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以物品为媒介进行的比拼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剑断化蝶最新章节!
陈松点点头,将青花玉壶春瓶拿起,手感沉重,有种致密坚硬感。
与常见的玉壶春略微不同的是,这件器形不是圆形的,而为八棱。
八棱就是颈下部至腹体有八条突棱,形成八个单独的面。
这种制作起来极其复杂,相当于八个面粘贴起来烧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开裂,对绘画工艺要求也十分严格,布局和绘画不容有丝毫差错。
这件龙纹绘画很细致,青花发色浓艳深沉,颜色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并有凹凸感,较细匀,图案线条边缘稍有晕化,局部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可见蓝黑色结晶和结晶线,给人灵动感,为典型的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
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将青花衬托得越发鲜活、浓艳。
底部圈足外撇,留有一点垫烧残留的釉,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为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和铁质斑点的火石红。
砂底是采用垫砂支烧方法,露胎不施釉,烧成后形成的。
“火石红”是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
从底部可看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气孔,属于制作时胎泥淘炼不够精细造成的砂眼。
陈松将手电筒照向瓶内,看到瓶内只有底部有一点釉,其它地方都是无釉的胎体,可见分段制胎的胎泥粘接处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
“不错,这八棱的玉壶春瓶做成这样的倒也少有。”
陈松忍不住赞了句,刚想放下,右手拖住底部的手指感受到底部凸起的螺纹痕迹,感觉一阵怪异。
这件玉壶春瓶有问题!
陈松再次翻看起底部。
底足端外墙斜削一刀,为浅挖足,不整齐,足内呈弯曲状,螺旋状的切削痕十分明显,旋削纹较粗、较疏。
底部和圈足内外都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细看后,发现上面的火石红为正常烧制而成,并非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
“底部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成型工艺较粗糙,这没问题啊,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陈松看向玉壶春瓶内部底部中心内凹的圆点,发现也没问题。
玉壶春甁属于大器,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
陈松将玉壶春甁侧着看,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
“釉纹饰也没问题,外壁接痕经打磨,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这特征都符合……”
陈松拿起放大镜,对着釉面看了上去,看了半天,也没发现釉下青花上有完整气泡,只有零散的破泡,倒是发现胎釉显干,局部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气泡破灭,说明年代是没有问题的,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陈松不由皱起了眉头。
整件器物一切正常,所有特征都符合元代特征,没找到有问题的地方。
“刚才是底足感觉有问题。”
陈松不由用手抚摸起底足。
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摸上去却十分的光滑,甚至非常的滑腻,这在元以前和元以后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见不着的。
这种有特殊滑腻感的底足,并不是经过打磨或特殊工艺修整而成,而是由于瓷胎中的一种特殊材料,特殊的性质所造成,它就是麻仓土。
麻仓土因出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元时称“御土”,为官府所垄断。
入明后成了“官土”,始称“麻仓土”。明·王宗沐卷七中载:“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
麻仓土发现之前,均单独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温低,仅1200℃,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变形,成品率低。而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在1700℃以下不会软化,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减少瓷器变形,胎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可以说,麻仓土的发现和使用,使烧制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为可能。
麻仓土为粘土,具滑腻感,干燥后成粉状,吸水性,煅烧后成白色,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制作浆胎,粉胎,因其细腻与粉沙状,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誉。
“麻仓土也没问题。”
陈松感觉很头疼。
难道这件玉壶春甁是没问题的?
可刚才自己为何会有那种不协调的怪异感觉。
陈松努力回忆着元青花的各种特征,一一对应着这件玉壶春甁。
王会长等人看到陈松抓着玉壶春甁不放手,翻来覆去的看,心中也感到有些奇怪。
青花瓷很容易辨认其年代,尤其是元代的,一般来说,只要青花料没问题,器形对得上,那基本就八九不离十,没什么问题。
这件青花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是“苏麻离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这种钴料在明宣德之后的朝代是没有的,因原料和配方的缺失,想仿都仿不出。
而谢老板一脸紧张之色,生怕自己这件青花不到元代。
陈松将玉壶春甁拿起,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又将瓶身水平放置,感受两头的重量,当对比后,也并未发现有问题。
“也许是错觉吧。”
陈松摇了摇头,将玉壶春甁摆正,放回原位。
也不知是不是陈松放得有些重,玉壶春甁与瓷砖的地面接触的一刹那,发出沉闷的声音。
声音虽小,但在安静的店铺内异常响亮,把众人都吓了一跳。
谢老板心脏都提到嗓子眼了,当看到玉壶春甁并未有损坏才松了口气。
陈松听到声音,心中一凝,接着狂喜,他对谢老板告罪一声,再次将玉壶春甁拿起,直接看向底足的螺纹痕迹,发现这个刚才被看了不知多少次的螺纹痕迹是如此的刺眼。
伸手在底足位置摸索一番后,又将底部的胎体和玉壶春甁内部的胎对比一番后,终于松了口气,心中兴奋不已。
没想到自己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瓷器不仅要看底,更要看其它位置的露胎部分是否一致。
古时根据所制瓷器的档次和大小规格不同,麻仓土的配量也不同,“凡要作细瓷,则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配比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为一比三”。因此在二元配方中,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的高,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反之则显粗糙.
麻仓土加入多寡并不是固定的25%,实际上是有一个实践和摸索过程的,一则麻仓土较贵,资源紧张,二则根据所制器物档次来确麻仓土加入多少,三是个人的经验喜好有所差别,大多通过不断的试验,总结和观察来得知不同的比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并非胎中加入的麻仓土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会使胎质变粗,因为麻仓土是不能单独制胎的,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单独制胎烧制的话,烧出来的不是瓷器,而是像陶器。
麻仓土加入过量或加入的麻仓土超过一定比例,胎体胎面的粉质化是比较明显的,胎面常会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存在,用手也可以摸下来。
有些胎面还会有许多细小裂缝,吸水性也较好,在表面洒上一些水会立刻就干,新瓷根本不具有这样的吸水性。
所以,同样掺有麻仓土的元青花的胎质并非都是一样的,这也造成元青花的胎质胎色会有这么多的差异的原因。
这件底足的胎体与瓶身内部的胎体存在差异,说明这件的底是后加的。
王会长看到陈松惊喜的模样,忍不住问道:“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陈松点头道:“是发现了点东西,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些东西。”
瓷器的鉴定之法不外乎“五看”,即从造型、纹饰、工艺、釉彩、款识五个方面着眼。
以往看的都是真品,对赝品和作伪的手法只是理论,并未真正接触过,这件玉壶春甁的情况让陈松深感古玩作伪的手段高明和鉴定的难度,也让他惊喜万分,这种找出作伪破绽的成就感更甚捡漏一件真正的元青花,有种通过物品和作伪之人过招的感觉。
陈松点点头,将青花玉壶春瓶拿起,手感沉重,有种致密坚硬感。
与常见的玉壶春略微不同的是,这件器形不是圆形的,而为八棱。
八棱就是颈下部至腹体有八条突棱,形成八个单独的面。
这种制作起来极其复杂,相当于八个面粘贴起来烧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开裂,对绘画工艺要求也十分严格,布局和绘画不容有丝毫差错。
这件龙纹绘画很细致,青花发色浓艳深沉,颜色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并有凹凸感,较细匀,图案线条边缘稍有晕化,局部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可见蓝黑色结晶和结晶线,给人灵动感,为典型的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
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将青花衬托得越发鲜活、浓艳。
底部圈足外撇,留有一点垫烧残留的釉,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为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和铁质斑点的火石红。
砂底是采用垫砂支烧方法,露胎不施釉,烧成后形成的。
“火石红”是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
从底部可看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气孔,属于制作时胎泥淘炼不够精细造成的砂眼。
陈松将手电筒照向瓶内,看到瓶内只有底部有一点釉,其它地方都是无釉的胎体,可见分段制胎的胎泥粘接处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
“不错,这八棱的玉壶春瓶做成这样的倒也少有。”
陈松忍不住赞了句,刚想放下,右手拖住底部的手指感受到底部凸起的螺纹痕迹,感觉一阵怪异。
这件玉壶春瓶有问题!
陈松再次翻看起底部。
底足端外墙斜削一刀,为浅挖足,不整齐,足内呈弯曲状,螺旋状的切削痕十分明显,旋削纹较粗、较疏。
底部和圈足内外都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细看后,发现上面的火石红为正常烧制而成,并非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
“底部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成型工艺较粗糙,这没问题啊,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陈松看向玉壶春瓶内部底部中心内凹的圆点,发现也没问题。
玉壶春甁属于大器,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
陈松将玉壶春甁侧着看,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
“釉纹饰也没问题,外壁接痕经打磨,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这特征都符合……”
陈松拿起放大镜,对着釉面看了上去,看了半天,也没发现釉下青花上有完整气泡,只有零散的破泡,倒是发现胎釉显干,局部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气泡破灭,说明年代是没有问题的,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陈松不由皱起了眉头。
整件器物一切正常,所有特征都符合元代特征,没找到有问题的地方。
“刚才是底足感觉有问题。”
陈松不由用手抚摸起底足。
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摸上去却十分的光滑,甚至非常的滑腻,这在元以前和元以后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见不着的。
这种有特殊滑腻感的底足,并不是经过打磨或特殊工艺修整而成,而是由于瓷胎中的一种特殊材料,特殊的性质所造成,它就是麻仓土。
麻仓土因出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元时称“御土”,为官府所垄断。
入明后成了“官土”,始称“麻仓土”。明·王宗沐卷七中载:“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
麻仓土发现之前,均单独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温低,仅1200℃,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变形,成品率低。而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在1700℃以下不会软化,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减少瓷器变形,胎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可以说,麻仓土的发现和使用,使烧制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为可能。
麻仓土为粘土,具滑腻感,干燥后成粉状,吸水性,煅烧后成白色,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制作浆胎,粉胎,因其细腻与粉沙状,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誉。
“麻仓土也没问题。”
陈松感觉很头疼。
难道这件玉壶春甁是没问题的?
可刚才自己为何会有那种不协调的怪异感觉。
陈松努力回忆着元青花的各种特征,一一对应着这件玉壶春甁。
王会长等人看到陈松抓着玉壶春甁不放手,翻来覆去的看,心中也感到有些奇怪。
青花瓷很容易辨认其年代,尤其是元代的,一般来说,只要青花料没问题,器形对得上,那基本就八九不离十,没什么问题。
这件青花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是“苏麻离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这种钴料在明宣德之后的朝代是没有的,因原料和配方的缺失,想仿都仿不出。
而谢老板一脸紧张之色,生怕自己这件青花不到元代。
陈松将玉壶春甁拿起,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又将瓶身水平放置,感受两头的重量,当对比后,也并未发现有问题。
“也许是错觉吧。”
陈松摇了摇头,将玉壶春甁摆正,放回原位。
也不知是不是陈松放得有些重,玉壶春甁与瓷砖的地面接触的一刹那,发出沉闷的声音。
声音虽小,但在安静的店铺内异常响亮,把众人都吓了一跳。
谢老板心脏都提到嗓子眼了,当看到玉壶春甁并未有损坏才松了口气。
陈松听到声音,心中一凝,接着狂喜,他对谢老板告罪一声,再次将玉壶春甁拿起,直接看向底足的螺纹痕迹,发现这个刚才被看了不知多少次的螺纹痕迹是如此的刺眼。
伸手在底足位置摸索一番后,又将底部的胎体和玉壶春甁内部的胎对比一番后,终于松了口气,心中兴奋不已。
没想到自己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瓷器不仅要看底,更要看其它位置的露胎部分是否一致。
古时根据所制瓷器的档次和大小规格不同,麻仓土的配量也不同,“凡要作细瓷,则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配比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为一比三”。因此在二元配方中,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的高,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反之则显粗糙.
麻仓土加入多寡并不是固定的25%,实际上是有一个实践和摸索过程的,一则麻仓土较贵,资源紧张,二则根据所制器物档次来确麻仓土加入多少,三是个人的经验喜好有所差别,大多通过不断的试验,总结和观察来得知不同的比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并非胎中加入的麻仓土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会使胎质变粗,因为麻仓土是不能单独制胎的,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单独制胎烧制的话,烧出来的不是瓷器,而是像陶器。
麻仓土加入过量或加入的麻仓土超过一定比例,胎体胎面的粉质化是比较明显的,胎面常会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存在,用手也可以摸下来。
有些胎面还会有许多细小裂缝,吸水性也较好,在表面洒上一些水会立刻就干,新瓷根本不具有这样的吸水性。
所以,同样掺有麻仓土的元青花的胎质并非都是一样的,这也造成元青花的胎质胎色会有这么多的差异的原因。
这件底足的胎体与瓶身内部的胎体存在差异,说明这件的底是后加的。
王会长看到陈松惊喜的模样,忍不住问道:“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陈松点头道:“是发现了点东西,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些东西。”
瓷器的鉴定之法不外乎“五看”,即从造型、纹饰、工艺、釉彩、款识五个方面着眼。
以往看的都是真品,对赝品和作伪的手法只是理论,并未真正接触过,这件玉壶春甁的情况让陈松深感古玩作伪的手段高明和鉴定的难度,也让他惊喜万分,这种找出作伪破绽的成就感更甚捡漏一件真正的元青花,有种通过物品和作伪之人过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