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解读_分卷阅读_51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诗经解读最新章节!
1丁丁:伐木声。嘤嘤:鸟和鸣声。
2相:视,看。矧(shn):况且,何况。伊人:这人。友生:朋友。
3神之听之:神明听之。终:既
4许许:众人共力之声。即劳动号子。酾(shi):滤酒。藇(xu):美。羜(zhu):五个月大的小羊。速:召,邀请。诸父:对同姓长辈的尊称。
5宁:宁可。适:凑巧。微:非。顾:挂念。於():叹美词。粲:干净明亮。陈:陈列。馈:食物。簋(gui):盛食物的器皿。牡:雄性的小羊。诸舅:指异姓的长辈。
6咎(jiu):过错。
7阪(bn):山坡。有衍:酒多而美貌。笾、豆:都是盛食物的器皿。践:排列整齐。无远:不要疏远见外。
8失德:失去友谊。干餱(hou):干粮,粗食。愆(qin):过失。
9湑(xu):滤过的酒。酤(gu):买酒。
10坎坎:击鼓声。蹲蹲(cun):舞蹈的姿态。迨(di):趁。
【经典原意】
伐木之声丁丁作响,群鸟嘤嘤齐鸣。从深谷里飞了出来,飞到高高的乔木上。嘤嘤地叫着,为了寻找朋友的声音。看看那些鸟儿吧,仍还在寻找朋友的声音。更何况人呢,难道不寻求朋友。神明听到了这些,既和乐又舒畅。
伐木的号子隆隆,滤过的酒真是甜美。既有肥嫩的羔羊,用来邀请同姓的长辈。宁可凑巧他不来,也不要舍我不顾。将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陈列好八盘美味的食物。有肥硕的雄羊,用来宴请异姓的诸位长辈,宁可凑巧他不来,也不要让我有过错。
在山坡上伐木,过滤了的美酒杯杯倒满。盛放佳肴的容器排列的整整齐齐,兄弟们不要太疏远。人民失去了德行,以吃粗鄙的干粮来赎救过错。有酒时候用过滤的清酒,没酒的时候就买一点。冬冬的击鼓声,伴随着翩翩的舞蹈。趁着我们有闲暇,同饮这杯清酒。
【当代阐释】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从一出生便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各种网的联络中确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如果孤零零一个人,没有任何人心灵情感的介入。人就找不到自己究竟在何方。坐在飞机窗弦边,窗外天空一片蔚蓝,你始终不会感到你正在动,也不会知道你究竟在什么地方。曲高和寡虽然高雅,但多了份凄凉,多了份高处不胜寒的落寞。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脆弱的一面,需要人的交流、安慰。建构纷繁交错的情感网络,不时的礼尚往来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伐木》首章以鸟呼伴为喻,说明人不能没有亲友;次章说要以丰盛的酒肴,热诚地款待亲友;第三章说亲友间要真诚相待,往来之礼不可失。三环紧扣,详细阐明了宴请亲友的意义以及过程。
在宴请的过程中,主人的自我价值、存在位置都被凸显出来,虽然忙碌,但心里仍然甜蜜。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客人得到了尊敬与友善,主人得到价值的肯定与赞美,互相之间都得到心性的满足。
宴请宾客仅仅是我们交往的一个方式,它只是在告诉我们,真诚的交往才能让你得到尊重与幸福。只有在不断的交往中,每个人才有可能收获自己亲情、友情、爱情,让漫漫生命历程充满五光十色。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孤单的个体不论是因自卑而封闭,还是因高傲而舍弃,都很可悲。
悲叹这个人不再在人群中出现,悲叹一个寂寞灵魂的消落。
【国学故事】
吟诗赴宴:相传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宴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哪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最年长者满脸傲气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六个菜全都被端走了。六举人正准备高高兴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且慢,该我行酒令了!”苏轼说出了六个字,然后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都端到自己面前。六个举人呆若木鸡。那六个字便是——嬴政并吞六国
【文化常识】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ng)、甗(y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食器的种类很多,跟今天的器皿差别较大的有簋(gui)、簠(fu)、盂、敦、豆、笾(bin,边)等。簋的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腹,下有圆座。但也有有耳或方座的。最初用以盛粮食,后来也用于进餐。古人吃饭时先从甎中把饭盛到簋里再食用。簠与簋同类。起初也是盛粮的。但簠簋并非严格地以方、圆分,簠有圆的,簋也有方的。因为簠簋常常在一起使用,所以二者时常连称,后代并用以代表祭祀。簠的形状很像现在的高脚盘,但很多是有盖子的。与簠样子相近的是豆,豆在盘下的立茎上有柄,簠则没有。豆可以做食器,也可以为祭器,还可以做量器。古代四升为豆。箪(dn,单)是竹制或苇制的盛器,常用以盛饭。《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古代也有盘、碗(碗)等食器,因为与现在所用的差别不大,
【相关阅读】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张旭《山中留客》
4、《鹿鸣》:开门揖天下之客
【原文】
鹿鸣
呦呦鹿鸣(1),食野之苹(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3),承筐是将(4)。人之好我(5),示我周行(6)。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7)。视民不恌(8)。君子是则是傚(9)。我有旨酒(10),嘉宾式燕以敖(11)。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2).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3).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1呦呦(you):鹿的叫声。
2苹:草名。
3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这里指乐器。
1丁丁:伐木声。嘤嘤:鸟和鸣声。
2相:视,看。矧(shn):况且,何况。伊人:这人。友生:朋友。
3神之听之:神明听之。终:既
4许许:众人共力之声。即劳动号子。酾(shi):滤酒。藇(xu):美。羜(zhu):五个月大的小羊。速:召,邀请。诸父:对同姓长辈的尊称。
5宁:宁可。适:凑巧。微:非。顾:挂念。於():叹美词。粲:干净明亮。陈:陈列。馈:食物。簋(gui):盛食物的器皿。牡:雄性的小羊。诸舅:指异姓的长辈。
6咎(jiu):过错。
7阪(bn):山坡。有衍:酒多而美貌。笾、豆:都是盛食物的器皿。践:排列整齐。无远:不要疏远见外。
8失德:失去友谊。干餱(hou):干粮,粗食。愆(qin):过失。
9湑(xu):滤过的酒。酤(gu):买酒。
10坎坎:击鼓声。蹲蹲(cun):舞蹈的姿态。迨(di):趁。
【经典原意】
伐木之声丁丁作响,群鸟嘤嘤齐鸣。从深谷里飞了出来,飞到高高的乔木上。嘤嘤地叫着,为了寻找朋友的声音。看看那些鸟儿吧,仍还在寻找朋友的声音。更何况人呢,难道不寻求朋友。神明听到了这些,既和乐又舒畅。
伐木的号子隆隆,滤过的酒真是甜美。既有肥嫩的羔羊,用来邀请同姓的长辈。宁可凑巧他不来,也不要舍我不顾。将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陈列好八盘美味的食物。有肥硕的雄羊,用来宴请异姓的诸位长辈,宁可凑巧他不来,也不要让我有过错。
在山坡上伐木,过滤了的美酒杯杯倒满。盛放佳肴的容器排列的整整齐齐,兄弟们不要太疏远。人民失去了德行,以吃粗鄙的干粮来赎救过错。有酒时候用过滤的清酒,没酒的时候就买一点。冬冬的击鼓声,伴随着翩翩的舞蹈。趁着我们有闲暇,同饮这杯清酒。
【当代阐释】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从一出生便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各种网的联络中确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如果孤零零一个人,没有任何人心灵情感的介入。人就找不到自己究竟在何方。坐在飞机窗弦边,窗外天空一片蔚蓝,你始终不会感到你正在动,也不会知道你究竟在什么地方。曲高和寡虽然高雅,但多了份凄凉,多了份高处不胜寒的落寞。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脆弱的一面,需要人的交流、安慰。建构纷繁交错的情感网络,不时的礼尚往来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伐木》首章以鸟呼伴为喻,说明人不能没有亲友;次章说要以丰盛的酒肴,热诚地款待亲友;第三章说亲友间要真诚相待,往来之礼不可失。三环紧扣,详细阐明了宴请亲友的意义以及过程。
在宴请的过程中,主人的自我价值、存在位置都被凸显出来,虽然忙碌,但心里仍然甜蜜。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客人得到了尊敬与友善,主人得到价值的肯定与赞美,互相之间都得到心性的满足。
宴请宾客仅仅是我们交往的一个方式,它只是在告诉我们,真诚的交往才能让你得到尊重与幸福。只有在不断的交往中,每个人才有可能收获自己亲情、友情、爱情,让漫漫生命历程充满五光十色。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孤单的个体不论是因自卑而封闭,还是因高傲而舍弃,都很可悲。
悲叹这个人不再在人群中出现,悲叹一个寂寞灵魂的消落。
【国学故事】
吟诗赴宴:相传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宴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哪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最年长者满脸傲气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六个菜全都被端走了。六举人正准备高高兴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且慢,该我行酒令了!”苏轼说出了六个字,然后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都端到自己面前。六个举人呆若木鸡。那六个字便是——嬴政并吞六国
【文化常识】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ng)、甗(y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食器的种类很多,跟今天的器皿差别较大的有簋(gui)、簠(fu)、盂、敦、豆、笾(bin,边)等。簋的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腹,下有圆座。但也有有耳或方座的。最初用以盛粮食,后来也用于进餐。古人吃饭时先从甎中把饭盛到簋里再食用。簠与簋同类。起初也是盛粮的。但簠簋并非严格地以方、圆分,簠有圆的,簋也有方的。因为簠簋常常在一起使用,所以二者时常连称,后代并用以代表祭祀。簠的形状很像现在的高脚盘,但很多是有盖子的。与簠样子相近的是豆,豆在盘下的立茎上有柄,簠则没有。豆可以做食器,也可以为祭器,还可以做量器。古代四升为豆。箪(dn,单)是竹制或苇制的盛器,常用以盛饭。《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古代也有盘、碗(碗)等食器,因为与现在所用的差别不大,
【相关阅读】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张旭《山中留客》
4、《鹿鸣》:开门揖天下之客
【原文】
鹿鸣
呦呦鹿鸣(1),食野之苹(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3),承筐是将(4)。人之好我(5),示我周行(6)。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7)。视民不恌(8)。君子是则是傚(9)。我有旨酒(10),嘉宾式燕以敖(11)。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2).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3).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1呦呦(you):鹿的叫声。
2苹:草名。
3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这里指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