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父子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龙门小说网 www.txtlm.com,最快更新歌鹿鸣最新章节!
“帝王之道,贵乎知要。”
********************
朱瞻基跪在父亲屋外,已经跪了快一个时辰。
皇太子暗暗叹了一口气。这儿子自小脾气好,从不主动要什么,除了蛐蛐,凡事都不在心上。今天这么在东宫跪求,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
然而又怎能答应?
他居然,要换太孙妃!
漫长的夏季还没有结束,八月中的阳光仍然炽烈,直照在朱瞻基的杏黄长袍上,耀眼夺目,前胸后背两处汗渍印出,盘龙飞旋,份外显眼。额头汗水披披地留下,嘴唇也干裂了。朱高炽在窗后悄悄看了一眼,心疼儿子,可怎么办呢?
终于,一阵纷乱的脚步声响起,环佩玎珰香风飘拂,朱高炽松了口气,太子妃来了!
朱高炽的正妻张氏,本是指挥使彭城侯张麒诚四女,河南永城人。嫁入燕王府后,因贤淑端庄温顺孝谨,深得公婆也就是燕王夫妇朱棣徐秀的喜爱。朱棣曾夸奖:“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张氏在洪武二十八年被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被封皇太子妃。为人既能干,又识大体,更将儿子朱瞻基教导得人见人爱。这十几年东宫频遭打压,几次面临被废,张氏都站在丈夫身后支持鼓励,并常至后宫承欢皇后皇帝膝前,又与后宫各处妃嫔甚至太监侍卫都搞好关系。可以说,太子摇摇晃晃地但一直屹立不倒,有不少太子妃的功劳。朱高炽对这个妻子,也因此又敬又爱。
然而朱高炽看了一眼,又皱紧了眉头:两个媳妇带来做什么?这不是添乱吗?
太子妃张氏带着太孙妃胡善祥,昭容孙巧本来正在花园中摘白兰花。这个季节白兰花正在盛开,洁白清香,江南女子素有将此花别在衣襟的习俗。忽然太子派人来唤,说是太孙跪着不起,张氏不知何事,急急忙忙就和两个媳妇冲过来了。
这时一见儿子跪在地上,满头满身汗水,张氏不由埋怨:“瞻基,这是怎么了?先起来,起来再说。”
朱瞻基动也不动,也不看三人。孙巧心中有愧,不由低下了头。
张氏看在眼里,心中暗叹。昨天荣夏回宫就禀告了贡院门口的事,张氏却只说了声“知道了”。要知道孙巧是张氏一手带大的,又是张氏母亲亲自挑中的,自来感情极深。孙巧胆大,也就是仗着张氏宠爱。太子妃转身进了屋中,问丈夫道:“瞻基要什么?”
朱高炽长叹一声,不知如何措辞,半晌道:“他要休了两个媳妇,换太孙妃。”
声音不大,在张氏耳中却不啻惊雷,只说这事装作不知混过便罢了,儿子竟然要休妻!屋外的胡善祥孙巧也听到了,更是一惊。两人对望一眼,齐齐跪倒,孙巧高声道:“妾身何罪?求父亲母亲做主!”
朱瞻基终于动了动,侧头扫了眼孙巧,冷冷地道:“你昨日带人在贡院门口闹事打人,惹了百姓众怒,忘了?”
孙巧却并不怕太孙,仗着婆婆在此,辩解道:“是她先冲撞我,她那弟弟还撞倒了阿重,我才打她的!”
朱瞻基冷哼一声,不再说话也不看孙巧,满脸的决绝。孙巧跪行两步,抓着张氏的衣角仰首道:“母亲!孩儿真是无奈之举,求母亲做主!”说着泪水已流了满脸。
张氏皱了皱眉。孙巧昨天打了那个陈琙是不错,可一个是东宫昭容,一个是平民百姓,打了还不就打了?儿子自下西洋回来,就一直心事重重的,无事长吁短叹,两个媳妇房里从不涉足,看来,都是因为那个陈琙了?这个女子,可不简单呐!女扮男装闹朝廷,听说皇帝都拿她没折,这样的人,怎么能进东宫?
张氏看向孙巧,一向乖巧活泼的她,哭得花枝乱颤云鬓歪斜;旁边跪着的胡善祥也是低着头悄悄拭泪。不由得心中一软,双手扶起了孙巧,侧头对胡善祥吩咐道:“你们两个先回房去吧。”两人望着婆婆不肯走,张氏连使眼色,两个人才抹着眼泪离去。
朱瞻基恍如不见,对这一妃一嫔看都不看。
张氏心中渐渐火起,待两个媳妇走远了,缓缓说道:“瞻基,这两个媳妇,当日娶进门,可是你同意的?”
朱瞻基不吭声。那时候,不知道瑈璇是女子,不知道真喜欢一个人是怎样的……
张氏道:“两个孩子进门三年半了,循规蹈矩,对我们老两口恭敬孝顺,对你也是恭谨顺从。你下西洋去了两年,全靠这两个媳妇膝前进孝。圣上和后宫那里,也是她二人常去承欢。有哪里不好了?”
朱瞻基直挺挺地跪着,只默不作声。母亲说的这些,当然知道!可是,见到这两人,不说想亲近的欲望,就连吵架的想法都没有。
张氏强压怒火,接着道:“就不说皇家脸面,后宫规矩,你要休她二人,对圣上如何交代?置尔父于何地?你就不体谅父母的难处吗?”
朱瞻基一怔,望向父亲。朱高炽肥胖的身躯在火热的庭院中早已汗流浃背,却依然勉力静静伫立一旁,关切地望着自己。
朱瞻基心中一酸,大声道:“母亲!以前是孩儿错了,就算我对不起她二人!可是孩儿真的不能,不能没有,不能没有陈姑娘!”语声竟有些哽咽。父母之恩,天高地厚,可是,放弃瑈璇吗?那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味?
张氏与丈夫对望一眼,换了别的任何事,宝贝儿子这样求,都一定答应了。可是这,这不能啊!胡善祥是皇帝钦点的太孙妃,如何能说休就休?就是孙巧,撇开自幼进东宫自己一手带大不谈,也是正式册封的昭容,好好的怎么能废掉?
自己夫妻说是太子太子妃,其实东宫的事情,还不都得听皇帝的?东宫的宫僚,还有不少关在诏狱呢,杨溥黄淮,都是对东宫忠心耿耿的,太子救得了哪个?自己保住就不错了!
张氏温言道:“瞻基,你喜欢陈姑娘,让她进东宫就是。等有了合适的机会,再封她个品级。好不好?”朱高炽点点头,太子妃这么安排,是个周全的办法。
不想朱瞻基摇摇头:“不。她不能这么不明不白地进宫,还每天要对那二人行礼请安,就算她肯,我也不肯。我要她做我的妻,我要给她最尊贵的位置。”
张氏又好气又好笑。这个儿子自幼聪明决断,凡事从不拖泥带水,这还是第一次看到他糊涂发痴。张氏问道:“那她能不能向我行礼请安?”语带嘲讽。朱高炽拉了拉张氏的衣袖,示意她不要逼儿子。
朱瞻基却看着太子妃,认真地道:“母亲自然不同。”
张氏叹一口气,正要再说,内侍王贵通匆匆奔了进来:“殿下!北京来圣旨了!已经进城了!”
朱高炽全身一震,面色大变。
永乐帝去北京一年多了,下了诏书正式迁都。朝中重臣,六部官员,甚至移民富户,迁徙百姓,都接到了指示。该北上的早已开始准备,有不少已经陆续出发。独独自己这个皇太子,皇帝始终不理不睬,象忘记了一样。
当年靖难成功,永乐帝在金陵登基,也是将自己这个燕王世子遗忘在北平。后来才知道,那时候皇帝是犹豫立谁为太子。幸还是不幸?将近两年直到永乐二年才将自己诏到京城,立了自己为太子。
本以为从此太平无事,谁知道猜忌,监督,打压乃至杀戮都才自那时刚刚开始。父皇让自己看《文华宝鉴》《储君昭鉴录》《圣学心法》,每次都差不多,说是“修己治人之道,具于此书。尧舜相传,惟曰‘允执厥中’,帝王之道,贵乎知要。此书以为帝王完事之法”“或者“帝王道德之要,备载此书”,都是要自己修德。
可是,要修德的,难道只有自己?
十六年,这十六年中小心谨慎日日如履薄冰。耿通被杀,解缙被杀,黄淮杨溥下在诏狱……自己身为皇太子,身为皇位继承人,对这些支持自己的大臣遭难,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北榜冤案,靖难冤案,所有的不平事,也只能当不知道。
父皇一直不喜欢自己,因为退疾,因为肥胖,因为形象不佳又丝毫不似父亲的英武。二弟朱高煦,甚至三弟朱高燧,在父亲心中,都远远比自己重要。十六年来,每天晚上都是噩梦,父皇改立了两个弟弟为太子,当然的,也杀了自己!
父皇这次去北京之前,特意下诏,对太子监国的权限又做了种种限制。比如四品以下的官员任免,原来是东宫可以直接决定不需奏请的,改为也必须经行在北京吏部报皇帝申请。而严禁官员单独进东宫的规定,措辞严厉地又强调再三。
甚至自己判的陈千户擅取民财小案子,遭皇帝身边人挑唆,司谏周冕和赞善梁潜奉旨到北京解释经过,干脆被杀掉。礼部左侍郎胡瀅被皇帝派到京城来日日名为觐见实则监视自己……这桩桩件件,其实都只有一个意思,防范东宫,疑忌自己。
听说,北京今年设了个特殊的官署,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皇帝的亲信宦官负责,辑访刺探监督逮捕,竟然比锦衣卫权限还要大。父皇说是以此“防谋逆妖言大奸恶”;很多朝臣认为,防东宫,是东厂的初衷。
今日这突然来了圣旨,是福?是祸?
朱高炽一阵发抖,站立不稳,就要摔倒。朱瞻基眼明手快,急忙一把扶住父亲。朱高炽靠在儿子身上,忽然无比疲惫,无限灰心。
算了! 如此忍耐,努力,拼命的十六年,谁知道我的苦楚?我好累啊!皇太子的眼中,浮起了泪光点点。
朱瞻基扶着父亲,问王贵通道:“是谁来宣圣旨?”
王贵通答道:“是户部尚书夏大人。已经过了皇城,就要进宫了。”
朱瞻基握了握父亲的手,是提醒也是安慰,笑道:“父亲!夏原吉亲自跑这一趟,这么热的天,可不容易!好久不见他,倒真想念。今儿好好地一起喝几杯吧?”
朱高炽感觉到儿子的力量,慢慢站直了身体。与朱瞻基对视一眼,心中都是一阵轻松,带着喜悦。
夏原吉,在永乐八年皇帝北征之时,就奉旨协助皇长孙在北京处理行在九卿的政务。朱瞻基那时才十四岁,虽然天资聪颖,但哪里懂得如何治理这么大的国家?全靠夏原吉手把手地教,该请示的请示,该发落的发落,半年时间居然管理地有条不紊一丝不乱。
永乐帝北征回来,见一切井井有条,对这长孙大加赞赏:“朕长孙天章日表,玉质龙姿,孝友英明,宽仁大度。夙夜孜孜,日诵万言,必领要义。朕尝试之以事,辄能裁决,斯实宗社之灵。”把这宝贝孙子夸上了天。
在之后回金陵的路上,又让夏原吉侍从朱瞻基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到金陵没多久就正式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即大明皇位的第二继承人。
可以说,夏原吉是皇帝亲自挑选的,要留给宝贝孙子用的重臣。这个人来宣圣旨,定是好消息。
皇太子皇太孙所料不差,却没想到,这一趟差事,是夏原吉自己讨的。就是担心太子不明圣意,白白惧怕,反生祸事。
父子二人等了一会儿,夏原吉风尘仆仆地到了。顾不上一身的汗水尘土,先匆匆宣读了圣旨。果然,是让皇太子皇太孙北上,到新建好的北京皇城,“父子祖孙团聚,其乐融融”等,措辞甚是和颜悦色。并要在次年即永乐十九年元日一起祭祀太庙郊庙社稷坛,行迁都祭天大典。
这一说法,无疑是正式再强调一下太子太孙的两位继承人身份。朱高炽多年的担忧消失殆尽,欢喜到眼含热泪,恭恭敬敬地对着圣旨叩谢:“谢吾皇万岁万万岁!”
当晚东宫大摆宴席,父子二人招待夏原吉好好喝了顿酒。太子与夏原吉商量之下,都觉得宜早不宜迟,以免夜长梦多。朱高炽当即决定十月便出发北上。整个东宫顿时欢腾忙碌起来,议论纷纷,都猜测太子这次到北京,皇位十拿九稳了,上上下下不禁一团喜气洋洋。太子妃张氏绝口不提儿子今日要休妻的话题,督率胡善祥孙巧,领着东宫众人打点行李,收拾行装。在南京十六年,委实积了不少东西,张氏带着两个媳妇,日日自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背痛。
朱瞻基见父亲开心,也挺高兴,只是,瑈璇怎么办呢?母亲这态度,睬都不睬自己,主要也确实做不了主。只能,去找皇祖父设法了!
“帝王之道,贵乎知要。”
********************
朱瞻基跪在父亲屋外,已经跪了快一个时辰。
皇太子暗暗叹了一口气。这儿子自小脾气好,从不主动要什么,除了蛐蛐,凡事都不在心上。今天这么在东宫跪求,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
然而又怎能答应?
他居然,要换太孙妃!
漫长的夏季还没有结束,八月中的阳光仍然炽烈,直照在朱瞻基的杏黄长袍上,耀眼夺目,前胸后背两处汗渍印出,盘龙飞旋,份外显眼。额头汗水披披地留下,嘴唇也干裂了。朱高炽在窗后悄悄看了一眼,心疼儿子,可怎么办呢?
终于,一阵纷乱的脚步声响起,环佩玎珰香风飘拂,朱高炽松了口气,太子妃来了!
朱高炽的正妻张氏,本是指挥使彭城侯张麒诚四女,河南永城人。嫁入燕王府后,因贤淑端庄温顺孝谨,深得公婆也就是燕王夫妇朱棣徐秀的喜爱。朱棣曾夸奖:“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张氏在洪武二十八年被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被封皇太子妃。为人既能干,又识大体,更将儿子朱瞻基教导得人见人爱。这十几年东宫频遭打压,几次面临被废,张氏都站在丈夫身后支持鼓励,并常至后宫承欢皇后皇帝膝前,又与后宫各处妃嫔甚至太监侍卫都搞好关系。可以说,太子摇摇晃晃地但一直屹立不倒,有不少太子妃的功劳。朱高炽对这个妻子,也因此又敬又爱。
然而朱高炽看了一眼,又皱紧了眉头:两个媳妇带来做什么?这不是添乱吗?
太子妃张氏带着太孙妃胡善祥,昭容孙巧本来正在花园中摘白兰花。这个季节白兰花正在盛开,洁白清香,江南女子素有将此花别在衣襟的习俗。忽然太子派人来唤,说是太孙跪着不起,张氏不知何事,急急忙忙就和两个媳妇冲过来了。
这时一见儿子跪在地上,满头满身汗水,张氏不由埋怨:“瞻基,这是怎么了?先起来,起来再说。”
朱瞻基动也不动,也不看三人。孙巧心中有愧,不由低下了头。
张氏看在眼里,心中暗叹。昨天荣夏回宫就禀告了贡院门口的事,张氏却只说了声“知道了”。要知道孙巧是张氏一手带大的,又是张氏母亲亲自挑中的,自来感情极深。孙巧胆大,也就是仗着张氏宠爱。太子妃转身进了屋中,问丈夫道:“瞻基要什么?”
朱高炽长叹一声,不知如何措辞,半晌道:“他要休了两个媳妇,换太孙妃。”
声音不大,在张氏耳中却不啻惊雷,只说这事装作不知混过便罢了,儿子竟然要休妻!屋外的胡善祥孙巧也听到了,更是一惊。两人对望一眼,齐齐跪倒,孙巧高声道:“妾身何罪?求父亲母亲做主!”
朱瞻基终于动了动,侧头扫了眼孙巧,冷冷地道:“你昨日带人在贡院门口闹事打人,惹了百姓众怒,忘了?”
孙巧却并不怕太孙,仗着婆婆在此,辩解道:“是她先冲撞我,她那弟弟还撞倒了阿重,我才打她的!”
朱瞻基冷哼一声,不再说话也不看孙巧,满脸的决绝。孙巧跪行两步,抓着张氏的衣角仰首道:“母亲!孩儿真是无奈之举,求母亲做主!”说着泪水已流了满脸。
张氏皱了皱眉。孙巧昨天打了那个陈琙是不错,可一个是东宫昭容,一个是平民百姓,打了还不就打了?儿子自下西洋回来,就一直心事重重的,无事长吁短叹,两个媳妇房里从不涉足,看来,都是因为那个陈琙了?这个女子,可不简单呐!女扮男装闹朝廷,听说皇帝都拿她没折,这样的人,怎么能进东宫?
张氏看向孙巧,一向乖巧活泼的她,哭得花枝乱颤云鬓歪斜;旁边跪着的胡善祥也是低着头悄悄拭泪。不由得心中一软,双手扶起了孙巧,侧头对胡善祥吩咐道:“你们两个先回房去吧。”两人望着婆婆不肯走,张氏连使眼色,两个人才抹着眼泪离去。
朱瞻基恍如不见,对这一妃一嫔看都不看。
张氏心中渐渐火起,待两个媳妇走远了,缓缓说道:“瞻基,这两个媳妇,当日娶进门,可是你同意的?”
朱瞻基不吭声。那时候,不知道瑈璇是女子,不知道真喜欢一个人是怎样的……
张氏道:“两个孩子进门三年半了,循规蹈矩,对我们老两口恭敬孝顺,对你也是恭谨顺从。你下西洋去了两年,全靠这两个媳妇膝前进孝。圣上和后宫那里,也是她二人常去承欢。有哪里不好了?”
朱瞻基直挺挺地跪着,只默不作声。母亲说的这些,当然知道!可是,见到这两人,不说想亲近的欲望,就连吵架的想法都没有。
张氏强压怒火,接着道:“就不说皇家脸面,后宫规矩,你要休她二人,对圣上如何交代?置尔父于何地?你就不体谅父母的难处吗?”
朱瞻基一怔,望向父亲。朱高炽肥胖的身躯在火热的庭院中早已汗流浃背,却依然勉力静静伫立一旁,关切地望着自己。
朱瞻基心中一酸,大声道:“母亲!以前是孩儿错了,就算我对不起她二人!可是孩儿真的不能,不能没有,不能没有陈姑娘!”语声竟有些哽咽。父母之恩,天高地厚,可是,放弃瑈璇吗?那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味?
张氏与丈夫对望一眼,换了别的任何事,宝贝儿子这样求,都一定答应了。可是这,这不能啊!胡善祥是皇帝钦点的太孙妃,如何能说休就休?就是孙巧,撇开自幼进东宫自己一手带大不谈,也是正式册封的昭容,好好的怎么能废掉?
自己夫妻说是太子太子妃,其实东宫的事情,还不都得听皇帝的?东宫的宫僚,还有不少关在诏狱呢,杨溥黄淮,都是对东宫忠心耿耿的,太子救得了哪个?自己保住就不错了!
张氏温言道:“瞻基,你喜欢陈姑娘,让她进东宫就是。等有了合适的机会,再封她个品级。好不好?”朱高炽点点头,太子妃这么安排,是个周全的办法。
不想朱瞻基摇摇头:“不。她不能这么不明不白地进宫,还每天要对那二人行礼请安,就算她肯,我也不肯。我要她做我的妻,我要给她最尊贵的位置。”
张氏又好气又好笑。这个儿子自幼聪明决断,凡事从不拖泥带水,这还是第一次看到他糊涂发痴。张氏问道:“那她能不能向我行礼请安?”语带嘲讽。朱高炽拉了拉张氏的衣袖,示意她不要逼儿子。
朱瞻基却看着太子妃,认真地道:“母亲自然不同。”
张氏叹一口气,正要再说,内侍王贵通匆匆奔了进来:“殿下!北京来圣旨了!已经进城了!”
朱高炽全身一震,面色大变。
永乐帝去北京一年多了,下了诏书正式迁都。朝中重臣,六部官员,甚至移民富户,迁徙百姓,都接到了指示。该北上的早已开始准备,有不少已经陆续出发。独独自己这个皇太子,皇帝始终不理不睬,象忘记了一样。
当年靖难成功,永乐帝在金陵登基,也是将自己这个燕王世子遗忘在北平。后来才知道,那时候皇帝是犹豫立谁为太子。幸还是不幸?将近两年直到永乐二年才将自己诏到京城,立了自己为太子。
本以为从此太平无事,谁知道猜忌,监督,打压乃至杀戮都才自那时刚刚开始。父皇让自己看《文华宝鉴》《储君昭鉴录》《圣学心法》,每次都差不多,说是“修己治人之道,具于此书。尧舜相传,惟曰‘允执厥中’,帝王之道,贵乎知要。此书以为帝王完事之法”“或者“帝王道德之要,备载此书”,都是要自己修德。
可是,要修德的,难道只有自己?
十六年,这十六年中小心谨慎日日如履薄冰。耿通被杀,解缙被杀,黄淮杨溥下在诏狱……自己身为皇太子,身为皇位继承人,对这些支持自己的大臣遭难,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北榜冤案,靖难冤案,所有的不平事,也只能当不知道。
父皇一直不喜欢自己,因为退疾,因为肥胖,因为形象不佳又丝毫不似父亲的英武。二弟朱高煦,甚至三弟朱高燧,在父亲心中,都远远比自己重要。十六年来,每天晚上都是噩梦,父皇改立了两个弟弟为太子,当然的,也杀了自己!
父皇这次去北京之前,特意下诏,对太子监国的权限又做了种种限制。比如四品以下的官员任免,原来是东宫可以直接决定不需奏请的,改为也必须经行在北京吏部报皇帝申请。而严禁官员单独进东宫的规定,措辞严厉地又强调再三。
甚至自己判的陈千户擅取民财小案子,遭皇帝身边人挑唆,司谏周冕和赞善梁潜奉旨到北京解释经过,干脆被杀掉。礼部左侍郎胡瀅被皇帝派到京城来日日名为觐见实则监视自己……这桩桩件件,其实都只有一个意思,防范东宫,疑忌自己。
听说,北京今年设了个特殊的官署,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皇帝的亲信宦官负责,辑访刺探监督逮捕,竟然比锦衣卫权限还要大。父皇说是以此“防谋逆妖言大奸恶”;很多朝臣认为,防东宫,是东厂的初衷。
今日这突然来了圣旨,是福?是祸?
朱高炽一阵发抖,站立不稳,就要摔倒。朱瞻基眼明手快,急忙一把扶住父亲。朱高炽靠在儿子身上,忽然无比疲惫,无限灰心。
算了! 如此忍耐,努力,拼命的十六年,谁知道我的苦楚?我好累啊!皇太子的眼中,浮起了泪光点点。
朱瞻基扶着父亲,问王贵通道:“是谁来宣圣旨?”
王贵通答道:“是户部尚书夏大人。已经过了皇城,就要进宫了。”
朱瞻基握了握父亲的手,是提醒也是安慰,笑道:“父亲!夏原吉亲自跑这一趟,这么热的天,可不容易!好久不见他,倒真想念。今儿好好地一起喝几杯吧?”
朱高炽感觉到儿子的力量,慢慢站直了身体。与朱瞻基对视一眼,心中都是一阵轻松,带着喜悦。
夏原吉,在永乐八年皇帝北征之时,就奉旨协助皇长孙在北京处理行在九卿的政务。朱瞻基那时才十四岁,虽然天资聪颖,但哪里懂得如何治理这么大的国家?全靠夏原吉手把手地教,该请示的请示,该发落的发落,半年时间居然管理地有条不紊一丝不乱。
永乐帝北征回来,见一切井井有条,对这长孙大加赞赏:“朕长孙天章日表,玉质龙姿,孝友英明,宽仁大度。夙夜孜孜,日诵万言,必领要义。朕尝试之以事,辄能裁决,斯实宗社之灵。”把这宝贝孙子夸上了天。
在之后回金陵的路上,又让夏原吉侍从朱瞻基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到金陵没多久就正式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即大明皇位的第二继承人。
可以说,夏原吉是皇帝亲自挑选的,要留给宝贝孙子用的重臣。这个人来宣圣旨,定是好消息。
皇太子皇太孙所料不差,却没想到,这一趟差事,是夏原吉自己讨的。就是担心太子不明圣意,白白惧怕,反生祸事。
父子二人等了一会儿,夏原吉风尘仆仆地到了。顾不上一身的汗水尘土,先匆匆宣读了圣旨。果然,是让皇太子皇太孙北上,到新建好的北京皇城,“父子祖孙团聚,其乐融融”等,措辞甚是和颜悦色。并要在次年即永乐十九年元日一起祭祀太庙郊庙社稷坛,行迁都祭天大典。
这一说法,无疑是正式再强调一下太子太孙的两位继承人身份。朱高炽多年的担忧消失殆尽,欢喜到眼含热泪,恭恭敬敬地对着圣旨叩谢:“谢吾皇万岁万万岁!”
当晚东宫大摆宴席,父子二人招待夏原吉好好喝了顿酒。太子与夏原吉商量之下,都觉得宜早不宜迟,以免夜长梦多。朱高炽当即决定十月便出发北上。整个东宫顿时欢腾忙碌起来,议论纷纷,都猜测太子这次到北京,皇位十拿九稳了,上上下下不禁一团喜气洋洋。太子妃张氏绝口不提儿子今日要休妻的话题,督率胡善祥孙巧,领着东宫众人打点行李,收拾行装。在南京十六年,委实积了不少东西,张氏带着两个媳妇,日日自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背痛。
朱瞻基见父亲开心,也挺高兴,只是,瑈璇怎么办呢?母亲这态度,睬都不睬自己,主要也确实做不了主。只能,去找皇祖父设法了!