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记之不辞流年_分卷阅读_177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寻秦记之不辞流年最新章节!
随着秦国一统天下的消息一统传向六国的,还有秦王嬴政的招贤令,邀请天下的有志之士,为整个天下谋划出一份前景。
其实在这个乱世,一些有志之士本就不太在意国家的区别,有才华的人更是喜欢周游列国,增长见闻的同时更希望能一展所长,实现心中的抱负。
看哪国君主贤明,哪个人能慧眼识英雄。士为知己者死,多少人为了一个知遇之恩鞠躬尽瘁。
当项少龙将这个想法在朝议上提出来的时候,众人真是为并肩王的大胆和剑出偏锋所折服。的确,这真是最最恰当的办法了。
将秦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其他国家看秦国国富民强,主动挑衅点出来,然后一笔带过,不再多做赘述,说得多了,漏洞也会多起来。转而将现在所有人都担心的事情提出来,一方面打消其他六国众人心中的恐惧和顾虑,也能变相的增加凝聚力,更能进一步提高秦王嬴政和秦国并肩王的正面形象。
所谓的一箭三雕,又实在想不出什么不利因素,为何不做?
如果是其他粉饰太平的解释,或许会有很多有思想的人会不以为然,甚至点出他们话中的漏洞,甚至一些有心人会借此机会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但是事实上秦国的这个消息,并未撒谎,表面的事实的确是其他国家主动挑衅的。
即使有人说这是因为,秦国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了其他的国家,但是大不分百姓心里却是不太能接受这个理由的。
站的位置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会认为这种行为就像认为别人未来有可能杀人,而提前将此人杀了的感觉一样,都站不住脚。
但就是他们的这种感觉,却在大多数高层人士眼中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交战时候的兵力较量,还有很多方面的,关于农耕,富足,人才等等的较量。
在招贤令以秦王嬴政的名义发出不久之后,并肩王项少龙又发出了一道自荐令,凡认为自身才华可为这个天下做贡献者,可携带自己的得意之作,入咸阳,进行自我推荐。
不管是招贤令还是自荐令,虽然是以嬴政和项少龙的名义发的,也是他们的主意,但是完善其中细节,并将这些事情落实到实处的自然有其他的大臣在,并不用他们亲自过问,当然了,最后的决策还要他们的首肯。
如今这些年来,经过了很多的事情,秦国的众位大臣才真正的将嬴政和项少龙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嬴政为主,项少龙为从的关系。
项少龙临危受命,并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之后,在秦国的声望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了,并且在嬴政故意的宣传下,隐隐有和他并驾齐驱的架势。
而且在所有的国事上,两人基本上都是同进退,就算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也是各有退让,而不是如众人所想的那样一边倒。
所有人都能感觉的到,大王自己并不觉得比并肩王高一头,而并肩王也不觉得他比大王矮一头,真正的做到了并肩王这个称呼的含义。
时间过得很快,秦国对于其他六国的掌控能力也加强的很快,他确实也是向所有人证明了,战争并不仅仅是为了掠夺。
招贤令和自荐令发出去之后,很快就有人响应,而秦国一边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整理出来送往各个地方,另一方面便是认真的审核,然后看看是否合适了。
秦国一统之后,虽然嬴政和项少龙事先做过关于人才方面的准备,但是缺口终究还是很大,而且因为嬴政和项少龙的招贤令和自荐令,现在秦国的众位大臣做事也是目光长远了很多,尤其又有李小超和李斯等人的带头作用。他们的目光也不仅仅局限于当初的秦国,而是更加明确的感觉到,如今的整个天下都是秦国的。
从开始的秦国响应居多,到后来各国都有人来响应,当然这个消息也随时的被李小超的商队带到各个地方。
李小超也是非常的有能力,关于商业这一块,他认第二恐怕没人敢认第一,吕不韦再世并且专注于商业的话,或许他们开始还能有一拼之力,但是随着李小超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慢慢加强,再加上他远超其他人的眼光,想找个对手,真的很难。
关于信息传播这个方面,其实还是李小超的商队有很大的贡献度,毕竟他的流动性很强,而商队的路线也是经过考察的人最多,最富饶的地方。
而秦国虽然当初也组建了专门管舆论的一群人,但是终究覆盖面不可能太大,流动性就更不能说了,不过和李小超的商队相辅相成还是必不可少的。
来自六国各处的人才,经过一番验证之后,在经过很短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其实也就是让他们知道,他们为何会被分到这个地方,这个岗位,而大王又希望用这个人的能力为这个地方做到什么样的事情等等,之后便有分派到六国各处。
虽然嬴政和项少龙口中说着各国不分彼此,但是事实上,他们对于各国人之后的安排这种事情,还是有一些考量的,能不分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就不分。打乱了来,真有什么心思的人,恐怕也难以成事。
等所有事情都告一段落的时候,秦国的大臣中才有人提出,如今秦国已经一统天下,再只称为秦国,有些不大合适,对增加凝聚力恐有反面影响。
之后更有大臣认为,大王的称谓也有一定局限性,其他人称呼的时候,经常只说秦王。
而且秦王和秦国等称谓承袭的乃是当初诸侯国的称谓,如今大王已经一统天下,自然不能再用了。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达成了共识,秦这个称呼乃是秦王室传承多少代的,不能丢。而在同一了六国之后,这个范围内,基本上汉人占大多数,便在秦字后面再加一个汉字,成为秦汉。
王国自然也不能用了,这个倒容易,由新晋皇帝陛下拍板,称为皇朝,史称秦汉皇朝。
而皇帝此时指的却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取三皇五帝之中的皇和帝的意思,嬴政成为秦皇,而项少龙则为汉帝。
本来皇帝这个称呼,只是指一个人的,众人还要绞尽脑汁的再为并肩王想一个称谓,但是嬴政却觉得,以后秦汉皇朝称皇帝,皇帝指一人。但他和项少龙本就是一人,不分彼此,便直接各取一半吧。
虽然现在朝廷内外,自由研究讨论的风气很大,但是其实皇权却仍是至高无上的,既然嬴政拍了板,其他人自然无话可说。
不多久,由观星司选出来的黄道吉日,嬴政和项少龙登基称皇帝,并将时间改称为秦汉元年。由此,天下正式一统。
95
95、番外...
番外一
话说,当时项少龙和嬴政一起登基的时候,惊掉了多少人的眼球,虽然很多人也都承认当时的嬴政和项少龙的确感情很好的样子,甚至封了并肩王。
不经常见嬴政和项少龙的人,恐怕根本想象不出来他们是如何相处的,即使说是并肩王等同于秦王,但是很多时候恐怕落不到实处的。这也只能证明他们两个感情好,而不能证明地位等同吧。
但是这场登基一出,才真正是让所有人知道了这两人的关系,恐怕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从商议的大臣居然没有反对的声音就可以看出,两个人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说起来,嬴政和项少龙的这场感情,不管从那个角度看来,都太过于完美了。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曾经的经历,只知道他们从确定感情走到现在一路上不管外界怎么样,他们之间始终是相互信任的。
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完美的不太真实,羡慕且感叹的同时心中也隐隐的有隐藏很深的担忧,总觉得很多美好的东西最后的结果都让人不胜唏嘘。
时间能证明一切,当秦皇嬴政决定退位之时,朝中大臣都将询问的目光放在了与嬴政并肩坐着的项少龙身上。
随着秦国一统天下的消息一统传向六国的,还有秦王嬴政的招贤令,邀请天下的有志之士,为整个天下谋划出一份前景。
其实在这个乱世,一些有志之士本就不太在意国家的区别,有才华的人更是喜欢周游列国,增长见闻的同时更希望能一展所长,实现心中的抱负。
看哪国君主贤明,哪个人能慧眼识英雄。士为知己者死,多少人为了一个知遇之恩鞠躬尽瘁。
当项少龙将这个想法在朝议上提出来的时候,众人真是为并肩王的大胆和剑出偏锋所折服。的确,这真是最最恰当的办法了。
将秦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其他国家看秦国国富民强,主动挑衅点出来,然后一笔带过,不再多做赘述,说得多了,漏洞也会多起来。转而将现在所有人都担心的事情提出来,一方面打消其他六国众人心中的恐惧和顾虑,也能变相的增加凝聚力,更能进一步提高秦王嬴政和秦国并肩王的正面形象。
所谓的一箭三雕,又实在想不出什么不利因素,为何不做?
如果是其他粉饰太平的解释,或许会有很多有思想的人会不以为然,甚至点出他们话中的漏洞,甚至一些有心人会借此机会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但是事实上秦国的这个消息,并未撒谎,表面的事实的确是其他国家主动挑衅的。
即使有人说这是因为,秦国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了其他的国家,但是大不分百姓心里却是不太能接受这个理由的。
站的位置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会认为这种行为就像认为别人未来有可能杀人,而提前将此人杀了的感觉一样,都站不住脚。
但就是他们的这种感觉,却在大多数高层人士眼中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交战时候的兵力较量,还有很多方面的,关于农耕,富足,人才等等的较量。
在招贤令以秦王嬴政的名义发出不久之后,并肩王项少龙又发出了一道自荐令,凡认为自身才华可为这个天下做贡献者,可携带自己的得意之作,入咸阳,进行自我推荐。
不管是招贤令还是自荐令,虽然是以嬴政和项少龙的名义发的,也是他们的主意,但是完善其中细节,并将这些事情落实到实处的自然有其他的大臣在,并不用他们亲自过问,当然了,最后的决策还要他们的首肯。
如今这些年来,经过了很多的事情,秦国的众位大臣才真正的将嬴政和项少龙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嬴政为主,项少龙为从的关系。
项少龙临危受命,并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之后,在秦国的声望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了,并且在嬴政故意的宣传下,隐隐有和他并驾齐驱的架势。
而且在所有的国事上,两人基本上都是同进退,就算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也是各有退让,而不是如众人所想的那样一边倒。
所有人都能感觉的到,大王自己并不觉得比并肩王高一头,而并肩王也不觉得他比大王矮一头,真正的做到了并肩王这个称呼的含义。
时间过得很快,秦国对于其他六国的掌控能力也加强的很快,他确实也是向所有人证明了,战争并不仅仅是为了掠夺。
招贤令和自荐令发出去之后,很快就有人响应,而秦国一边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整理出来送往各个地方,另一方面便是认真的审核,然后看看是否合适了。
秦国一统之后,虽然嬴政和项少龙事先做过关于人才方面的准备,但是缺口终究还是很大,而且因为嬴政和项少龙的招贤令和自荐令,现在秦国的众位大臣做事也是目光长远了很多,尤其又有李小超和李斯等人的带头作用。他们的目光也不仅仅局限于当初的秦国,而是更加明确的感觉到,如今的整个天下都是秦国的。
从开始的秦国响应居多,到后来各国都有人来响应,当然这个消息也随时的被李小超的商队带到各个地方。
李小超也是非常的有能力,关于商业这一块,他认第二恐怕没人敢认第一,吕不韦再世并且专注于商业的话,或许他们开始还能有一拼之力,但是随着李小超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慢慢加强,再加上他远超其他人的眼光,想找个对手,真的很难。
关于信息传播这个方面,其实还是李小超的商队有很大的贡献度,毕竟他的流动性很强,而商队的路线也是经过考察的人最多,最富饶的地方。
而秦国虽然当初也组建了专门管舆论的一群人,但是终究覆盖面不可能太大,流动性就更不能说了,不过和李小超的商队相辅相成还是必不可少的。
来自六国各处的人才,经过一番验证之后,在经过很短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其实也就是让他们知道,他们为何会被分到这个地方,这个岗位,而大王又希望用这个人的能力为这个地方做到什么样的事情等等,之后便有分派到六国各处。
虽然嬴政和项少龙口中说着各国不分彼此,但是事实上,他们对于各国人之后的安排这种事情,还是有一些考量的,能不分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就不分。打乱了来,真有什么心思的人,恐怕也难以成事。
等所有事情都告一段落的时候,秦国的大臣中才有人提出,如今秦国已经一统天下,再只称为秦国,有些不大合适,对增加凝聚力恐有反面影响。
之后更有大臣认为,大王的称谓也有一定局限性,其他人称呼的时候,经常只说秦王。
而且秦王和秦国等称谓承袭的乃是当初诸侯国的称谓,如今大王已经一统天下,自然不能再用了。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达成了共识,秦这个称呼乃是秦王室传承多少代的,不能丢。而在同一了六国之后,这个范围内,基本上汉人占大多数,便在秦字后面再加一个汉字,成为秦汉。
王国自然也不能用了,这个倒容易,由新晋皇帝陛下拍板,称为皇朝,史称秦汉皇朝。
而皇帝此时指的却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取三皇五帝之中的皇和帝的意思,嬴政成为秦皇,而项少龙则为汉帝。
本来皇帝这个称呼,只是指一个人的,众人还要绞尽脑汁的再为并肩王想一个称谓,但是嬴政却觉得,以后秦汉皇朝称皇帝,皇帝指一人。但他和项少龙本就是一人,不分彼此,便直接各取一半吧。
虽然现在朝廷内外,自由研究讨论的风气很大,但是其实皇权却仍是至高无上的,既然嬴政拍了板,其他人自然无话可说。
不多久,由观星司选出来的黄道吉日,嬴政和项少龙登基称皇帝,并将时间改称为秦汉元年。由此,天下正式一统。
95
95、番外...
番外一
话说,当时项少龙和嬴政一起登基的时候,惊掉了多少人的眼球,虽然很多人也都承认当时的嬴政和项少龙的确感情很好的样子,甚至封了并肩王。
不经常见嬴政和项少龙的人,恐怕根本想象不出来他们是如何相处的,即使说是并肩王等同于秦王,但是很多时候恐怕落不到实处的。这也只能证明他们两个感情好,而不能证明地位等同吧。
但是这场登基一出,才真正是让所有人知道了这两人的关系,恐怕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从商议的大臣居然没有反对的声音就可以看出,两个人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说起来,嬴政和项少龙的这场感情,不管从那个角度看来,都太过于完美了。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曾经的经历,只知道他们从确定感情走到现在一路上不管外界怎么样,他们之间始终是相互信任的。
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完美的不太真实,羡慕且感叹的同时心中也隐隐的有隐藏很深的担忧,总觉得很多美好的东西最后的结果都让人不胜唏嘘。
时间能证明一切,当秦皇嬴政决定退位之时,朝中大臣都将询问的目光放在了与嬴政并肩坐着的项少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