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黄帝内经最新章节!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b>译文</b>
黄帝问岐伯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百病的生成,各有不同的原因,针灸治疗的方法根据什么来决定呢?
岐伯回答说:四季之气对人的影响,反映在身体上为各有一定的发病部位,针灸治疗的方法,要根据四季之气和经穴的特点来决定。因此,春季针灸治病,可取用络脉、分肉之间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夏季可取用阳经、孙络上的穴位,或取分肉之间的经脉,用穿过皮肤的浅刺法;秋季可取用各经的腧穴,如果病邪在六腑,可取用手足阳明经的合穴;冬季可取用各经的井穴和荥穴,一定要深刺并且留针。
患温疟病不出汗的,治疗可取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患风水病皮肤浮肿的,治疗可取用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若皮下有淤血,都应针刺放血。
患飨泄病,治疗可取用三阴交穴,用补法,上刺阴陵泉,都长时间留针,等到患者感觉针下发热才可以止针。
手足外侧转筋,取手足外廉的阳经刺治,手足内侧转筋,取手足内廉的阴经刺治,都用焠针。
患水肿病,针治先取脐下三寸关元穴,用铍针针刺它,针刺后用竹管插入针孔放水,反复进行,使水排尽。针刺时,一定要急刺,刺得缓慢,病人就会觉得烦闷不安,刺得快,病人就会很平静。每隔一天针刺放水一次,直到水尽为止。同时配合服补药,在针灸开始时服用,刚吃完补药不要进食,刚进完食也不要服补药,还要不吃水肿病禁忌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患湿邪的著痹病,经久不愈,常感寒冷不已,治疗用焠针刺里骨。如患肝痹,腹中不舒服,就要取三里穴针治,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
患麻风病,应多次用针刺其肿胀部位。刺后,用手挤压针刺处,挤出其中的邪毒之气,直到肿消尽为止。平时应吃适宜的食物,不吃禁忌的食物。
腹中经常鸣响,气向上冲顶胸部,气喘而不能长久站立,这些症状表明病邪在肠,应针刺气海穴、上巨虚穴和足三里穴。小腹牵控睾丸,连及腰脊疼痛,上冲心胸,这些症状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及睾丸神经,附着于脊椎,贯通肝肺,联络心系,邪气盛则厥气上逆,冲及肠胃,影响肝脏,扩散于肓膜,聚结在脐部。因此,治疗应取气海穴来散邪气,针刺手太阳经的穴位来上散邪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来下泄邪气,取巨虚下廉穴来除去病邪,根据邪气所经的经络来调治。
病人往常呕吐,常常吐出苦水,常叹气,心中感觉空荡不安,就象害怕有人将要抓捕他似的感觉,这是病邪在胆,气逆于胃的症状。吐出胆汁就会感觉口苦,胃气上逆就会导致吐出苦水,所以称这种症状为呕胆。治疗应取足三里穴,使上逆的胃气下降,刺足少阳的血络来抑制胆气上逆,根据病症的虚实情况来祛除病邪。如果病人饮食不入,隔膜阻塞不通,这是病邪在胃脘的症状。病邪在上脘则刺上脘之穴,抑制病邪而使上逆之气下降;若病邪在下脘,则刺下脘之穴来消散祛除病邪。
小腹肿痛,不能小便,这是病邪在膀胱的症状,治疗应取足太阳经的大络委阳穴。如果观察到足太阳经大络与足厥阴经小络有聚结淤血现象,而且肿势向上延及胃脘,应取三里穴针治。
查看病人的气色,观察病人们的眼睛,就可以了解疾病存留情况,这是因为观察人的眼睛和气色就能知道是否有病。而根据病症,听候脉象动静的目的是了解病情的轻重,诊气口、人迎之脉,脉坚而盛且滑的,表明病情日益加重;脉软的,表明病情将好转;各经脉强实的,过三天病就会好。气口之脉候阴,人迎之脉候阳。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b>译文</b>
黄帝问岐伯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百病的生成,各有不同的原因,针灸治疗的方法根据什么来决定呢?
岐伯回答说:四季之气对人的影响,反映在身体上为各有一定的发病部位,针灸治疗的方法,要根据四季之气和经穴的特点来决定。因此,春季针灸治病,可取用络脉、分肉之间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夏季可取用阳经、孙络上的穴位,或取分肉之间的经脉,用穿过皮肤的浅刺法;秋季可取用各经的腧穴,如果病邪在六腑,可取用手足阳明经的合穴;冬季可取用各经的井穴和荥穴,一定要深刺并且留针。
患温疟病不出汗的,治疗可取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患风水病皮肤浮肿的,治疗可取用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若皮下有淤血,都应针刺放血。
患飨泄病,治疗可取用三阴交穴,用补法,上刺阴陵泉,都长时间留针,等到患者感觉针下发热才可以止针。
手足外侧转筋,取手足外廉的阳经刺治,手足内侧转筋,取手足内廉的阴经刺治,都用焠针。
患水肿病,针治先取脐下三寸关元穴,用铍针针刺它,针刺后用竹管插入针孔放水,反复进行,使水排尽。针刺时,一定要急刺,刺得缓慢,病人就会觉得烦闷不安,刺得快,病人就会很平静。每隔一天针刺放水一次,直到水尽为止。同时配合服补药,在针灸开始时服用,刚吃完补药不要进食,刚进完食也不要服补药,还要不吃水肿病禁忌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患湿邪的著痹病,经久不愈,常感寒冷不已,治疗用焠针刺里骨。如患肝痹,腹中不舒服,就要取三里穴针治,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
患麻风病,应多次用针刺其肿胀部位。刺后,用手挤压针刺处,挤出其中的邪毒之气,直到肿消尽为止。平时应吃适宜的食物,不吃禁忌的食物。
腹中经常鸣响,气向上冲顶胸部,气喘而不能长久站立,这些症状表明病邪在肠,应针刺气海穴、上巨虚穴和足三里穴。小腹牵控睾丸,连及腰脊疼痛,上冲心胸,这些症状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及睾丸神经,附着于脊椎,贯通肝肺,联络心系,邪气盛则厥气上逆,冲及肠胃,影响肝脏,扩散于肓膜,聚结在脐部。因此,治疗应取气海穴来散邪气,针刺手太阳经的穴位来上散邪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来下泄邪气,取巨虚下廉穴来除去病邪,根据邪气所经的经络来调治。
病人往常呕吐,常常吐出苦水,常叹气,心中感觉空荡不安,就象害怕有人将要抓捕他似的感觉,这是病邪在胆,气逆于胃的症状。吐出胆汁就会感觉口苦,胃气上逆就会导致吐出苦水,所以称这种症状为呕胆。治疗应取足三里穴,使上逆的胃气下降,刺足少阳的血络来抑制胆气上逆,根据病症的虚实情况来祛除病邪。如果病人饮食不入,隔膜阻塞不通,这是病邪在胃脘的症状。病邪在上脘则刺上脘之穴,抑制病邪而使上逆之气下降;若病邪在下脘,则刺下脘之穴来消散祛除病邪。
小腹肿痛,不能小便,这是病邪在膀胱的症状,治疗应取足太阳经的大络委阳穴。如果观察到足太阳经大络与足厥阴经小络有聚结淤血现象,而且肿势向上延及胃脘,应取三里穴针治。
查看病人的气色,观察病人们的眼睛,就可以了解疾病存留情况,这是因为观察人的眼睛和气色就能知道是否有病。而根据病症,听候脉象动静的目的是了解病情的轻重,诊气口、人迎之脉,脉坚而盛且滑的,表明病情日益加重;脉软的,表明病情将好转;各经脉强实的,过三天病就会好。气口之脉候阴,人迎之脉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