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才女的百转愁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汴水秋声文集最新章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夜,独自徘徊在北京月坛附近的马路上,路边有人在一遍遍播放李清照一剪梅所谱写的曲子。低沉、哀怨的女声如泣如诉的吟唱,拨动着我的心弦,独立寒秋,我单薄的衣衫已难以抵挡瑟瑟秋风吹来的寒意,但油然而生的强烈思乡情怀让我久久不忍离去。能把思念写的如此百转愁肠,萦怀不散,该是怎样一个心地玲珑的奇女子啊,何况这首词就诞生于我现在的家园—开封。
千年前,一个八岁的女孩随父亲李格非来到了富丽甲天下的汴京城,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她就是李清照。李格非在开封城的居所起名为有竹堂,由于喜欢读书著说,经常有文学大家造访,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与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当时的文坛名家交往甚密。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伟大女性,就是李清照的母亲,史书记载她工词翰、善文章,李清照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即通许县),19岁即得中进士第一名,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曾在翰林院15年。也正是开封这样浓厚的文学氛围熏陶和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才成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在汴京城她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15岁写下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当时的汴京文坛引起极大的震动,得到士大夫们的推崇。在当时汴京城柳永、宋祁、晏殊、欧阳修、苏轼、周邦彦、晏几道、秦观、黄庭坚等群星闪耀,华章迭起,佳作纷呈,一阙词成,满城传写。而少女词人李清照的崛起无疑给男性一统天下的大宋文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的纯情少女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中活泼开朗的可爱少女李清照。新婚后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在汴京城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记载: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节衣缩食,典当质押,搜罗金石,志趣相投,虽无大富大贵的豪奢,但才子佳人的充实日子多么美满幸福。
夫妻两个以文为乐,填词写诗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项目,李清照的醉花阴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看到后,叹赏不已,自愧弗如,决心杜门谢客,闭关数日得词50首,颇感自负,就将易安词杂入其中,让友人赏析,友人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均感觉平淡无奇,只对其中一首,击节叹服,堪称传世绝佳之作,明诚诘之,正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实,才情不如的岂只是赵明诚,纵观五千年,有几个女子有她的才情,又有几个须眉男儿有超越李清照的才华。眉头一蹙,就是一个辉煌大宋的愁绪,长长一叹,就是一个末代王朝的哀怨。
李清照婚后在汴京度过了七年时光,在汴京的最后几年,李清照是在不安和动荡中度过的,先是父亲李格非受苏轼一案牵连,被贬广西,后是由于明诚之父赵挺之因新旧党争罢相,明诚兄弟也被逮捕,后放归乡里。清照和明诚一起离开汴京,回到明诚的老家山东青州。
靖康之耻,她在兵荒马乱中独自由山东青州载书南下之江宁,不久明诚在建康病死,李清照失去了依靠。金石录后序记载“靖康丙午岁,侯(即其夫赵明诚)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已有矣。”很难想象1000年前,一介书生,一介弱女的这对夫妇,将上千件的金石、书籍、画图等物,为了不落入金人的手中,如何由山东青州的老家启程,一路餐风饮露,舟载车运,辗转千里,运往江南。尽管意识到最后必是一无所有的结果,然而,面对这些辛苦收集的文化瑰宝,不到万不得已,不敢轻言丢弃,不忍使其失散湮没。他们的全部积累,不但成为他们夫妇的负担,甚至成为她不幸一生的灾难。
时值金人南侵,她在病中,又遭“玉壸颁金”之诬,为了洗雪自己,躲避金军,她孤零零地追随高宗逃跑路线,向南逃奔。她在江浙一带流徙,又在海上漂泊,最后才回到临安(今杭州市)。其间她与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丧失殆尽,国破家亡,历经磨难重重。“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以前与相亲相爱的丈夫“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的高洁而平静的学者生活,如今被战火烧得灰飞烟灭,李清照这个多愁善感的柔弱女子,加上对封建礼教的叛逆,陷入空前的孤独无靠与寂寞悲凉之中。青少年时代写闺愁的闲适、散淡的日子早已不复再有“归来堂”“易安室”只能在依稀的梦中去寻它们的去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末路英雄在李清照的笔下写的惊天地,动鬼神,其气概令无数须眉折腰,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有怎样的英雄情结,可叹面对凶残的金兵,朝廷腐败无能,只会仓皇逃命,李清照徒叹世无英雄,乱世女子命如纸。流浪苦,伶仃泪,化作无边愁绪。“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只恐双溪昨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在国家危亡、民族苦难的社会大动乱时期,李清照的这种种愁绪,不仅仅是个人的身世之悲,而是寄寓了极为深沉、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晚年的词作充满了国破家亡之痛。南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把在汴京城度过的美好日子的怀念深深地寄寓词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永遇乐一词,更是把对汴京的思念写到极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汴京元宵节的欢乐情景描画得刻骨铭心,少年时的欢乐成了过眼烟云,而今孤独无依,想起往事,怎不痛断肝肠。易安居士,卒于何年何地已无人得知,在晚景凄凉,穷困潦倒中走完了她百折愁肠的一生。
“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旷世才女的旷世哀愁已属于哪个年代,留给后世的是不朽的文化遗产和无尽的追思。在青州、济南等李清照留下足迹的地方已建成了“归来堂”“易安室,”但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故乡开封,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纪念。“有竹堂、”“易安室”这些李清照曾经生活的地方难以找到踪影,仅有一尊塑像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李清照的故乡,不能不令人遗憾。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夜,独自徘徊在北京月坛附近的马路上,路边有人在一遍遍播放李清照一剪梅所谱写的曲子。低沉、哀怨的女声如泣如诉的吟唱,拨动着我的心弦,独立寒秋,我单薄的衣衫已难以抵挡瑟瑟秋风吹来的寒意,但油然而生的强烈思乡情怀让我久久不忍离去。能把思念写的如此百转愁肠,萦怀不散,该是怎样一个心地玲珑的奇女子啊,何况这首词就诞生于我现在的家园—开封。
千年前,一个八岁的女孩随父亲李格非来到了富丽甲天下的汴京城,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她就是李清照。李格非在开封城的居所起名为有竹堂,由于喜欢读书著说,经常有文学大家造访,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与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当时的文坛名家交往甚密。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伟大女性,就是李清照的母亲,史书记载她工词翰、善文章,李清照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即通许县),19岁即得中进士第一名,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曾在翰林院15年。也正是开封这样浓厚的文学氛围熏陶和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才成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在汴京城她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15岁写下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当时的汴京文坛引起极大的震动,得到士大夫们的推崇。在当时汴京城柳永、宋祁、晏殊、欧阳修、苏轼、周邦彦、晏几道、秦观、黄庭坚等群星闪耀,华章迭起,佳作纷呈,一阙词成,满城传写。而少女词人李清照的崛起无疑给男性一统天下的大宋文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的纯情少女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中活泼开朗的可爱少女李清照。新婚后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在汴京城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记载: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节衣缩食,典当质押,搜罗金石,志趣相投,虽无大富大贵的豪奢,但才子佳人的充实日子多么美满幸福。
夫妻两个以文为乐,填词写诗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项目,李清照的醉花阴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看到后,叹赏不已,自愧弗如,决心杜门谢客,闭关数日得词50首,颇感自负,就将易安词杂入其中,让友人赏析,友人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均感觉平淡无奇,只对其中一首,击节叹服,堪称传世绝佳之作,明诚诘之,正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实,才情不如的岂只是赵明诚,纵观五千年,有几个女子有她的才情,又有几个须眉男儿有超越李清照的才华。眉头一蹙,就是一个辉煌大宋的愁绪,长长一叹,就是一个末代王朝的哀怨。
李清照婚后在汴京度过了七年时光,在汴京的最后几年,李清照是在不安和动荡中度过的,先是父亲李格非受苏轼一案牵连,被贬广西,后是由于明诚之父赵挺之因新旧党争罢相,明诚兄弟也被逮捕,后放归乡里。清照和明诚一起离开汴京,回到明诚的老家山东青州。
靖康之耻,她在兵荒马乱中独自由山东青州载书南下之江宁,不久明诚在建康病死,李清照失去了依靠。金石录后序记载“靖康丙午岁,侯(即其夫赵明诚)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已有矣。”很难想象1000年前,一介书生,一介弱女的这对夫妇,将上千件的金石、书籍、画图等物,为了不落入金人的手中,如何由山东青州的老家启程,一路餐风饮露,舟载车运,辗转千里,运往江南。尽管意识到最后必是一无所有的结果,然而,面对这些辛苦收集的文化瑰宝,不到万不得已,不敢轻言丢弃,不忍使其失散湮没。他们的全部积累,不但成为他们夫妇的负担,甚至成为她不幸一生的灾难。
时值金人南侵,她在病中,又遭“玉壸颁金”之诬,为了洗雪自己,躲避金军,她孤零零地追随高宗逃跑路线,向南逃奔。她在江浙一带流徙,又在海上漂泊,最后才回到临安(今杭州市)。其间她与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丧失殆尽,国破家亡,历经磨难重重。“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以前与相亲相爱的丈夫“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的高洁而平静的学者生活,如今被战火烧得灰飞烟灭,李清照这个多愁善感的柔弱女子,加上对封建礼教的叛逆,陷入空前的孤独无靠与寂寞悲凉之中。青少年时代写闺愁的闲适、散淡的日子早已不复再有“归来堂”“易安室”只能在依稀的梦中去寻它们的去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末路英雄在李清照的笔下写的惊天地,动鬼神,其气概令无数须眉折腰,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有怎样的英雄情结,可叹面对凶残的金兵,朝廷腐败无能,只会仓皇逃命,李清照徒叹世无英雄,乱世女子命如纸。流浪苦,伶仃泪,化作无边愁绪。“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只恐双溪昨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在国家危亡、民族苦难的社会大动乱时期,李清照的这种种愁绪,不仅仅是个人的身世之悲,而是寄寓了极为深沉、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晚年的词作充满了国破家亡之痛。南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把在汴京城度过的美好日子的怀念深深地寄寓词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永遇乐一词,更是把对汴京的思念写到极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汴京元宵节的欢乐情景描画得刻骨铭心,少年时的欢乐成了过眼烟云,而今孤独无依,想起往事,怎不痛断肝肠。易安居士,卒于何年何地已无人得知,在晚景凄凉,穷困潦倒中走完了她百折愁肠的一生。
“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旷世才女的旷世哀愁已属于哪个年代,留给后世的是不朽的文化遗产和无尽的追思。在青州、济南等李清照留下足迹的地方已建成了“归来堂”“易安室,”但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故乡开封,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纪念。“有竹堂、”“易安室”这些李清照曾经生活的地方难以找到踪影,仅有一尊塑像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李清照的故乡,不能不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