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信息科技学报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新科学时代最新章节!
这些天,在刘博的悉心帮助下,郭一的论文行文和格式终于达到了标准。经过林炳申教授强烈推荐,这篇论文投到了《信息科技学报》。
林教授原本的想法是随便发一个期刊,抢占一个先机,真正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再放出来。
但看到郭一的论文之后,他直接改变了想法,这篇论文必须要投核心。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偏见的话,这篇论文的质量投《科学》都不存在问题。
《信息科技学报》是为数不多的以中文的语言形式被SCI收录的期刊,更是信息科技领域唯一一本以中文的语言形式被SCI收录的期刊。
不过,影响因子确实不高,大概0.2左右。
这不是期刊本身质量的问题,而是中文语言形式的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地位实在尴尬。
据统计,国内被SCI收录的有接近二百种期刊,但几乎全都是国内的英文期刊。这其中中文语言形式的期刊总共就只有十几种。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影响因子也不超过2。
林教授原本也是建议郭一好好的翻译一下这篇论文直接投英文核心的,这样影响力可以更大。
事实上,郭一的这篇论文已经不是简单的猜想了,它很可能成为以后研究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的全新理论体系,这样增强国内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机会理所当然不容错过。
但郭一明确表示拒绝,倒不是他英文差,英文差还可以请人翻译呢,更何况他英文并不差。
但是凭什么?我们阅读前沿科技资料,都是英文的,这没办法,是我们科研水平决定的。我们看的东西是别人写的,必须要迁就别人的语言。
但,这次明明我是最先进的,我为什么要“吧啦吧啦吧啦”凑上去写成英文去方便别人?不发,坚决不发。
要发就发中文,以后全发中文,爱看不看。
郭一不愿意发英文,林炳申教授也没太在意。
虽然发英文核心在国际上影响力更大,但以这个研究的水平、这篇论文提出的全新理论体系,即便是发中文,国际影响力也绝不会小,顶多是需要发酵的时间更长一些罢了,无伤大雅。
国际影响力,这简单的几个字是林炳申教授一生的追求,从开始的时候自己追求,到后来,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追求,而今天,他已经渐渐退出一线,开始指导自己学生去代替自己追求了。
国内的学术、科技、甚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太弱,话语权也太小了。
他之所以创立特别班,立志培养高水平人才也有一部分是出于提高国内学术、科技影响力的目的。
但实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的发往更高级的期刊,更有影响力的平台也就成为提高影响力的另一重要途径了。
“如果郭一的成果能够解决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别说是发表成中文了,就算是发表成甲骨文都没关系。
如果顶尖的研究成果全在华夏,全都是用中文发表的论文,那……”
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满世界的找中文翻译工具、满世界的找中文学术翻译人员、满世界的学习中文学术术语……
这样的场景,林炳申教授连幻想都未曾幻想过。
“现在,好像有希望的样子?”
想起郭一,再想起他的辅助神经系统研究,林炳申教授觉得即便郭一今天做不到这一点,终有一天也一定可以做到。
“这……这……这……”
张伟“这这这”了半天,也没找出一个合适的词儿来形容此刻自己躁动的心情。
作为《信息科技学报》的主编,他什么样的论文没有见到过?行文高深的、立意离谱的、胡编乱造的、滥竽充数的……
但今天这篇论文着实让他受了惊。
“林教授的学生就这么妖孽吗?”张伟十分感慨的同时又无比受伤,他自己怎么就没有遇到这么妖孽的学生呢?
林炳申教授他很熟悉,两人还很交好。他还曾代表《信息科技学报》邀请了林教授当期刊的副主编。
按理说,林教授就有权利决定刊发一篇论文,但他还是把这篇论文发给了自己,让自己审稿,这是举贤避亲。
不过,林教授都亲自推荐了,这论文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这一点,张伟是有心理准备的。
前一段有关辅助神经系统的讨论他也有所耳闻,只是没顾上去深入了解。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他就想起这回事儿了。
“但,这也太不夸张了吧,研究都到了这个程度了?”张伟好长时间才回过神来:这质量,跟期刊的特邀专家的水平都相差无几了。
“很难相信这真的是一个学生写的,林教授自己的研究还差不多吧?”这么想着,张伟直接决定:加急刊发,这么重要的成果必须让更多的人更早的看到。
……
作为SCI收录的信息科技行业唯一中文期刊,《信息科技学报》在国内当然拥有非常多的读者和拥趸。
国内的研究所和其他科研机构也都非常重视,这已经中文科技期刊坚守的最后阵地了。
“咦,《辅助神经系统理论总纲》,这不是林教授欧那个遴选学生的课题研究吗?这么快出成果了?”
辅助神经系统这个话题前一段时间被炒得火热,还引起了清北信的新一轮争锋,作为清华大学在校生的高新宇当然不陌生,更何况他本身就是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的知名校友。
“封面推荐,难道辅助神经系统的存在已经被证明了?”高新宇怀着万分的期待打开全新一期的《信科学报》。
“辅助神经系统的概念……”
“表现形式……”
“人群差异……”
“生长机理……”
“辅助神经系统的的可塑性……”
高新宇是越看越心惊,这套理论居然已经如此系统、如此成熟了,这个概念不是前些日子才刚提出来的吗?前些日子还饱受质疑和攻讦呢,这怎么一下子就成体系、成系统了呢?
“生信号转换、全身循环、大脑协同……这……?”
“人造肢体、人造亲和生物器官、大脑深度开发……这简直是跨世代的研究啊!”
论文篇幅很长,以至于这期的《信科学报》都加页了。
高新宇也只不过是粗略浏览了一遍,但就是这粗略的浏览也让他久久无言,甚至连说好的相亲都忘了。
这些天,在刘博的悉心帮助下,郭一的论文行文和格式终于达到了标准。经过林炳申教授强烈推荐,这篇论文投到了《信息科技学报》。
林教授原本的想法是随便发一个期刊,抢占一个先机,真正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再放出来。
但看到郭一的论文之后,他直接改变了想法,这篇论文必须要投核心。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偏见的话,这篇论文的质量投《科学》都不存在问题。
《信息科技学报》是为数不多的以中文的语言形式被SCI收录的期刊,更是信息科技领域唯一一本以中文的语言形式被SCI收录的期刊。
不过,影响因子确实不高,大概0.2左右。
这不是期刊本身质量的问题,而是中文语言形式的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地位实在尴尬。
据统计,国内被SCI收录的有接近二百种期刊,但几乎全都是国内的英文期刊。这其中中文语言形式的期刊总共就只有十几种。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影响因子也不超过2。
林教授原本也是建议郭一好好的翻译一下这篇论文直接投英文核心的,这样影响力可以更大。
事实上,郭一的这篇论文已经不是简单的猜想了,它很可能成为以后研究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的全新理论体系,这样增强国内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机会理所当然不容错过。
但郭一明确表示拒绝,倒不是他英文差,英文差还可以请人翻译呢,更何况他英文并不差。
但是凭什么?我们阅读前沿科技资料,都是英文的,这没办法,是我们科研水平决定的。我们看的东西是别人写的,必须要迁就别人的语言。
但,这次明明我是最先进的,我为什么要“吧啦吧啦吧啦”凑上去写成英文去方便别人?不发,坚决不发。
要发就发中文,以后全发中文,爱看不看。
郭一不愿意发英文,林炳申教授也没太在意。
虽然发英文核心在国际上影响力更大,但以这个研究的水平、这篇论文提出的全新理论体系,即便是发中文,国际影响力也绝不会小,顶多是需要发酵的时间更长一些罢了,无伤大雅。
国际影响力,这简单的几个字是林炳申教授一生的追求,从开始的时候自己追求,到后来,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追求,而今天,他已经渐渐退出一线,开始指导自己学生去代替自己追求了。
国内的学术、科技、甚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太弱,话语权也太小了。
他之所以创立特别班,立志培养高水平人才也有一部分是出于提高国内学术、科技影响力的目的。
但实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的发往更高级的期刊,更有影响力的平台也就成为提高影响力的另一重要途径了。
“如果郭一的成果能够解决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别说是发表成中文了,就算是发表成甲骨文都没关系。
如果顶尖的研究成果全在华夏,全都是用中文发表的论文,那……”
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满世界的找中文翻译工具、满世界的找中文学术翻译人员、满世界的学习中文学术术语……
这样的场景,林炳申教授连幻想都未曾幻想过。
“现在,好像有希望的样子?”
想起郭一,再想起他的辅助神经系统研究,林炳申教授觉得即便郭一今天做不到这一点,终有一天也一定可以做到。
“这……这……这……”
张伟“这这这”了半天,也没找出一个合适的词儿来形容此刻自己躁动的心情。
作为《信息科技学报》的主编,他什么样的论文没有见到过?行文高深的、立意离谱的、胡编乱造的、滥竽充数的……
但今天这篇论文着实让他受了惊。
“林教授的学生就这么妖孽吗?”张伟十分感慨的同时又无比受伤,他自己怎么就没有遇到这么妖孽的学生呢?
林炳申教授他很熟悉,两人还很交好。他还曾代表《信息科技学报》邀请了林教授当期刊的副主编。
按理说,林教授就有权利决定刊发一篇论文,但他还是把这篇论文发给了自己,让自己审稿,这是举贤避亲。
不过,林教授都亲自推荐了,这论文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这一点,张伟是有心理准备的。
前一段有关辅助神经系统的讨论他也有所耳闻,只是没顾上去深入了解。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他就想起这回事儿了。
“但,这也太不夸张了吧,研究都到了这个程度了?”张伟好长时间才回过神来:这质量,跟期刊的特邀专家的水平都相差无几了。
“很难相信这真的是一个学生写的,林教授自己的研究还差不多吧?”这么想着,张伟直接决定:加急刊发,这么重要的成果必须让更多的人更早的看到。
……
作为SCI收录的信息科技行业唯一中文期刊,《信息科技学报》在国内当然拥有非常多的读者和拥趸。
国内的研究所和其他科研机构也都非常重视,这已经中文科技期刊坚守的最后阵地了。
“咦,《辅助神经系统理论总纲》,这不是林教授欧那个遴选学生的课题研究吗?这么快出成果了?”
辅助神经系统这个话题前一段时间被炒得火热,还引起了清北信的新一轮争锋,作为清华大学在校生的高新宇当然不陌生,更何况他本身就是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的知名校友。
“封面推荐,难道辅助神经系统的存在已经被证明了?”高新宇怀着万分的期待打开全新一期的《信科学报》。
“辅助神经系统的概念……”
“表现形式……”
“人群差异……”
“生长机理……”
“辅助神经系统的的可塑性……”
高新宇是越看越心惊,这套理论居然已经如此系统、如此成熟了,这个概念不是前些日子才刚提出来的吗?前些日子还饱受质疑和攻讦呢,这怎么一下子就成体系、成系统了呢?
“生信号转换、全身循环、大脑协同……这……?”
“人造肢体、人造亲和生物器官、大脑深度开发……这简直是跨世代的研究啊!”
论文篇幅很长,以至于这期的《信科学报》都加页了。
高新宇也只不过是粗略浏览了一遍,但就是这粗略的浏览也让他久久无言,甚至连说好的相亲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