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往事并不如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布拉格之夜文集最新章节!
在半年前,我在一本文化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张伯驹和章伯钧交情的文章。对于章伯钧这个当代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去评价。但是对于张伯驹这个全然陌生的名字,我则就抱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一部中国当代真正贵族的浪漫家史在章诒和女士的笔下竟然幻化成一张张黑白的图片,成了抹不去的一种影像。最后我才明白这篇文章选自于一本往事并不如烟的书。初闻书名,深觉其名苍遂,有一种参透人生的味道。
到成都来读书后不久,就如愿以偿地买到这本企盼已久的著作。我很久没有把一本书用两天时间看完,但是对于这本书,我用两个通宵把他彻底看完了。对于这本书,我倒是有一些很感慨的看法。或许只能算狂生班门弄斧,抑或书生一派胡言。
整本书我只对两个人感兴趣,一个是张伯驹,一个是罗隆基。前者如闲云野鹤般自由畅达,其风度堪和菲利浦亲王媲美,其学识远在战国四公子之上。后者书生意气,风流倜傥,仗义执言,其胆识可与屈原陆游相比,其为人可与胡兰成徐志摩对衡。
这两个人都是我所敬仰的。尽管他们的年龄几乎和我祖辈一样。但是在我的眼里,他们仍旧是可爱的。的确如此,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仅此而人而已。在磨难和困苦之间,他们还能够保持一种气节和一种风度,我个人认为,这正是他们的过人之处。
叶圣陶写过一篇文章潘先生在难中,把中国的知识分子挖苦得一钱不值。在中国的文人中,我唾弃两者,一是叶圣陶,一个郭沫若。我记得我的一个知己说过,中国永远不会有像丘吉尔家族、菲利浦家族那样的家族。这样的家族代表的是时代的文化,是历史的烙印。
在章女士的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那些知识分子的另一面——他们在竭力维护一种尊严。既是一种自己身份的尊严,也是一种文化的尊严。在他们的心中,这些本来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已然成了一种信仰,一种道德准则,迫使他们去遵守。
但是所谓的反右运动却让他们这些信仰和道德都灰飞烟灭。在禁止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里,毁灭文化,扼杀人才。全中国人一起平庸,一起沉沦。整个民族被独夫民贼拖入了无边无际的深渊。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人,文明之火才能延续到今日。
读章诒和女士的文字,有一种压抑和一种气魄。这种压抑源于她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其他人所不能模仿的。真真正正的看透了一切事物。包括信仰。这个时候他的文字就显示出来一种被痛苦扭曲变形的畸形状态。
看到这些,我想起了奥维尔在一九八四里面关于一个绅士怀念礼帽的镜头。经历了那个疯狂的时代,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真的需要时间来调整。
的确如此,对于一个真正的绅士而言,尊严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
培根如是说。
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大知识分子。完全是受了一种双重的影响,那就是中国古典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权民主的思想。这种思想其实是不兼容的。可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却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进一步兼济天下,退一步独善其身。社会可以抛弃他们,但是他们不能抛弃社会。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中国的忠义精神和西方社会契约论中的社会责任感居然是如此的相似。
看到张伯驹和罗隆基,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知识分子在穷得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只剩下自己的思想。他还敢想,敢去思考,还敢去直面人生。
细观这些文化和良知的代表,张伯驹在受批判的时候还要求“按照自己的专长来选择劳动职业”罗隆基在受批斗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时候还笑谈“如果早点招供我就有肉和蛋吃了。”让人觉得心碎;当面对史良的出卖、朋友的背离的时候,章伯钧痛苦地“整日以泪洗面,悲叹世态何故炎凉如此?”当罗隆基被押上审判席的时候,还高呼“烧了我的骨头也找不出反革命证据”的时候,我只觉得心里很凉。这些本来不用被卷入政治的生灵,却被无端地卷入你死我活的斗争当中。看到罗隆基给女孩子献殷勤的描写,虽然可笑,但是却更是一个真实罗隆基,一个真实的哲学大师,一个真实的人。只有这样,当你读到后面目睹他被“打烂皮肉”的时候,才会真正地痛恨那些恶棍和某些自命万岁的历史丑类。
所有的一切或许只剩下片刻的感慨和冲动。像希腊人的西叙弗斯一样地苦吟着那个英雄和史诗的时代,被历史本体的伟大悲剧而感动。当一个人回到他最初的精神状态的时候,一切都会变的平淡起来。杂乱无章的大脑经过政治和宗教的洗礼会使人更加通晓。张伯驹也好,罗隆基也罢。总之,这些往事里的故人。已经成了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悬挂在历史和心灵交汇的庙堂之上,我深深地明白,即使章诒和女士没有此大作,后人还是有会记起他们的时候的。
故人其实非尘,往事并不如烟。
附注:章女士在137页里面提到,他们并不知吉林省方面是否给张伯驹先生予以照顾。这里有一些笔者搜集来的资料,请大家参阅:
伯驹先生并慧素女士:
吉林地处东北腹地,物阜民丰,百业待举。现省博物馆急需有经验的人。若伯驹先生身体允许,可否考虑来吉林工作。翘盼待复。
又:慧素女士可一同调来吉林,在省艺术专科学校任职。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
伯驹先生并慧素女士:
关于聘请二位来吉林任职事,已经有关部门批复。若无不妥,希望尽速来吉。
一应调转手续,以后再办。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
张伯驹先生回信:
宋先生振庭足下台鉴:
两电喜获,不胜惶恐。我因齿落唇钝,多有舛错,名列右派,实非所志。若能工作国家,赎过万一,自荣幸万分。若有不便,亦盼函告。
(以上资料皆来自于吉林省委的资料,请业内人士详查。)
在半年前,我在一本文化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张伯驹和章伯钧交情的文章。对于章伯钧这个当代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去评价。但是对于张伯驹这个全然陌生的名字,我则就抱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一部中国当代真正贵族的浪漫家史在章诒和女士的笔下竟然幻化成一张张黑白的图片,成了抹不去的一种影像。最后我才明白这篇文章选自于一本往事并不如烟的书。初闻书名,深觉其名苍遂,有一种参透人生的味道。
到成都来读书后不久,就如愿以偿地买到这本企盼已久的著作。我很久没有把一本书用两天时间看完,但是对于这本书,我用两个通宵把他彻底看完了。对于这本书,我倒是有一些很感慨的看法。或许只能算狂生班门弄斧,抑或书生一派胡言。
整本书我只对两个人感兴趣,一个是张伯驹,一个是罗隆基。前者如闲云野鹤般自由畅达,其风度堪和菲利浦亲王媲美,其学识远在战国四公子之上。后者书生意气,风流倜傥,仗义执言,其胆识可与屈原陆游相比,其为人可与胡兰成徐志摩对衡。
这两个人都是我所敬仰的。尽管他们的年龄几乎和我祖辈一样。但是在我的眼里,他们仍旧是可爱的。的确如此,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仅此而人而已。在磨难和困苦之间,他们还能够保持一种气节和一种风度,我个人认为,这正是他们的过人之处。
叶圣陶写过一篇文章潘先生在难中,把中国的知识分子挖苦得一钱不值。在中国的文人中,我唾弃两者,一是叶圣陶,一个郭沫若。我记得我的一个知己说过,中国永远不会有像丘吉尔家族、菲利浦家族那样的家族。这样的家族代表的是时代的文化,是历史的烙印。
在章女士的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那些知识分子的另一面——他们在竭力维护一种尊严。既是一种自己身份的尊严,也是一种文化的尊严。在他们的心中,这些本来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已然成了一种信仰,一种道德准则,迫使他们去遵守。
但是所谓的反右运动却让他们这些信仰和道德都灰飞烟灭。在禁止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里,毁灭文化,扼杀人才。全中国人一起平庸,一起沉沦。整个民族被独夫民贼拖入了无边无际的深渊。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人,文明之火才能延续到今日。
读章诒和女士的文字,有一种压抑和一种气魄。这种压抑源于她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其他人所不能模仿的。真真正正的看透了一切事物。包括信仰。这个时候他的文字就显示出来一种被痛苦扭曲变形的畸形状态。
看到这些,我想起了奥维尔在一九八四里面关于一个绅士怀念礼帽的镜头。经历了那个疯狂的时代,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真的需要时间来调整。
的确如此,对于一个真正的绅士而言,尊严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
培根如是说。
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大知识分子。完全是受了一种双重的影响,那就是中国古典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权民主的思想。这种思想其实是不兼容的。可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却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进一步兼济天下,退一步独善其身。社会可以抛弃他们,但是他们不能抛弃社会。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中国的忠义精神和西方社会契约论中的社会责任感居然是如此的相似。
看到张伯驹和罗隆基,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知识分子在穷得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只剩下自己的思想。他还敢想,敢去思考,还敢去直面人生。
细观这些文化和良知的代表,张伯驹在受批判的时候还要求“按照自己的专长来选择劳动职业”罗隆基在受批斗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时候还笑谈“如果早点招供我就有肉和蛋吃了。”让人觉得心碎;当面对史良的出卖、朋友的背离的时候,章伯钧痛苦地“整日以泪洗面,悲叹世态何故炎凉如此?”当罗隆基被押上审判席的时候,还高呼“烧了我的骨头也找不出反革命证据”的时候,我只觉得心里很凉。这些本来不用被卷入政治的生灵,却被无端地卷入你死我活的斗争当中。看到罗隆基给女孩子献殷勤的描写,虽然可笑,但是却更是一个真实罗隆基,一个真实的哲学大师,一个真实的人。只有这样,当你读到后面目睹他被“打烂皮肉”的时候,才会真正地痛恨那些恶棍和某些自命万岁的历史丑类。
所有的一切或许只剩下片刻的感慨和冲动。像希腊人的西叙弗斯一样地苦吟着那个英雄和史诗的时代,被历史本体的伟大悲剧而感动。当一个人回到他最初的精神状态的时候,一切都会变的平淡起来。杂乱无章的大脑经过政治和宗教的洗礼会使人更加通晓。张伯驹也好,罗隆基也罢。总之,这些往事里的故人。已经成了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悬挂在历史和心灵交汇的庙堂之上,我深深地明白,即使章诒和女士没有此大作,后人还是有会记起他们的时候的。
故人其实非尘,往事并不如烟。
附注:章女士在137页里面提到,他们并不知吉林省方面是否给张伯驹先生予以照顾。这里有一些笔者搜集来的资料,请大家参阅:
伯驹先生并慧素女士:
吉林地处东北腹地,物阜民丰,百业待举。现省博物馆急需有经验的人。若伯驹先生身体允许,可否考虑来吉林工作。翘盼待复。
又:慧素女士可一同调来吉林,在省艺术专科学校任职。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
伯驹先生并慧素女士:
关于聘请二位来吉林任职事,已经有关部门批复。若无不妥,希望尽速来吉。
一应调转手续,以后再办。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
张伯驹先生回信:
宋先生振庭足下台鉴:
两电喜获,不胜惶恐。我因齿落唇钝,多有舛错,名列右派,实非所志。若能工作国家,赎过万一,自荣幸万分。若有不便,亦盼函告。
(以上资料皆来自于吉林省委的资料,请业内人士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