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虚伪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九如颂最新章节!
五月初,西山行宫静养的天寿公主被行刺。
在这位病公主回宫的第二天,裴烨与他的大女儿——兴宁侯府世子夫人裴珂,也像陆元梓一样,突然口不能言。
这开国公府、吏部尚书府,还有兴宁侯府,都是京中举足轻重的人家。
特别是裴烨,他的一举一动足以影响朝局,想瞒都瞒不住。
三府暗中寻医问药,折腾了半个多月,终于能正常说话。
这种招人眼的怪事,令裴烨在朝堂上颜面尽失,京中无人敢提及此事。
思及此,刘健恍然大悟。
今日真是被那个卑贱的小人给气糊涂了,他抬袖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神色尴尬极了。
好在似他这种爱捕风捉影,睁眼说瞎话的人,最擅于转移话题。
“陆国公,你出身寒微,有所不知,裴贺两家虽同为世家,但裴家乃我大秦第一门阀,裴氏的家族底蕴,可不是江南贺家能比的。”
他立马拣回了先前讨论的话题,化解了这份尴尬。又厚颜无耻地给陆元梓普及了一下,有关裴家的门阀历史。
“裴氏历朝至今,出了宰相、尚书、将军各达二十多人,封爵者达四十九人,与历代皇室联姻,出过皇后二人,太子妃四人,王妃数十人,驸马十二人等。”
“这可是其他世族,不能与裴氏相提并论的地方。”
说到这句时,他望向陆元梓,目露倨傲之色,意有所指地说道:“即便是孟氏、卢氏这样传承了百余年的诗礼大族,也是难望其项背。”
“论门第,太子妃之位当属裴氏!”
兴宁侯听罢,打了个哆嗦,望着刘健不知道说什么好,还真是人老不要脸,越老骨头越软。
再打眼一瞅他亲家,果真嘚瑟的不行,显然刘健这一通马屁,拍得他很是舒服。
……
老匹夫,就是娇情。
明着不骂了,却又话里话外暗示他出身低贱,不懂所谓的世家输赢,拼得其实就是家族的底蕴与声望。
整天标榜世家风骨,他可没从这话里听出一丝半点。
陆元梓心里恨得牙痒痒,面上还算平静。不想再理会刘健,转身,眯眼望向窗外。
……
午后的太阳正烈,炽热的光直射湖面,幽深的湖水宁静的几乎没有任何声音,唯有湖底恍惚荡漾出树的千种姿态。
他看着看着,便觉得眼前的一切,恍如这湖中之影,一碰就碎了,心里顿生一片苍凉。
前来赴宴时,夫人追出二门,苦苦相劝:“国公爷,你是圣上御笔亲封的超品国公,何必上赶着去巴结裴尚书?这次是丢了官职,再往后保不齐哪天,便会被他们算计的夺爵失命。”
……
公主遇袭后,陆元梓虽心生疑虑,却也没多想。
此刻不知怎么,便觉得那日发生的事,实在是过于巧合,像是有人故意为之。
他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裴尚书的幕僚吴师爷来找他喝酒,酒至半酣,吴师爷顺手卜了一卦,道:“傍晚有暴风雨来临,可能会引起山体滑坡或山道坍塌。”
吴师爷的六爻预测术很厉害,对于具体事件的占卜,他从未错过,这也是裴尚书看重他的原因。
为了西山卫将士们的安全,陆元梓当即下令关闭营卫,暂停巡逻,不准任何人出入。
事后,得知马坳村石桥被炸,公主在西山卫眼皮子底下被扶桑武士行刺,他悔得连肠子都青了。
圣上问责,他一声不吭,不敢有半句辩言,怕说出那天之事,牵连到裴尚书。
他是大秦御封的三大国公之一。
迄今为止,也是唯一一个出身寒微,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国公。
他知道,建邺城有很多人的想法,都跟刘健一样。
认为他陆元梓是走了狗屎运,巴上了裴烨,赶上了好机缘,才坐享了高位!
殊不知……忆起往事,陆元梓心头就有些复杂。
连忙垂下眸子,闷着头喝茶。
见他如此牛饮,不理会自己,刘健更是满眼的鄙夷之色,真是糟蹋了这明前龙井。
……
陆元梓越想越是意难平,放下茶盏,又看向了窗外。
中原离乱时,各部的将领,为了护卫自己追随的主君,经常打成一锅粥,他靠着一身勇武救了主君的性命,被主君认为义子。
那时候,军中很多将领,为了在军队中强化‘超血缘’的权力基础,喜欢认义子。
养父子的关系非常重要,甚至主将与部将之间原本就有血缘关系,也要通过收义子来予以强化。
对于各部主君来说,认义子是收纳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将才,是能够借以攻城掠地,扩张疆域,控制军权的过渡措施。
而对于陆元梓这样的孤儿来说,则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升官发财的捷径!
就双方来讲,若无背叛,那便是互惠互利的结果,没有人会拒绝。
几场大仗打下来,他在军中逐渐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威望,并迅速进入了武装权力的核心。
自从听闻了‘北齐双璧’的故事,死人堆里爬过无数次的他亦然向往那种生死之交,袍泽之谊的兄弟情感!
奉行上命留守建邺城时,又听闻当年的‘北齐双璧’时隔三年后,再次合纵,逐鹿中原!
他心情顿时激动无比,天天想着盼着,怎样才能带着兄弟们前去归顺,追随‘双璧’左右!
等了半年,希望临近,天下终于要大一统了。
恰在这时,裴烨来到了建邺。
不曾想,接下来的事情,竟然变得那么富有戏曲性……
民间传言:北齐驸马裴烨弃暗投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为江南百姓请命。力劝建邺城守将陆元梓,开城门迎接大燕圣祖皇帝的曾孙——西宁王周宸进城!
保得一方生灵免遭涂炭!
更是据理以争,说服西宁王在建邺城登基,定都江南!
此举,何其壮哉!
五月初,西山行宫静养的天寿公主被行刺。
在这位病公主回宫的第二天,裴烨与他的大女儿——兴宁侯府世子夫人裴珂,也像陆元梓一样,突然口不能言。
这开国公府、吏部尚书府,还有兴宁侯府,都是京中举足轻重的人家。
特别是裴烨,他的一举一动足以影响朝局,想瞒都瞒不住。
三府暗中寻医问药,折腾了半个多月,终于能正常说话。
这种招人眼的怪事,令裴烨在朝堂上颜面尽失,京中无人敢提及此事。
思及此,刘健恍然大悟。
今日真是被那个卑贱的小人给气糊涂了,他抬袖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神色尴尬极了。
好在似他这种爱捕风捉影,睁眼说瞎话的人,最擅于转移话题。
“陆国公,你出身寒微,有所不知,裴贺两家虽同为世家,但裴家乃我大秦第一门阀,裴氏的家族底蕴,可不是江南贺家能比的。”
他立马拣回了先前讨论的话题,化解了这份尴尬。又厚颜无耻地给陆元梓普及了一下,有关裴家的门阀历史。
“裴氏历朝至今,出了宰相、尚书、将军各达二十多人,封爵者达四十九人,与历代皇室联姻,出过皇后二人,太子妃四人,王妃数十人,驸马十二人等。”
“这可是其他世族,不能与裴氏相提并论的地方。”
说到这句时,他望向陆元梓,目露倨傲之色,意有所指地说道:“即便是孟氏、卢氏这样传承了百余年的诗礼大族,也是难望其项背。”
“论门第,太子妃之位当属裴氏!”
兴宁侯听罢,打了个哆嗦,望着刘健不知道说什么好,还真是人老不要脸,越老骨头越软。
再打眼一瞅他亲家,果真嘚瑟的不行,显然刘健这一通马屁,拍得他很是舒服。
……
老匹夫,就是娇情。
明着不骂了,却又话里话外暗示他出身低贱,不懂所谓的世家输赢,拼得其实就是家族的底蕴与声望。
整天标榜世家风骨,他可没从这话里听出一丝半点。
陆元梓心里恨得牙痒痒,面上还算平静。不想再理会刘健,转身,眯眼望向窗外。
……
午后的太阳正烈,炽热的光直射湖面,幽深的湖水宁静的几乎没有任何声音,唯有湖底恍惚荡漾出树的千种姿态。
他看着看着,便觉得眼前的一切,恍如这湖中之影,一碰就碎了,心里顿生一片苍凉。
前来赴宴时,夫人追出二门,苦苦相劝:“国公爷,你是圣上御笔亲封的超品国公,何必上赶着去巴结裴尚书?这次是丢了官职,再往后保不齐哪天,便会被他们算计的夺爵失命。”
……
公主遇袭后,陆元梓虽心生疑虑,却也没多想。
此刻不知怎么,便觉得那日发生的事,实在是过于巧合,像是有人故意为之。
他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裴尚书的幕僚吴师爷来找他喝酒,酒至半酣,吴师爷顺手卜了一卦,道:“傍晚有暴风雨来临,可能会引起山体滑坡或山道坍塌。”
吴师爷的六爻预测术很厉害,对于具体事件的占卜,他从未错过,这也是裴尚书看重他的原因。
为了西山卫将士们的安全,陆元梓当即下令关闭营卫,暂停巡逻,不准任何人出入。
事后,得知马坳村石桥被炸,公主在西山卫眼皮子底下被扶桑武士行刺,他悔得连肠子都青了。
圣上问责,他一声不吭,不敢有半句辩言,怕说出那天之事,牵连到裴尚书。
他是大秦御封的三大国公之一。
迄今为止,也是唯一一个出身寒微,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国公。
他知道,建邺城有很多人的想法,都跟刘健一样。
认为他陆元梓是走了狗屎运,巴上了裴烨,赶上了好机缘,才坐享了高位!
殊不知……忆起往事,陆元梓心头就有些复杂。
连忙垂下眸子,闷着头喝茶。
见他如此牛饮,不理会自己,刘健更是满眼的鄙夷之色,真是糟蹋了这明前龙井。
……
陆元梓越想越是意难平,放下茶盏,又看向了窗外。
中原离乱时,各部的将领,为了护卫自己追随的主君,经常打成一锅粥,他靠着一身勇武救了主君的性命,被主君认为义子。
那时候,军中很多将领,为了在军队中强化‘超血缘’的权力基础,喜欢认义子。
养父子的关系非常重要,甚至主将与部将之间原本就有血缘关系,也要通过收义子来予以强化。
对于各部主君来说,认义子是收纳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将才,是能够借以攻城掠地,扩张疆域,控制军权的过渡措施。
而对于陆元梓这样的孤儿来说,则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升官发财的捷径!
就双方来讲,若无背叛,那便是互惠互利的结果,没有人会拒绝。
几场大仗打下来,他在军中逐渐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威望,并迅速进入了武装权力的核心。
自从听闻了‘北齐双璧’的故事,死人堆里爬过无数次的他亦然向往那种生死之交,袍泽之谊的兄弟情感!
奉行上命留守建邺城时,又听闻当年的‘北齐双璧’时隔三年后,再次合纵,逐鹿中原!
他心情顿时激动无比,天天想着盼着,怎样才能带着兄弟们前去归顺,追随‘双璧’左右!
等了半年,希望临近,天下终于要大一统了。
恰在这时,裴烨来到了建邺。
不曾想,接下来的事情,竟然变得那么富有戏曲性……
民间传言:北齐驸马裴烨弃暗投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为江南百姓请命。力劝建邺城守将陆元梓,开城门迎接大燕圣祖皇帝的曾孙——西宁王周宸进城!
保得一方生灵免遭涂炭!
更是据理以争,说服西宁王在建邺城登基,定都江南!
此举,何其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