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一柄气运剑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一念永恒、武道宗师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江亭寒雪暖最新章节!
···
夕阳。
昏黄。
道上。
一匹瘦马驮着一个身材佝偻的老书生,马屁股后面跟着一名背负长剑的书童,书生年岁不小了,胡子花白,两鬓更是如雪般,老书生似乎害怕跌下马来,压低了身子紧扣着马脖子不放,原本就是瘦骨嶙峋的老马亦是踉踉跄跄的前进,前面便是济水城。
身后背负长剑书童年纪不大,尚未及冠,面相已然有了沧桑之意,白净脸蛋刻板肃穆,背负长剑手里端着一本看不清楚名字的圣贤书,心不在焉读着,不时抬头望一眼远处染上夕阳金黄的济水城。
老书生眯着眼趴在马脖子上眯了一会,睁开混浊老眼的时候已经济水城已然矗立在眼前。
不是多么高大,没有想象中的巍峨,却有种说不出的端庄。
若是说北莱城青州城本就是为了战争而建立的,这些战争城池的本质是为了蕴养天下‘死气’,那么济水城便是为了活络天下‘活气’而建造出来的,济水城便是建在了北莱龙脉‘生门’上,至于这传闻经不经得起推敲只有堪舆先生望气士才说了算,大多数人只当是玄乎其玄的方外传闻听来消遣。
老书生从马腹处得褡裢中扯出一块手帕,擦了擦眼角,而后仔细叠好放回原处。
背负长剑的书童开口问道:“先生,这便是济水城?”
老书生瓮声瓮气的哼了一声,勒马停驻,抬头望了一会钟灵毓秀的济水城,依旧远处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济水河,嘴巴张了张,终究是没有发出声响,悠然一叹。
书童忍不住笑出声来,他知晓自己先生是诗兴大发想要吟诗作赋,可是每次都这样,诗句到了嘴边却又生生咽下去,整整一年都是这样,这一年他们两人一马相顾无言,每天都好似一个循环,从晨曦走到黄昏,从黄昏走到晨曦,脚下的路怎么走也走不完,话却是越说越少,壶里的酒越喝越少,喝的酒越多,老先生的眼神却是愈发的清冽,尤其是在喝酒后、黄昏中、雨幕里、看到难些风中飘絮雨中残荷时候,老先生总是像年轻了,十几岁一般。
书童清晰的记得,很久之前,老先生在那个大周朝的皇陵之前住了一晚上,那天喝了不少酒的老先生独自坐在土堆似的皇陵前,身后站着一位从不说话的老人,老先生喝得烂醉如泥,手里持着铁锹,言谈无忌说道要挖了皇陵,一直跟在老先生身后的老人气息凌冽,书童知道这老人恐怖无边,仿佛一个深不见底的幽潭,而更远处,则是数千大周朝的锦衣卫和轻骑。
老先生似乎自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瞧过这些鳞甲铮铮的大周卫军,只是独自一人爬到那座近乎是小山皇陵之上,一铲子一铲子铲下去,每一铲子下去,掀起一堆陈旧的泥土之后,老先生就会带着哭腔说一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书童不知道老先生和先帝之间有什么纠葛,却知道那天晚上,京城皇陵中,一个浑身散发摄人气息的老人左手持短刀却不敢动手,数千大周朝的锦衣卫和轻骑退避三舍。
老先生一共铲下九铲陈土,最终不断嗫嚅念叨着什么。
书童心中清楚地很,自家先生无始无终,什么时候马走累了,什么时候路走没了,便是尽头。
天涯是尽头?
老先生说他去过天涯,小书童不知道什么叫做天涯,只听说过天涯海角,感觉很是神秘,这老先生却是去过,想来也是十分厉害的人,于是几年前的小书童拜倒在老书生的面前,求他教自己剑术,老书生嘿嘿一笑,抿了一口酒,顺手拍了拍挂在马腹的古朴长剑,说:“陪我走完这一趟,你的剑术也就小成了。”
小书童不明所以,只是背起那柄分外沉重的长剑跟在老马的背后,没有丝毫怨言,一走便是一年多的时间。
老书生收拾心情,牵着老马一步步走近济水城中。
“先生,你好要和这里的寒士争论?”
书童习以为常,老书生每次遇见寒门士子都会与其争辩一番,争辩的内容无非就是‘王霸之道’‘民贵君轻’‘外王内圣’种种,什么‘欲行王霸之术,只能无所不用其极’,听得时间久了,书童连这些都能随口道出。
老书生清了清嗓子,悠然点了点头,说:“这个世道本就混浊不堪,若不再不争辩,连寒门士子的骨气都丢了。”
书童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紧了紧背后的长剑,问道:“先生,我的剑术什么时候能够大成啊?”
老书生依旧不温不火说:“走完这趟就成了。”
“成了能有多厉害?”
老书生叹了一口气,“你的剑术不是为了称霸江湖争强好胜而生的,是为了守住国门的最后一点气运而练就。”
书童对于这先生玄之又玄的话早就习以为常,茫然点头,压根听不懂什么意思,只是知道太过于神秘和波澜壮阔,老先生想要走的版图和社稷是自己难以想象。
一柄气运剑,守国门!
···
而济水城中,一袭红裘也是悄然进城。
月色深沉,城外护城河水之中碧波荡起,泛起层层金麟般的涟漪,这里是济水河作为镇守北莱气运的一方宝地,一直以来被姜贷视为重中之重,深谙望气堪舆之术的玄门鱼临道曾经说过,济水城后的佛家名山‘暮山’便是北莱的中兴之地,当为腾兴之龙脉。
须弥寺。
石塔林。
深夜的须弥寺依旧经文声音断断续续传出很远,而须弥寺中灯火通明,数十名身着麻布僧衣的和尚盘坐在高大佛像前虔诚诵经,经文晦涩难懂拗口,却又让人醍醐灌顶,顿然明了。
姜阳生独自一人走进幽静昏暗的塔林中,这里矗立着须弥寺数十尊功德塔,塔身不高,多为五至七节,塔身材质多数为汉白玉,上铭刻功德无量,偌大的塔林之中石塔鳞次栉比,高低不同,在塔林中央独独矗立一尊高大十三阶浮屠塔。
对于这些浮屠塔,姜阳生心中有所了解,功德越高,供奉的浮屠塔阶数越多,当今的周王朝佛门中,十三阶的浮屠塔已然是莫大的功德加身方能够铸就,这浮屠塔中多数供奉是舍利子,少数供奉的是肉身佛像。
石林静谧安详,远处传来阵阵济水河奔腾咆哮的声音,石林外有一盘坐在青石板的老僧,老僧形容枯槁,眉毛胡子雪白老长,一直入定在青石板上仿佛扎根一般,想来是守护塔林的看守僧人,老僧紧闭着双眼,即便知晓姜阳生走入塔林也丝毫不为所动。
姜阳生素来对这种苦行僧心中有些许好感,入塔林前在老僧面前深深作揖。
踏入塔林,仿佛与世隔绝一般,周围的一切都安宁了下来,姜阳生深处其中不觉身心都放松不少,耳目一新,远处的暮山苍苍茫茫,空谷幽响,与黄吕大钟的须弥山警世钟交相辉映,经久不息。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济水城的须弥寺和其身后的暮山便是这般,须弥寺的警世钟一经敲响,暮山之中同样会传来异常沉重的声响,与其响应。
塔林中。
每一座石塔前都会铭刻梵文石碑,这些石碑大都经历了长久的时间,字迹模糊,难以推敲字里行间的确切含义,姜阳生站在一处石碑前端详了好一阵子,他打小跟随鱼临道,对于梵文也是略微涉猎,粗略瞧了一番,大致知晓其意思,大都是讲述这功德塔供奉的高僧的生平事迹,轻轻念了几句,初来晦涩拗口,不成句子,时间一长,但觉这其中定然有些很多不寻常的故事。
只是姜阳生识得梵文有限,不得其中要义,只觉得这些梵文能够让人摒弃心中的杂念,气定神闲,陷入一种空灵的状态。
不知不觉间,随着数百文的不通顺的梵文随口念出,姜阳生的逐渐心神温沉下来,心中的杂念也逐渐抛却,只觉得这种感觉如同当天在青州城旷野之外那种伪境‘天人合一’一般,让人如醉如痴,难以自拔。
心神也随着如潮水般不受约束,扩散开来。
随着心神的扩散,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格外清晰起来,姜阳生也是感觉到功德塔中的出现一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光感。
这些柔和的光团被球缩在每一尊功德塔中,处在石塔中央的位置,光团自主发出柔和的不确定的光影,在漆黑的夜色中如同荧惑一般,闪闪烁烁,飘忽不定。
随着姜阳生神识扩散范围愈大,这种柔和的光影也愈发明显,更加清晰。
数十尊功德塔,每一尊功德塔中央都是盘踞着这样一个柔和的光团,只不过有的发光亮一些,有的稍显暗淡。
随着时间的推迟,光团之间清晰地坦露在姜阳生的面前,瞧得一清二楚。
看清楚石塔中的情形之后,姜阳生则是心中惊骇不已,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异,心情更是翻江倒海难以平复,因为在石塔中赫然盘坐的是一尊尊会自主发光的佛像,佛像玲珑小巧,却五官晶莹剔透,活灵活现,俨然如同真人一般,甚至连同眉毛皱纹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这是一种怪异的现象。
···
···
夕阳。
昏黄。
道上。
一匹瘦马驮着一个身材佝偻的老书生,马屁股后面跟着一名背负长剑的书童,书生年岁不小了,胡子花白,两鬓更是如雪般,老书生似乎害怕跌下马来,压低了身子紧扣着马脖子不放,原本就是瘦骨嶙峋的老马亦是踉踉跄跄的前进,前面便是济水城。
身后背负长剑书童年纪不大,尚未及冠,面相已然有了沧桑之意,白净脸蛋刻板肃穆,背负长剑手里端着一本看不清楚名字的圣贤书,心不在焉读着,不时抬头望一眼远处染上夕阳金黄的济水城。
老书生眯着眼趴在马脖子上眯了一会,睁开混浊老眼的时候已经济水城已然矗立在眼前。
不是多么高大,没有想象中的巍峨,却有种说不出的端庄。
若是说北莱城青州城本就是为了战争而建立的,这些战争城池的本质是为了蕴养天下‘死气’,那么济水城便是为了活络天下‘活气’而建造出来的,济水城便是建在了北莱龙脉‘生门’上,至于这传闻经不经得起推敲只有堪舆先生望气士才说了算,大多数人只当是玄乎其玄的方外传闻听来消遣。
老书生从马腹处得褡裢中扯出一块手帕,擦了擦眼角,而后仔细叠好放回原处。
背负长剑的书童开口问道:“先生,这便是济水城?”
老书生瓮声瓮气的哼了一声,勒马停驻,抬头望了一会钟灵毓秀的济水城,依旧远处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济水河,嘴巴张了张,终究是没有发出声响,悠然一叹。
书童忍不住笑出声来,他知晓自己先生是诗兴大发想要吟诗作赋,可是每次都这样,诗句到了嘴边却又生生咽下去,整整一年都是这样,这一年他们两人一马相顾无言,每天都好似一个循环,从晨曦走到黄昏,从黄昏走到晨曦,脚下的路怎么走也走不完,话却是越说越少,壶里的酒越喝越少,喝的酒越多,老先生的眼神却是愈发的清冽,尤其是在喝酒后、黄昏中、雨幕里、看到难些风中飘絮雨中残荷时候,老先生总是像年轻了,十几岁一般。
书童清晰的记得,很久之前,老先生在那个大周朝的皇陵之前住了一晚上,那天喝了不少酒的老先生独自坐在土堆似的皇陵前,身后站着一位从不说话的老人,老先生喝得烂醉如泥,手里持着铁锹,言谈无忌说道要挖了皇陵,一直跟在老先生身后的老人气息凌冽,书童知道这老人恐怖无边,仿佛一个深不见底的幽潭,而更远处,则是数千大周朝的锦衣卫和轻骑。
老先生似乎自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瞧过这些鳞甲铮铮的大周卫军,只是独自一人爬到那座近乎是小山皇陵之上,一铲子一铲子铲下去,每一铲子下去,掀起一堆陈旧的泥土之后,老先生就会带着哭腔说一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书童不知道老先生和先帝之间有什么纠葛,却知道那天晚上,京城皇陵中,一个浑身散发摄人气息的老人左手持短刀却不敢动手,数千大周朝的锦衣卫和轻骑退避三舍。
老先生一共铲下九铲陈土,最终不断嗫嚅念叨着什么。
书童心中清楚地很,自家先生无始无终,什么时候马走累了,什么时候路走没了,便是尽头。
天涯是尽头?
老先生说他去过天涯,小书童不知道什么叫做天涯,只听说过天涯海角,感觉很是神秘,这老先生却是去过,想来也是十分厉害的人,于是几年前的小书童拜倒在老书生的面前,求他教自己剑术,老书生嘿嘿一笑,抿了一口酒,顺手拍了拍挂在马腹的古朴长剑,说:“陪我走完这一趟,你的剑术也就小成了。”
小书童不明所以,只是背起那柄分外沉重的长剑跟在老马的背后,没有丝毫怨言,一走便是一年多的时间。
老书生收拾心情,牵着老马一步步走近济水城中。
“先生,你好要和这里的寒士争论?”
书童习以为常,老书生每次遇见寒门士子都会与其争辩一番,争辩的内容无非就是‘王霸之道’‘民贵君轻’‘外王内圣’种种,什么‘欲行王霸之术,只能无所不用其极’,听得时间久了,书童连这些都能随口道出。
老书生清了清嗓子,悠然点了点头,说:“这个世道本就混浊不堪,若不再不争辩,连寒门士子的骨气都丢了。”
书童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紧了紧背后的长剑,问道:“先生,我的剑术什么时候能够大成啊?”
老书生依旧不温不火说:“走完这趟就成了。”
“成了能有多厉害?”
老书生叹了一口气,“你的剑术不是为了称霸江湖争强好胜而生的,是为了守住国门的最后一点气运而练就。”
书童对于这先生玄之又玄的话早就习以为常,茫然点头,压根听不懂什么意思,只是知道太过于神秘和波澜壮阔,老先生想要走的版图和社稷是自己难以想象。
一柄气运剑,守国门!
···
而济水城中,一袭红裘也是悄然进城。
月色深沉,城外护城河水之中碧波荡起,泛起层层金麟般的涟漪,这里是济水河作为镇守北莱气运的一方宝地,一直以来被姜贷视为重中之重,深谙望气堪舆之术的玄门鱼临道曾经说过,济水城后的佛家名山‘暮山’便是北莱的中兴之地,当为腾兴之龙脉。
须弥寺。
石塔林。
深夜的须弥寺依旧经文声音断断续续传出很远,而须弥寺中灯火通明,数十名身着麻布僧衣的和尚盘坐在高大佛像前虔诚诵经,经文晦涩难懂拗口,却又让人醍醐灌顶,顿然明了。
姜阳生独自一人走进幽静昏暗的塔林中,这里矗立着须弥寺数十尊功德塔,塔身不高,多为五至七节,塔身材质多数为汉白玉,上铭刻功德无量,偌大的塔林之中石塔鳞次栉比,高低不同,在塔林中央独独矗立一尊高大十三阶浮屠塔。
对于这些浮屠塔,姜阳生心中有所了解,功德越高,供奉的浮屠塔阶数越多,当今的周王朝佛门中,十三阶的浮屠塔已然是莫大的功德加身方能够铸就,这浮屠塔中多数供奉是舍利子,少数供奉的是肉身佛像。
石林静谧安详,远处传来阵阵济水河奔腾咆哮的声音,石林外有一盘坐在青石板的老僧,老僧形容枯槁,眉毛胡子雪白老长,一直入定在青石板上仿佛扎根一般,想来是守护塔林的看守僧人,老僧紧闭着双眼,即便知晓姜阳生走入塔林也丝毫不为所动。
姜阳生素来对这种苦行僧心中有些许好感,入塔林前在老僧面前深深作揖。
踏入塔林,仿佛与世隔绝一般,周围的一切都安宁了下来,姜阳生深处其中不觉身心都放松不少,耳目一新,远处的暮山苍苍茫茫,空谷幽响,与黄吕大钟的须弥山警世钟交相辉映,经久不息。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济水城的须弥寺和其身后的暮山便是这般,须弥寺的警世钟一经敲响,暮山之中同样会传来异常沉重的声响,与其响应。
塔林中。
每一座石塔前都会铭刻梵文石碑,这些石碑大都经历了长久的时间,字迹模糊,难以推敲字里行间的确切含义,姜阳生站在一处石碑前端详了好一阵子,他打小跟随鱼临道,对于梵文也是略微涉猎,粗略瞧了一番,大致知晓其意思,大都是讲述这功德塔供奉的高僧的生平事迹,轻轻念了几句,初来晦涩拗口,不成句子,时间一长,但觉这其中定然有些很多不寻常的故事。
只是姜阳生识得梵文有限,不得其中要义,只觉得这些梵文能够让人摒弃心中的杂念,气定神闲,陷入一种空灵的状态。
不知不觉间,随着数百文的不通顺的梵文随口念出,姜阳生的逐渐心神温沉下来,心中的杂念也逐渐抛却,只觉得这种感觉如同当天在青州城旷野之外那种伪境‘天人合一’一般,让人如醉如痴,难以自拔。
心神也随着如潮水般不受约束,扩散开来。
随着心神的扩散,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格外清晰起来,姜阳生也是感觉到功德塔中的出现一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光感。
这些柔和的光团被球缩在每一尊功德塔中,处在石塔中央的位置,光团自主发出柔和的不确定的光影,在漆黑的夜色中如同荧惑一般,闪闪烁烁,飘忽不定。
随着姜阳生神识扩散范围愈大,这种柔和的光影也愈发明显,更加清晰。
数十尊功德塔,每一尊功德塔中央都是盘踞着这样一个柔和的光团,只不过有的发光亮一些,有的稍显暗淡。
随着时间的推迟,光团之间清晰地坦露在姜阳生的面前,瞧得一清二楚。
看清楚石塔中的情形之后,姜阳生则是心中惊骇不已,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异,心情更是翻江倒海难以平复,因为在石塔中赫然盘坐的是一尊尊会自主发光的佛像,佛像玲珑小巧,却五官晶莹剔透,活灵活现,俨然如同真人一般,甚至连同眉毛皱纹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这是一种怪异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