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苔痕之行走篇二十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巴谷癫癫生文集最新章节!
天堂山记
天堂山雄居在群山之中,山顶呈长梁形状,长约二三公里,北端宽厚,南端薄窄,高峻显要。从山顶往下看去,远山近岭,千沟万壑,尽收眼底,浩浩茫茫,辽阔无边。
山上有寨门和挡墙两处古迹。寨门在东面偏北一端,门洞是用方条石砌成的,前面和两侧都是陡峭的石崖,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寨门。进了寨门顺着一片平地往南不远,就到了天堂山中部,这里地势最窄,东西只有一丈多宽,两边都是笔陡的石崖。挡墙就建在这里。挡墙也是用方条石砌成的,有两三丈高,两边在笔陡的石崖上也用方条石砌了石墙。挡墙上有平台,有齐胸高的护墙,护墙上留有缺口架设武器。一堵挡墙把天堂山拦腰切成了南北两截。寨门、挡墙,加上四周的悬崖峭壁,使天堂山北端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十分显要。寨门和挡墙的建造没有文字记载,无法考证建造的情况。
山上有两棵根枝相联的古松。这两棵古松在南端的最高处。两棵古松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根与根枝与叶相互交融在一起。一棵大些一棵小些,小的一棵也要两人才能合抱住。树高数丈,树冠呈蘑菇状。全天堂山没有比这两棵古松更大的树了。天堂山本身就高峻,这两棵古松又长在山顶上的最显要处,越发显得突出。在数百里之外,都能看到这两棵古松特有的形状。这两棵古松是天堂山的一个标志。
山上是看景致的好去处。最美的景致要数松涛、日出、雾海、花季了。到了古松哪里,即使是晴好的天气,人还在老远的地方,也就能听到沉沉的松涛声,这时人好象是置身在一个古典的氛围里,在听一首从遥远的地方隐隐传来的古曲,又好象是有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如果早上早些起来,只须站在家门口或是田边上,就可以看到一轮硕大嫩红的太阳从远处的山后冉冉升起,就如同从遥远的海天那边升起的一般。一望无涯连绵起伏的山岭就像是大海里的浪潮。初夏早晨是看雾的好时候。雾先是有一团两团在山沟底下飘荡,越聚越多,越聚越浓,一会儿就涌满了所有的山沟,四野这时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雾海。这时,那一座座山岭就只剩下了一个头露在雾海里,就象是大海里的浪峰。花季是从早春时候就开始了。先是桃李花,油菜花,继之是梨花,油桐花,不知名的花就更多了,一拨连着一拨地开,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山岭上田坡上处处五彩缤纷,这时天堂山就成了一个花的天地。
家乡的寺庙
我家的下面由南到北是一条大路。过去没有通公路时,这条路上步行来往的人一直很多。我小时候见到沿着这条路仅二十多里地上就有8座不同的寺庙。从南过来有下面一些:
碑垭庙:在我们家的斜下面一个山垭口上。我家这个村就是用“碑垭”来命名的,叫碑垭村。1959年或1960年左右,夏天一个大太阳天的上午,父亲一个做缝纫的同事到我们家来,邀父亲一同到在碑垭庙开小商店的他们的一个朋友处去耍,父亲把我也领上。这时庙还很完整,整个庙舍无损。庙的进深有三四层,每层都塑满了不同神像。正前面的那一排神像最高最大最多,十分气派,我那时要抬头仰视才能看到神像的头部,心里想这些神像多么高不可攀啊。不过,这时已好象没有专人来管理这庙,神像早已被烟熏得退了颜色,到处是蜘蛛网和灰尘。父亲们的那个朋友住在庙的西偏殿里,我们从正门进去,经过正前面神像下,就到了西偏殿。西偏殿因为有人住,收拾得很整洁,有窗户,光线很明亮,庙很高,又当风口,在里面很凉快。
这天中午,父亲们的那个朋友用上好的面粉加上鸡蛋摊成软过来招待父亲们。那时正是生活紧张的时候,面粉和鸡蛋是很难见到的奢侈品,能吃到这种东西就非常满足了。大家自然吃得非常香,尤其我也跟着沾了一回光。父亲们边说话边做吃的,非常开心。下午太阳偏西凉快时,父亲们告别他们那个朋友,走出庙来各自回家。
这座庙后来曾被当作一个学校。再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用这些材料在稍后一点的地方修建了一所小学。
二郎庙:在我们家右边过去约一里多路,我们家当时的两块地就和庙后紧接着。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曾跟着院子中隔房的叔伯们到庙里去耍过。这座庙不算大,成正方形。里面靠后壁是一尊二郎神像。这尊二郎神像很大,整个一壁它独占着,立地顶天,威武无比。房顶已有大洞能看到天,二郎神头上身上昔日的光彩只能斑剥可见,身上好多处都被雨水冲刷得现出了泥巴,原来这二郎神是一尊泥塑的神像,连风雨都经不起。看来这是正在落难中的一尊神像。大约过了不久,这二郎庙就不知是自己垮了,还是被人们拆了。
李子庙:在我们家北去五华里许的山垭口上。我小时候随家里大人去赶白驿场曾路过庙下。此庙顺着山梁往上建,有几进深,较大。大约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现在庙下是前几年开始迁来新建的万安乡政府,一个场已初步形成。
张王庙:在从李子庙往前走三四里许的垭口显要处。我小时去白驿场,从下面田埂路过,抬头看上去,此庙矗在垭口的小山头上,很显眼。后来这里办了一个小学,再后来还办了初中,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校。庙里的东西估计早没了,只剩下了一个空壳房子。
周龙寺:在池口过去一里许樟木树垭的山上。我小时候从庙下路过,庙较大。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洋堂:在马桑碥下小山丘的一片平地上。我小时候从娘娘家往白驿场去,就要经过洋堂上面。一溜房子很多,呈长方形。所谓“洋堂”我估计可能是天主教或伊斯兰教等所修建的教堂,因为这些教是外来教,我们家乡便称之为“洋”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玉皇观:在白驿场头山丘上。我小时候去白驿场就从此观石墙根过去。石墙根一段路较窄,遇到下雨路滑,行走不是很方便。此观较大。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禹王宫:在白驿场中街后面。为一长方形四合院,有戏楼,正殿处高出戏楼一些,很大很气派。后改作白驿乡一所完小。20世纪60年代中期,地区京剧团来此演戏,我曾在里面看过戏。那是一个白天,看了一出名叫高唐州的京戏。估计宫里能容纳一千多人看戏不成问题。每缝演戏放电影,这里热闹非凡。有几次这里晚上演戏,我们还从家里走二十里路来这里看戏。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拆了新建了学校。
除了这些寺庙之外,据父亲讲,这一路过来还有一些寺庙:张王庙下面杜家榜上有座“烂庙子”;马桑匾中间山梁上有座“马桑庙”;白驿场下场头,也就是玉皇观前面一点有座财神庙;白驿场上场头有座万寿宫。
这些寺庙都是存在的。但有些寺庙的名称不一定准确,如“玉皇观”的“玉皇”是“玉皇”还是别的写法;每个寺庙到底是为什么而建,属什么性质;这些寺庙具体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曾经是否兴盛;有什么佚闻趣事等,我就不得而知了。有待于有兴趣的人考证。我之所以在闲来时记下这些,是这些东西在我的家乡曾经存在过,也是一种历史。这些东西的曾经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姑且称之为“寺庙文化现象”吧。差不多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座象模象样的寺庙,这一现象如果有条件的话,是一个有趣的考察题目。
注:后来从一个资料中看到“清初各省移民来填川者,暨本省遗民,互以乡谊连名建庙,把以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蜀都曰惠民宫,两湖曰禹王宫,两粤曰南华宫,福建曰天后宫,江左曰万寿宫,贵州曰荣禄宫察各庙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威远县志)。我们那里的庙有叫禹王宫万寿宫的,说明这些庙是由两湖人或江西人所修建的,也说明这里的移民是两湖人或江西人,不大的地方之上有这么多庙,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是过得去的。
家乡的古树
四川盆地北沿,巴山南边脚下,南北两边过来的暖冷气流在这里交汇异常活跃,结果化成了许多雨水下来,把这里广袤的土地浇了个透,气温也因此而得到中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连空气也温温柔柔的。这样的环境自然好长树。那时,随处都是幽深的森林,置身其中,使人神清气爽。因此,对树格外亲切。
我这里要说的是家乡的古树。这些古树大都长在各家房前屋后、寺庙周围、场镇街旁、大路垭口、显要山头等处。这些地方有了这些树,便有了一种情趣、一种风格,一种文化,生出了无限的好处。
我们家老屋后的古柏。这些柏树长在一溜坟地后一个陡的小山坡上,约有二三十棵,有的分布很均匀,无疑属于人栽植。小山坡上面边上的3棵最大,树干估计要两三人才能合抱住,足有五六层楼房那么高,最小的那棵也要一人多才能合抱住。柏树生长十分缓慢,我们家屋后后来新栽的柏树过了三四十年才长到小脸盆那么粗。按这样推算,这些柏树小的估计也有一百多年树龄,那3棵大的柏树,树龄少说也有二百年上下。我们家大约六七辈前开始在这里居住。估计那么大的几棵柏树起码是最早那一辈人来这里时就栽植了。这些柏树一直被作为我们老屋的“风水树”全院子人倍加爱护。到20世纪50年代末森林入社时,这些柏树被分成了3家人的自留树,那三棵最大的柏树一家各分得一棵。“文化大革命”中这些柏树全被各家砍伐光了。
天堂山上的古松。我们家后有一座山叫天堂山,在天堂山中段山顶上有两棵古松。这两棵古松是一对连根树,两棵树下部相距只有1米的样子,一棵稍大,一棵稍小,大的一棵约两人才能合抱,树干有三四层楼房高,两棵古松的冠合在一起,成伞形状。在树下老远就能听到松涛声。天堂山很显要,两棵古松又长在天堂山顶上,方园几百里外都能看到这两棵古松。远行的人回来,虽然离家还很远,但只要看到这两棵古松,心里就想:快到家了。在我们家对面山上,住着一家姓赵的大户人家。听说这户赵姓人家的当家人有一天坐在自家堂屋前唱茶,发现茶碗里有一棵松树的影子,抬头寻找,原来就是这两棵古松的影子。他觉得这是一种吉兆,于是赶紧到我们这边来协商,要买下这两棵古松作为他家的风水树。我们这边的人说这两棵古松也是我们这边的风水树,不同意卖给他。他坚持非买不可。这家赵姓人家是大户,我们这边便作了让步,几经商量,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两棵古松作为“关”树,由几家人共同所有,相当于现在的股份制,把其中的一股转让给这家赵姓人家,这件事才了结下来。这两棵古松有一部分根露在外边,松树老了,根全浸满了油,容易点着,能照明。不少年轻人来这里把根砍下来,拿回家照明或生火。露在外边的根几乎全砍光了。两棵古松曾被雷击过多次。我见过有一次雷把古松从树干中间到树冠整个一溜皮全撕裂掉了,树冠也劈掉了一小半。两棵古松砍于文化大革命中。
碑垭庙的古柏。碑垭庙修在一个山梁垭口上,庙两边是山坡。庙两边山坡上和庙正面大路两边山坡上都长满了柏树,东边的树多,长得茂盛些,西边的树少。这些树一般都有一人多合围粗。因这里是在风口上,这些树长得很僵硬。估计这些树是庙修好后栽的。树龄应在一百年上下。这些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先后被砍掉。
先祖墓地的古柏。我们这一族人是移民,据说是从湖北迁移过来的。迁移来四川的先祖据今已有十多代。先祖墓上是一片茂盛的柏树,大的有一两人合围粗。估计这些树是先祖过世后所栽,树龄当在两百多年以上。
下坊坪赵家祠堂边的古黄连树。这座祠堂在我们家背后山那边,距我们家五华里。祠堂解放后被改造为乡完全小学。我读高小即在此学校读。顺着这祠堂边的小山梁上有一溜七八棵黄连树,小山梁头上的几棵最大,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住。树根处里面皆空,成为了一个洞穴,里面能站好几个人。树很高,树冠很大,树根处虽然里面皆空,但仍长得非常繁茂,夏天树下极为凉快,为左右人家和来往行人乘凉歇息的好地方。
池口樟木树垭的古樟树。记得这里有好几棵古樟树,为阔叶樟,这种樟树在湿润地方生长极快。这些樟树大的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住。有些迷信的人说,这里的樟树已经成“精”害人。有的家里遇到有人生病久治不愈,就找巫师作法治妖怪,在树上钉上铁钉。据说这样就把树“精”治住了。后来,竞有人把樟树的根砍去一些,把树干砍去一些,把枝叶全劈光,仅剩下一根高高的树干在那里,直指天空,惨不忍睹,好象是在怒吼诘问。再后来,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樟树被连根带干砍掉了。这些古樟上边是一座寺庙,叫周龙寺。
玉皇宫旁和白驿场上场的古黄连树。这两处都有硕大的古黄连树。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砍,到80年代左右全被砍光。
大树梁的两棵古柏。从白驿场步行去歧坪,距歧坪约五里左右的山头显要处,有一大一小两棵古柏。柏树生长缓慢,这里地势突出,水份不旺,又是风口,树长得更慢。两棵树中大的一棵一人多能合抱住,树不高,非常苍老。此地皆以这两棵古柏命名,叫“大树梁”过往行人往往要在此歇息喘气。这两棵古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砍。
乡场
山区的人家都是一家一户独自住着,两三家或三四家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就要算大院子了。
乡场算是山里的大地方。
在丘陵中间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就是乡场了。乡场只有一条街道,象一条长蛇一样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乡场是有些来历的。听说在1500多年前这里就曾经是县治所在地,后来在这里又曾置过郡和驿站。不过这些都是乡场过去的历史,乡场作为当时县治郡治所在地的情形现在已无法查询,那时也许有过与其相称的繁华和辉煌。现在的乡场似乎有些萎琐。在多年前的记忆里,乡场上大都是瓦房,铺面是木板的,有一层楼的房屋没有几家,两边房屋中间是一条石板和泥土相间的街道。在这条街上,有几家饭店,有几家杂货铺和盐店,有两家旅馆和一家药铺,还有两家铁匠铺,下场的小山梁山上有一家猪市,上场后面和下场有两座庙子。
乡场历来是农历“三、六、九”当场,每三天为一个当场天,只有“文化大革命”有几年,说是赶场耽搁做农活,改成了十天当一次场,以公历“十”为当场天;赶场的次数少了,以公历来记数当场天,乡下人不习惯,后来又恢复了农历“三、六、九”当场的老做法。当场天又叫“热场”不是当场天叫“冷场”;当场天去赶场叫赶“热场”不是当场天去赶场叫赶“冷场”
赶场是乡下人的节日。到乡场上虽然只有十多二十里路,但也有一辈子没有去赶过场的。要去赶一次场,十天半月前就开始酝酿了。小孩子听说大人要带他去赶场,提前几天就高兴的手舞足蹈,睡不着觉。
到了赶场那天,去往乡场的路上,人越汇越多,走到半路上,人就一路一路地连成了一窜。到了场头站到小山梁上看下去,乡场周围田间条条小路及小路上走动着的人就象是一只蜘蛛撒开的网。
当场天的早上,场上是宁静的,并没有显出多少异样来,谁家的一只狗两只前脚撑在地上,静静地坐在主人家的门前望着空荡荡的街道,谁家懒惰的公鸡这时还在后院里嗡声嗡气地打鸣,哪家灶房里发出搬动柴火的响声,接着一股青烟就窜出房顶,在房上袅袅飘荡。但毕竟是当场天,场上人家还是要比往常起来的早,饭也要比往常吃的早。接着各家就开始做起自己的事来。药铺盐店陆续打开店门,铁匠铺小徒弟开始收拾炉子和风箱,饭店老板娘在门前开始生火,摆开桌子,准备饭菜,来得早的乡下人已在街边摆上了要卖的葱蒜蔬菜。就在这一会儿功夫,街上的人已多了起来,很快,人就把街道里涌得满满的。这时,整个乡场便沸腾了。
在这人潮沸腾里,赶场的人们都在做着他们各自要做的事情。
卖猪买猪的集中在场头小山梁的猪市上。卖猪的用稻草绳子把自家的猪牵在面前,巴望着有人来买。买猪的在猪市里走来走去,用庄稼人特有的挑剔的眼光搜寻着他看中的猪,看中了哪家的猪,他就上前开始和猪的主人讲价。猪市里不断有买卖成功的,不断有猪过称时的叫唤声在猪市上空回荡。
沿街两边卖的东西很杂。有卖鸡鸭鸡蛋鸭蛋的,有卖葱蒜萝卜各种蔬菜的,有卖米糠苕叶各种猪草的,有卖水桶锄杷篾索各种家具农具和柴火的,都是自家的东西。买者也都是买来自家用的。也有不少是卖了自家的这样东西,然后将卖的钱去买回自家需要的那样东西。
当场天也是人们办各种事情的时候。有商量事情的,就找到场上某个僻静的旮旯,站在地上商量起来;身上有些活钱或互相有交情或是商量的是重要事情,也有坐到饭馆里或茶馆里边吃(喝)边商量的。谁和谁发生了纠纷,结了疙瘩解不开的,想和解的一方就托了人把对方请到场上,找个饭馆,要上一碟豆腐香葱馅包子,半斤白酒,一边吃包子一边喝白酒,中间人说了这边又劝那边,理亏的或不想或不敢与对方闹僵的,就向对方陪个不是,对方也就趁机下了台阶,说上对方的一二个不是,说明自己为什么要那样的原委,也就算是谅解对方了。待包子吃完酒喝完,双方也就和解了,几人口里喷着酒气走出店来,只见天又是那样宽阔了。男女间相亲,也有好多是在场上进行的。事先由媒人到两家说好,某天某天去赶场“见人”也就是双方头一次见面。到了这一天,男女双方都各自由自己家里人或者亲戚陪着来到场上,找上一个合适的地方,互相远远的站着,经媒人到双方那里悄悄指点,双方就知道要见的人是谁了。于是男女双方就悄悄地把对方看上几眼,各自就算见了对方的面“见人”的程序至此结束。如果互相中意,以后就再约定日子进行下一个程序,如果互相没有相中或有一方不中意,两人也就就此拜拜。
到了午后,人潮逐渐退去,越往后人越稀疏,再后来,街上的人都散尽了,街面上只剩下了些赶场人丢弃的废物。几只狗把鼻子贴在地上边走边嗅着在寻找吃的。
这时,街上又恢复了宁静。
水码头
从起伏错杂的山间流出来的河水,出了山口好象要喘口气似的,在河滩里悠悠地转着圈儿,力气好象渐渐地也耗没了,于是就懒懒地躺下来不动了,在这里汇积成了一个水沱。沱里水面宽阔,平静如镜,深不见底,一年四季好多时候都是蓝幽幽的。沱边,有一条随湾就湾地街道蜿蜒而去,过往的船只都要在沱里停泊。这就是这一带有名的水码头。
水码头是这一带的一个大场。不知这里是先兴了场才有了水码头,还是先有了水码头才兴了场?从乡下来赶水码头的场,走到水码头上面山梁垭口处,看下去,就能看到那条弯曲而森蓝的河了,河岸边修造木船时斧头砸在木料上的沉闷的声音及在河两岸山间的回声也传入到耳际。听到这沉沉的声音,对于己经走了几十里山路的赶场人来说,心就一下激动起来了,因为水码头就在眼下了。
走到场头,最先听到的是从场头简陋的铁匠铺里传出的铁锤打击铁器的叮当声,随着这声音,一股浓重的煤炭硫磺味儿也钻入了鼻腔。这味儿很香,很好闻。场里的人声也象潮水似的涌来。这时,真正就到了热闹非凡的水码头了。
水码头街道地势很低,就在河边上去不远。因为地势低,天又经常下雨,因此街面的青石板总是湿湿的。遇到夏天发大水,沱里的水涨上来,街上的房屋就要被水淹没了。好在这里地势宽阔,水势来得平缓,即使水淹到了房顶,房屋也很少有被水冲走的。水消退过后,各家又搬回家里,照常做生意。
街上都是些小生意人家,不外乎经营些烟酒盐糖、山货水产、犁铧锄锤、饭馆小吃之类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对于乡下人来说,也够看热闹的了。街上的人在乡下人眼里更是了得,他们就是在天上,自己就是在地上。至于街上人呢,他们也觉得自己要比乡下人高贵的多。他们跟乡下人说话,或做一桩小买卖,总要做出见多识广而带几分狡猾的样子。街上的年轻女子,在人多的当场天,也有趁机出头露面的,那一身的穿着,那走路的姿势,那说话的语调,那身上散发出的什么香气儿,一下就把乡下人弄得呆头呆脑了。
乡下人赶场一般是不在街上吃东西的。有吃东西的也是给孩子买一个油勺或一把馓子或一碟包子或一碗面条,很少看到有人在饭馆里吃饭吃炒菜的,有吃的那一定是手上有钱的或什么有头有脸的人了。也有想吃饭又没有多少钱的,就买来一碗米饭一碗面条,把面条当菜就饭吃。吃包子的,饭馆里自然会上一个熟油碟子或自己要来一个熟油碟子,将包子灌了熟油辣椒来吃。有喝酒的,就一边喝酒,一边将灌了熟油辣椒的包子当作下酒菜,有滋有味的喝起来。
乡下的年轻人赶水码头场,总还要抓紧时间到场后的河边上去看热闹。坐在河边沙滩上,那一河的蓝色就涌到眼前了,在这蓝色之上,有三两只木船来往着。岸边,一群力工正在从船上把煤或盐扛下来。几只小舢板也停靠在岸边,小舢板上的鱼鹰眼睛紧紧盯着水里,随时准备扑向水下那进入视野的目标。
到了下半天,场上的人渐渐散了,暄嚣声也四散到条条山道上去了,天黑下来的时候,场上就完全静下来了。场上的人家这时就在街沿边摆了小登,一家人坐下来摆龙门阵。杂货店的老单身这时小炉子上的两只猪蹄子或是一只山鸡也正好炖熟了,于是拿出酒瓶和酒盅,自斟自饮起来。也有三两个人在街道上行走,昏黑的夜色里只能看到几个黑影。停在水沱边的木船上,船夫们的晚饭煮好了,篾棚船仓里几个人围着一盏桐油灯和一盆煮鱼正吃得有盐有味。有饭开得早的,摇了一天桨的老船工这时已在船仓里躺下了,享受着船在水上一起一伏的安逸。不知什么时候,一弯新月已升到了船仓顶上,朦胧月光下的水沱里好静,好静
天堂山记
天堂山雄居在群山之中,山顶呈长梁形状,长约二三公里,北端宽厚,南端薄窄,高峻显要。从山顶往下看去,远山近岭,千沟万壑,尽收眼底,浩浩茫茫,辽阔无边。
山上有寨门和挡墙两处古迹。寨门在东面偏北一端,门洞是用方条石砌成的,前面和两侧都是陡峭的石崖,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寨门。进了寨门顺着一片平地往南不远,就到了天堂山中部,这里地势最窄,东西只有一丈多宽,两边都是笔陡的石崖。挡墙就建在这里。挡墙也是用方条石砌成的,有两三丈高,两边在笔陡的石崖上也用方条石砌了石墙。挡墙上有平台,有齐胸高的护墙,护墙上留有缺口架设武器。一堵挡墙把天堂山拦腰切成了南北两截。寨门、挡墙,加上四周的悬崖峭壁,使天堂山北端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十分显要。寨门和挡墙的建造没有文字记载,无法考证建造的情况。
山上有两棵根枝相联的古松。这两棵古松在南端的最高处。两棵古松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根与根枝与叶相互交融在一起。一棵大些一棵小些,小的一棵也要两人才能合抱住。树高数丈,树冠呈蘑菇状。全天堂山没有比这两棵古松更大的树了。天堂山本身就高峻,这两棵古松又长在山顶上的最显要处,越发显得突出。在数百里之外,都能看到这两棵古松特有的形状。这两棵古松是天堂山的一个标志。
山上是看景致的好去处。最美的景致要数松涛、日出、雾海、花季了。到了古松哪里,即使是晴好的天气,人还在老远的地方,也就能听到沉沉的松涛声,这时人好象是置身在一个古典的氛围里,在听一首从遥远的地方隐隐传来的古曲,又好象是有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如果早上早些起来,只须站在家门口或是田边上,就可以看到一轮硕大嫩红的太阳从远处的山后冉冉升起,就如同从遥远的海天那边升起的一般。一望无涯连绵起伏的山岭就像是大海里的浪潮。初夏早晨是看雾的好时候。雾先是有一团两团在山沟底下飘荡,越聚越多,越聚越浓,一会儿就涌满了所有的山沟,四野这时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雾海。这时,那一座座山岭就只剩下了一个头露在雾海里,就象是大海里的浪峰。花季是从早春时候就开始了。先是桃李花,油菜花,继之是梨花,油桐花,不知名的花就更多了,一拨连着一拨地开,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山岭上田坡上处处五彩缤纷,这时天堂山就成了一个花的天地。
家乡的寺庙
我家的下面由南到北是一条大路。过去没有通公路时,这条路上步行来往的人一直很多。我小时候见到沿着这条路仅二十多里地上就有8座不同的寺庙。从南过来有下面一些:
碑垭庙:在我们家的斜下面一个山垭口上。我家这个村就是用“碑垭”来命名的,叫碑垭村。1959年或1960年左右,夏天一个大太阳天的上午,父亲一个做缝纫的同事到我们家来,邀父亲一同到在碑垭庙开小商店的他们的一个朋友处去耍,父亲把我也领上。这时庙还很完整,整个庙舍无损。庙的进深有三四层,每层都塑满了不同神像。正前面的那一排神像最高最大最多,十分气派,我那时要抬头仰视才能看到神像的头部,心里想这些神像多么高不可攀啊。不过,这时已好象没有专人来管理这庙,神像早已被烟熏得退了颜色,到处是蜘蛛网和灰尘。父亲们的那个朋友住在庙的西偏殿里,我们从正门进去,经过正前面神像下,就到了西偏殿。西偏殿因为有人住,收拾得很整洁,有窗户,光线很明亮,庙很高,又当风口,在里面很凉快。
这天中午,父亲们的那个朋友用上好的面粉加上鸡蛋摊成软过来招待父亲们。那时正是生活紧张的时候,面粉和鸡蛋是很难见到的奢侈品,能吃到这种东西就非常满足了。大家自然吃得非常香,尤其我也跟着沾了一回光。父亲们边说话边做吃的,非常开心。下午太阳偏西凉快时,父亲们告别他们那个朋友,走出庙来各自回家。
这座庙后来曾被当作一个学校。再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用这些材料在稍后一点的地方修建了一所小学。
二郎庙:在我们家右边过去约一里多路,我们家当时的两块地就和庙后紧接着。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曾跟着院子中隔房的叔伯们到庙里去耍过。这座庙不算大,成正方形。里面靠后壁是一尊二郎神像。这尊二郎神像很大,整个一壁它独占着,立地顶天,威武无比。房顶已有大洞能看到天,二郎神头上身上昔日的光彩只能斑剥可见,身上好多处都被雨水冲刷得现出了泥巴,原来这二郎神是一尊泥塑的神像,连风雨都经不起。看来这是正在落难中的一尊神像。大约过了不久,这二郎庙就不知是自己垮了,还是被人们拆了。
李子庙:在我们家北去五华里许的山垭口上。我小时候随家里大人去赶白驿场曾路过庙下。此庙顺着山梁往上建,有几进深,较大。大约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现在庙下是前几年开始迁来新建的万安乡政府,一个场已初步形成。
张王庙:在从李子庙往前走三四里许的垭口显要处。我小时去白驿场,从下面田埂路过,抬头看上去,此庙矗在垭口的小山头上,很显眼。后来这里办了一个小学,再后来还办了初中,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校。庙里的东西估计早没了,只剩下了一个空壳房子。
周龙寺:在池口过去一里许樟木树垭的山上。我小时候从庙下路过,庙较大。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洋堂:在马桑碥下小山丘的一片平地上。我小时候从娘娘家往白驿场去,就要经过洋堂上面。一溜房子很多,呈长方形。所谓“洋堂”我估计可能是天主教或伊斯兰教等所修建的教堂,因为这些教是外来教,我们家乡便称之为“洋”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玉皇观:在白驿场头山丘上。我小时候去白驿场就从此观石墙根过去。石墙根一段路较窄,遇到下雨路滑,行走不是很方便。此观较大。估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禹王宫:在白驿场中街后面。为一长方形四合院,有戏楼,正殿处高出戏楼一些,很大很气派。后改作白驿乡一所完小。20世纪60年代中期,地区京剧团来此演戏,我曾在里面看过戏。那是一个白天,看了一出名叫高唐州的京戏。估计宫里能容纳一千多人看戏不成问题。每缝演戏放电影,这里热闹非凡。有几次这里晚上演戏,我们还从家里走二十里路来这里看戏。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拆了新建了学校。
除了这些寺庙之外,据父亲讲,这一路过来还有一些寺庙:张王庙下面杜家榜上有座“烂庙子”;马桑匾中间山梁上有座“马桑庙”;白驿场下场头,也就是玉皇观前面一点有座财神庙;白驿场上场头有座万寿宫。
这些寺庙都是存在的。但有些寺庙的名称不一定准确,如“玉皇观”的“玉皇”是“玉皇”还是别的写法;每个寺庙到底是为什么而建,属什么性质;这些寺庙具体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曾经是否兴盛;有什么佚闻趣事等,我就不得而知了。有待于有兴趣的人考证。我之所以在闲来时记下这些,是这些东西在我的家乡曾经存在过,也是一种历史。这些东西的曾经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姑且称之为“寺庙文化现象”吧。差不多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座象模象样的寺庙,这一现象如果有条件的话,是一个有趣的考察题目。
注:后来从一个资料中看到“清初各省移民来填川者,暨本省遗民,互以乡谊连名建庙,把以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蜀都曰惠民宫,两湖曰禹王宫,两粤曰南华宫,福建曰天后宫,江左曰万寿宫,贵州曰荣禄宫察各庙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威远县志)。我们那里的庙有叫禹王宫万寿宫的,说明这些庙是由两湖人或江西人所修建的,也说明这里的移民是两湖人或江西人,不大的地方之上有这么多庙,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是过得去的。
家乡的古树
四川盆地北沿,巴山南边脚下,南北两边过来的暖冷气流在这里交汇异常活跃,结果化成了许多雨水下来,把这里广袤的土地浇了个透,气温也因此而得到中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连空气也温温柔柔的。这样的环境自然好长树。那时,随处都是幽深的森林,置身其中,使人神清气爽。因此,对树格外亲切。
我这里要说的是家乡的古树。这些古树大都长在各家房前屋后、寺庙周围、场镇街旁、大路垭口、显要山头等处。这些地方有了这些树,便有了一种情趣、一种风格,一种文化,生出了无限的好处。
我们家老屋后的古柏。这些柏树长在一溜坟地后一个陡的小山坡上,约有二三十棵,有的分布很均匀,无疑属于人栽植。小山坡上面边上的3棵最大,树干估计要两三人才能合抱住,足有五六层楼房那么高,最小的那棵也要一人多才能合抱住。柏树生长十分缓慢,我们家屋后后来新栽的柏树过了三四十年才长到小脸盆那么粗。按这样推算,这些柏树小的估计也有一百多年树龄,那3棵大的柏树,树龄少说也有二百年上下。我们家大约六七辈前开始在这里居住。估计那么大的几棵柏树起码是最早那一辈人来这里时就栽植了。这些柏树一直被作为我们老屋的“风水树”全院子人倍加爱护。到20世纪50年代末森林入社时,这些柏树被分成了3家人的自留树,那三棵最大的柏树一家各分得一棵。“文化大革命”中这些柏树全被各家砍伐光了。
天堂山上的古松。我们家后有一座山叫天堂山,在天堂山中段山顶上有两棵古松。这两棵古松是一对连根树,两棵树下部相距只有1米的样子,一棵稍大,一棵稍小,大的一棵约两人才能合抱,树干有三四层楼房高,两棵古松的冠合在一起,成伞形状。在树下老远就能听到松涛声。天堂山很显要,两棵古松又长在天堂山顶上,方园几百里外都能看到这两棵古松。远行的人回来,虽然离家还很远,但只要看到这两棵古松,心里就想:快到家了。在我们家对面山上,住着一家姓赵的大户人家。听说这户赵姓人家的当家人有一天坐在自家堂屋前唱茶,发现茶碗里有一棵松树的影子,抬头寻找,原来就是这两棵古松的影子。他觉得这是一种吉兆,于是赶紧到我们这边来协商,要买下这两棵古松作为他家的风水树。我们这边的人说这两棵古松也是我们这边的风水树,不同意卖给他。他坚持非买不可。这家赵姓人家是大户,我们这边便作了让步,几经商量,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两棵古松作为“关”树,由几家人共同所有,相当于现在的股份制,把其中的一股转让给这家赵姓人家,这件事才了结下来。这两棵古松有一部分根露在外边,松树老了,根全浸满了油,容易点着,能照明。不少年轻人来这里把根砍下来,拿回家照明或生火。露在外边的根几乎全砍光了。两棵古松曾被雷击过多次。我见过有一次雷把古松从树干中间到树冠整个一溜皮全撕裂掉了,树冠也劈掉了一小半。两棵古松砍于文化大革命中。
碑垭庙的古柏。碑垭庙修在一个山梁垭口上,庙两边是山坡。庙两边山坡上和庙正面大路两边山坡上都长满了柏树,东边的树多,长得茂盛些,西边的树少。这些树一般都有一人多合围粗。因这里是在风口上,这些树长得很僵硬。估计这些树是庙修好后栽的。树龄应在一百年上下。这些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先后被砍掉。
先祖墓地的古柏。我们这一族人是移民,据说是从湖北迁移过来的。迁移来四川的先祖据今已有十多代。先祖墓上是一片茂盛的柏树,大的有一两人合围粗。估计这些树是先祖过世后所栽,树龄当在两百多年以上。
下坊坪赵家祠堂边的古黄连树。这座祠堂在我们家背后山那边,距我们家五华里。祠堂解放后被改造为乡完全小学。我读高小即在此学校读。顺着这祠堂边的小山梁上有一溜七八棵黄连树,小山梁头上的几棵最大,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住。树根处里面皆空,成为了一个洞穴,里面能站好几个人。树很高,树冠很大,树根处虽然里面皆空,但仍长得非常繁茂,夏天树下极为凉快,为左右人家和来往行人乘凉歇息的好地方。
池口樟木树垭的古樟树。记得这里有好几棵古樟树,为阔叶樟,这种樟树在湿润地方生长极快。这些樟树大的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住。有些迷信的人说,这里的樟树已经成“精”害人。有的家里遇到有人生病久治不愈,就找巫师作法治妖怪,在树上钉上铁钉。据说这样就把树“精”治住了。后来,竞有人把樟树的根砍去一些,把树干砍去一些,把枝叶全劈光,仅剩下一根高高的树干在那里,直指天空,惨不忍睹,好象是在怒吼诘问。再后来,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樟树被连根带干砍掉了。这些古樟上边是一座寺庙,叫周龙寺。
玉皇宫旁和白驿场上场的古黄连树。这两处都有硕大的古黄连树。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砍,到80年代左右全被砍光。
大树梁的两棵古柏。从白驿场步行去歧坪,距歧坪约五里左右的山头显要处,有一大一小两棵古柏。柏树生长缓慢,这里地势突出,水份不旺,又是风口,树长得更慢。两棵树中大的一棵一人多能合抱住,树不高,非常苍老。此地皆以这两棵古柏命名,叫“大树梁”过往行人往往要在此歇息喘气。这两棵古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砍。
乡场
山区的人家都是一家一户独自住着,两三家或三四家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就要算大院子了。
乡场算是山里的大地方。
在丘陵中间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就是乡场了。乡场只有一条街道,象一条长蛇一样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乡场是有些来历的。听说在1500多年前这里就曾经是县治所在地,后来在这里又曾置过郡和驿站。不过这些都是乡场过去的历史,乡场作为当时县治郡治所在地的情形现在已无法查询,那时也许有过与其相称的繁华和辉煌。现在的乡场似乎有些萎琐。在多年前的记忆里,乡场上大都是瓦房,铺面是木板的,有一层楼的房屋没有几家,两边房屋中间是一条石板和泥土相间的街道。在这条街上,有几家饭店,有几家杂货铺和盐店,有两家旅馆和一家药铺,还有两家铁匠铺,下场的小山梁山上有一家猪市,上场后面和下场有两座庙子。
乡场历来是农历“三、六、九”当场,每三天为一个当场天,只有“文化大革命”有几年,说是赶场耽搁做农活,改成了十天当一次场,以公历“十”为当场天;赶场的次数少了,以公历来记数当场天,乡下人不习惯,后来又恢复了农历“三、六、九”当场的老做法。当场天又叫“热场”不是当场天叫“冷场”;当场天去赶场叫赶“热场”不是当场天去赶场叫赶“冷场”
赶场是乡下人的节日。到乡场上虽然只有十多二十里路,但也有一辈子没有去赶过场的。要去赶一次场,十天半月前就开始酝酿了。小孩子听说大人要带他去赶场,提前几天就高兴的手舞足蹈,睡不着觉。
到了赶场那天,去往乡场的路上,人越汇越多,走到半路上,人就一路一路地连成了一窜。到了场头站到小山梁上看下去,乡场周围田间条条小路及小路上走动着的人就象是一只蜘蛛撒开的网。
当场天的早上,场上是宁静的,并没有显出多少异样来,谁家的一只狗两只前脚撑在地上,静静地坐在主人家的门前望着空荡荡的街道,谁家懒惰的公鸡这时还在后院里嗡声嗡气地打鸣,哪家灶房里发出搬动柴火的响声,接着一股青烟就窜出房顶,在房上袅袅飘荡。但毕竟是当场天,场上人家还是要比往常起来的早,饭也要比往常吃的早。接着各家就开始做起自己的事来。药铺盐店陆续打开店门,铁匠铺小徒弟开始收拾炉子和风箱,饭店老板娘在门前开始生火,摆开桌子,准备饭菜,来得早的乡下人已在街边摆上了要卖的葱蒜蔬菜。就在这一会儿功夫,街上的人已多了起来,很快,人就把街道里涌得满满的。这时,整个乡场便沸腾了。
在这人潮沸腾里,赶场的人们都在做着他们各自要做的事情。
卖猪买猪的集中在场头小山梁的猪市上。卖猪的用稻草绳子把自家的猪牵在面前,巴望着有人来买。买猪的在猪市里走来走去,用庄稼人特有的挑剔的眼光搜寻着他看中的猪,看中了哪家的猪,他就上前开始和猪的主人讲价。猪市里不断有买卖成功的,不断有猪过称时的叫唤声在猪市上空回荡。
沿街两边卖的东西很杂。有卖鸡鸭鸡蛋鸭蛋的,有卖葱蒜萝卜各种蔬菜的,有卖米糠苕叶各种猪草的,有卖水桶锄杷篾索各种家具农具和柴火的,都是自家的东西。买者也都是买来自家用的。也有不少是卖了自家的这样东西,然后将卖的钱去买回自家需要的那样东西。
当场天也是人们办各种事情的时候。有商量事情的,就找到场上某个僻静的旮旯,站在地上商量起来;身上有些活钱或互相有交情或是商量的是重要事情,也有坐到饭馆里或茶馆里边吃(喝)边商量的。谁和谁发生了纠纷,结了疙瘩解不开的,想和解的一方就托了人把对方请到场上,找个饭馆,要上一碟豆腐香葱馅包子,半斤白酒,一边吃包子一边喝白酒,中间人说了这边又劝那边,理亏的或不想或不敢与对方闹僵的,就向对方陪个不是,对方也就趁机下了台阶,说上对方的一二个不是,说明自己为什么要那样的原委,也就算是谅解对方了。待包子吃完酒喝完,双方也就和解了,几人口里喷着酒气走出店来,只见天又是那样宽阔了。男女间相亲,也有好多是在场上进行的。事先由媒人到两家说好,某天某天去赶场“见人”也就是双方头一次见面。到了这一天,男女双方都各自由自己家里人或者亲戚陪着来到场上,找上一个合适的地方,互相远远的站着,经媒人到双方那里悄悄指点,双方就知道要见的人是谁了。于是男女双方就悄悄地把对方看上几眼,各自就算见了对方的面“见人”的程序至此结束。如果互相中意,以后就再约定日子进行下一个程序,如果互相没有相中或有一方不中意,两人也就就此拜拜。
到了午后,人潮逐渐退去,越往后人越稀疏,再后来,街上的人都散尽了,街面上只剩下了些赶场人丢弃的废物。几只狗把鼻子贴在地上边走边嗅着在寻找吃的。
这时,街上又恢复了宁静。
水码头
从起伏错杂的山间流出来的河水,出了山口好象要喘口气似的,在河滩里悠悠地转着圈儿,力气好象渐渐地也耗没了,于是就懒懒地躺下来不动了,在这里汇积成了一个水沱。沱里水面宽阔,平静如镜,深不见底,一年四季好多时候都是蓝幽幽的。沱边,有一条随湾就湾地街道蜿蜒而去,过往的船只都要在沱里停泊。这就是这一带有名的水码头。
水码头是这一带的一个大场。不知这里是先兴了场才有了水码头,还是先有了水码头才兴了场?从乡下来赶水码头的场,走到水码头上面山梁垭口处,看下去,就能看到那条弯曲而森蓝的河了,河岸边修造木船时斧头砸在木料上的沉闷的声音及在河两岸山间的回声也传入到耳际。听到这沉沉的声音,对于己经走了几十里山路的赶场人来说,心就一下激动起来了,因为水码头就在眼下了。
走到场头,最先听到的是从场头简陋的铁匠铺里传出的铁锤打击铁器的叮当声,随着这声音,一股浓重的煤炭硫磺味儿也钻入了鼻腔。这味儿很香,很好闻。场里的人声也象潮水似的涌来。这时,真正就到了热闹非凡的水码头了。
水码头街道地势很低,就在河边上去不远。因为地势低,天又经常下雨,因此街面的青石板总是湿湿的。遇到夏天发大水,沱里的水涨上来,街上的房屋就要被水淹没了。好在这里地势宽阔,水势来得平缓,即使水淹到了房顶,房屋也很少有被水冲走的。水消退过后,各家又搬回家里,照常做生意。
街上都是些小生意人家,不外乎经营些烟酒盐糖、山货水产、犁铧锄锤、饭馆小吃之类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对于乡下人来说,也够看热闹的了。街上的人在乡下人眼里更是了得,他们就是在天上,自己就是在地上。至于街上人呢,他们也觉得自己要比乡下人高贵的多。他们跟乡下人说话,或做一桩小买卖,总要做出见多识广而带几分狡猾的样子。街上的年轻女子,在人多的当场天,也有趁机出头露面的,那一身的穿着,那走路的姿势,那说话的语调,那身上散发出的什么香气儿,一下就把乡下人弄得呆头呆脑了。
乡下人赶场一般是不在街上吃东西的。有吃东西的也是给孩子买一个油勺或一把馓子或一碟包子或一碗面条,很少看到有人在饭馆里吃饭吃炒菜的,有吃的那一定是手上有钱的或什么有头有脸的人了。也有想吃饭又没有多少钱的,就买来一碗米饭一碗面条,把面条当菜就饭吃。吃包子的,饭馆里自然会上一个熟油碟子或自己要来一个熟油碟子,将包子灌了熟油辣椒来吃。有喝酒的,就一边喝酒,一边将灌了熟油辣椒的包子当作下酒菜,有滋有味的喝起来。
乡下的年轻人赶水码头场,总还要抓紧时间到场后的河边上去看热闹。坐在河边沙滩上,那一河的蓝色就涌到眼前了,在这蓝色之上,有三两只木船来往着。岸边,一群力工正在从船上把煤或盐扛下来。几只小舢板也停靠在岸边,小舢板上的鱼鹰眼睛紧紧盯着水里,随时准备扑向水下那进入视野的目标。
到了下半天,场上的人渐渐散了,暄嚣声也四散到条条山道上去了,天黑下来的时候,场上就完全静下来了。场上的人家这时就在街沿边摆了小登,一家人坐下来摆龙门阵。杂货店的老单身这时小炉子上的两只猪蹄子或是一只山鸡也正好炖熟了,于是拿出酒瓶和酒盅,自斟自饮起来。也有三两个人在街道上行走,昏黑的夜色里只能看到几个黑影。停在水沱边的木船上,船夫们的晚饭煮好了,篾棚船仓里几个人围着一盏桐油灯和一盆煮鱼正吃得有盐有味。有饭开得早的,摇了一天桨的老船工这时已在船仓里躺下了,享受着船在水上一起一伏的安逸。不知什么时候,一弯新月已升到了船仓顶上,朦胧月光下的水沱里好静,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