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砚残雨写心愁1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崔长平文集最新章节!
从她的摊破浣溪沙一词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孤苦悲凉、多灾多病的后期生活,尽管她表现出的是一种恬淡怡然的心境: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身染沉疴、抱病在床、为时已久,病中的词人已是面容清癯、两鬓斑白,但再多的苦恼和悲伤都已于事无补,与其长吁短叹、自怨自艾,倒不如静卧在床,闲看月影写窗纱。这样既可以修身养性、利于医病,也可以平复心绪、消磨时光。首起两句,尽管词人“病起萧萧两鬓华”但没有就此继续展开,去写枯槁的病容或抒发惆怅,而是笔锋一转,由沉郁之境跃至超然之境“卧看残月上窗纱”此时此地,可见词人在无奈的折磨中,已经学会了达观与淡定。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多产岭南,秋季结实,扁球形,可入药,有香味,性辛温,可用于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这种植物连枝生,故而古人谈及“豆蔻”时常用“豆蔻连梢”一语,如:“江南豆蔻生连枝”(梁简文帝诗)“豆蔻梢头二月初”(唐杜牧诗)“蛮江豆蔻影连梢”(宋张良臣词)。“熟水”乃宋人常用的饮料之一,其中就有豆蔻水,这里指的就是豆蔻熟水。“莫分茶”意为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当是时,词人斜卧在床、静中望月、以药代茶、独享宁谧,也可谓险象环生、纷扰迭至的社会里一方清净的天地了。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两个对句,表现了词人恬静而乐观的心态。闲暇时,于书中求乐;落雨时,向景中觅趣。读书与赏景,皆是词人一生的喜好。在宋金刀兵相见的战事稍有稳定之时,在一波三折、熬神累心的婚变之后,李清照找到了暂时的平静,因此在这首词中也表现出了她少有的舒畅与闲雅。
结句中的“木犀”即是桂花。众所周知,李清照一生钟爱梅花,但她对桂花也是喜爱有加、欣羡不已,在她的鹧鸪天和另一首摊破浣溪沙中曾给予桂花高度的褒扬和赞美,并引以自喻。她不惜笔墨地描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而且将桂花冠之以“花中第一流”词中的“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则把木犀花完全拟人化,成为与之终日相伴的闺中好友。原本是病中孤单寂寞、无以为伴、整日看花,却说成是桂花失偶、对人依恋、“终日向人”这种新颖奇巧的比拟,给人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别样意境。桂花细弱、暗淡青黄、幽香暗送,著以“蕴藉”二字,更显得柔性如水、花香沁人。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与伪齐军大举南下、联合攻宋,宋高宗赵构再次弃都而逃,李清照也自临安南下避祸,又一次仓惶踏上逃难之途。那年,她卜居浙江金华。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日子里,有人邀她去附近的风景名胜地——双溪去赏游,李清照长叹一声,写下了武陵春一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人起拍就避开了正面描写风狂雨横、落红成阵、门掩黄昏的暮春景象,而是选取另一个截面来运笔:狂风已住、残红满地;花落泥水、香入尘土。春意阑珊之时,唯留下一抹浅淡的尘香。正如几经丧乱、艰辛备尝的词人一般,此时也是青丝雪染、玉容渐消、形体羸弱,已经到了“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悲凉境地。“风住尘香”四个字,极其凝炼而含蓄,也正是因为含蓄委婉,反而扩展了想象空间,能使人从中品味出更加丰富的情感蕴藉。
“日晚倦梳头”一句,是以外在的表象来体现内心情感的波动,说明词人心中极为苦闷、心灰意冷,因而表现出倦怠慵懒的外化神态。词人以首起二句,勾画了一个风谢春红、零落成泥、尘掩余香、日晚迟起、身懒神倦的情境,为接下来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进行必要的铺陈。她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人生如斯,了然无趣,心如槁木,万事皆休。如果说前两句含蓄的话,后两句则颇为真率。含蓄,是因为此情无处可诉;真率,是因为明知无处相诉,也不得不诉。看似相悖,实则相成。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意尚好,词人也不禁游兴顿起,打算去春溪泛舟、游赏玩乐,忘情于山水之间。从“闻说”到“也拟”表现出词人的情绪略微高扬,情感色彩也随之而素朗,然而词意也到了蓄势待发的地步。随即,一如缓流之水忽至断崖,飞流直下、势不可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急转而下又格外沉重的情绪,犹如泉水激石,泠泠余音,久久回绕。整个下片,词人使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使词意前后穿连起来,且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渐趋深入。词人在避难途中触目所见,流民如潮、怨声载道;景象破败、物是人非,这种国愁、家愁、情愁交织在一起,恐怕是一只小舟难以承载的。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过一篇打马赋。“打马”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而她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历史上名臣良将之典故,描写了金戈铁马、气吞如虎、驰骋疆场的英武气概,借此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摇尾乞怜、昏庸无能、偏安江左。她在文中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雄心壮志:“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在此之前,她还写过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一诗,在这首诗的结末,她写道:“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由此可见,在李清照的心愁中,也含有深深的黍离之悲、民族之痛!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暂避金华的李清照返回临安定居。
又是一年的上元佳节,正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临安城里依旧是火树银花、凤箫声动、张灯结彩,然而李清照的思绪却早已飞回三十多年前的故都汴梁。她想到了待字闺中的情趣,想到了初为人妇的甜蜜,想到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想到了归来堂的谈笑风生,想到了中州盛日的锦绣繁华而今,十年生死两茫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明月夜,短松冈。于是,一襟泪痕的李清照提笔写下了永遇乐一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金子一般澄黄璀璨;彩云飘浮,围绕着那轮璧玉一样的皎月。恍惚之间,我顿感迷惘,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渐浓的暮霭笼罩着垂柳,柳色朦胧如染;谁家横笛吹响凄恻的梅花落,哀怨如诉;早开的梅花似乎已经凋零,不知这眼前的春色还留几许?虽然是元宵佳节、天气融和,但谁能说转瞬之间没有凄风苦雨?那些酒朋诗友,乘着宝马香车邀我参加诗酒盛会,但我也只能婉言辞谢。记得盛世年代的汴京,身在闺门中的我,有不少闲暇游乐的时间,那时最偏重上元佳节。我与闺中同伴戴上嵌插着翠色羽毛的帽子和金线彩纸捻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欢笑簇拥着外出游乐。可如今呢?我已是一个病容憔悴、鬓发斑白、头发蓬乱的老妇人,更怕夜间出去。倒不如倚在帘儿后面,听听人家的欢声笑语吧。
首起两句,对仗工整、辞采瑰丽、生动形象、气势浑穆。词人以如椽之笔,龙飞凤舞般勾勒出一幅元夕的壮丽美景。不过,词人并没有就此尽情泼墨,而是撩开一笔,卷起波澜,发出一声低沉的悲叹:人在何处?对于词人而言,此情此景,似曾相见;迷惘之中,亦真亦幻。面对着人非物亦非的环境,她倍感痛苦与凄凉,千般滋味,又上心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词人从茫然而痛楚的状态中转过神来,又回到眼前的实景之中。但她使用了“烟浓”和“笛怨”两组冷色调的词,依然给初春的景色涂抹上淡淡的寒意,因为此时春意尚浅。这样的描写,既符合词人当时的心理感觉也符合上元时节的孟春特点。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词人看似说出了一条自然规律和天气现象: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阴晴不定、风雨难料,但更多地包含了她“饱经风雨之苦”的后顾之忧。长期的颠沛流离、风霜雪雨、阴晴乍变,已经在词人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暗影,以至于形成了她敏感的“忧风愁雨”的特殊心境。正是基于这一点,下文的辞谢酒朋诗侣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由于词人心绪不佳、兴味索然,因而婉辞了诗朋酒友的相邀,可以想见,此时此刻的她,还一直沉浸在触景生情的伤感中,一直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指中原地区,不过这里特指汴梁城。“三五”农历十五,这里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北宋时期,每逢元夕“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故而,词人所说“记得偏重三五”是言之不虚的。与李清照同时期的词人赵鼎在他的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一词里也有类似的描述和感喟:“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三句,注重描写了当年的穿着打扮与少女风韵。就装束而言,体现了青春时尚、斑斓多彩、华贵富丽的特色;就年龄而言,体现了豆蔻芳华、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就姿态而言,体现了轻盈灵妙、阴柔娇媚、楚楚动人的特点;就背景而言,体现了世道安宁、物阜民丰、繁荣昌盛的特征。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盛世难再逢、往事如云烟。昔日的温馨与欢乐只能长留于记忆之中。词人历经了国破家倾、夫亡亲逝、流徙漂泊之伤痛,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妙龄少女变为“风鬟雾鬓”的老妪,而且性格也沉郁了,激情也淡薄了,心灵也枯衰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有一种漠然的疏离感,更懒得夜间出去。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都打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盛日”之乐与“乱世”之苦,造就了李清照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与反差。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拍之语,尤为哀婉悲凉,令人为之酸楚、为之唏嘘、为之洒泪。每每读至此处,我都有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感。在“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的元夕佳节里,她只能独自一人,依在窗帘之后,双腮垂泪,听人笑语!此时此地的李清照,处在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时代,处在一个红尘熙攘而又孤独无助的社会,处在一个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的世界。外面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幸福欢乐、儿女情长、诗情画意,都不再属于她了。她的心头,唯一残留的是——昔日的温暖。一代词宗李清照,在历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国仇家恨之后,于寂寞而悲戚中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自己的愁苦一生,而她,再也没能回到日思夜念的家乡和恋恋不舍的汴梁!
从她的摊破浣溪沙一词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孤苦悲凉、多灾多病的后期生活,尽管她表现出的是一种恬淡怡然的心境: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身染沉疴、抱病在床、为时已久,病中的词人已是面容清癯、两鬓斑白,但再多的苦恼和悲伤都已于事无补,与其长吁短叹、自怨自艾,倒不如静卧在床,闲看月影写窗纱。这样既可以修身养性、利于医病,也可以平复心绪、消磨时光。首起两句,尽管词人“病起萧萧两鬓华”但没有就此继续展开,去写枯槁的病容或抒发惆怅,而是笔锋一转,由沉郁之境跃至超然之境“卧看残月上窗纱”此时此地,可见词人在无奈的折磨中,已经学会了达观与淡定。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多产岭南,秋季结实,扁球形,可入药,有香味,性辛温,可用于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这种植物连枝生,故而古人谈及“豆蔻”时常用“豆蔻连梢”一语,如:“江南豆蔻生连枝”(梁简文帝诗)“豆蔻梢头二月初”(唐杜牧诗)“蛮江豆蔻影连梢”(宋张良臣词)。“熟水”乃宋人常用的饮料之一,其中就有豆蔻水,这里指的就是豆蔻熟水。“莫分茶”意为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当是时,词人斜卧在床、静中望月、以药代茶、独享宁谧,也可谓险象环生、纷扰迭至的社会里一方清净的天地了。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两个对句,表现了词人恬静而乐观的心态。闲暇时,于书中求乐;落雨时,向景中觅趣。读书与赏景,皆是词人一生的喜好。在宋金刀兵相见的战事稍有稳定之时,在一波三折、熬神累心的婚变之后,李清照找到了暂时的平静,因此在这首词中也表现出了她少有的舒畅与闲雅。
结句中的“木犀”即是桂花。众所周知,李清照一生钟爱梅花,但她对桂花也是喜爱有加、欣羡不已,在她的鹧鸪天和另一首摊破浣溪沙中曾给予桂花高度的褒扬和赞美,并引以自喻。她不惜笔墨地描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而且将桂花冠之以“花中第一流”词中的“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则把木犀花完全拟人化,成为与之终日相伴的闺中好友。原本是病中孤单寂寞、无以为伴、整日看花,却说成是桂花失偶、对人依恋、“终日向人”这种新颖奇巧的比拟,给人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别样意境。桂花细弱、暗淡青黄、幽香暗送,著以“蕴藉”二字,更显得柔性如水、花香沁人。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与伪齐军大举南下、联合攻宋,宋高宗赵构再次弃都而逃,李清照也自临安南下避祸,又一次仓惶踏上逃难之途。那年,她卜居浙江金华。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日子里,有人邀她去附近的风景名胜地——双溪去赏游,李清照长叹一声,写下了武陵春一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人起拍就避开了正面描写风狂雨横、落红成阵、门掩黄昏的暮春景象,而是选取另一个截面来运笔:狂风已住、残红满地;花落泥水、香入尘土。春意阑珊之时,唯留下一抹浅淡的尘香。正如几经丧乱、艰辛备尝的词人一般,此时也是青丝雪染、玉容渐消、形体羸弱,已经到了“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悲凉境地。“风住尘香”四个字,极其凝炼而含蓄,也正是因为含蓄委婉,反而扩展了想象空间,能使人从中品味出更加丰富的情感蕴藉。
“日晚倦梳头”一句,是以外在的表象来体现内心情感的波动,说明词人心中极为苦闷、心灰意冷,因而表现出倦怠慵懒的外化神态。词人以首起二句,勾画了一个风谢春红、零落成泥、尘掩余香、日晚迟起、身懒神倦的情境,为接下来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进行必要的铺陈。她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人生如斯,了然无趣,心如槁木,万事皆休。如果说前两句含蓄的话,后两句则颇为真率。含蓄,是因为此情无处可诉;真率,是因为明知无处相诉,也不得不诉。看似相悖,实则相成。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意尚好,词人也不禁游兴顿起,打算去春溪泛舟、游赏玩乐,忘情于山水之间。从“闻说”到“也拟”表现出词人的情绪略微高扬,情感色彩也随之而素朗,然而词意也到了蓄势待发的地步。随即,一如缓流之水忽至断崖,飞流直下、势不可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急转而下又格外沉重的情绪,犹如泉水激石,泠泠余音,久久回绕。整个下片,词人使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使词意前后穿连起来,且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渐趋深入。词人在避难途中触目所见,流民如潮、怨声载道;景象破败、物是人非,这种国愁、家愁、情愁交织在一起,恐怕是一只小舟难以承载的。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过一篇打马赋。“打马”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而她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历史上名臣良将之典故,描写了金戈铁马、气吞如虎、驰骋疆场的英武气概,借此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摇尾乞怜、昏庸无能、偏安江左。她在文中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雄心壮志:“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在此之前,她还写过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一诗,在这首诗的结末,她写道:“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由此可见,在李清照的心愁中,也含有深深的黍离之悲、民族之痛!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暂避金华的李清照返回临安定居。
又是一年的上元佳节,正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临安城里依旧是火树银花、凤箫声动、张灯结彩,然而李清照的思绪却早已飞回三十多年前的故都汴梁。她想到了待字闺中的情趣,想到了初为人妇的甜蜜,想到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想到了归来堂的谈笑风生,想到了中州盛日的锦绣繁华而今,十年生死两茫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明月夜,短松冈。于是,一襟泪痕的李清照提笔写下了永遇乐一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金子一般澄黄璀璨;彩云飘浮,围绕着那轮璧玉一样的皎月。恍惚之间,我顿感迷惘,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渐浓的暮霭笼罩着垂柳,柳色朦胧如染;谁家横笛吹响凄恻的梅花落,哀怨如诉;早开的梅花似乎已经凋零,不知这眼前的春色还留几许?虽然是元宵佳节、天气融和,但谁能说转瞬之间没有凄风苦雨?那些酒朋诗友,乘着宝马香车邀我参加诗酒盛会,但我也只能婉言辞谢。记得盛世年代的汴京,身在闺门中的我,有不少闲暇游乐的时间,那时最偏重上元佳节。我与闺中同伴戴上嵌插着翠色羽毛的帽子和金线彩纸捻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欢笑簇拥着外出游乐。可如今呢?我已是一个病容憔悴、鬓发斑白、头发蓬乱的老妇人,更怕夜间出去。倒不如倚在帘儿后面,听听人家的欢声笑语吧。
首起两句,对仗工整、辞采瑰丽、生动形象、气势浑穆。词人以如椽之笔,龙飞凤舞般勾勒出一幅元夕的壮丽美景。不过,词人并没有就此尽情泼墨,而是撩开一笔,卷起波澜,发出一声低沉的悲叹:人在何处?对于词人而言,此情此景,似曾相见;迷惘之中,亦真亦幻。面对着人非物亦非的环境,她倍感痛苦与凄凉,千般滋味,又上心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词人从茫然而痛楚的状态中转过神来,又回到眼前的实景之中。但她使用了“烟浓”和“笛怨”两组冷色调的词,依然给初春的景色涂抹上淡淡的寒意,因为此时春意尚浅。这样的描写,既符合词人当时的心理感觉也符合上元时节的孟春特点。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词人看似说出了一条自然规律和天气现象: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阴晴不定、风雨难料,但更多地包含了她“饱经风雨之苦”的后顾之忧。长期的颠沛流离、风霜雪雨、阴晴乍变,已经在词人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暗影,以至于形成了她敏感的“忧风愁雨”的特殊心境。正是基于这一点,下文的辞谢酒朋诗侣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由于词人心绪不佳、兴味索然,因而婉辞了诗朋酒友的相邀,可以想见,此时此刻的她,还一直沉浸在触景生情的伤感中,一直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指中原地区,不过这里特指汴梁城。“三五”农历十五,这里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北宋时期,每逢元夕“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故而,词人所说“记得偏重三五”是言之不虚的。与李清照同时期的词人赵鼎在他的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一词里也有类似的描述和感喟:“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三句,注重描写了当年的穿着打扮与少女风韵。就装束而言,体现了青春时尚、斑斓多彩、华贵富丽的特色;就年龄而言,体现了豆蔻芳华、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就姿态而言,体现了轻盈灵妙、阴柔娇媚、楚楚动人的特点;就背景而言,体现了世道安宁、物阜民丰、繁荣昌盛的特征。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盛世难再逢、往事如云烟。昔日的温馨与欢乐只能长留于记忆之中。词人历经了国破家倾、夫亡亲逝、流徙漂泊之伤痛,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妙龄少女变为“风鬟雾鬓”的老妪,而且性格也沉郁了,激情也淡薄了,心灵也枯衰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有一种漠然的疏离感,更懒得夜间出去。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都打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盛日”之乐与“乱世”之苦,造就了李清照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与反差。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拍之语,尤为哀婉悲凉,令人为之酸楚、为之唏嘘、为之洒泪。每每读至此处,我都有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感。在“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的元夕佳节里,她只能独自一人,依在窗帘之后,双腮垂泪,听人笑语!此时此地的李清照,处在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时代,处在一个红尘熙攘而又孤独无助的社会,处在一个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的世界。外面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幸福欢乐、儿女情长、诗情画意,都不再属于她了。她的心头,唯一残留的是——昔日的温暖。一代词宗李清照,在历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国仇家恨之后,于寂寞而悲戚中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自己的愁苦一生,而她,再也没能回到日思夜念的家乡和恋恋不舍的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