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要移居九夷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舂风又绿古琴台文集最新章节!
近日苦读四书五经。在论语﹒子罕第九中提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说的是孔子想要搬到九夷这个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就不闭塞落后了。”
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千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孔子想去九夷,九夷到底在哪里呢?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面明确的说,九夷就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僻。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看来,这地方果然是好地方。风俗淳朴,夜不闭户,且人多很柔顺,甚至有“君子不死之国”之称。后来,汉朝派了官吏去之后,还有内地商人跑过去之后,大大败坏了当地淳朴风俗,连惩罚条令都多了很多。孔子想要改造他们。孔子的这个想法,后来还真的实现了。朝鲜族后来的儒化程度很深,可谓文质彬彬,揖让有礼,一直被称为“君子国”哪怕到了现在,据说儒风也是很盛,甚至妇孺都颇能尊孔。
我在想,孔子当初想到九夷去居住,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拯救当地的民风,让那里变得不再闭塞吗?于是,我对这孔子的家史及他本人的简历进行了一番调查。
孔子的爹叫叔梁纥,还是个小官,就相当于如今的一个县处级干部,在孔子的妈妈之前,他就娶了2个老婆,但是老婆都不争气,一连给他生了9个都是闺女,无后为大啊,叔梁纥无奈,只得在70高龄的时候又迎娶了颜家20岁的小姐,也就是孔子的妈妈。老来得子,而且是老儿子,夫妇自然也有些溺爱。但是孔子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他3岁上头爹就死了,原本还能勉强维系的家庭生活就开始入不敷出了。不过跟历史上所有出身贫寒的子弟一样,孔子贫而不堕其志,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十五而志于学”15岁开始就懂得努力学习了,很不错,比今天很多孩子懂事得多了。问题是跟谁学呢?那会又没有什么学校,也不搞义务教育,孔子就只能自学成材。也就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跟谁学都是学,问题是也就人家孔子学成了家,学成了派,这就不是一般参加自学考试的孩子能达到的境界了。
孔子基本上学到30岁才算小有名气,这之间做了很多低层劳动人民才去做的工作,比如喂牲口啊,守仓库啊什么的,此后慢慢的大家都知道鲁国有个叫孔子的人很厉害,周公当时规定的礼仪很多都失传了,就只有这个叫孔子的才记得,所以大家遇到关于礼仪上的问题都去请教于他,甚至连齐景公到鲁国访问的时候也专门去看望了孔子。这次看望给了孔子很大的动力,所以他找工作的第一站就定在了齐国。可齐景公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听你扯闲篇是扯闲篇,用不用你治国那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了,后人不肯说这是因为孔子能力不行,也不乐意说是齐景公是昏君,于是都把责任推到矮子晏婴的身上。不过总的来说,孔子到齐国还是有收获的“问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听了好听的音乐能三个月不想吃肉。这里只有两个解释:一是孔子确实是个音乐发烧友,二是孔子确实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什么世面,到大城市听听流行音乐就立马傻在那儿了,很土的。从齐国归来之后,孔子痛定思痛,终于明白了一个学者的本分应该是什么。所以就沉下心来做学问,把前半生思考的很多关于礼仪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所谓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这一阶段,孔子大概是36-50岁之间。到了51岁上头,孔子的官运开始来了,开始在鲁国当官了,最后做到了大司寇,这就相当于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最高部门的部长,司法部、公安部、高院几合一的最高首长。
这时候,孔子显现出了自己真的不适合从政的本性,他做了一件超级无聊的事——堕三都。鲁国的政治长期是有三大家族把持的,叫“三桓”这是鲁国几百年来长期把持实际政治实权的三大家族。四大家族在中华民国闹了2、30年就搞得风生水起的,那么这三桓搞了几百年,势力如何,大家可想而知了吧。其实公正评价,这三桓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大坏事,把持一定的政治权力也是为了保证自己家族不被人吞并,事实上也从来没有想推翻鲁国的国君而自立的想法,几百年来君臣间还算是相安无事。可孔子看不惯啦。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要当臣子的像孝顺自己爹地一样孝敬君王,当然看这三桓就很是不爽啦,所以就处心积虑地要为鲁国的国君除掉这三桓,把权力收回国君。孔子的具体做法就是提议“堕三都”堕就是堕胎的意思,意思是要把“三桓”自行武装起的三座私邑,全部堕去城墙,从而使他们无法对抗中央。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要么孔子是太把自己当棵葱了,要么就是完全是政治白痴。看来当年齐景公和晏婴不用孔子也绝非毫无道理的。
孔子自觉得在祖国呆不下去了,就拉了一票门生弟子去周游列国去了,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意思。可问题是孔子自己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惜他自己到了50大几了还是既惑且不知天命,最可怕的是他连自己是只什么鸟变的都没认识清楚。面对诸国聪明的或不聪明的政治家,孔子的遭遇可想而知,没有一家会用孔子的这套东西来治理国家的,没有一国愿意给孔子一个官职的。最后就像孔子自己说的那样“累累若丧家之狗”69岁的时候,孔子终于断了当官的念想,悻悻地回到了鲁国,提笔开始编鲁国的历史书籍——春秋。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爹是个花爹爹,70岁时弄了个20岁的小丫头回来,还整出一个孔子来。有记载说此公当年72,那姑娘18,未办理结婚手续,所以孔子实是私生子。既然如此,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大家知道,九夷实则指朝鲜,那可是出美女的地方啊!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呵呵,我想,肯定与这也有一定关系。连他自己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也好色,何况当时他正值不得志之时,索性来个官场失意情场得意,那朝鲜姑娘纯朴好哄啊,肯定一哄一个准。于是,他说:“有君子去,就不闭塞落后了。”当然不闭塞了,都被他开发了。
故,孔子当年去九夷,肯定没干什么好事!
近日苦读四书五经。在论语﹒子罕第九中提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说的是孔子想要搬到九夷这个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就不闭塞落后了。”
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千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孔子想去九夷,九夷到底在哪里呢?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面明确的说,九夷就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僻。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看来,这地方果然是好地方。风俗淳朴,夜不闭户,且人多很柔顺,甚至有“君子不死之国”之称。后来,汉朝派了官吏去之后,还有内地商人跑过去之后,大大败坏了当地淳朴风俗,连惩罚条令都多了很多。孔子想要改造他们。孔子的这个想法,后来还真的实现了。朝鲜族后来的儒化程度很深,可谓文质彬彬,揖让有礼,一直被称为“君子国”哪怕到了现在,据说儒风也是很盛,甚至妇孺都颇能尊孔。
我在想,孔子当初想到九夷去居住,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拯救当地的民风,让那里变得不再闭塞吗?于是,我对这孔子的家史及他本人的简历进行了一番调查。
孔子的爹叫叔梁纥,还是个小官,就相当于如今的一个县处级干部,在孔子的妈妈之前,他就娶了2个老婆,但是老婆都不争气,一连给他生了9个都是闺女,无后为大啊,叔梁纥无奈,只得在70高龄的时候又迎娶了颜家20岁的小姐,也就是孔子的妈妈。老来得子,而且是老儿子,夫妇自然也有些溺爱。但是孔子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他3岁上头爹就死了,原本还能勉强维系的家庭生活就开始入不敷出了。不过跟历史上所有出身贫寒的子弟一样,孔子贫而不堕其志,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十五而志于学”15岁开始就懂得努力学习了,很不错,比今天很多孩子懂事得多了。问题是跟谁学呢?那会又没有什么学校,也不搞义务教育,孔子就只能自学成材。也就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跟谁学都是学,问题是也就人家孔子学成了家,学成了派,这就不是一般参加自学考试的孩子能达到的境界了。
孔子基本上学到30岁才算小有名气,这之间做了很多低层劳动人民才去做的工作,比如喂牲口啊,守仓库啊什么的,此后慢慢的大家都知道鲁国有个叫孔子的人很厉害,周公当时规定的礼仪很多都失传了,就只有这个叫孔子的才记得,所以大家遇到关于礼仪上的问题都去请教于他,甚至连齐景公到鲁国访问的时候也专门去看望了孔子。这次看望给了孔子很大的动力,所以他找工作的第一站就定在了齐国。可齐景公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听你扯闲篇是扯闲篇,用不用你治国那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了,后人不肯说这是因为孔子能力不行,也不乐意说是齐景公是昏君,于是都把责任推到矮子晏婴的身上。不过总的来说,孔子到齐国还是有收获的“问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听了好听的音乐能三个月不想吃肉。这里只有两个解释:一是孔子确实是个音乐发烧友,二是孔子确实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什么世面,到大城市听听流行音乐就立马傻在那儿了,很土的。从齐国归来之后,孔子痛定思痛,终于明白了一个学者的本分应该是什么。所以就沉下心来做学问,把前半生思考的很多关于礼仪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所谓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这一阶段,孔子大概是36-50岁之间。到了51岁上头,孔子的官运开始来了,开始在鲁国当官了,最后做到了大司寇,这就相当于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最高部门的部长,司法部、公安部、高院几合一的最高首长。
这时候,孔子显现出了自己真的不适合从政的本性,他做了一件超级无聊的事——堕三都。鲁国的政治长期是有三大家族把持的,叫“三桓”这是鲁国几百年来长期把持实际政治实权的三大家族。四大家族在中华民国闹了2、30年就搞得风生水起的,那么这三桓搞了几百年,势力如何,大家可想而知了吧。其实公正评价,这三桓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大坏事,把持一定的政治权力也是为了保证自己家族不被人吞并,事实上也从来没有想推翻鲁国的国君而自立的想法,几百年来君臣间还算是相安无事。可孔子看不惯啦。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要当臣子的像孝顺自己爹地一样孝敬君王,当然看这三桓就很是不爽啦,所以就处心积虑地要为鲁国的国君除掉这三桓,把权力收回国君。孔子的具体做法就是提议“堕三都”堕就是堕胎的意思,意思是要把“三桓”自行武装起的三座私邑,全部堕去城墙,从而使他们无法对抗中央。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要么孔子是太把自己当棵葱了,要么就是完全是政治白痴。看来当年齐景公和晏婴不用孔子也绝非毫无道理的。
孔子自觉得在祖国呆不下去了,就拉了一票门生弟子去周游列国去了,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意思。可问题是孔子自己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惜他自己到了50大几了还是既惑且不知天命,最可怕的是他连自己是只什么鸟变的都没认识清楚。面对诸国聪明的或不聪明的政治家,孔子的遭遇可想而知,没有一家会用孔子的这套东西来治理国家的,没有一国愿意给孔子一个官职的。最后就像孔子自己说的那样“累累若丧家之狗”69岁的时候,孔子终于断了当官的念想,悻悻地回到了鲁国,提笔开始编鲁国的历史书籍——春秋。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爹是个花爹爹,70岁时弄了个20岁的小丫头回来,还整出一个孔子来。有记载说此公当年72,那姑娘18,未办理结婚手续,所以孔子实是私生子。既然如此,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大家知道,九夷实则指朝鲜,那可是出美女的地方啊!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呵呵,我想,肯定与这也有一定关系。连他自己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也好色,何况当时他正值不得志之时,索性来个官场失意情场得意,那朝鲜姑娘纯朴好哄啊,肯定一哄一个准。于是,他说:“有君子去,就不闭塞落后了。”当然不闭塞了,都被他开发了。
故,孔子当年去九夷,肯定没干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