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小说网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68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68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最新章节!
灭亡殷商之后,在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殷商上层贵族的问题上,武王决定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商朝的都城,并将商朝的王畿分为卫、鄘(yōng)、邶(bèi)3个区域,分别由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周武王去世之后,三监出现了叛乱,周公于是率兵进行讨伐,一共用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周公不但平定了三监之乱,而且还把周王朝的势力扩展到了东至沿海地区,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地区。此时的周王朝,已经成为了一个泱泱大国。
周公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提出建立东都洛邑的建议,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同时,周公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迁居到洛邑,派召伯在洛邑驻兵八师,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殷人灭亡夏人、周人灭亡殷人,都是首先灭掉了环绕在国都周边的封国。如果周人不是首先把环卫在商朝西部的封国灭掉的话,武王也不可能长驱直入抵达商朝的都城附近,进行一场决定性的牧野之战的。
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灭掉这些反抗的封国来看,像王都周围这种重要的地区,是不能再用其他的氏族来管理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值得信赖的成员到国都的周边去保卫王都。
于是,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此时周公的分封就和武王时期的分封有本质的区别了。他先后建置了71个分封国,把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分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周王室的屏障。另外,周公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进行规划,巩固和加强周王朝的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目的都是为了加固周王朝的统治。
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由于周朝的都城镐京偏西,不能很好地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武王当时就有了建设新都邑的设想。但这件事情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实行,武王就驾崩离去了。周公东征之后,由于对东方辽阔的疆域进行了开拓,此时,一个迫切的要求就是把周朝的统治重心向东转移。于是,周公秉承周武王的遗志,决定建都洛邑。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的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水、洛水、瀍(chán)水、涧水四条河流汇流在洛邑之中。依靠流水可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是个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摄政的第五年,开始正式大规模地营建洛邑。周公和召伯一起,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西周灭亡的时候,周平王东迁与此,成为了东周的都城。成周洛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文王庙、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城内还有不同的通道。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朝于是有了东西二都,成周洛邑成为了陪都。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的诸侯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在这里,周公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制定礼乐,从而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礼乐之制中,礼强调的是别,就是所谓的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的作用是和,就是所谓的亲近应该亲近的人。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个方面。亲亲尊尊也成为了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尊卑贵贱的区分,也就是宗法制,进一步讲就是该如何确立继承制的问题。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也可以称王,三监也可以因为争夺王位而背叛王室。作为小邦的周人不能不考虑大邦殷人留下来的经验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朝殷朝的历史又是了如指掌。殷商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一开始是传子和传弟并存的,这种并存就曾经导致了殷商长达百年的“九世之乱”。就是这一百年,殷商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屡次迁都,实力锐减,从而无力再顾及其他的诸侯和部族,商朝周围的诸侯和部族也趁机发展起来。
把王位传给兄弟还是传给儿子,都会出现是传给长、传给幼还是传给贤的问题。传给兄弟的麻烦就更大了,最小的兄弟如果都老了,就需要往下代传,下代应该传给谁呢?商王有自己的儿子也有侄子,似乎传给谁都是有理可依的。这些复杂的矛盾存在着,往往会导致王室的纷争,而王室的纷争又会导致王权的衰落。这样的话,国家是不会长久的。
殷商到了后期,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这样的继承制度必然会推演出一套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仪法制。这种礼仪法制在强硬地要求周人都要遵守的同时,确实也起到了巩固宗法制的作用,进而维护了周天子的统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不因王位的问题而导致出现内部的混乱。
礼法规定了很多的细节,比如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被视为非礼、僭越。周天子给诸侯分封的土地,前提一定是土地属于国有的,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册封、巡游、朝觐、贡纳等制度。
周公摄政的后期,成王已经长大了,周公决定把政权还给成王。在还政之前,周公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无逸》,文章中用殷商的灭亡作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务必要懂得治理天下的艰难,不要沉迷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之中。周公退位之后,把主要的精力用到了制礼作乐上,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周公制礼作乐的第二年,也就是周公摄政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地交给了成王。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躲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等到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时,毅然地让出了王位。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周公的这种精神,始终被后代颂扬着。
周公并没有因为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他不断地告诫成王:知道务农的辛苦,你才真正地明白百姓;父母辛勤地务农,如果他们的子弟却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荒诞妄为;甚至侮辱自己的父母说他们老了什么都不懂,这种不孝的话是千万不能说的;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百姓的隐情疾苦;文王吃不好穿不好,节俭爱民,和百姓一起参加劳动,为的就是团结万民;他不敢安逸于音乐游猎之中,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周族长久地生存下来。
周公把政权还给成王的三年后,他退回丰地养老,不久便得了重病。临终前,周公叮嘱,一定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自己至死也不会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在了文王的墓地之中,成王说:我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
周公是最受孔子推崇的人物之一,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的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更是将周公和孔子并称,周公是元圣,孔子是至圣。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和卿大夫,他们和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周王朝的统治力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也是这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并且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好了,关于周公的内容,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仔细品味这些圣贤之间的故事,其实是非常感动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召南》中的14首诗歌吧!
灭亡殷商之后,在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殷商上层贵族的问题上,武王决定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商朝的都城,并将商朝的王畿分为卫、鄘(yōng)、邶(bèi)3个区域,分别由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周武王去世之后,三监出现了叛乱,周公于是率兵进行讨伐,一共用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周公不但平定了三监之乱,而且还把周王朝的势力扩展到了东至沿海地区,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地区。此时的周王朝,已经成为了一个泱泱大国。
周公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提出建立东都洛邑的建议,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同时,周公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迁居到洛邑,派召伯在洛邑驻兵八师,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殷人灭亡夏人、周人灭亡殷人,都是首先灭掉了环绕在国都周边的封国。如果周人不是首先把环卫在商朝西部的封国灭掉的话,武王也不可能长驱直入抵达商朝的都城附近,进行一场决定性的牧野之战的。
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灭掉这些反抗的封国来看,像王都周围这种重要的地区,是不能再用其他的氏族来管理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值得信赖的成员到国都的周边去保卫王都。
于是,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此时周公的分封就和武王时期的分封有本质的区别了。他先后建置了71个分封国,把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分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周王室的屏障。另外,周公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进行规划,巩固和加强周王朝的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目的都是为了加固周王朝的统治。
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由于周朝的都城镐京偏西,不能很好地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武王当时就有了建设新都邑的设想。但这件事情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实行,武王就驾崩离去了。周公东征之后,由于对东方辽阔的疆域进行了开拓,此时,一个迫切的要求就是把周朝的统治重心向东转移。于是,周公秉承周武王的遗志,决定建都洛邑。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的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水、洛水、瀍(chán)水、涧水四条河流汇流在洛邑之中。依靠流水可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是个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摄政的第五年,开始正式大规模地营建洛邑。周公和召伯一起,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西周灭亡的时候,周平王东迁与此,成为了东周的都城。成周洛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文王庙、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城内还有不同的通道。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朝于是有了东西二都,成周洛邑成为了陪都。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的诸侯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在这里,周公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制定礼乐,从而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礼乐之制中,礼强调的是别,就是所谓的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的作用是和,就是所谓的亲近应该亲近的人。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个方面。亲亲尊尊也成为了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尊卑贵贱的区分,也就是宗法制,进一步讲就是该如何确立继承制的问题。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也可以称王,三监也可以因为争夺王位而背叛王室。作为小邦的周人不能不考虑大邦殷人留下来的经验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朝殷朝的历史又是了如指掌。殷商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一开始是传子和传弟并存的,这种并存就曾经导致了殷商长达百年的“九世之乱”。就是这一百年,殷商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屡次迁都,实力锐减,从而无力再顾及其他的诸侯和部族,商朝周围的诸侯和部族也趁机发展起来。
把王位传给兄弟还是传给儿子,都会出现是传给长、传给幼还是传给贤的问题。传给兄弟的麻烦就更大了,最小的兄弟如果都老了,就需要往下代传,下代应该传给谁呢?商王有自己的儿子也有侄子,似乎传给谁都是有理可依的。这些复杂的矛盾存在着,往往会导致王室的纷争,而王室的纷争又会导致王权的衰落。这样的话,国家是不会长久的。
殷商到了后期,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这样的继承制度必然会推演出一套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仪法制。这种礼仪法制在强硬地要求周人都要遵守的同时,确实也起到了巩固宗法制的作用,进而维护了周天子的统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不因王位的问题而导致出现内部的混乱。
礼法规定了很多的细节,比如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被视为非礼、僭越。周天子给诸侯分封的土地,前提一定是土地属于国有的,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册封、巡游、朝觐、贡纳等制度。
周公摄政的后期,成王已经长大了,周公决定把政权还给成王。在还政之前,周公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无逸》,文章中用殷商的灭亡作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务必要懂得治理天下的艰难,不要沉迷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之中。周公退位之后,把主要的精力用到了制礼作乐上,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周公制礼作乐的第二年,也就是周公摄政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地交给了成王。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躲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等到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时,毅然地让出了王位。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周公的这种精神,始终被后代颂扬着。
周公并没有因为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他不断地告诫成王:知道务农的辛苦,你才真正地明白百姓;父母辛勤地务农,如果他们的子弟却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荒诞妄为;甚至侮辱自己的父母说他们老了什么都不懂,这种不孝的话是千万不能说的;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百姓的隐情疾苦;文王吃不好穿不好,节俭爱民,和百姓一起参加劳动,为的就是团结万民;他不敢安逸于音乐游猎之中,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周族长久地生存下来。
周公把政权还给成王的三年后,他退回丰地养老,不久便得了重病。临终前,周公叮嘱,一定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自己至死也不会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在了文王的墓地之中,成王说:我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
周公是最受孔子推崇的人物之一,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的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更是将周公和孔子并称,周公是元圣,孔子是至圣。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和卿大夫,他们和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周王朝的统治力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也是这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并且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好了,关于周公的内容,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仔细品味这些圣贤之间的故事,其实是非常感动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召南》中的14首诗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