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朝廷的反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大明政客最新章节!
紫禁城,养心殿。
朱由检正在看着密折,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在养心殿里面的,不仅仅是王承恩,包括周延儒和温体仁。
苏天成和黄道周的交谈内容,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了京城。
这份奏折,朱由检看了三遍了,他专门宣旨,让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觐见,目的就是想听听两人的感受。
黄道周的名气是很大的,罢官为民之后,致力于学问,特别是在东林书院教授学子,传授了一些思想,使个人的影响更加的大了。想到当初的事情,朱由检内心还是有些不舒服的,黄道周一点不给自己面子,贬斥朝廷重臣,似乎天下都是漆黑的,这种激进的观点,为他所不能接受。
想不到大名鼎鼎的黄道周,在苏天成的面前,吃了这么大的瘪。
之所以看了这么多遍,有舒畅的感受,但是,看到后面,朱由检的想法,已经发生了改变,他越来越感觉到,苏天成的认识,非同一般,回忆起苏天成在自己面前的表现,还有那些话语,他有了一种发现人才的舒心。
苏天成还年轻,的确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砺,若是过早的放在了身边,可能真的难以有什么作为的,不过,江宁县一县之地,难以发挥作用,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将苏天成放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面去的。
“周爱卿,温爱卿。苏天成同黄道周之间的交谈话语,你们也看过了。说说你们的感受。”
当然是周延儒先说了。
“皇上,臣赞同苏大人的话语,臣以为,苏大人在江宁县,也是这样做的,南京六部和应天府的奏报,言江宁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百姓富足,没有出现饿殍,这里面,苏大人功不可没。”
温体仁更加明白皇上的想法,他不甘示弱。
“皇上,臣以为,苏大人虽然年轻。然认知不凡,应该予以重用,皇上可下旨,令苏大人到京城来,能够做出来更多的事情。”
朱由检看了看两人,轻轻叹了一口气。
“你们没有明白朕的意思。朕看见了这封奏折,先是非常高兴的,之后想到了很多,苏天成言我大明朝,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这话一点都不过分,关键是他提出来避免空谈。不要标榜自我,不要以直谏为荣,要埋头做事情,要一点一滴改变目前的状况,这才是至理名言啊,朕相信,苏爱卿在江宁县,就是这样做的。”
“若是我大明天下,能够有更多这样的认识,踏踏实实在府州县做事情,做出来成绩,何愁天下不安宁,朕夙兴夜寐,想到了很多,想不到苏天成短短几句话,揭示出来里面的诸多道理,朕总算是知道,症结在什么地方了。”
朱由检很少这样说话,十七岁登基,如今七个年头了,从懵懂青少年,到年轻人,勉力勤政,想着做出来一番事业,改变大明朝千疮百孔的现状,他看到了大明朝问题所在,可惜这些年的努力,找不到方向,看不见效果,更找不到可以完全依靠的大臣。
他曾经万分信任袁崇焕,但换来的是毛文龙被杀,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长驱直入,绕道从蓟门一带入关,直逼北京城下,京师动摇。
他需要的是扶危定倾的人才,但七年时间过去了,一直都没有找到,这样的人才,在文官集团里面,非常难得,甚至可以说没有,眼看着大明朝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危险,现在,这样的人才出现了,他能够不激动吗。
当然,仔细思考苏天成的一系列选择,他慢慢的冷静了,现在不能够调苏天成进入京城,苏天成不同于其他的大臣,做事情干脆利落,若是考虑清楚了一切的事情,下手必定是严酷的,颇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味道,剿杀紫金梁、不沾泥,包括江宁县盐商匡思明,没有丝毫的犹豫,下手也是冷酷的,早太和殿,据理力争,力主斩杀了紫金梁五十余名骨干,从这些事情上面,可以看出来,苏天成有着严酷的一面。
苏天成太年轻了,若是急着到京城来,就算是自己全力支持,也难以降服文武大臣,必然面临险峻的局面,说不定朝堂之上的斗争,会异常激烈,这是朱由检不愿意看见的。
时机不成熟,还要等待。
可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必须要赋予苏天成更大的权力和空间。
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没有说话,他们一时间猜不透皇上的心思,不会随意开口。
苏天成不过是六品的知县,这样的身份和地位,确实不算什么的。
“朕记得,苏天成是去年五月到江宁县上任的吧。”
“禀皇上,苏天成五月初十到江宁县上任的。”
“哦,如今是春耕季节,转眼一年时间到了,南京吏部的考核要开始了吧。”
“皇上,吏部的考核,按照规矩,是三年一次的。”
“嗯,朕知道,还是等等吧,秋收以后再说吧。”
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瞬间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了。
周延儒率先开口了。
“皇上,南京吏部对苏大人的年度考核考核情况,是很不错的,臣以为,可着令吏部再行考核,及时奏报考核结果。”
“臣也是这么看的,可以依据考核结果,适当予以提拔的。”
“朕知道了,这件事情,暂时放一放,这封奏折,令朝中文武大臣,都看看,仔细看看,仔细品味一下,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一些什么事情。”
看着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离开之后,朱由检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开口了。
“公公,你一直都没有说话,朕在想,周爱卿和温爱卿,也算是兢兢业业了,可两人之间的矛盾,是越来越大了,朕有些烦不胜烦了,周爱卿有些作为,令朕想到了袁崇焕,朕的身边,缺乏依靠之人,真的想将苏天成调入京城啊。”
“皇上,奴婢以为,还是让苏大人磨砺一番为好,苏大人过于年轻了,若是来到京城,恐怕遭遇很多预料不到的事情,苏大人在江宁县,已经做了很多的大事情,皇上时刻关注,这样的情况是不错的,若是有什么事情,可下旨,令苏大人处置,比如说着剿灭流寇的事情,苏大人就做的很好的。”
朱由检的眼睛亮了,这样的办法,他想过,但没有深思,是啊,让苏天成多接触一些事情,多熟悉一些事情,他日来到京城,岂不是驾轻就熟,很好的处理朝中大事。
“公公,你的这个建议,很不错啊。”
“奴婢不敢,这其实是皇上的主意,皇上时常念叨,奴婢听见了。”
“好,朕想,秋收之后,让苏天成执掌一府,看看情况如何,二十岁的年纪,出任知府,也算是我大明朝的奇葩了,希望他能够不辜负朕的期望啊。”
令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是,文武大臣看了这个奏折,竟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都察院监察御史和给事中都提出来建议,要求惩处黄道周,理由是黄道周被贬斥为平民了,依旧随意的议论朝政,这是不合适的。
朱由检毫不犹豫压下了这样的奏折,而且在朝会的时候,毫不客气批评了这样的意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简单的道理,文武大臣是应该明白的,为什么还提出来这样的奏折,既然黄道周不能够议论朝政,那就意味着,苏天成和黄道周的交谈,也是不合适的。苏天成应该站出来,毫不犹豫的训斥黄道周。
朱由检感觉到可悲,朝廷中,有些大臣,一天到晚想些什么,除了党争,还是党争,苏天成和东林党格格不入,已经得罪了不少人了,就连这样的谈话,也要遭遇某些人的利用,直接辩驳是不合适的,那就走曲线,总之目的就是让苏天成吃亏。
训斥这样的奏折,其实也表明了一个观点,他朱由检会全力支持苏天成,其余人,不要想着从后面有什么动作。
这一次,内阁没有什么反应,说起来,这个内阁之中,没有东林党人的存在,所以也表现的很平静,再说了,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明白的,不会自找无趣。
朝廷里面,很快没有什么议论了,期盼着这封奏折,能够刺激一下文武大臣的目的,也落空了,这个时候,朱由检才感觉到,朝廷里面,存在的问题真的是不小的。
他的怨气,自然是要集中到内阁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了。按说周延儒最先看过这个奏折,也知道自己的想法,自然是知道怎么做的,需要在朝廷中间,倡导一种实干的风气,可自己得到的,居然是弹劾的奏折。
反复比较了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优劣,朱由检的心思,慢慢的发生改变了,这些年来,他完全信任周延儒,换来的不是什么好的局面,朝廷里面,纷争不断,朝政也没有什么改善,问题重重,这样的局面,不能够继续维持了。
紫禁城,养心殿。
朱由检正在看着密折,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在养心殿里面的,不仅仅是王承恩,包括周延儒和温体仁。
苏天成和黄道周的交谈内容,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了京城。
这份奏折,朱由检看了三遍了,他专门宣旨,让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觐见,目的就是想听听两人的感受。
黄道周的名气是很大的,罢官为民之后,致力于学问,特别是在东林书院教授学子,传授了一些思想,使个人的影响更加的大了。想到当初的事情,朱由检内心还是有些不舒服的,黄道周一点不给自己面子,贬斥朝廷重臣,似乎天下都是漆黑的,这种激进的观点,为他所不能接受。
想不到大名鼎鼎的黄道周,在苏天成的面前,吃了这么大的瘪。
之所以看了这么多遍,有舒畅的感受,但是,看到后面,朱由检的想法,已经发生了改变,他越来越感觉到,苏天成的认识,非同一般,回忆起苏天成在自己面前的表现,还有那些话语,他有了一种发现人才的舒心。
苏天成还年轻,的确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砺,若是过早的放在了身边,可能真的难以有什么作为的,不过,江宁县一县之地,难以发挥作用,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将苏天成放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面去的。
“周爱卿,温爱卿。苏天成同黄道周之间的交谈话语,你们也看过了。说说你们的感受。”
当然是周延儒先说了。
“皇上,臣赞同苏大人的话语,臣以为,苏大人在江宁县,也是这样做的,南京六部和应天府的奏报,言江宁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百姓富足,没有出现饿殍,这里面,苏大人功不可没。”
温体仁更加明白皇上的想法,他不甘示弱。
“皇上,臣以为,苏大人虽然年轻。然认知不凡,应该予以重用,皇上可下旨,令苏大人到京城来,能够做出来更多的事情。”
朱由检看了看两人,轻轻叹了一口气。
“你们没有明白朕的意思。朕看见了这封奏折,先是非常高兴的,之后想到了很多,苏天成言我大明朝,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这话一点都不过分,关键是他提出来避免空谈。不要标榜自我,不要以直谏为荣,要埋头做事情,要一点一滴改变目前的状况,这才是至理名言啊,朕相信,苏爱卿在江宁县,就是这样做的。”
“若是我大明天下,能够有更多这样的认识,踏踏实实在府州县做事情,做出来成绩,何愁天下不安宁,朕夙兴夜寐,想到了很多,想不到苏天成短短几句话,揭示出来里面的诸多道理,朕总算是知道,症结在什么地方了。”
朱由检很少这样说话,十七岁登基,如今七个年头了,从懵懂青少年,到年轻人,勉力勤政,想着做出来一番事业,改变大明朝千疮百孔的现状,他看到了大明朝问题所在,可惜这些年的努力,找不到方向,看不见效果,更找不到可以完全依靠的大臣。
他曾经万分信任袁崇焕,但换来的是毛文龙被杀,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长驱直入,绕道从蓟门一带入关,直逼北京城下,京师动摇。
他需要的是扶危定倾的人才,但七年时间过去了,一直都没有找到,这样的人才,在文官集团里面,非常难得,甚至可以说没有,眼看着大明朝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危险,现在,这样的人才出现了,他能够不激动吗。
当然,仔细思考苏天成的一系列选择,他慢慢的冷静了,现在不能够调苏天成进入京城,苏天成不同于其他的大臣,做事情干脆利落,若是考虑清楚了一切的事情,下手必定是严酷的,颇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味道,剿杀紫金梁、不沾泥,包括江宁县盐商匡思明,没有丝毫的犹豫,下手也是冷酷的,早太和殿,据理力争,力主斩杀了紫金梁五十余名骨干,从这些事情上面,可以看出来,苏天成有着严酷的一面。
苏天成太年轻了,若是急着到京城来,就算是自己全力支持,也难以降服文武大臣,必然面临险峻的局面,说不定朝堂之上的斗争,会异常激烈,这是朱由检不愿意看见的。
时机不成熟,还要等待。
可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必须要赋予苏天成更大的权力和空间。
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没有说话,他们一时间猜不透皇上的心思,不会随意开口。
苏天成不过是六品的知县,这样的身份和地位,确实不算什么的。
“朕记得,苏天成是去年五月到江宁县上任的吧。”
“禀皇上,苏天成五月初十到江宁县上任的。”
“哦,如今是春耕季节,转眼一年时间到了,南京吏部的考核要开始了吧。”
“皇上,吏部的考核,按照规矩,是三年一次的。”
“嗯,朕知道,还是等等吧,秋收以后再说吧。”
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瞬间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了。
周延儒率先开口了。
“皇上,南京吏部对苏大人的年度考核考核情况,是很不错的,臣以为,可着令吏部再行考核,及时奏报考核结果。”
“臣也是这么看的,可以依据考核结果,适当予以提拔的。”
“朕知道了,这件事情,暂时放一放,这封奏折,令朝中文武大臣,都看看,仔细看看,仔细品味一下,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一些什么事情。”
看着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离开之后,朱由检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开口了。
“公公,你一直都没有说话,朕在想,周爱卿和温爱卿,也算是兢兢业业了,可两人之间的矛盾,是越来越大了,朕有些烦不胜烦了,周爱卿有些作为,令朕想到了袁崇焕,朕的身边,缺乏依靠之人,真的想将苏天成调入京城啊。”
“皇上,奴婢以为,还是让苏大人磨砺一番为好,苏大人过于年轻了,若是来到京城,恐怕遭遇很多预料不到的事情,苏大人在江宁县,已经做了很多的大事情,皇上时刻关注,这样的情况是不错的,若是有什么事情,可下旨,令苏大人处置,比如说着剿灭流寇的事情,苏大人就做的很好的。”
朱由检的眼睛亮了,这样的办法,他想过,但没有深思,是啊,让苏天成多接触一些事情,多熟悉一些事情,他日来到京城,岂不是驾轻就熟,很好的处理朝中大事。
“公公,你的这个建议,很不错啊。”
“奴婢不敢,这其实是皇上的主意,皇上时常念叨,奴婢听见了。”
“好,朕想,秋收之后,让苏天成执掌一府,看看情况如何,二十岁的年纪,出任知府,也算是我大明朝的奇葩了,希望他能够不辜负朕的期望啊。”
令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是,文武大臣看了这个奏折,竟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都察院监察御史和给事中都提出来建议,要求惩处黄道周,理由是黄道周被贬斥为平民了,依旧随意的议论朝政,这是不合适的。
朱由检毫不犹豫压下了这样的奏折,而且在朝会的时候,毫不客气批评了这样的意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简单的道理,文武大臣是应该明白的,为什么还提出来这样的奏折,既然黄道周不能够议论朝政,那就意味着,苏天成和黄道周的交谈,也是不合适的。苏天成应该站出来,毫不犹豫的训斥黄道周。
朱由检感觉到可悲,朝廷中,有些大臣,一天到晚想些什么,除了党争,还是党争,苏天成和东林党格格不入,已经得罪了不少人了,就连这样的谈话,也要遭遇某些人的利用,直接辩驳是不合适的,那就走曲线,总之目的就是让苏天成吃亏。
训斥这样的奏折,其实也表明了一个观点,他朱由检会全力支持苏天成,其余人,不要想着从后面有什么动作。
这一次,内阁没有什么反应,说起来,这个内阁之中,没有东林党人的存在,所以也表现的很平静,再说了,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明白的,不会自找无趣。
朝廷里面,很快没有什么议论了,期盼着这封奏折,能够刺激一下文武大臣的目的,也落空了,这个时候,朱由检才感觉到,朝廷里面,存在的问题真的是不小的。
他的怨气,自然是要集中到内阁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了。按说周延儒最先看过这个奏折,也知道自己的想法,自然是知道怎么做的,需要在朝廷中间,倡导一种实干的风气,可自己得到的,居然是弹劾的奏折。
反复比较了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优劣,朱由检的心思,慢慢的发生改变了,这些年来,他完全信任周延儒,换来的不是什么好的局面,朝廷里面,纷争不断,朝政也没有什么改善,问题重重,这样的局面,不能够继续维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