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阿溟文集最新章节!
蜀地的老式民舍比较有特色,有川东、川西、川北之分。川东的民舍便是梁实秋先生笔下的“雅舍”“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川北的民舍呢,因为挨着原始森林,用材比较奢侈。原木的柱子,厚厚的木板墙壁,小青瓦屋面,经济好一点的人家,吊檐往往雕镂或彩绘着图案。那里是羌族、藏族、汉族的杂居地,图案也就带着民族风味,着色浓艳而厚重,美丽醒目。川西坝子里的民舍多为穿逗结构。原木的柱子,墙体嘛,下面为薄木板壁,上面是竹篱墙敷灰,也有小青砖墙。屋面一色的小青瓦。镂花的窗棂、吊檐,瓦铛上印着诸如荷花之类的花纹。有三合水、四合院,也有一楼一底甚至两楼一底的小楼房。
我家的老屋算是川西老式民舍中的一类。
老屋在城市的老城区,那一带多为穿逗结构的老式民舍,年久失修,整条街给人一种败落的感觉。老屋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占地二百多平方,假一楼一底(堂屋无楼,厢房有楼),穿逗结构,小青瓦屋面,木板墙壁,高檐大屋,尚无半分倾斜。母亲去世后,父亲无心打理,失于修缮,有点破败。吊檐只有半截,小格窗棂上的玻璃残缺不全,高高的门槛中间踢出了深深的槽,门边的两个鼓状石墩早风化得看不清本来面目了。四米高的大门,油彩剥落殆尽,呈出朴实的木本色,推动起来“咯咯”作响,声音闷厚而沉实,倒有几分昔日的大气。
老屋虽老,却不是我家老业。
我家老业原在城市的中心,小地名叫四望关,意思是四下张望可以看遍全城。当年外公家的祠堂在此,外公死后,外婆无处居住,依着祠堂搭了一间茅屋,算是老业的雏形了。母亲把茅屋发扬光大,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六间房。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工厂化,工厂建在城区,我家不幸被一工厂包围。到了九十年代初,厂方通过房管部门用两套六十五平方的商住楼房置换,母亲以无地皮为由拒绝,竟成了钉子户。此事一直闹到市上,经市人大协调,责成厂方另购平房置换。于是我家遂迁入老屋,算是老屋新住户吧。
整个房子为六大间,堂屋基本保留着完整的木板壁,其余的房间被曾经的住户改得面目全非,一部分木板壁换成了砖墙,地板不知去向,变成了水泥地。堂屋没有阁楼,也没有天棚,抬眼便见房檩,又高又空。夏日凉风习习,从门楣上的菱形镂空花窗自上而下灌入,直入颈脖,通体透凉,爽极了。可到了冬天,寒风呼啸而入,扫荡室内暖意,收去了人身上的温热,与其坐沙发上缩着脖子看电视,还不如早早上床,偎着被子看闲书。好在父亲每年请人翻拣屋顶,及时添补瓦片,尚无雨水渗漏之忧。这屋子在我们入住前,有七家住户,估计有大小二十来口吧,可以想见是如何人声鼎沸,热闹嘈杂。我家人丁不旺,最多时,也不过区区五口,仅仅住了屋子的前半部分,后面宽宽大大地空着两间,成了去厕所和厨房的穿堂。晚间入厕,穿过空荡荡、阴森森的两间屋,着实有些儿让人寒毛倒竖。
老屋的修建者,在当年也算有钱人家了,建房很有讲究。此屋坐西向东,背靠青山,日过午,便移至门槛之外。门前隔着老街,是一弯河水的回水处,淼淼清波,历历在目。有几笼修竹在屋后摇曳,最惹眼的是,一株巨大的榕树,如一把巨伞掩映老屋。用老人们的话说,这房子占了一方风水。母亲在世时,讨厌榕树掉落的枯枝砸坏屋顶,想砍去一部分枝桠,请来的民工不愿动手,说那是风水树,动不得。
风水树什么的,我不懂,也不信。可因着屋后树竹繁茂,此处的蚊子格外大个,嘴巴像长有骨头,叮着人特别疼,叫我吃尽苦头。床上一年四季需挂蚊帐,便是冬季,也有冻不死的蚊子前来寻觅美餐。夏季的黄昏,简直就是蚊子的集市,不是蚊子寻人,而是人要撞着蚊子。最麻烦的是入厕,简直在给蚊子开大餐。完毕,两手满是鲜血,那是歼灭蚊子无数的战果。家里的小生灵很活跃。楼上无人居住,入夜后,上面窸窸窣窣,进而乒乒乓乓,像有一家人生活,突然间“哐当”一声巨响,一切归于平静。最可恶的是,大白天也能看到那些闹夜的“仁兄”它们就那么大摇大摆地拖着长长的尾巴,在阴沟边、碗柜后忙碌着,好象这里原本是它们的乐土,我们是侵犯者。
我曾在老屋里拥有一间房。临着街面,有一面墙是木板壁,因不喜欢木板陈旧的颜色,用白纸裱糊。屋里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床、一柜。一大堆书无处放置,央人做了个简陋的书架,裸置于上,书籍的脊上落满尘灰,早早的泛黄,倒有点古香古色了。那些书从书架一直散落到书桌和床上,晚间楼上喧闹时,我总担心它们把书当了点心。还好,老屋的老鼠大约不识字,对书没有雅兴。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钻入蚊帐中看书,任凭老鼠、蚊子制造各种声响,我自得清静。
母亲是老屋的女主人,屋子照着她的喜好收拾。母亲爱种花,老屋的前廊上有一溜花盆。十来盆兰花,青幽幽的瘦长叶儿,摇曳在洗尽铅华的木板壁前,给老屋添了几分生气。春末夏初,不经意的黄昏,清幽淡雅的香味随风而至,哦,那是兰花开了。一盆昙花,枝繁叶茂(它应该没有叶子,整个都是花茎),一大蓬苍绿,老是偷偷摸摸地开花。傍晚时分,明明看见粉嫩的花蕾儿含着羞,次日起床时,它已经耷拉着脑袋,显然谢了。母亲把花儿入汤,滑滑粘粘的,带着清香,倒可以唇齿留香几天呢。屋后的山坡上,种有几株樱桃,雪白的花,红红的果,因被榕树阴着,老也长不好。茶花、栀子、月季不怕阴,灿灿烂烂地开在老屋后,像别在老太婆后脑勺上的簪儿。
母亲在世时,成天在老屋里穿梭忙碌,家里有一点闲钱,就想着要如何改造屋子。可惜屋子太大,母亲的经济能力达不够让它旧貌换新颜,老屋基本保持着本色,大大气气地矗在那里,在流逝的时光中苍老着容颜。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总不如物耐久。搬入老屋不到十年,母亲患癌症去世了,老屋失去它的女主人,一天比一天颓废。父亲不爱花草,任由廊下的花儿灰尘满面,至于屋后的花树们则早已湮没在荒草丛中了。一迈进屋子,正壁上挂着母亲曾经的笑容,各间屋子都留有母亲的气息。穿过后面的空房间去入厕,凉飕飕的风中,隐约传来母亲病中的呻吟长叹。和父亲提起此事,他总说我误听,叫我别怕。我有什么好怕的?便是母亲魂灵尚在,她也不会害自己的女儿。
中国的老式民居,人性化设计原本不够,再加上有了年代,大都陈旧破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街的住户们陆陆续续地改造住房。有的把木板壁全部拆掉,换成砖墙,里面是二十一世纪的装修;有的干脆把旧屋完全拆毁,新建小洋楼。老屋的现状,居住条件太差,若要长期居住,也应该改造。不止一人对我提说,外面保持本色,里面搞成西化装修。细细思量,确是让老屋焕发青春的一条途径。我们国家半洋半俗的东西不少,再添上一类罢了,倒比所谓的拆旧还旧更能保留本色。我只担心母亲不能熟悉新装修,从此离开,再也感受不到她的声息。在我眼里,屋便是人,人便是屋。对我来说,保留老屋原貌,是为了留住老屋里点点滴滴的记忆。
蜀地的老式民舍比较有特色,有川东、川西、川北之分。川东的民舍便是梁实秋先生笔下的“雅舍”“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川北的民舍呢,因为挨着原始森林,用材比较奢侈。原木的柱子,厚厚的木板墙壁,小青瓦屋面,经济好一点的人家,吊檐往往雕镂或彩绘着图案。那里是羌族、藏族、汉族的杂居地,图案也就带着民族风味,着色浓艳而厚重,美丽醒目。川西坝子里的民舍多为穿逗结构。原木的柱子,墙体嘛,下面为薄木板壁,上面是竹篱墙敷灰,也有小青砖墙。屋面一色的小青瓦。镂花的窗棂、吊檐,瓦铛上印着诸如荷花之类的花纹。有三合水、四合院,也有一楼一底甚至两楼一底的小楼房。
我家的老屋算是川西老式民舍中的一类。
老屋在城市的老城区,那一带多为穿逗结构的老式民舍,年久失修,整条街给人一种败落的感觉。老屋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占地二百多平方,假一楼一底(堂屋无楼,厢房有楼),穿逗结构,小青瓦屋面,木板墙壁,高檐大屋,尚无半分倾斜。母亲去世后,父亲无心打理,失于修缮,有点破败。吊檐只有半截,小格窗棂上的玻璃残缺不全,高高的门槛中间踢出了深深的槽,门边的两个鼓状石墩早风化得看不清本来面目了。四米高的大门,油彩剥落殆尽,呈出朴实的木本色,推动起来“咯咯”作响,声音闷厚而沉实,倒有几分昔日的大气。
老屋虽老,却不是我家老业。
我家老业原在城市的中心,小地名叫四望关,意思是四下张望可以看遍全城。当年外公家的祠堂在此,外公死后,外婆无处居住,依着祠堂搭了一间茅屋,算是老业的雏形了。母亲把茅屋发扬光大,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六间房。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工厂化,工厂建在城区,我家不幸被一工厂包围。到了九十年代初,厂方通过房管部门用两套六十五平方的商住楼房置换,母亲以无地皮为由拒绝,竟成了钉子户。此事一直闹到市上,经市人大协调,责成厂方另购平房置换。于是我家遂迁入老屋,算是老屋新住户吧。
整个房子为六大间,堂屋基本保留着完整的木板壁,其余的房间被曾经的住户改得面目全非,一部分木板壁换成了砖墙,地板不知去向,变成了水泥地。堂屋没有阁楼,也没有天棚,抬眼便见房檩,又高又空。夏日凉风习习,从门楣上的菱形镂空花窗自上而下灌入,直入颈脖,通体透凉,爽极了。可到了冬天,寒风呼啸而入,扫荡室内暖意,收去了人身上的温热,与其坐沙发上缩着脖子看电视,还不如早早上床,偎着被子看闲书。好在父亲每年请人翻拣屋顶,及时添补瓦片,尚无雨水渗漏之忧。这屋子在我们入住前,有七家住户,估计有大小二十来口吧,可以想见是如何人声鼎沸,热闹嘈杂。我家人丁不旺,最多时,也不过区区五口,仅仅住了屋子的前半部分,后面宽宽大大地空着两间,成了去厕所和厨房的穿堂。晚间入厕,穿过空荡荡、阴森森的两间屋,着实有些儿让人寒毛倒竖。
老屋的修建者,在当年也算有钱人家了,建房很有讲究。此屋坐西向东,背靠青山,日过午,便移至门槛之外。门前隔着老街,是一弯河水的回水处,淼淼清波,历历在目。有几笼修竹在屋后摇曳,最惹眼的是,一株巨大的榕树,如一把巨伞掩映老屋。用老人们的话说,这房子占了一方风水。母亲在世时,讨厌榕树掉落的枯枝砸坏屋顶,想砍去一部分枝桠,请来的民工不愿动手,说那是风水树,动不得。
风水树什么的,我不懂,也不信。可因着屋后树竹繁茂,此处的蚊子格外大个,嘴巴像长有骨头,叮着人特别疼,叫我吃尽苦头。床上一年四季需挂蚊帐,便是冬季,也有冻不死的蚊子前来寻觅美餐。夏季的黄昏,简直就是蚊子的集市,不是蚊子寻人,而是人要撞着蚊子。最麻烦的是入厕,简直在给蚊子开大餐。完毕,两手满是鲜血,那是歼灭蚊子无数的战果。家里的小生灵很活跃。楼上无人居住,入夜后,上面窸窸窣窣,进而乒乒乓乓,像有一家人生活,突然间“哐当”一声巨响,一切归于平静。最可恶的是,大白天也能看到那些闹夜的“仁兄”它们就那么大摇大摆地拖着长长的尾巴,在阴沟边、碗柜后忙碌着,好象这里原本是它们的乐土,我们是侵犯者。
我曾在老屋里拥有一间房。临着街面,有一面墙是木板壁,因不喜欢木板陈旧的颜色,用白纸裱糊。屋里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床、一柜。一大堆书无处放置,央人做了个简陋的书架,裸置于上,书籍的脊上落满尘灰,早早的泛黄,倒有点古香古色了。那些书从书架一直散落到书桌和床上,晚间楼上喧闹时,我总担心它们把书当了点心。还好,老屋的老鼠大约不识字,对书没有雅兴。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钻入蚊帐中看书,任凭老鼠、蚊子制造各种声响,我自得清静。
母亲是老屋的女主人,屋子照着她的喜好收拾。母亲爱种花,老屋的前廊上有一溜花盆。十来盆兰花,青幽幽的瘦长叶儿,摇曳在洗尽铅华的木板壁前,给老屋添了几分生气。春末夏初,不经意的黄昏,清幽淡雅的香味随风而至,哦,那是兰花开了。一盆昙花,枝繁叶茂(它应该没有叶子,整个都是花茎),一大蓬苍绿,老是偷偷摸摸地开花。傍晚时分,明明看见粉嫩的花蕾儿含着羞,次日起床时,它已经耷拉着脑袋,显然谢了。母亲把花儿入汤,滑滑粘粘的,带着清香,倒可以唇齿留香几天呢。屋后的山坡上,种有几株樱桃,雪白的花,红红的果,因被榕树阴着,老也长不好。茶花、栀子、月季不怕阴,灿灿烂烂地开在老屋后,像别在老太婆后脑勺上的簪儿。
母亲在世时,成天在老屋里穿梭忙碌,家里有一点闲钱,就想着要如何改造屋子。可惜屋子太大,母亲的经济能力达不够让它旧貌换新颜,老屋基本保持着本色,大大气气地矗在那里,在流逝的时光中苍老着容颜。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总不如物耐久。搬入老屋不到十年,母亲患癌症去世了,老屋失去它的女主人,一天比一天颓废。父亲不爱花草,任由廊下的花儿灰尘满面,至于屋后的花树们则早已湮没在荒草丛中了。一迈进屋子,正壁上挂着母亲曾经的笑容,各间屋子都留有母亲的气息。穿过后面的空房间去入厕,凉飕飕的风中,隐约传来母亲病中的呻吟长叹。和父亲提起此事,他总说我误听,叫我别怕。我有什么好怕的?便是母亲魂灵尚在,她也不会害自己的女儿。
中国的老式民居,人性化设计原本不够,再加上有了年代,大都陈旧破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街的住户们陆陆续续地改造住房。有的把木板壁全部拆掉,换成砖墙,里面是二十一世纪的装修;有的干脆把旧屋完全拆毁,新建小洋楼。老屋的现状,居住条件太差,若要长期居住,也应该改造。不止一人对我提说,外面保持本色,里面搞成西化装修。细细思量,确是让老屋焕发青春的一条途径。我们国家半洋半俗的东西不少,再添上一类罢了,倒比所谓的拆旧还旧更能保留本色。我只担心母亲不能熟悉新装修,从此离开,再也感受不到她的声息。在我眼里,屋便是人,人便是屋。对我来说,保留老屋原貌,是为了留住老屋里点点滴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