心寒怯。此句,还反映了她对夫妻爱情生活的渴求:身体,需要温暖;精神,需要慰藉。
在婚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夫妻二人一直平静而安稳地生活在京都汴梁。他们之间爱意融融、情谊甚笃,尽管夫唱妇随、聚多离少,但赵明诚的不时外出还是牵惹了她敏感的愁思,触动了她莫名的孤独,引发了她轻淡的幽怨,勾起了她伤感的回味。在这个时期的词作中,她用西风、征鸿、疏钟、蛩声、梧桐、梅萼、秦楼、阑干、金樽、灯花、玉簟等物化的意象,将自己的相思、苦闷、孤寂、幽怨穿连成了一串串玲珑剔透、斑斓多彩的珠子。如她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衹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人在深闺,寂寞难耐。正是柔肠百结之时,又怎能容得下千万缕愁思呢?无情风雨吹落似锦繁花,芳春渐行渐远。倚栏望远,难觅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又何来诗情画意、激情盎然?春已去,人未归,那连天的芳草啊,何一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柔情似水、纯净如莲的李清照,此时此刻,尽管身处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富贵生活,但她缺少夫婿的终日疼爱,缺少膝下承欢,缺少情感的慰抚和精神的充实。她的心在赵明诚身上,她的爱在赵明诚手中,她的思念无时不刻地围绕着身在异乡的赵明诚。此情,何许深;此意,何许重;此爱,何许浓啊!凄凄风雨,摇落了花,摇碎了春,摇醒了愁,也浸湿了词人的心。窗外的风雨,荡涤了娇嫩的春色,而岁月的风雨呢,是不是洗尽了一抹铅华、消褪了几多红颜?人生,到底会有多少美好的时光,能经得起这样的守望和消磨!
在她的另一首浣溪沙中,李清照用殷红的思念和清冷的寂寞为自己酿了一杯苦涩的酒。在愁绪里反复炙烤的她,能否灌醉自己的相思,抑或浇灭炽烈如燃的离情别恨呢?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不要在深深的酒杯里斟满琥珀色的浓酒,人未醉,却早已意蚀魂消。晚风里的钟声,稀稀疏疏、断断续续,更令人感到寒意倏至、乱耳惊心。香消梦醒之时,钗小鬟松。眼前,只有荧荧红烛,空照深闺。
脉脉愁情,无以排解;借酒浇愁,杯深酒腻,而酒未到,人先醉。风送晚钟时分,也该是人团聚、鸟归巢的时候吧,然则离人千里、音讯稀少,只有相思之人默默独酌。严妆未卸,抱醉而眠;梦醒之时,孤枕寒衾、香尽炉冷。发间的金钗太小,已经簪不住松垂的髻鬟了。这醉不成、梦不成的夜晚,怎能不让人辗转反侧、愁绪萦怀啊。而眼前,只有一苗烛花与人默然相对。于无声处,替人垂泪到天明。这种凄清,这种怅然,这种孤苦,这种无奈,的确令人难以释怀、黯然神伤!
“琥珀”乃松柏树脂的化石,红者为琥珀,黄而透明的称蜡珀。这里代指琥珀色的酒。“瑞脑”一种名贵的熏香,据传产于交趾国,形似蝉蚕。“辟寒金”王嘉拾遗记有载:三国时昆明国进贡一种鸟,吐金屑如粟。宫人争相用金屑装饰钗佩。此鸟畏寒霜,魏帝专设一温室,曰:辟寒台。此鸟所吐之金即名辟寒金。
这首闺情词,主要抒发一种为情所困的怀人情绪,侧重深婉含蓄的心理刻画,把愁思盘纾心曲,郁结未伸,日间求醉而沉醉未成,夜间求梦而梦魂断的矛盾纠结描写得深尽无比。词人使用“琥珀浓”、“疏钟”、“瑞脑香”、“辟寒金”、“烛花红”之类的富丽意象与“意先融”、“晚来风”、“梦魂断”、“髻鬟松”之类的平白俗俚两相映衬、心神俱现,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词中的“深”、“浓”、“疏”“小”、“松”、“空”这些字眼,看似信手拈来、平淡无奇,实则给人以深切感思。“深”可言深幽;“浓”可拟愁绪;“疏”可喻清冷;“小”可状无奈;“松”可表慵懒;“空”可谓怅然。通篇观之,这首词雅丽含蓄、婉曲工致、词语精炼、寄情深微。
李清照的词语既有清润奇巧、宏丽雅致之气象,亦有流转轻盈、平白如话之功力。她可以使用街语巷谈、乡声渔韵不著痕迹、行云流水一般地抒情表意,即便是凄然伤怀的闺情词也不例外。如她在这个时期所制的行香子和怨王孙即为一证:
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砧声”在古代,缝制衣物用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多为生料,为了使之柔软、熨贴、舒适,需要在石制的砧子上予以捶捣,而捶捣的主要工具为木制的杵。妇女们常常利用秋夜捣练,以备缝制冬衣之需。故而,在古诗词里“暮砧”、“寒砧”、“清砧”、“杵声”、“砧声“、“捣衣”、“捣练”等等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情感意象符号,它们既可以用来寄托离人羁旅的思乡之愁,也可以表达春闱女子的怀远思人之情。
李清照的这两首词,用语简约浅近、朴素直白,甚而可以说是兴致所至,毫不掩饰,直截了当,但仍不乏恬然平和、细柔绵长之特点,因而依然富有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行香子一词中的上片歇拍,一个“渐”字,便给人一种寒意渐浓、催逼急切、万般无奈、令人凄惘的感觉,而三个“一番”更让人感到风来雨去、迭次相加;阴晴陡变、清冷交织。这,怎能不令独处之人倍感凄清、心寒意冷呢?而结句的一个“闻”字,则依次牵扯出“砧声”、“蛩声”、“漏声”这三种别是一番滋味的声音。夜阑更深、声响徐来;由远及近,绕耳萦怀;煎心熬神、挥之不去。“砧声”表露了怀人之情“蛩声”体现了幽寂之境“漏声”则侧重渲染了永夜难消、孤枕难眠的清静凄冷之感。尽管从格律的角度上讲,词中的“渐”和“闻”二字皆为领词,但在词意上丝毫没有折变的突兀感,它们与后面的词意浑然一体、了然无痕,这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在制词方面的匠心独运、娴熟高超。在怨王孙一词中,结拍“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两句,不言词人恋恋不舍,不忍离去,而说停歇在沙渚上的鸥鹭不愿游人早早离去,以免自己孤独无伴。似乎鸥鹭与人之间也产生了一种依恋难舍的缱绻别情,它们因游人的离去而怨恨不已,甚至不再回头给离去的游人送别。吟读至此,我们不能不说此词意蕴含蓄、余韵悠长了。但是,如果单从游湖赏景、亲近山水、恋秋怜香、惜别鸥鹭的层面上去欣赏的话,未免失之浅表。试想:幽居深闺的李清照,不能与亲爱的夫君相依相守、双宿双飞,终日思念不止、愁绪满怀、泪染双腮。郁郁寡欢之时,只得寄情于山水,独自消磨青春时光。即便置身于山光水色之间,而映入眼帘的也只不过是秋暮波渺、红消翠减、莲成叶老、露洗花草秋意阑珊、花褪残红、露重草白,人呢,是不是也同样地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当她说出:“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时候,不是黯然神伤,也该是哽咽叹息了。山水有人来亲近,有谁亲近赏游人?眠沙鸥鹭恨早归,怀远之人恨归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