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畔谒诗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博雅斋主文集最新章节!
昨天从都江堰往成都的途中我就告诉夫人,明天在成都的自由活动,不管别人去什么地方,咱有两个地方必须去:一是杜甫草堂,一是武候祠。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这两个地方是很有份量的。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则是忠诚智慧的化身。
我曾喜好读诗,尤其喜欢杜甫的诗。那时曾非常向往有一天,一定要到他曾经写出过许多脍炙人口诗篇的浣花溪畔看看,看看那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如诗如画的地方。
吃过早点,将行李收拾寄存后,便与两位同事一起打车直奔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的浣花溪畔,为纪念诗圣杜甫,现在已将这里辟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出租车将我们一行拉到博物馆的北门,从导游图上看,这应是草堂的后门,所以我们实际是从后往前游览草堂的。
据我所知道的资料,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公元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一生不得志。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诗作有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公元770年杜甫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的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近四年中,写下了240多首诗篇,特别是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写的。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损毁不存。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建园立祠,供人瞻仰。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总面积约20公顷。
购买门票时,随赠了一份十分别致的导游图,从图上看,园子并不很大,也就忽视了要请一名导游给我们讲一讲。进园后,便按着地图标示的道路往前走。前行不远,有一水榭,旁有一小湖,水榭上正有人向湖中投食,引得一群红的、黄的、白的、花的膘肥体壮的锦鲤,在布满泡沫、略显浑浊的湖水中争相抢食。由于刚刚看了九寨沟和黄龙的水,一看到这湖水,不由得让人想起诗圣佳人诗中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诗句来。
在水榭小湖对面有一塔状建筑,从导游图上得知,那叫“一览亭”我想这亭子的名大概因所在位置地势较高,且有三层,在亭子上大有一览全园小的意思,故使用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来命名此亭,这倒有点儿意思。既能“一览”全园概貌,何不先到这里一睹为快?于是一行人便先到一览亭参观。
一览亭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亭内一二层分别设有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和书画作品的柜台,三层空间较小,专供游人在这里“一览”在三层的窗口上往外看去,倒真能基本上“一览”全园概貌,因为园内没有高层建筑。
从一览亭下来,便来到工部祠。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因杜甫曾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郞”一职,人们便称之为“杜工部”所以祠便以此命名。这大约就是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典型反映,只要曾经作过官,哪怕再小,都得称呼官职,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尊贵。
工部祠内有杜甫彩色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中间供奉着杜甫的塑像,两边则供奉着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正当我们对此疑惑不解时,正好有一导游带着一队游客进得祠内开始讲解,我们便“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听导游讲,工部祠内怎么会供奉其他人呢?原来,供奉的这两位诗人和杜甫一样都不是本地人,但都曾在四川当过地方官,两位又都是诗圣的崇拜者,用现在的话说,都是诗圣的铁杆“粉丝”而且两位还都是诗坛的杰出人物。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陆游更是我国历代诗人诗作最多的第一人,两位诗人一生忧国忧民,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且命运之坎坷又如出一辙。所以将这两位诗人供奉于此,好让两位诗人给诗圣打个伴儿,免得诗圣过于孤单。杜甫生前穷困潦倒,到后来形单影只。中国人喜欢圆满,死前未得到的,死后一定要尽量满足。于是请出两位“粉丝”作伴儿,这种人性化做法,倒也说得过去。
工部祠东侧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字是果亲王的手迹。这就是有名的“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茅草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也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于是一行人便纷纷在这里照相留影。
刚刚看到的是“工部”这里又如何变成了“少陵”了呢?正在纳闷,刚好有一导游给几位游客讲解:“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所以人们又称杜甫为“杜少陵”了。因此“少陵草堂”也就是“杜甫草堂”也!
从少陵草堂碑亭往北走,就到了茅屋景区。其实杜甫的茅屋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破败,因此也才有了那首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游客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草堂管理部门才于近年重建了一座“茅屋”
茅屋周围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了一种“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在茅屋的西南角竹篱外,有一花岗岩杜甫雕塑,旁边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雕像大有西汉石雕的遗风,除了头部精雕细刻外,其他则完全依照石头采集时的自然特性,显得十分的古朴、简洁。在园内那么多的雕塑中,对这尊雕塑我倒是特别喜欢。
茅屋是仿川西民居所建。沿小径过柴扉进得院内,但见茅屋主体建筑五开间,四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用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房外院子里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菜圃青青,药栏郁郁;右边偏厦房外一土台上,置有一粗陋石桌,其上隐约可见棋盘;石桌四周摆放着几块方石,一派古朴简陋的乡村风景。应该说,茅屋的建筑基本再现了诗人笔下“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为了感受诗人当年坐在石桌旁饮酒吟诗和开启柴扉迎客的那种感觉,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我特意与夫人一起坐在石桌旁的石头上照了一张像,又手扶柴扉照了像以作纪念。
从茅屋景区出来,我们又折返到柴门,从这里经史诗堂到大廨参观。
柴门位于工部祠的正前方,西边是恰受航轩和水槛。如果从正门进来,应当是先经过柴门才能到工部祠的,因我们是从北门进来的,所以先到了工部祠和茅屋,回过头才来柴门。按建筑顺序,我们应该从正门依次进来参观,可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而我的记录只能沿着我的脚步记载,不能按建筑的顺序记载了。
柴门前有一小桥,小桥西边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就达诗史堂。“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柴门的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这座建筑便以此为名。厅堂内安放着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史堂内还悬挂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诗史堂的前柱上还悬挂着沈葆桢撰写的一幅对联,上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下联: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诗史堂的前面就是大廨。“廨”是古代官吏办公之所。我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大廨”杜甫一生中并未做过什么大官,最多也就是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这样一个官,怎么能拥有一个“大廨”呢?一直不得其解。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草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东西两壁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厅中央安放着一尊杜甫铜像,此像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这尊塑像造型特别,手臂、手指都作了变形处理,塑像那单薄羸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了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淋漓尽致的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过往的游人大概都想沾一点诗圣的“仙气”因此大多都要手摸塑像照像留影,以致塑像的右手已被游人摸得锃光发亮。
从大廨出去就是草堂的正门,门前便是浣花溪。浣花溪其实就是清水河的一段,不知怎么到这里却改称浣花溪了。只是现在的那点水,怎么也让人无法与当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相联系。倘若诗圣有灵再现,不知还能否写出那样的诗句来?
从大廨回过头,我们又沿花径来到书有“草堂”两个大字的影壁。因这两个字是由蓝花碎瓷镶嵌,显得格外古雅别致,且字体遒劲,故许多名人来此都要依此为背景照像纪念。我等本为俗人,自然不能脱俗,也以此为背景留影纪念。
园内还发现有唐代建筑遗址,从发掘的有关文物看,可进一步证明草堂目前所在的位置基本上就是当年诗人所居住的地方。既然进来了,我们便顺道去看了看。
游完全园回到草堂北门,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喊道:诗圣啊,我来拜谒过你了!同时也不由得心生感慨:
遥望西岭雪犹存
但问东吴船何寻?
茅屋草堂春常在
金阙骊宫化红尘。
(2006-05-20)
昨天从都江堰往成都的途中我就告诉夫人,明天在成都的自由活动,不管别人去什么地方,咱有两个地方必须去:一是杜甫草堂,一是武候祠。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这两个地方是很有份量的。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则是忠诚智慧的化身。
我曾喜好读诗,尤其喜欢杜甫的诗。那时曾非常向往有一天,一定要到他曾经写出过许多脍炙人口诗篇的浣花溪畔看看,看看那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如诗如画的地方。
吃过早点,将行李收拾寄存后,便与两位同事一起打车直奔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的浣花溪畔,为纪念诗圣杜甫,现在已将这里辟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出租车将我们一行拉到博物馆的北门,从导游图上看,这应是草堂的后门,所以我们实际是从后往前游览草堂的。
据我所知道的资料,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公元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一生不得志。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诗作有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公元770年杜甫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的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近四年中,写下了240多首诗篇,特别是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写的。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损毁不存。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建园立祠,供人瞻仰。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总面积约20公顷。
购买门票时,随赠了一份十分别致的导游图,从图上看,园子并不很大,也就忽视了要请一名导游给我们讲一讲。进园后,便按着地图标示的道路往前走。前行不远,有一水榭,旁有一小湖,水榭上正有人向湖中投食,引得一群红的、黄的、白的、花的膘肥体壮的锦鲤,在布满泡沫、略显浑浊的湖水中争相抢食。由于刚刚看了九寨沟和黄龙的水,一看到这湖水,不由得让人想起诗圣佳人诗中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诗句来。
在水榭小湖对面有一塔状建筑,从导游图上得知,那叫“一览亭”我想这亭子的名大概因所在位置地势较高,且有三层,在亭子上大有一览全园小的意思,故使用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来命名此亭,这倒有点儿意思。既能“一览”全园概貌,何不先到这里一睹为快?于是一行人便先到一览亭参观。
一览亭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亭内一二层分别设有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和书画作品的柜台,三层空间较小,专供游人在这里“一览”在三层的窗口上往外看去,倒真能基本上“一览”全园概貌,因为园内没有高层建筑。
从一览亭下来,便来到工部祠。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因杜甫曾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郞”一职,人们便称之为“杜工部”所以祠便以此命名。这大约就是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典型反映,只要曾经作过官,哪怕再小,都得称呼官职,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尊贵。
工部祠内有杜甫彩色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中间供奉着杜甫的塑像,两边则供奉着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正当我们对此疑惑不解时,正好有一导游带着一队游客进得祠内开始讲解,我们便“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听导游讲,工部祠内怎么会供奉其他人呢?原来,供奉的这两位诗人和杜甫一样都不是本地人,但都曾在四川当过地方官,两位又都是诗圣的崇拜者,用现在的话说,都是诗圣的铁杆“粉丝”而且两位还都是诗坛的杰出人物。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陆游更是我国历代诗人诗作最多的第一人,两位诗人一生忧国忧民,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且命运之坎坷又如出一辙。所以将这两位诗人供奉于此,好让两位诗人给诗圣打个伴儿,免得诗圣过于孤单。杜甫生前穷困潦倒,到后来形单影只。中国人喜欢圆满,死前未得到的,死后一定要尽量满足。于是请出两位“粉丝”作伴儿,这种人性化做法,倒也说得过去。
工部祠东侧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字是果亲王的手迹。这就是有名的“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茅草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也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于是一行人便纷纷在这里照相留影。
刚刚看到的是“工部”这里又如何变成了“少陵”了呢?正在纳闷,刚好有一导游给几位游客讲解:“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所以人们又称杜甫为“杜少陵”了。因此“少陵草堂”也就是“杜甫草堂”也!
从少陵草堂碑亭往北走,就到了茅屋景区。其实杜甫的茅屋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破败,因此也才有了那首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游客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草堂管理部门才于近年重建了一座“茅屋”
茅屋周围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了一种“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在茅屋的西南角竹篱外,有一花岗岩杜甫雕塑,旁边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雕像大有西汉石雕的遗风,除了头部精雕细刻外,其他则完全依照石头采集时的自然特性,显得十分的古朴、简洁。在园内那么多的雕塑中,对这尊雕塑我倒是特别喜欢。
茅屋是仿川西民居所建。沿小径过柴扉进得院内,但见茅屋主体建筑五开间,四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用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房外院子里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菜圃青青,药栏郁郁;右边偏厦房外一土台上,置有一粗陋石桌,其上隐约可见棋盘;石桌四周摆放着几块方石,一派古朴简陋的乡村风景。应该说,茅屋的建筑基本再现了诗人笔下“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为了感受诗人当年坐在石桌旁饮酒吟诗和开启柴扉迎客的那种感觉,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我特意与夫人一起坐在石桌旁的石头上照了一张像,又手扶柴扉照了像以作纪念。
从茅屋景区出来,我们又折返到柴门,从这里经史诗堂到大廨参观。
柴门位于工部祠的正前方,西边是恰受航轩和水槛。如果从正门进来,应当是先经过柴门才能到工部祠的,因我们是从北门进来的,所以先到了工部祠和茅屋,回过头才来柴门。按建筑顺序,我们应该从正门依次进来参观,可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而我的记录只能沿着我的脚步记载,不能按建筑的顺序记载了。
柴门前有一小桥,小桥西边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就达诗史堂。“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柴门的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这座建筑便以此为名。厅堂内安放着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史堂内还悬挂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诗史堂的前柱上还悬挂着沈葆桢撰写的一幅对联,上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下联: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诗史堂的前面就是大廨。“廨”是古代官吏办公之所。我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大廨”杜甫一生中并未做过什么大官,最多也就是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这样一个官,怎么能拥有一个“大廨”呢?一直不得其解。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草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东西两壁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厅中央安放着一尊杜甫铜像,此像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这尊塑像造型特别,手臂、手指都作了变形处理,塑像那单薄羸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了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淋漓尽致的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过往的游人大概都想沾一点诗圣的“仙气”因此大多都要手摸塑像照像留影,以致塑像的右手已被游人摸得锃光发亮。
从大廨出去就是草堂的正门,门前便是浣花溪。浣花溪其实就是清水河的一段,不知怎么到这里却改称浣花溪了。只是现在的那点水,怎么也让人无法与当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相联系。倘若诗圣有灵再现,不知还能否写出那样的诗句来?
从大廨回过头,我们又沿花径来到书有“草堂”两个大字的影壁。因这两个字是由蓝花碎瓷镶嵌,显得格外古雅别致,且字体遒劲,故许多名人来此都要依此为背景照像纪念。我等本为俗人,自然不能脱俗,也以此为背景留影纪念。
园内还发现有唐代建筑遗址,从发掘的有关文物看,可进一步证明草堂目前所在的位置基本上就是当年诗人所居住的地方。既然进来了,我们便顺道去看了看。
游完全园回到草堂北门,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喊道:诗圣啊,我来拜谒过你了!同时也不由得心生感慨:
遥望西岭雪犹存
但问东吴船何寻?
茅屋草堂春常在
金阙骊宫化红尘。
(200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